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1168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docx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8年6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概况 3

二、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6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 9

四、效益分析 31

五、实施保障 33

附表 36

前 言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都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

组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坚持科学划定、严守红线,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成立了以省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经省政府第

113次常务会议和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2次会议审议,印发了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方案〉的通知》(厅〔2017〕62号)。

依据环保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征求了省直有关单位、各市人民政府意见,通过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组成员的论证和国家生

—41—

态保护红线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审议,省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和省委

常委会议也审议通过。

2018年2月14日,原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得到国务院同意。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根本要求,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保障。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km2,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15.15%,包含3大类16个片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山地和皖南山地丘陵区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区域,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淮河干流及沿淮湿地等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区域。

一、概况

(一)自然与经济社会概况

安徽地处我国东南部,土地面积14.01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

我国重要的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横贯全省,气候、生物、土壤等生态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纵横双向过渡特征。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长江、淮河、新安江分别流经省内约416km、

418km、242km,境内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约800km2。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复杂多样,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等

5大自然区域。

安徽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年均气温

14--17℃,平均降水量773--1670mm。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7518.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9.5:

49.0:

41.5,人均

GDP44206元(折合6574美元)。

全省财政收入4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4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

安徽现辖16个地级市、61个县(市)、44个县级区。

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254.80万人,比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

加304.70万人。

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345.70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09.10万人,城镇化率53.50%。

(二)主要生态问题

1.森林生态功能有待提升

全省森林植被空间存在不连续性,呈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格局。

林地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多处于自然演化的初级阶段。

虽然林地面积整体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善不显著,资源利用与保护修复仍存在矛盾。

2.河湖湿地存在不合理开发

湖泊围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过度渔猎、江湖隔绝、生物入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等对湿地保护构成严重威胁,面积减少、类型单一、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作为鱼类、水禽等重要栖息地的生态条件正在发生改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洪水调节功能减弱。

3.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全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丘区,其次是江淮丘陵岗地。

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2447km2,占国土总面积的8.88%,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42.69%。

坡耕地、园地和经济林地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建设项目、生产活动等也加剧了局部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目前全省在建矿山53个,生产矿山(含停产)1791个。

大中型规模的矿山数量相对较少,小型矿山多(超过50%)。

由于早期的粗

放式及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问题突出,采空地面塌陷近

600km2,采矿引发的岩溶塌陷近10km2,压占损毁各类土地面积达

930km2,此外还导致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水土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因林木采伐、自然灾害、基础工程建设、旅游开发等,野生动植物的原生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栖息地岛屿化和破碎化加剧。

外来物种,如凤眼莲、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对全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物种保护构成了一定威胁,并导致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区域生态定位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属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也是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境内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是长江、淮河和新安江水系诸多中小型河流的发源地及水库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

沿江、沿淮湿地具有重要的洪水调节功能,保障长江下游、淮河中下游沿岸城市的防洪安全。

二、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划定目标

充分认识区域和省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出对保障国家和我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形成满足城镇、农业和生态空间基本需求,符合安徽实际的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构建空间体系完整、分类分区明确、生态功能显著、管制策略清晰的生态保护体系,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安徽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三)划定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以构建国家和省域生态安全格局为目标,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判定相结合的方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识别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

2.整体性原则

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山脉、河流、地貌单元、植被等自然边界以及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应划尽划,避免生境破碎化,加强跨区域间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序衔接。

3.协调性原则

建立协调有序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上下结合,充分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及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衔接。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以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相协调,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

4.动态性原则

根据构建国家和省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保护能力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需要,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应不断优化和完善,面积只增不减。

5.特色性原则

围绕打造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和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骨干道路林网生态安全网络(以下简称“三屏三网”)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结合省情,突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划定体现安徽特色的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性保护。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

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要求,结合安徽省实际,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科学评估,识别生态保护的重点类型和重要区域。

将评估得到的安徽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包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和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包含水土流失、盐渍化和地质灾害敏感区等)进行叠加合并,并与各类保护地进行校验,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叠加图,确保划定范围涵盖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1,以及其他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2。

通过边界处理、现状与规划衔接、跨区域协调、上下对接等步骤,最终确定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

(一)总体划定情况

依据以上技术流程,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红线、生态环境敏感区红线面积分别为24534.36km2、20011.30km2,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51%和14.28%;将2类评估红线叠加(去除重叠部分),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进行优化后的评估红线面积为22426.55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01%。

禁止开发区红线和其他保护地红线进行叠加(去除重叠部分)后的面积为10917.00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7.79%。

对评估红线和保护地红线进行叠加(去除重叠部分),扣除其中合法的矿业权和战略性矿产储量规模在中型以上的矿产地,再按照

1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

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省级及以上风景名胜区、省级及以上重要湿地、省级及以上湿地公园、省级及以上森林公园、省级及以上地质公园、省级及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2各类保护地: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清水通道维护区、优良水体及其滨岸带、长江干流生态保护岸线等。

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互不交叉重叠的原则,进一步扣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和村镇规划建设用地,汇总形成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空间格局为“两屏两轴”:

“两屏”为皖西山地生态屏障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屏障,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两轴”为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淮河干流及沿淮湿地生态廊道,主要生态功能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

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于:

皖西大别山区的梅山、响洪甸、磨子潭、佛子岭、龙河口和花凉亭等水库库区及上游山区,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区,率水上游的中低山区,登源河和水阳江上游山区等水源涵养重要区域;皖西的天柱山区和岳西盆地地区,沿江以北丘陵区,沿江以南低山区,青弋江和漳河上游丘陵区,新安江中游的西天目山山区,江淮分水岭地区,皖北黄泛平原等水土保持重要区域;皖东南山区,牯牛降及周边地区,巢湖湖区,滁河上游的滁西丘陵区,皖北皇藏峪及周边,沿江以北华阳河湖群区,长江沿江湿地区,淮河中游、下游的沿淮湖泊湿地区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

(二)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分布

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的主导生态功能将红线划分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3大类共16个片区。

1.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

(1)大别山北麓中低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包括金寨县、霍山县全部,舒城县大部,六安市市辖区南部和岳西县北部地区。

红线面积4489.76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1.18%。

生态系统特征:

该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为主,在山间盆地或谷地中分布有狭长平畈。

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保护良好,境内分布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皖西六大水库有五座分布于本区,水源涵养功能极为重要。

但受人为活动频繁、降水丰沛、地势陡峭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本区内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尤其是水库集水区内的水土流失对水库寿命和功能发挥构成严重影响。

区内针叶林分布广泛,加上降水、土壤等原因,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较高。

本区也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敏感区。

该区的天马、鹞落坪、佛子岭、万佛山等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原始次生天然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包括多种国家保护物种,因而本区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也具有极重要性。

总体上,本区属于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方面都具有极重要性。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

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6个,省级重要湿地5个,国家湿地公园1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

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县级

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个。

保护重点:

控制水土流失、保育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严格环境准入,开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

(2)大别山南麓中低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包括岳西县中南部、太湖县中部和西北部、宿松县西北角、潜山县西部和北部,以及桐城市的西北部地区。

红线面积1415.04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6.67%。

生态系统特征:

该区地貌类型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并有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

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天柱山、花亭湖、妙道山、司空山等多处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人文景观底蕴深厚,禅宗文化博大精深,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价值高。

同时,本区处于花凉亭水库上游地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极为重要。

部分地区由于陡坡垦殖、基础设施建设及植被破坏等原因,土壤侵蚀问题非常突出,区域整体为中度侵蚀,潜山县大沙河上游黄柏山区、岳西县城关(老汤池区)以及太湖县环花凉亭水库区土壤侵蚀格外严重,剧烈和极强度侵蚀均有较大面积分布。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不良,林分质量差,贫困人口较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总体上,本区属于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区,同时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又是极重要区。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3

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

3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世界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

源保护区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个。

保护重点:

坚持造林与封育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生态经济模式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恢复与改善。

(3)新安江上游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位于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南部地区,包括祁门县南部、休宁县北部、歙县中东部、绩溪县东部边缘及宁国市的南部边缘地区。

红线面积1550.87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7.31%。

生态系统特征:

该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其余为中山、高山、丘陵和少量山间河谷平原,为新安江、阊江水源源头区。

本区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重要性较高,区内分布香果树、领春木、连香树、金钱松、华东黄杉、鹅掌楸、永瓣藤、八角莲等珍稀或保护物种。

歙县与绩溪的清凉峰、休宁的岭南、白际岭、六股尖等地保存有较好的原生植被。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境提供等方面来看,本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其重要。

总体上本区同时属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南部地区属于酸雨中度敏感区和地质灾害发生高度敏感区。

区内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土壤侵蚀剧烈,自然和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物种资源保护压力较大。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

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1个,国家级森

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

保护重点: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严格保护天然林,合理利用土地,实施退耕还林,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以茶叶、毛竹等生态型经济。

2.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1)淮北河间平原农产品提供及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位于淮河以北平原区的大部,包括亳州市全境,阜阳市大部,蚌埠市西北大部,濉溪县,宿州市的东南部,凤台县的北部。

红线面积267.40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1.26%。

生态系统特征:

该区为古老的冲积平原,境内自西北而东南的诸淮河支流,将全区分割成若干地块,地形较为平坦。

本区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农业开垦历史久远,绝大部分自然植被已不存在,区内基本都为农业种植作物及人工栽培的“四旁”及防护林植被,农作物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制旱作为主,是主要粮油产区。

该区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其主导功能为人居保障和农林产品提供。

包括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9个,省级湿地公园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水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县级以上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9个。

保护重点:

完善灌区灌溉与排水系统,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严控

地下水开采,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营造农田防护林并完善其结构,充分发挥综合生态功能。

(2)滁河流域丘陵平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包括肥东县中东部、巢湖市北部、含山县大部、和县东北部、全椒县除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滁州市市辖区的东南部,来安县的中南部等地区,以及天长市全部。

红线面积300.88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1.42%。

生态系统特征:

本区以平原为主,在肥东县与巢湖市交界处分布有条带状低山浮槎山系,在巢湖市东部、含山县及和县北部有低山丘陵分布。

植被类型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组成以落叶、常绿阔叶树种为主,人工针叶林为区内低山丘陵的优势种。

区内丘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是水土流失的高敏感区,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滁河平原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涝渍害。

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4个。

保护重点:

对低山丘陵区天然植被加强封育保护,提高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量,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重视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3)江淮分水岭丘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地区,包括定远县、长丰县大部,肥东县北部、寿县东南部、肥西县西北部、合肥市蜀山

区西部和六安市金安区东北部地区。

红线面积248.61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1.17%。

生态系统特征:

长江与淮河分水岭脊线自西南向东北穿区而过。

植被类型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型,植被组成上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主要树种有栓皮栎、麻栎、黄连木、黄檀、化香、刺槐等,人工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黑松和侧柏等。

该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产稳定性差。

平原地带无成片林,林下植被少,蓄水保水能力差,丘岗地区垦殖系数高,雨季水土流失发生严重,是我省水土流失重要防治区域。

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

地质公园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个。

保护重点:

突出“把水留住”,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遏制旱灾频繁发生,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把树栽上”,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产条件。

注重矿区的生态恢复,保护区域脆弱生态系统。

(4)大别山北麓山前丘陵岗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包括霍邱县除沿淮地区全部、寿县西南部、六安市市辖区西北部地区。

红线面积68.62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0.32%。

生态系统特征:

该区为大别山山脉延伸的丘陵地带,农业生产和

采矿活动频繁,植被覆盖率不高,是土壤侵蚀敏感区;部分高岗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水利工程不配套,易发生旱灾,而低洼地区,淠河沿岸地区由于受上游大别山区降水影响,雨季易发生洪涝灾害。

本区是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区,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

包括国家湿地公园

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个。

保护重点:

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在丘岗地区应提高植被覆盖率,适度发展林果业,控制水土流失,防止生态系统退化。

(5)大别山南麓山前丘陵平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

地理分布:

该区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宿松县中部、太湖县东南部、望江县西北角、怀宁县大部、潜山县东部和南部、桐城市除大别山区外部分、安庆市市辖区北部边缘、枞阳县中北部、无为县西南端和庐江县的南部地区。

红线面积522.80km2,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47%。

生态系统特征:

该区为大别山余脉延伸的丘陵地带,地貌类型有丘陵、岗地和沿湖平原,水资源丰富,是安徽水稻、棉花、油菜和茶叶等农产品重要产区。

但丘岗植被覆盖稀疏,加上坡耕地种植,土壤侵蚀比较严重。

部分丘岗土地灌溉条件差,受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条件受限。

矿产开采破坏地表植被严重,部分矿区水土流失达极强度侵蚀级别。

包括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

2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

区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

资源保护区2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2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