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931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docx

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

2019高考语文试题精校精析(浙江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2018·浙江卷]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昵(nì)称      质(zhǐ)量

衣钵(bō)因噎(yē)废食

B、刍(chú)议熟稔(rěn)

露(lù)脸瘙(sào)痒难忍

C、奇葩(pā)笑靥(yǎn)

当(dàng)真物阜(fù)民丰

D、绮(qǐ)丽木讷(nè)

顷(qǐng)刻入不敷(fū)出

1、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题目中所涉及的都是常见字的读音,这些常见字在必修教材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生疏。

如A项的“质(zhǐ)量”应为“质(zhì)量”;B项的“露(lù)脸”应为“露(lòu)脸”;C项的“笑靥(yǎn)”应为“笑靥(yè)”。

其中“露”字为多音字,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

2、[2018·浙江卷]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2、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以及对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能力。

在语境中考查字形,既考查错别字,也考查近义词语的区别,比单纯考错别字,难度有所加大。

在语境中考查字形,还要根据前后语境来判断字形。

A项的“倍受”应为“备受”;B项的“轰堂大笑”应为“哄堂大笑”;D项的“急言厉色”应为“疾言厉色”。

3、[2018·浙江卷]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

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3、C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运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此题考点的分布面比较广。

A项主要考查“对于”和“对”的区别,它们构成的介词短语,一是表示动作的对象,二是表示同动作有关的事物。

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时,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这里显然应用“对”;B项中的“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在这个句子里,这个成语的前面已有“从根本上”的意思,语意显然重复;D项中的“惊世骇俗”的意思是“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感到震惊”,这里修饰“丑闻”明显不当。

4、[2018·浙江卷]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4、D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中“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属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后应加“的需要”;C项句式杂糅,“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一句,可删去“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或者分开进行表述。

5、[2018·浙江卷]从以下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3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5、[答案]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句式转换的能力。

即把多个短句转换成一个长句。

考生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下定义的方式,即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其次,要抓住题中所给句子中的内容要点,筛选出关键词语;此外,选出主要信息,剔除次要信息,认真组织答案。

注意在一个长句里既要把要点写全,又不要超过所规定的字数。

6、[2018·浙江卷]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6、[答案]校园路旁,两排挺拔的银杏树,犹如威严雄壮的仪仗队员,迎接大家。

初冬,一阵疾风骤雨之后,树叶凋零,像一个个音符洒落地面。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将所供的词语有机地运用到句子之中;其次,要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描摹具体的情境;再次,要准确运用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意蕴;最后,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7、[2018·浙江卷]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5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

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那么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

(2)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80字)(3分)

7、[答案]

(1)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

(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

(2)例如:

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和对新闻的点评能力。

这那么新闻材料主要是表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只要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和整合,就可以写出答案。

至于第

(2)题,重点是谈出自己的看法,关键是扣紧材料,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要合情合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

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

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

“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

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就是经学。

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

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

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

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

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

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

张载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

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

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

你说“经”,是哪一本“经”?

是古文还是今文?

具体是哪一个文本?

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

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

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

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

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

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

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2018·浙江卷]以下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8、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扣住“读书必先识字”的理由进行筛选,找到与文本相对应的区间;其次,要认真阅读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照。

A项主要讲朱子、二程等人空谈义理;B项谈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的前提条件;D项谈汉、晋唐、宋明注疏和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的不妥或差错,这些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C项才将“读书必先识字”的理由说得很充分。

9、[2018·浙江卷]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9、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浏览全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准相关语段,把握主旨。

文章第一段说“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可见,“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意思。

10、[2018·浙江卷]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3分)

10、[答案]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找到这句话的所在区间,然后,研读这句话前后与此有关的文字信息,前面介绍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的情况,后面介绍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的有关情况,这样,两方面加以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进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

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地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

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

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

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曾意气用事的东西吗?

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

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依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让我心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

生病不正常吗?

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为我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改)

11、[2018·浙江卷]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3分)

11、[答案]①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②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考生分析文中表现手法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确定答题所在的有效阅读区间,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体会,把握所写对象的特点,从而准确答题。

12、[2018·浙江卷]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3分)

12、[答案]①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②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考生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做题时要注意联想的触发点和联想的辐射点,注意内容之间的渗透和联系,理清表述要点,分点进行表述。

13、[2018·浙江卷]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4分)

13、[答案]①“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②“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③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④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做题时要紧紧抓住“甘草”这一形象,结合“我”的形象特点,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人物的地位、身份来思考问题,要注意结合文中内容发散思考,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概括。

14、[2018·浙江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4、[答案]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考生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题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把鉴赏语句的表达效果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相互整合,鉴赏语言与评析技法融为一体;二是表现手法集中表现在修辞手法层面,如比喻、排比等,表达效果那么应侧重于语言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

15、[2018·浙江卷]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15、[答案]①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②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③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解析]这道题目表面上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意,实那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考生在解题时应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要从结构入手,从句子所处的位置出发,明确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二是要从内容入手,抓住“母亲”与“我”的关系,把握句子内涵与作品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

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

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那么获誉,为此那么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那么莫假设顺时。

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

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

假设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

“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

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注]①先辈:

对乐秀才的尊称。

16、[2018·浙江卷]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及门而贽    贽:

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

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

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

跟从。

16、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做题时要求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有关实词的含义。

此题B项中的“辱”属谦辞,用于客套,意思是由于自己使对方受屈辱,可译为“承蒙”、“屈尊”、“劳驾”等,选项解释明显错误。

17、[2018·浙江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B.

C.

D.

17、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做题时要求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有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此题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因为”;B项中前面的“而”表承接,后面的“而”表转折;C项中前面的“其”译为“自己的”,后面的“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D项中前面的“所”与“为”字结合,表被动,后面的“所”与紧跟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18、[2018·浙江卷]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说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18、C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思想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内容。

做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辨别分析,寻找与文章不相符合的说法。

从文中可以看到,乐生多次来信,但作者都没有回复,只是这次才写回信,所以C项中所说的“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缺少依据。

19、[2018·浙江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 者

19、[答案]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正确断句的能力。

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20、[2018·浙江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

20、[答案]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检测考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翻译要以全面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要注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做题时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

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

(1)句重点词为“穷贱”、“尔”,重点句式为反问句“安能……邪?

”第

(2)句重点词为“比”、“为”、“工”、“窃”、“故”,重点句式为判断句“……也”。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篇,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

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带信问候。

后来,我家仆人从府回到县里,又带来你的信。

我是个有罪的人,大家都鄙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

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再次给我写信;再次来信又没有答复,更加应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

这是何等的殷勤啊!

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

我想这是由于你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求进取吧。

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