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1349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0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历史试题

高三年级文综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出自韩非《五蠹》,提倡因时制宜,不同时代而取适宜的制度和政策,排除A;B出自《荀子.王制》,主张礼法并用,故选B;C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C;D是孔子的思想,排除。

2.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是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边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犁的形制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

3.宋太祖问策赵普: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赵普的建议是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三省、置通判

C.收精兵、削实权

D.废丞相、设内阁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并没有废除三省,排除B项;材料展示了宋太祖和赵普的一段关于如何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对话。

赵普的建议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故选C;D是明朝加强君权的做法,排除。

4.《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

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天工开物》虽收载了自国外传来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外传,不符合“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

5.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畬提出“变局论”并首倡备战和戎、平等外交的主张。

19世纪60年代,“变局论”被广泛认同。

为应对变局,当时采取的措施是

①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外交、通商等事务

②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

③设立同文馆,培养外语、科学技术人才

④设农工商总部、巡警部、学部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立总理衙门是为了适应外交事宜的处理,故①正确;设总税务司,管理全部海关税务是学习西方近代税制,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故②正确;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进一步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故③正确;农工商总部、巡警部、学部是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洋务运动无关,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选A。

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

作者意在

A.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材料中的“富民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兴办实业,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

7.依据《中国共产党史》第十三章的目录,“四”的标题应该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B.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C.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D.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标题一是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标题二是指1935年12底瓦窑堡会议前后。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独裁统治,时间不符,排除A;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不同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组建东北抗日联军,故选C;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排除D。

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

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

这场“谈话”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看法,排除A;材料“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可见邓小平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路,故选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市场经济的看法,排除D。

9.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新建行省的居民只承担向帝国纳税的义务,而不享有罗马市民的相应权利。

为统治这类地区,罗马统治者制订了一系列法律。

这些法律

①丰富了罗马法律体系的内容

②体现了罗马法发展的多元化

③反映了罗马成文法律的形成

④保证了平民保民官的监督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为统治这类地区,罗马统治者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故①正确。

由材料“新建行省的居民只承担向帝国纳税的义务,而不享有罗马市民的相应权利”,说明罗马法区别对待,体现罗马法发展的多元化,故②正确;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反映了罗马成文法律的形成,排除③;材料没有涉及平民保民官的监督权问题,排除④。

故选①②组合,排除BCD,选A。

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这表明

A.法国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B.启蒙运动的思想在实践中彰显

C.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诞生

D.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材料“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等体现了启蒙思想,故选B;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美国《1787宪法》,排除C;《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没有涉及法国国家政体的信息,排除D。

1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人民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这反映出

①苏联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②计划经济模式存在严重问题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④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说明苏联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故①符合;由“苏联人民用10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到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反而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一定优势,排除②,③正确;由材料“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侧面说明苏联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故④正确。

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D,选C。

年10月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

”该宣言

A.促进了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改变了美苏共同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C.凝聚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景

D.推进了大国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关于非洲民族独立问题,排除A;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了,排除B;由材料“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说明该宣言表达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景,故选C;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并非大国合作关系,排除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7题36分,第40题8分,第35题8分,共52分。

要求: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13.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

材料一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

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

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

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

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

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

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

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材料二

 

(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答案】

(1)历程:

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原因:

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成就:

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认识到疾病同不卫生联系密切,实施公共卫生立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

背景:

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可见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由材料“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可见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由材料“明清之际……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可见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第二小问,由材料“后期异常干旱”,结合所学,可以从战争、气候等因素归纳;由材料“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可见新型传染病增多;由材料“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可见疫病大规模爆发;由材料“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可见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第一小问,由材料“”,可见从关注个人卫生到重视公共卫生;由材料“英国上层开始……欧洲和北美”,可见对卫生与健康的重视,从上层社会发展到普通民众,从英国扩展到欧美;由材料“英国颁布……”,可见认识到疾病同不卫生联系密切,实施公共卫生立法;由材料“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可见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初步形成城市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

第二小问,由材料给出的时间信息,可见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可见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由材料“英国人理查德发表调查报告”“公共卫生运动”,可见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由材料“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可见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14.材料16世纪中期,葡萄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再转运到欧洲,获取了大量白银。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

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

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

同时,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

简述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背景:

明朝中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发达,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市镇商业繁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美洲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如答出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可同等给分)

影响:

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说明当时我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背景要当时传统农耕经济发达,传统手工业占有比较优势而大量出口;商品货币活跃,白银货币成为常见货币。

由材料“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可见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第二小问,由材料“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可见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而言,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15.

1982~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金额及其占世界比重

概述材料所反映的中国服务贸易进程的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

【答案】阶段:

中国服务贸易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1982年至1991年为第一阶段,服务贸易开始起步;1992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服务贸易稳步持续增长;200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原因:

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由统计图来看,1982年至1991年我国服务贸易开始起步,增长比较平缓;1992年至2000年服务贸易稳步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较大;2001年至今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第二小问,由两个时间点“1982年”“1992”和“2001年”,结合所学,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开始起步和改革开放相关。

1992年十四大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扩大开放,而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