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890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必修3材料解析练习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2018年4月)

 

“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改进蒸汽机

 

〔材料〕瓦特,一七三六年一月十九日出生在苏格兰西海岸的一个小港口。

父亲虽是一个造船工人,有相当良好的教养。

瓦特从小就很聪明,在留校读书时数学最好,尤其对于自然科学特别有兴趣……十八岁时……在一个理学机械师门下当学徒……

 

有一次瓦特从一个学生的口里,听到有关纽昆门抽水机的故事。

结果立刻引起他对蒸汽机的兴趣……然而瓦特最初想象的蒸汽机,也是利用大气的压力来推动活塞,这和纽昆门的抽水机并没有什么不同。

到后来瓦特在活塞的上面,用蒸汽代替了大气的压力,如此一改良才算发明了真正的蒸汽机……后来瓦特又继续改良,用蒸汽的压力使活塞在上面也能动……瓦特为了把往复运动改成回转运动,就又研究出“曲柄”……结果又被歹人窃取设计图……瓦特又研究出‘日月齿车’……瓦特完成回转运动以后,他所发明的蒸汽机就可以用来发动各种机械……蒸汽机一发明,就立刻被广泛使用,大规模的工厂一个个出现……立刻使以前的手工业完全机械化,因此那些在家庭式手工艺工厂做工的人,就都转移到资本家经营的大工厂去。

 

……瓦特所发明的蒸汽机,就是欧洲产业革命的原动力,的确是一件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大事。

 

──冯作民《西洋全史》,第511~514页

 

【解读】这则材料对我们了解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情况有参考价值。

最早关于蒸汽机的设想,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利用火力推开教堂大门的机器,是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

17世纪末18世纪初,矿井排水问题十分突出,众多的发明家思考并设法去解决。

最早发明利用蒸汽力排水机器的是英国人萨弗里,后经过许多人的研究创造,不断推陈出新,英国铁匠出身的纽可门发明了一种新的可供实用的蒸汽机,慢慢地纽可门蒸汽机的缺点凸显出来,它加工粗糙,效率低。

瓦特正是在纽可门蒸汽机的基础上发明了新蒸汽机。

 

瓦特是英国伟大的发明家,格拉斯格大学的机械修理工,他勤奋好学,善于观察,掌握了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读过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的著作。

1769年,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制成了单向蒸汽机,不久取得专利权。

1785年他研制成了联动式蒸汽机。

从最初接触蒸汽机到瓦特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他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仍以对科学的执著进行革新,把那种最初只能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变成了即将翻转世界的蒸汽机。

 

(1)瓦特勤奋好学,勇于创新。

(2)瓦特的蒸汽机被广泛使用,成为欧洲产业革命的原动力。

 

2.蒸汽机的作用

 

〔材料一〕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

1785年用于棉纺厂,1793年用于毛纺厂,1789年用于织布厂。

1800年,英国全国已有蒸汽机321台,总功率5210马力,1825年增至15000台,总功率375000马力。

 

──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材料二〕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87页

 

【解读】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动力。

 

英国棉纺织业是新兴部门,为了打开市场,需要进行技术革新,1733年,英国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

飞梭的普遍使用,造成了纺纱和织布之间的严重不协调,发生“纱荒”,曾当过木工的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车”,提高了纺纱效率。

纺纱技术方面的革新,要求提供强大而方便的动力,而当时,英国主要利用风力、畜力和水力。

风力不稳定,往往无法控制;畜力如马,费用昂贵,往往不听使唤;水力要有足够的落差,工厂必须建在有急流的乡间,交通不便,且受季节限制。

瓦特的蒸汽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1)蒸汽机在采矿、纺织、化工、冶金、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推广,形成了许多集中的工业基地,完成了手工工场向工厂制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并对社会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宣告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蒸汽机的使用带给了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发展与全面展开,而且为新能源──石油、燃气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3.交通运输的革新

 

〔材料一〕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景是难以描述的。

许多参加这一历史事件的人整夜都不能合眼,一直站着。

人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有些人喜形于色,另外一些人惊讶不已,使得这个场面丰富多彩。

 

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

“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逊──驾驶带着列车走,火车头后面是六节装煤和面粉的车厢;在这六节后面的车厢里坐着铁路的经理和老板,后面又是二十节改供乘客用的煤车,都挤满了乘客,最后是六节装满煤的车厢。

火车头上面悬有一面旗,写着:

 

“私人的尝试有益于国家。

”(原文为“periculumprivatumutilitaspublic”)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

在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逊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放出警号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

列车进入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四百五十个乘客,列车载重共九十吨。

 

──周一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36页

 

〔材料二〕发明轮船的美国人富尔敦,是一个绘画天分很高的人,所以最初他是一个肖像画家……他为了研究轮船,特别去英国向辛明敦(英国船舶发明家,1802年,利用瓦特蒸汽机造了一艘有蒸汽划水车的大船──编者)请教,同时又到法国观摩费区(美国人,1787年发明蒸汽船──编者)的设计图……买了一架瓦特蒸汽机,在一八七年造了一艘空前卓越的轮船,这就是有名的“克勒蒙特号”,两侧各有一个划水的水车。

 

关于“克勒蒙特号”的第一次试航,是从纽约沿哈德逊河而上,在二四〇公里的航程中,仅仅花费了三十二小时,使所有参观的人都感到惊奇。

 

──冯作民《西洋全史》第523页

 

【解读】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蒸汽机的发明对交通运输产生的巨大影响。

进入19世纪,无论是陆地交通还是海上交通,技术革新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

大约在17世纪,英国的一些采石场和矿区周围,就铺有简单的木制轨道,装有木轮的矿车以马匹为牵引力在上面滑行。

1767年,铁轨开始取代木轨道,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1781—1848)成功地将蒸汽机安置在运行的车辆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以当时的眼界,它堪称“精巧完美,力大无比”,上述材料一就是它当时的写照。

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铁路建筑的狂热随之风速掀起。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革新,同样来自蒸汽机的使用。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逊河航行令世界注目。

 

(1)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为此,也带动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2)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电气革命的出现

 

1.电能源的被开发

 

〔材料一〕恩格斯指出“蒸汽机教我们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

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55页

 

〔材料二〕马克思预言:

“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

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里《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解读】这两则材料揭示了新能源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透过材料可看到:

(1)由于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工业动力的蒸汽机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其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

a.蒸汽机随着它的功率增强,体积愈益庞大,使它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b.从蒸汽机到工作机需要一套复杂的传动机构,如曲柄、连杆、飞轮、天轴(地轴)、皮带等,才能将动力分配给各种工作机。

这种能量传递方式既不方便也不经济,很难实现远距离传输,大大限制了大工业的发展规模。

c.蒸汽机虽经多次改进,热效率仍很低,使用极不经济。

d.蒸汽机只能将热能单纯地转化为机械能,不能实现多种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

(2)电力的优越性日益显示出来:

a.电能可以通过发电厂和电力网,集中生产,分散使用,便于传输和分配。

电动机能满足工业对小型动力装置的要求。

b.以电力代替蒸汽力等其他能源,是节约能源总消费量的重要途径。

c.电能的应用灵活,易于转化为热、光、机械、化学等形态的能量,以满足生产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其他形态的能也易于转变为电能。

d.电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能够实现快速,精确的控制,它作为动力能有效地促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从而对变革生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这就为用技术体制代替人的操纵职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了前提。

 

2.电能源的广泛应用

 

〔材料一〕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自激式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1870年,比利时的格拉姆加以改进,制成环状电枢自激式发电机,成为现代电机的雏形。

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模仿水轮机原理设计出多级式汽轮机,使之成为带动发电机的理想动力设备,电机更臻完善。

与此同时,电动机、内燃机得到发明,变压、远距离输电等技术方法得到突破。

到19世纪结束时,电作为新能源已被逐步推广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部门。

 

〔材料二〕电力能源的开发,电机工程的发展,使得独立的电力工业部门日渐成为近代工业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

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日渐庞大的系统。

同时,以电机制造、家用电器为主体的电器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

1879年,德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1880年第一台电力起重机问世,1881年生产出第一辆有轨电车。

电在日常及家庭生活中的用途更是十分广泛。

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无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引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273页

 

【解读】这两则材料使我们认识到电的发明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电力时代。

电力技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1)电力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的面貌,使社会文明发展到新阶段;(2)电作为新能源已被逐步推广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使电力工业部门日渐成为近代工业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3)科学技术向生活各个方面渗透,使人们的消费方式,服务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4)电力技术革命使人的体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大的开发和利用。

 

3.电力技术革命

 

〔材料一〕在把实验室里的发现转变为盈利工业的产品过程中,可以辨识出四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各关涉到新电学原理的一种不同的实际利用。

这些阶段是电报、电镀、弧光灯照明、最后是白炽丝灯。

其中第一项需要很小的电流,主要导致了电池组和接收器的改进,并且因此大大地发展了电学理论。

 

在另方面,电镀需要强大的电流,就优先使用了某些由电机产生的电,这就导致法拉第原理的最初几种应用,但有一种只用了永磁铁(匹克西机),因而是弱而不够有效。

还有,电镀工业的需要绝不会很广泛。

 

──贝尔纳著《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页

 

〔材料二〕如此看来,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

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

可是一旦达到这个阶段,也就无法遏制它。

电光和电力已来到了;它们要在下一世纪里扩张得比蒸汽快得多。

 

──同上书第356页

 

【解读】上述材料说明电力技术赖以发展起来的社会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通过资料可以看到:

(1)动力技术的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工业发展对动力类型的需求是变化的。

(2)电能应用于经济生活,是随着生活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电能应用于生活,大体经历了电讯、电镀、照明和动力等四个阶段。

电讯需要很小的电流,用蓄电池就可以满足要求,电镀需要强大的电流,但这种需求不广泛。

只有到照明和动力的发展才提出对强大电源的需求。

为电能提供便捷的设施也是促进电力发展的条件。

电力的普遍应用依赖于分布很广的电力网。

人们首先设置了广泛的给水和供应煤气的网,后来出现了电报和电话网。

只有当社会对电能提出普遍要求时,才可能出现电力网。

(3)科研组织,科技人才也是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去的主要条件。

 

4.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1820~1890年,英国70年间生产总量增加了60倍,人口增加3倍,人均产值增加13倍。

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年工作时间从3000小时减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人均寿命从35岁增至79岁。

 

英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至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4%升至34%和69%。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

但是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民国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以后,欧美大国相继引进。

他们不仅大量地进口英国的机器,而且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19世纪40年代,法国一半的铁路公司有英国的股份,英国还在美国、俄罗斯等地建立一系列股份公司。

 

〔材料三〕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地国家。

英国的机器制成的产品摧毁了印度手纺机和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乡工场手工业,英国的蒸汽机和科学技术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彻底摧毁了。

 

英国还打破了亚非国家的封闭和与世隔绝,破坏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缓慢发展。

把亚非国家卷入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大市场中的一部分。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解读】透过资料可看到:

(1)对英国的影响: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平均工作时间缩短,人均寿命提高,促使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总值大大超过农业。

(2)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英国的技术和技术工人流向国外,工业革命扩展到英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密切了英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3)对亚洲的影响:

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使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它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另一方面,它们也破坏了亚洲国家的封闭与隔绝,破坏了当地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亚洲社会。

(4)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面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增强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两次技术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材料一〕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

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

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

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291页

 

〔材料二〕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被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

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

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点,是以前的人们所未曾认识到的。

 

──李普曼《道德序论》,第235页

 

〔材料三〕在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纺织、采矿、冶金和运输业中的种种创造发明,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科学对工业尚无多少直接影响。

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科学的作用凸现并逐渐成为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5页

 

〔材料四〕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的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毫无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这就是:

1931年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定律;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

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

 

──李佩珊、许良英主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8页

 

【解读】以上材料对我们了解两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1)第一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到主导作用。

工具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主要是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的积累,科学原理只起到辅助作用。

而电力技术革命,各种电力技术主要都是在电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以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前导。

(2)第一次技术革命只是发挥传统技术的作用,与生产融为一体。

而到电力时代,技术发展为技术科学,作为科学化理论体系指导生产,成为连接科学与生产的纽带。

(3)第一次技术革命时,科学原理转化为物质成果的速度较慢,如果说牛顿力学、热力学用了100~20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理论到技术的渗透或生产应用。

那么,从电磁学理论到电力技术的转移,一般只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十几年。

电力技术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近代技术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6.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1874~1890年

1891~1900年

(1851~1873)

3.3

 

1.7

1.6

 

5.0

 

5.2

3.5

 

 

(1870~1890)

2.1

2.6

 

3.8

 

3.5

4.8

 

1870~1910年世界船舶数

 

(单位:

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

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

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38~243页

 

【解读】19世纪最后30年,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上面几张表格的统计数字可得到有力证明。

 

(1)经济方面: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发展非常快。

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缓慢,但并非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居世界第一位,因为当时英国国内政局安定、自由开放、招揽人才,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

而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由积极采用技术到抵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原因是蒸汽时代的辉煌成就,助长了某些产业部门的惰性,致使思想保守,目光短浅,导致英国在19世纪末退居世界第三位。

(2)交通方面:

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间有较大发展,船舶是当时唯一可以把被海洋隔绝的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的交通工具。

但木帆船装货舱位小,航速慢、风险大、运费也高,不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

以蒸汽涡轮机,柴油机为动力的铁壳或钢壳轮船改变了这种状况,它速度快,安全可靠,轮船在航运中取得优势地位。

另外环绕世界的铁路网也初步形成,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贸易方面:

在19世纪50~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工业中心只有一个英国。

英国消费农业国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说明工业发达国家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7.城市化

 

〔材料一〕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

同期,法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国、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一些“巨大的村庄”。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8页

 

〔材料二〕以棉纺织业中心城市曼彻斯特为例,工业革命前,这里人口仅在1万左右,几条又窄又暗的街道,连通城外高凹不平的旧路,河边的独木桥形影相吊。

它没有市政机关,也不选派议员到英国下院,作家笛福称之为“英国最大的村落之一”。

1786年,居民们看到了第一根烟囱,即高耸在屋顶的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

仅过了15年后,曼彻斯特已有约50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了蒸汽机,成排的大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

纱厂周围是工人的棚屋,绵延数里,几乎将旧城区包围。

城市中心区域已经美化,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旁边设有商店。

 

──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9页

 

〔材料三〕大批人口进入城市,促进了工业中心的发展即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交通和医学技术使大都市的形成成为可能。

1850—1900年,伦敦和纽约的人口分别从268万和70万增加到658万和344万。

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下),第992页

 

【解读】上述材料描述了城市化的进程。

对我们了解工业革命促进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