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docx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

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生物模拟试题A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B.检测淀粉时,应往样本上清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

C.马铃薯匀浆加淀粉酶后,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呈红黄色,说明匀浆中含淀粉

D.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D【解析】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

单糖、二糖、多糖。

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而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单糖是不能再被水解的糖,A错误;碘化钾在溶液中电离出碘离子和钾离子,碘离子和淀粉不发生颜色反应,颜色无变化,B错误;马铃薯匀浆加淀粉酶后,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呈红黄色,说明匀浆中含还原糖,不能说明其中含淀粉,C错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且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也有糖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正确。

2.关于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双层中的两层是完全相同的

B.细胞膜的选择透性既与脂双层有关,又与膜蛋白有关

C.膜蛋白的流动性大于磷脂分子,胆固醇降低了流动性

D.质膜中的磷脂是两性分子,而膜蛋白不是

2.B【解析】质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不完全相同,如外侧的部分磷脂分子具有糖脂等,A错误;细胞膜的选择透性既与脂双层有关,又与膜蛋白有关,B正确;膜蛋白的流动性小于磷脂分子,胆固醇的存在可能会降低膜的流动性,C错误;质膜中的磷脂是两性分子,膜蛋白也是,D错误。

3.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代表不同实验条件下血糖消耗速率的变化

B.随着曲线a下降,葡萄糖向非糖物质转化的速率减慢

C.曲线b上升的原因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细胞的结果

D.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3.C【解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题图中横坐标为胰岛素浓度,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含量越高,则血糖消耗速率越快,所以曲线b表示血糖消耗速率,曲线a表示血糖补充速率,A错误;图中a曲线表示血糖的补充速率,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B错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细胞,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含量下降,C正确;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据图中曲线可知,血糖的补充速率是0.9mg/kg·min,血糖的消耗速率是3.8mg/kg·min,所以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不会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男性群体中糖元沉积病I型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B.可借助染色体组型诊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C.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病因只跟基因有关

D.女性生育年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率越低

4.B【解析】糖元沉积病I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群体的发病率等于男性,A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所以可借助染色体组型诊断胎儿是否将患猫叫综合征,B正确;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遗传病,个体是否患病受多个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C错误;女性适龄生育时胎儿先天畸形率低,超龄后年龄越大,胎儿先天畸形率越大,但也不是年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率越低,D错误。

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中的两类呼吸作用。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③过程既产生[H],也消耗[H]

B.②过程中需要①过程提供[H]

C.③过程需要大量O2参与

D.②③过程进行的场所相同

5.D【解析】③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H],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H],A正确;②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物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和丙酮酸,B正确;③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C正确;②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过程的场所是线粒体,D错误。

6.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侵入人体后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B.HIV能独立完成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

C.HIV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HIV侵入人体后,感染者会立刻发病

6.A【解析】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是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损,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所以HIV侵入人体后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A正确;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B错误;HIV破坏人体的T淋巴细胞,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损,因此艾滋病是一种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C错误;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D错误。

7.D、d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性状,现有一自然条件下的豌豆种群,DD基因型个体占30%,dd基因型个体占2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亲代中D基因频率为55%

B.F1中dd的基因型频率为32.5%

C.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可以判断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D.F1中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比例为27:

13

7.C【解析】亲代的基因型频率是:

DD=30%、dd=20%,则Dd=1-20%-30%=50%,因此亲代D的基因频率是:

D=30%+50%×1/2=55%,A正确;该植物进行的是自花传粉,即自交,dd自交后代全部是dd,Dd自交后代dd占1/4,因此该种群F1中dd的基因型频率=20%+1/4×50%=32.5%,B正确;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故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由B选项分析可知,矮茎dd=32.5%,高茎=1-32.5%=67.5%,故高茎:

矮茎=27:

13,D正确。

8.如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通过Ⅰ→Ⅴ过程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通过Ⅱ→Ⅳ过程育种最不容易达到目的

C.过程Ⅳ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其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培育品种⑥的最简捷的途径是Ⅰ→Ⅲ→Ⅵ

8.B【解析】通过Ⅰ→Ⅴ过程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Ⅱ→Ⅳ过程是诱变育种,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通过诱变育种Ⅱ→IV过程最不容易达到目的,B正确;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而不可能处理萌发的种子,C错误;Ⅰ→Ⅴ途径为杂交育种,方法最简捷。

而Ⅰ→Ⅲ→Ⅵ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要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操作比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不是最简捷的,D错误。

9.下列关于湖泊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水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最大

B.浮游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

C.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D.芦苇等植物的斑块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9.A【解析】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较大,A错误;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B正确;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C正确;芦苇等植物的斑块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0.在东方红太空育种蔬菜示范基地展厅里有几艘火箭模型,展厅里还有一些植物种子和照片,种子有香炉瓜种子,特大南瓜种子等等,照片有太空蛋茄,航椒一号等几种。

关于“太空育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太空环境作用下,生物只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太空环境作用下,生物可成为一种新的物种

C.太空环境定向诱导后,人们可获得需要的性状

D.在生物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0.D【解析】太空环境作用下,生物发生可遗传变异,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A错误;太空环境作用下,生物可成为一种新的品种,B错误;太空环境的突变是不定向的,可以根据需要筛选出适合要求的品种,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在生物培育和选择过程中,由于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则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证绿水青山就必须彻底杜绝一切砍伐和捕捞

B.人口应控制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C.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

D.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经济作物的健康生长

11.B【解析】保证绿水青山,必须避免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到合理的利用,A错误;控制人口的方法是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错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导致污染,D错误。

12.将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下列不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12.D【解析】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A组的处理导致光照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向下的极性运输途径被云母片阻断,因此左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A组苗向右弯曲生长,同理可知,B组苗向左弯曲生长,A、B不符合题意;给予左侧单侧光照射时,乙云母片插入的位置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极性运输,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先发生横向运输再发生极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促进尖端以下部位生长,因此C组苗向左弯曲生长,C不符合题意;由于苗尖端中央插入了云母片,虽然有单侧光照,但生长素无法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苗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D组苗不发生弯曲生长,D符合题意。

13.取某XY决定型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直至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和实验误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1条Y染色体带有3H标记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Y染色体带有3H标记

C.可能有4个精细胞含有3H标记染色体

D.可能有6个精细胞含有3H标记染色体

13.B【解析】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或2条Y染色体,但由于起始染色体中只有一条链带标记,所以即便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也只有一条带有3H标记,故A正确,B错误;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标记的DNA分子将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因此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精细胞可能是2、3、4个,因此两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至少有4个精细胞含有3H标记染色体,C正确;根据C选项的分析可知,若同时考虑两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则可能有6个精细胞含有3H标记染色体,D正确。

14.某同学观察马蛔虫(2n=4)细胞分裂过程时,绘制了以下三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结构1只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B.图2表示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C.图1与图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为1︰2,染色单体数目比为1︰1

D.图1和图2分别对应图3中的b和a时期

14.D【解析】图1中结构1为纺锤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会出现,A错误;图2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图1与图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为4:

8=1︰2,图1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图2中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图1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为2n,DNA为4n,对应图3的b,图2染色体与DNA均为4n,对应图3中的a时期,D正确。

15.冬天来临后,仓鼠会进入冬眠状态,群落中的这种变化描述的是群落的哪一种结构形式

A.时间结构

B.垂直结构

C.水平结构

D.空间结构

15.A【解析】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故群落的季节变化很明显,如冬季来临时多数变温动物会进入冬眠,这反映了群落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故为时间结构。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16.兰花螳螂的步足演化出现了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还能随花色的深浅调整身体的颜色,使它能在兰花丛中等候以捕食猎物。

兰花螳螂的这种演化是

A.突变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C.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D.自然选择后再突变的结果

16.C【解析】兰花螳螂的步足存在不定向的变异,步足的构造和颜色,有的与花瓣差异较小,有的与花瓣的差异较大,在生长着兰花的特定环境的选择下,步足的构造和颜色与花瓣的差异较大的兰花螳螂被淘汰,而与花瓣差异较小的兰花螳螂生存的机会增多,并通过繁殖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兰花螳螂的步足演化出现了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还能随花色的深浅调整身体的颜色。

可见,兰花螳螂的这种演化是突变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17.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不可能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C.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曲线X与曲线Y之间的差值为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

17.D【解析】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生物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充裕时,可使K值提高,A错误;b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K值,说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C错误;曲线X与曲线Y分别表示“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二者之间的差值为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

18.某豌豆与黄色皱粒(Yyrr)豌豆杂交,后代有3/8的黄色皱粒的豌豆。

某豌豆的表现型是

A.黄色圆粒

B.绿色圆粒

C.黄色皱粒

D.绿色皱粒

18.A【解析】由“某豌豆与黄色皱粒(Yyrr)豌豆杂交,后代有3/8的黄色皱粒的豌豆”可知:

针对豌豆粒颜色而言,黄色占杂交后代的3/4;针对豌豆粒的形状而言,皱粒占杂交后代的1/2,所以该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A正确,BCD错误。

19.下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一部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过程是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进行悬浮培养

B.B上长出的菌落均为光滑的菌落,D则均为粗糙的菌落

C.乙组的实验结果在甲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D.将提取的DNA加热处理后重复甲组实验实验结果不变

19.B【解析】A过程是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进行悬浮培养,A正确;B上长出的菌落既有光滑的菌落也有粗糙的菌落,D则均为粗糙的菌落,B错误;乙组的实验结果在甲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DNA是转化因子,C正确;将提取的DNA加热处理后重复甲组实验实验结果不变,D正确。

20.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其内因可能是基因的某些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

以下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变异属于致死突变

B.该实例说明了基因突变的稀有性和有害性

C.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

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20.D【解析】根据题意分析,美人鱼综合征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属于基因突变,又因为该突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说明该突变为致死突变,A正确;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且引起新生儿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和有害性,B正确;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21.如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转运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转运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ATP供应不足对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D.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21.D【解析】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般是自由扩散,即图示a方式,A错误;a表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a表示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供能,C错误;方式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正确。

2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活细胞依赖内环境的运输提供氧气和养料、排出代谢废物

B.体内激素、抗体、血浆蛋白都依赖内环境的运送而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大量失钠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D.血浆中尿素、葡萄糖等物质的含量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

22.B【解析】体内活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所以内环境能为活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同时接受活细胞排出代谢废物,A正确;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错误;由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细胞外液中含量较多,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微粒,如果大量失钠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C正确;血浆中尿素、葡萄糖等各种物质的含量都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测定其中部分物质含量明显偏离正常范围,则可作为判断某些疾病的诊断依据,D正确。

23.如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1号患病、5号不患病,可排除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6号患病、10号不患病,可排除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图中患者均为杂合子

D.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图中男性均为杂合子

23.D【解析】若为伴X隐性遗传,则1号患病,5号必患病,但5号不患病,因此,可排除伴X隐性遗传,A正确;若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6号患病,10号必患病,但10号不患病,因此,排除伴X显性遗传,B正确;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图中患者均为杂合子,否则,不可能后代有隐性纯合正常个体,C正确;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号男性患者基因型是纯合子,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24.某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关于其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血管舒张

B.辐射、对流和蒸发散热均通过皮肤进行

C.通过调节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

D.神经调节为上述体温调节的主要方式

24.B【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度较高的室内,需要提高散热,减少产热,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血管舒张是提高散热的途径之一,A正确;平常情况下,人体每小时大约蒸发37g的水,其中1/3是通过呼吸排出的,2/3是从皮肤蒸发的,B错误;机体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借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通过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以达到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C正确;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

25.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

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

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

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

25.B【解析】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分析题图可知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A正确;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B错误;根据群落的空间结构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图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群落结构不同,垂直分层也不尽相同,C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50分)

26.(8分)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中的松鼠以坚果为食,由此判断松鼠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调查该森林中松鼠的种群数量用__________法。

(2)该森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生物群落,经过漫长的演替形成顶极群落,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是由____________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N6_________(是/不是)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能量损失一大半,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6.(8分,每空1分)

(1)二标志重捕法

(2)所有生物平均温度

(3)N2不是(N5/N2)X100%逐级递减

【解析】

(1)松鼠以坚果(植物的种子)为食,说明松鼠以植物为食,所以松鼠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松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该森林中的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N6是蜣螂从初级消费者粪便中获得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N5/N2×100%。

能量传递的过程中,每传递一次,能量损失一大半,说明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27.(7分)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圈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希尔反应把对光合作用的研究深入到细胞器水平,为光合作用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其基本过程是:

将黑暗中制备的离体叶绿体加到含有DCIP(氧化型)、蔗糖和pH7.3磷酸缓冲液的溶液中并照光。

水在光照下被分解后,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无色。

希尔反应是模拟了叶绿体光合作用中______阶段的部分变化,其反应活力可通过测定DCIP溶液的颜色变化得到,也可通过测定______得到。

而美国科学家阿农等研究发现,给叶绿体照光时向体系中供给______,体系中就会有ATP和NADPH产生。

同时发现,只要供给了ATP和NADPH,即使在黑暗中,叶绿体也可将CO2转变为糖。

(2)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中,某小组利用A品种小麦探究夏日晴天中午时气温和相对湿度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

将生长状态一致的A品种小麦植株分为5组,1组在田间生长作对照,另外4组在人工气候室中生长,并保持其他无关条件一致,于正午12:

30测定各组叶片的光合速率,各组处理及结果如表所示:

①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测中午时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是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组中,若适当提高第______组的环境温度能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

27.(7分,每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