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1413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8:

课外文言文阅读

 

【福建省龙岩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3分)

蒙骜①伐魏

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

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

“有敢为魏使通者死!

”宾客莫敢谏。

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

“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

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

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

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蒙骜(ào):

秦国大将。

②高都、汲:

地名。

③恤:

体恤,顾惜。

④趣(cù):

催促。

⑤持:

握着……的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

(3分)

⑴帅师伐魏

⑵徒以有魏也

⑶蒙骜遁走

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夹岸数百步B.珠可历历数也C.扶苏以数谏故D.数月之后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⑴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⑵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3分)

【答案】

(一)(13分)5.(3分)⑴军队⑵只,仅仅⑶逃跑

6.C(3分)

7.⑴(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⑵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

(4分)

8.①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②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

③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

(3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到2点给3分)

【参考译文】秦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占领了高都和汲。

魏军屡战屡败,魏安鳌王为此而忧虑,便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

信陵君惧怕归国后被判罪,不肯返回,并告诫他的门客们说:

“有胆敢向魏国使者通报消息的,处死!

”于是,宾客们都不敢规劝他。

毛公、薛公为此拜见信陵君说:

“您所以受到各国的敬重,只是因为强大的魏国还存在。

现在魏国的情势危急,而您却毫不顾惜,一旦秦国人攻陷了国都大梁,将先王的宗庙铲为平地,您将以何面目立在天下人的面前啊!

”二人的话还未说完,信陵君已脸色大变,即刻驾车赶回魏国。

魏王见到信陵君后握着他的手啜泣不止,随即便任命他为上将军。

信陵君派人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听说信陵君重又担任魏国的大将,都纷纷派兵援救魏国。

信陵君率领五国联军在黄河以西击败蒙骜的军队,蒙骜带残部逃走。

【广东省】

(二)(9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注释】①原:

原国②卫:

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

(3分)

                                      

                                      

【答案】9.A(约定)

【解析】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解析】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11.⑴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⑵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

(或者:

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

“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

“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

“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

”于是投降了晋文公。

卫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

”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广东省梅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12分)

私心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便宜:

对国家有利的事

B.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方:

比作

C.然少蕴藉然:

可是,但是

D.若是者是:

判断动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13.填空。

(5分)

⑴第五伦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

一是“”;二是“”。

(用原文填空)(2分)

⑵“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却主动说出并承认自己在和

方面还有私心,这是用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3分)

14.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4分)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

“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

“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

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

指都城。

③吊:

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

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

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

越发将自己看低。

15.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一老父衣粗衣衣:

穿B.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去:

离弃

C.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恶:

厌恶D.愿闻余教余:

1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孙叔敖做了楚国令尹后,都城的官员和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B.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C.那个穿粗布衣服的老汉最后跑来吊唁是因为他对孙叔敖有很大的意见和不满。

D.文章的主旨是:

为官应该谦逊谨慎,廉洁自律,善于纳谏。

【答案】11.D(2分,代词,这样)

12.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3分)

13.⑴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⑵举贤任能私人感情(或故人的友情,儿子的私情)反衬(每空1分)

14.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人之常情。

这样写,第五伦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这样的

15.D(2分,这句中的“余”是“您”的意思)

16.C(2分,老人是想借此提醒孙叔敖为官要谨慎,并不是对他有什么意见和不满)

【参考译文】

私心

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诸子(有才华的人)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他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有人问第五伦说:

“您有私心吗?

”他回答说:

“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

“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

”老人说:

“是有话说。

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傲慢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

”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

“(我)聆听并接受您的教导,愿意听您的教诲。

”老人说:

“地位已经高,要越是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孙叔敖回答说:

“您说得十分对,(我)会牢记的。

【广东省汕尾市】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物各有短长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②曰:

“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

“不然,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⑤;骐骥、騄駬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⑦;干将⑧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

——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①甘戊:

战国秦武王时丞相。

②船人:

船夫。

③间:

间隔。

④谨愿敦厚:

谨慎老实,诚恳厚道。

⑤不施用兵:

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

施,使用。

⑥骐骥、騄駬:

四种骏马的名称。

⑦小狸:

小野猫。

⑧干将:

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

⑨千乘之君,万乘之主:

指小国、大国君主。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分)

 A.甘戊使于齐(于:

到) B.不然,汝不知也(然:

这样)

 C.物各有短长(短:

短小)D.说千乘之君(说:

游说)

10.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11.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游来游去。

【答案】9.B

【解析】B项中的“然”是“对,正确”的意思。

(4分)

10.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

(4分)

11.B(4分)

【参考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夫说:

“只不过间隔这么宽的一条河,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游说吗?

”甘戊说:

“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事物各有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让他们侍奉君主却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到屋子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比不上一只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一把斧头。

如果用桨划船,顺着水势自由起伏,我不如你;可是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广西南宁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6分)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①牖(yǒu):

窗户。

②施(yí):

延伸。

③还(xuán):

掉转。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⑴施尾于堂于:

⑵弃而还走走: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2分)

【答案】17.

(1)在,到(1分)

(2)跑(1分)

18.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

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

(1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1分)

【参考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钩刀上雕刻着龙,凿子上雕刻着龙,凡是屋室刻花的地方都雕上了龙。

这时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叶公家,把头伸进窗户来探看,尾巴延伸在厅堂上。

叶公看见真龙,转身丢下它就跑,丧魂失魄,脸色都变了。

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广西梧州市】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

苏秦喟叹曰: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

“安有说(shuì)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jī)年,揣摩成,曰:

“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

织布机。

②发:

打开。

③简练:

挑选。

④说:

游说,劝说。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⑴安有说人主⑵是皆秦之罪也

16.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7.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

(2分)

【答案】15.(2分)⑴安:

怎么⑵是:

16.(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7.(2分)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

(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

“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

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

“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自己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

”满一年,研究成功,说:

“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河北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8-12题。

(15分)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

家贫,母即喋喋②罪过钺,父大怒逐之。

钺数③困,匍匐道中。

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

钺依依④户外,俯首窃⑤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⑥。

后大饥⑦,母不能自活。

钺往涕泣奉迎⑧。

母内自惭,从之。

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

奉母终身怡然。

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⑨,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归钺:

人名。

②喋喋:

说话没完没了。

③数:

屡次。

④依依:

依恋的样子。

⑤窃:

偷偷地。

⑥致:

送达。

⑦饥:

饥荒,年成不好。

⑧奉迎:

迎接。

奉,敬辞。

⑨卓:

高。

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

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

“比归,母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填序号)(2分)()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父大怒逐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①母与其子居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独其宗亲邻里知之②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①身微贱而其行卓 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⑴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由是:

⑵钺贩盐市中市:

⑶而己有饥色色:

⑷奉母终身怡然怡然:

11.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3分)

                                      

                                      

12.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

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答案】8.④(2分)

9.A(A项①句中的“之”是代人,②句中的“之”是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3分)

10.⑴因为这样(因此);⑵市场(集市);⑶脸色;⑷高兴的样子。

(4分)(每小题1分)

11.示例:

归钺流着泪说:

“母亲,我接您来了,现在闹饥荒,请您住到我家去吧!

我会好好照顾您的!

”后母说:

“孩子,过去都是我糊狳明,让你受委屈了。

那我就跟你走吧。

(3分)(对话符合当时情境和人物身份给2分,语言通顺给1分,意思对即可)

12.①关心后母送食物;②灾荒年接后母;③忍饿让食铪后母:

④侍奉后母始终很高兴:

⑤从不说后母不好(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归钺,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归钺从此失去父爱。

后妻就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

归钺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

等到回家,继母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

归钺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偷偷地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

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归钺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

后来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

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跟随归钺去了。

归钺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

他很高兴地侍奉继母一直到死。

归钺一直到已老将死,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氏家族的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一)阅读《范式守信》,回答12-15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③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

“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

”乃共克⑤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

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对曰:

“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母曰:

“若然,当为尔酿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

京城最高学府。

②汝南:

古地名,今河南境内。

③告:

告假。

④过:

拜访。

⑤克:

约定。

⑥白:

告诉。

⑦馔(zhuàn):

饭食。

⑧升堂:

登上大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2分)

⑴式谓元伯曰:

  ⑵至其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1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答案】12.⑴谓:

对……说;告诉;⑵至:

到(评分标准:

每词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评分标准:

翻译正确、通顺即可。

1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评分标准:

准确完成2分。

15.示例:

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

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评分标准:

做人启示1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

【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

张劭字元伯。

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

范式对元伯说:

“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

”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母亲说:

“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

”元伯说:

“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

”母亲说:

“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

”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湖北省随州市】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0分)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

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

“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

离散。

②款狎:

指相互问关系亲密。

③渍:

染。

④操履:

操守德行。

艺能:

本领,技能。

⑤较:

通“皎”,明显。

⑥鲍鱼:

咸鱼,气味腥臭。

肆:

店铺。

⑧之徒:

那样的人。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l)较明易习者也?

()⑵君子必慎交游焉。

()

⑶无友不如己者。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墨子悲于染丝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B.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C.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是以与善人居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17.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