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2501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docx

西方经济观点发展史

叙述了西方经济思想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到重商主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思想史的主要线索可以概括为“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

第一次革命,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革命,以1776年出版《国富论》为标志;第一次综合,是约翰·穆勒的综合,以1848年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标志;第二次革命,是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所谓“边际革命”,主要是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瑞士洛桑的法国人瓦尔拉斯等人推动的;第二次综合,以马歇尔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第三次革命是凯恩斯革命,以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标志;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第一版)为标志。

这里所说的革命,不是社会政治领域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的革命,而是指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变革。

所谓的综合,则是指原来相互对立严重分歧的若干理论彼此融合渗透,被整合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之中。

衡量革命和综合的主要标准是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政策主张三个方面。

以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的内容为线索,有利于我们从全局观念和整体高度把握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的大致脉络。

一、经济学——术语的演变

1、经济学economics

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sciences)。

2、经济学术语在西方的演变。

(1)经济学的诞生过程。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

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

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

17~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

(2)经济学的成熟。

19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注重国家政策的分析,有些经济学家改变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认为单一词比双合词更为简单明确;去掉“政治”一词,也更符合于学科研究的对象和主旨。

1890年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从书名上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名称。

到20世纪,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既被用于理论经济学,也被用于应用经济学。

二、经济学说史

内涵。

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历史性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研究经济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从中了解一些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政策及其产生和运用的条件。

一般说来,划分经济学说流派的标准是:

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

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

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

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经济学思潮、思想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

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

而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

第一章古代经济思想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即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可以称为经济学前史。

一、古希腊经济思想

economicthoughtsofancientGreece

1、古希腊的经济思想背景

古希腊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但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起基于苏格拉底(约前470~前399)哲学传统的经济概念和思想的出现。

主要代表为苏格拉底的门生色诺芬、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传统的古典希腊思想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完全不带有神话因素。

这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先此或同时的古代文明思想的特征。

它摆脱了宗教的圣洁规范性,转而依靠理性。

其经济思想是以理性为基础,所以和伦理观念总是分不开,经济从属于伦理。

苏格拉底创始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

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是道德的生活,是伦理的范畴。

一般地认为财富和美德是不相容的。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反对一切财富。

他们反对的是过多的财富,对节制的财富不但不反对,而且认为它是必要的,是达到主要目的的不可少的手段。

因为为了成就最高的善,一个人必需具有普通公民所必需的生活手段。

他们所着意强调的是:

财富是手段,绝不应是目的。

2、色诺芬及其《经济论》。

曾以雇佣兵身份参加过小居鲁士(前423?

~前401)对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的战争,后来,在小亚细亚加入斯巴达军队。

公元前386年安塔尔基达斯和约签订后,色诺芬迁移到奥林匹亚附近伯罗奔尼撒地区他的领地居住,亲自经营庄园,并从事创作。

(2)著作介绍。

《经济论》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的经验而写成的,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论述经济的著作。

全书采取苏格拉底与克利托布勒斯对话这一文学形式写成,实际上是色诺芬本人的见解。

典型地表现出奴隶主经济思想的特色。

探讨奴隶主经济任务与如何经营奴隶制经济的问题,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得以增加,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

全书大体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论述与奴隶经济制度有关的问题,诸如奴隶主的经济任务,财产的经营与管理,奴隶的管理与训练,管家人的挑选和培养等;

另一部分涉及生产力问题,例如论述农业的重要性、农业耕作技术问题。

(3)产业思想。

色诺芬十分重视农业,这对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和以后法国重农学派都有影响。

他认为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是希腊自由民的最好的职业。

农业是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物质基础。

农业繁荣,百业兴旺;土地荒芜,则百业凋零。

他对手工业抱着鄙视的态度。

色诺芬认为,商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使人们获得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依据市场上出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了解到商品价格的波动依存于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也意识到由供求变动而产生的价格变动会影响到社会劳动的分配。

(4)价值、财富与分工。

色诺芬知道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用。

他根据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要求,确定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色诺芬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

社会分工能使产品制作更加精美。

他所规定的奴隶主的经济任务,是更有效地剥削奴隶,以增加由奴隶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的收入。

3、柏拉图及其《理想国》。

他拥护斯巴达的贵族政体,反对雅典的民主制。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逃离雅典,周游各地,到处为贵族政体辩护。

公元前388年回到雅典,创办“阿卡德米亚”哲学学园。

在此讲学,直到死去。

(2)著作介绍。

柏拉图的著述很多,其中和经济学有关的两部著作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在《理想国》中,他看到尖锐的社会矛盾正动摇着奴隶制度,主张通过跟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义原则来组织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国家。

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则主张平分土地,归属各居民户。

居民不能将遗产再行分割,也不准出售或用其他方式进行分割。

城邦国家也不能运用政治权力来分割地产。

他试图用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来保持奴隶制国家的稳定和和平。

(3)分工思想。

柏拉图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于是人们便自愿联合起来成立国家。

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工作,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较好和较多。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担任哪种行业和职务,应取决于人们的天性。

他把分工看做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基础,而分工又被视为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

社会上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一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都被说成是合理的和自然的。

(4)理想国家组织

柏拉图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论述了理想国家的组织。

设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

执政者阶层(哲学家)、

保卫者阶层(战士)、

供应营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

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列入国家组成阶层内。

柏拉图主张理想国家的国土不应过大,也不要过小,应保持一定的土地面积。

一国的人口应与土地保持比例,人口不应过多,也不要过少。

他认为一国人口以5040人最为适当。

此数除了11之外是1~12诸数都可除尽,便于执政者用各种方式组织一国的国民。

(5)“共产主义”

柏拉图认为:

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欲之心,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

哲学家和战士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应实行共妻共子,结婚男女都必须住在公共宿舍,在公共食堂进食,从而才能最终使国家获得永久和平,保持全国团结一致。

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共产主义”,是在奴隶主阶级内部消灭财产私有制,借此消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冲突,以维护奴隶制度。

(6)产业思想

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

但他又认为雅典人只应从事农业。

国家应该从农业取得收入,因为只有从农业取得收入,才会使人们不至为了获利而把财产的本来目的抛弃掉。

在理想国中商业是必要的,但雅典人不应该从事这种不体面的行业。

他主张制定法律使商人只能得到适当的利润。

他意识到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更反对放款和抵押放债,其目的在于防止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侵吞奴隶主阶级的剩余产品和侵蚀奴隶制自然经济。

4、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地区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他受聘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创办学园,从事讲学和著述活动。

公元前323年,雅典掀起反马其顿的运动,他便离开雅典,避难于埃维亚岛,后死于该地。

(2)著作介绍。

西方古代经济思想在他的著作中得到最高发展。

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名著中。

在《政治学》中提出了同柏拉图不同的理想国家组织。

他希望在加强奴隶阶级中等阶层的势力的情况下,组织有限的奴隶主民主制来巩固奴隶制度。

在《伦理学》中指出,交换的各种物品原是不等的,但在交换中必须是一种均等关系。

他发现在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存在着等同关系。

(3)交换思想

他指出每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

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交换。

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同关系即等价关系的作用,从而成为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觉察出商品交换是从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再进而过渡到货币—商品—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

对属于货殖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采取否定的态度。

(4)奴隶制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时,竭力证明奴隶制度是自然的和合理的制度。

亚里士多德经常应用自然观念说明事物的合理性与否。

所谓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指合乎事物的本性。

他把奴隶制度看作是出于自然的劳动分工的结果。

他认为有的人宜于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宜于从事体力劳动。

从事脑力劳动者,能由精神运用而具有先知,他们自然是主人;而从事体力劳动者,只能用他的体力实现脑力劳动者的先知,所以自然地应该成为奴隶。

二、古罗马经济思想

economicthoughtsofancientRome

1、古罗马的经济思想背景

古罗马从公元前264年开始,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希腊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在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之间,罗马成为规模最大的奴隶主国家,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革命和蛮族的打击之下覆灭。

同古希腊相同,古罗马也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靠武力侵略发展程度较高的古希腊等国家而形成奴隶制帝国,在经济思想上并没有什么直接建树。

古罗马统治阶级力图用法律和政治来证明罗马帝国的合法性,维护统治地位。

在政治和法律上作出重要贡献。

2、法学家的经济思想

古罗马对于经济思想的贡献,不来自农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而来自它的法理思想和法律。

“自然法”:

自然法是一切规则的总和,它出自万物的本性,支配万物的行为。

自然法就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所接受的规律”。

他们利用自然法证明奴隶制度符合事物的本性,因而是自然的合理的。

契约:

罗马法学家研究了商品生产者的各种关系,诸如买卖、借贷、债务、契约和其他义务,承认个人地位,保障签订契约的自由,确认债权者有役使债务者的权利。

作为一切经济行为基础的个人主义产权,影响很大。

3、农学家的经济思想

在农学作者中主要有大加图(前234~前149)等。

(1)农业的地位。

加图等都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首要的地位。

他们认为农业是罗马人最重要的职业,劝导罗马奴隶主要从城市回到乡村,亲自管理自己的农庄。

罗马农学家都注意保持农庄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减少对市场的依赖,但有的农学家如加图也趋向于发展农庄的商品生产。

(2)对奴隶的态度。

罗马农学家把奴隶也看做是只会说话的工具。

三、西欧中世纪经院学派

economicthoughtsintheMiddleAges

在这个黑暗时期内,几乎说不上有什么经济思想。

1、中世纪的经济思想背景

作为欧洲中世纪开始时期的公元476年,标志着西欧古代文明受到严重打击的开始。

西欧社会在此后经历了长达500~600年的黑暗时期:

城市消失,手工业衰落,商业停顿,货币流通大大缩小,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西欧封建制社会经济的明显发展,开始于11世纪。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为统治的一体。

在思想领域里,基督教义和教会思想成为时代的统治思想。

一般所谓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指西欧封建社会盛期,自11世纪至15世纪,特别是13世纪前后经院学派的经济思想。

2、经院学派。

Scholasticschool

中世纪的所谓经院学派的思想是以10~15世纪间,由传统的教义、教会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构成的混合体。

教会法规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规范化。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经院学者争论最多的是两大问题:

(1)“公平价格”:

公平价格概念首见于罗马法学家著作中。

到中世纪中期,由于大商业的存在以及大量不等价交换现象的出现,公平价格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切而教会不得不过问的问题。

经院学者虽然在“公平价格”的观点上不尽一致,但都反对垄断。

根据罗马法,公平价格是指在某一阶段内不受行情变化影响的价格,实质上是指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公平价格”的决定

多数神学家主张价格应由市场确定。

13世纪学者大阿尔伯特(约1200~1280)明确宣称,产品售出时的价格即是公平价格。

另一些学者认为,在法定价格条件下,市场价格方可视为“公平价格”。

有人甚至主张应由公共当局确定一切商品价格。

关于成本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大阿尔伯特及其弟子托马斯•阿奎那并未忽略。

他们认识到市场价格不能长期低于成本。

13世纪唯名论者J.邓斯•司各脱(约1265~1308)主张,“公平价格”应包括成本、正常利润和风险。

“公平价格”理论也被应用于工资确定上。

工资被视为劳动的价格。

工资应能维持符合工人及其家属社会身份的生活水平。

(2)高利贷。

从古代以来高利贷一直是为人们抨击的制度。

关于高利贷的定义,中世纪教会并未作明确规定。

由于放贷取息明显与教义抵触,教会早在封建社会初期便曾明令禁止。

早期的教会法规只禁止教士们取利。

后来查理大帝扩及于世俗人等;晚至14世纪初年,高利贷还是绝对违法的。

到中世纪中期,教会也仍然在口头上反对高利贷,大肆宣讲高利贷的罪孽。

但当时商品经济已相当发展,要完全禁止放贷取息已不可能。

何况借债人除平民之外,还包括封建王公贵族,放债人也不仅仅是趁人之危的投机商。

高利贷的合法化

教会迫于经济现实,提出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允许收取利息:

①贷者因出贷蒙受损失;②借主逾期不还;③贷者因出贷而失去获利机会。

借贷双方或将契约订得很短,造成逾期不还情况;或托言贷款风险大;或订立假入伙合同以收取利息。

中世纪认为地租是合法收入,在德国地区曾出现以土地作抵押的贷款形式。

契约期间贷款人收取地租,契约期满后再归还土地。

这实际上是一种伪装的高利贷形式,教会还利用这种手段,把大量土地兼并到自己手中,到16世纪上半叶,教会名义上虽然仍反对取息,实际上一切利息收入都被认可。

(3)财产、农业与价值

经院学派维护私有制,认为财产公有是一种空想,仅仅在修道院小范围内或者极端匮乏之时方可能实现。

提倡节俭、禁欲、不贪婪。

个人可以拥有符合本人社会身份的财产,多余财富主张用于赈济穷人。

经院神学家赞誉农业,认为农业可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对于商业起初是坚决反对,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度逐渐缓和,但仍然劝导教士不要经商。

圣贝纳迪诺(锡耶纳的,1380~1444)对价值问题作过最完整论述,认为价值的源泉是:

使用价值、稀缺程度、欲求程度。

3、托马斯•阿奎那

13世纪欧洲神学家、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其思想特点是调停神学教条和经济生活现实之间的矛盾。

为人勤奋好学,著述丰厚,以文笔流畅而有风趣为人所喜读。

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被认为是基督教的百科全书。

《神学大全》以问题集方式写成,解答格式千篇一律。

先是提出反面论点,然后根据圣经、教父著作,被歪曲了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等进行反驳,最后才是自己结论性的意见。

(2)折中主义思想与私有制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根据宗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学说,提出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做到分配的公正与交换的公正。

但在对待具体经济问题时,他的观点带有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在欧洲一直统治到15世纪。

他的哲学思想则影响及于20世纪。

当代思想家正利用他的学说形成所谓“新托马斯主义”。

托马斯•阿奎那为私有制辩护。

一方面承认私有制并非自古有之,非由自然法创立;

另一方面又说自然法不完备,是人类的理智对它做了补充,才产生了私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使人关心一己之事,这样人类的事务才管理得好些,如果财产公有,人们便不会爱惜财物,并且容易引起混乱和不和。

(3)财富观点

托马斯•阿奎那把财富分成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

食物、牲畜、土地属于前者,金银属于后者。

他认为自然经济是一国幸福的基础,金银财富不应成为国家或个人追求的目标。

个人拥有的财富只要与其身份相称,便算实现了分配的公正。

对于以攫取金银为目的的经商行为,托马斯•阿奎那虽然认为可耻,但又认为要具体分析。

如果是为维持生计、赡济穷人、办公共福利,做点生意是可以的。

他也赞许过制造商和进口必需品的进口商。

确定商品的“公平价格”,他说要考虑成本,而有时又把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评价、需求情况、风险等作为“公平价格”的因素,甚至还提出售价应照顾出售者的身份和生产水平。

4、宗教异端与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

经院学派所代表的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教会的观点,

与之相对立的则是表现人民群众反封建要求的宗教异端。

反封建的政治和思想斗争之所以用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思想体系的一切形式都由教会控制。

人民群众的感情也是由宗教的“食粮”来滋养的。

要引起暴风雨般的运动,就必须使群众的利益披上宗教外衣。

中世纪的宗教异端,根据其阶级内容可以严格区分为两类:

市民异教与农民平民异教。

它们各自提出了性质上不同的经济要求。

两类异端经济思想

(1)市民异教温和派。

代表城市商人、行会和一部分下层贵族的利益。

反对教会,抨击教会的贪婪与腐化。

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的简单教会制度,禁止教会中的奢侈浪费,一般并不攻击整个封建制度。

代表人物有波希米亚的J.胡斯(1372/1373~1415)。

胡斯领导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异教运动。

他主张把教会财产收归国有,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之源。

胡斯运动的左翼塔波尔派后来发展成为捷克农民战争。

(2)农民平民异教激进派。

它代表农民和处于市民组织之外的城市手工业帮工、日工和流浪汉的利益。

几乎总是和农民起义结合在一起的,在鼓励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但它不仅超出了反封建的要求,而且也越出了往后资产阶级社会的范围,因此不可避免地流于幻想。

5、新教徒的经济思想

Protestant’seconomicthoughts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新教教徒的经济观点。

(1)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徒的经济思想,包含着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内容,表现形式是反对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

宗教改革是以1517年马丁•路德(1483~1546)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发端的,接着遍及到欧洲各国。

运动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的新教各宗派,其中主要的有:

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圣公会。

其共同点:

反对罗马教皇对各国教会的控制;

反对教会拥有土地和财产;

确认《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

提倡“信仰得救”,反对僧侣的中介作用。

新教徒宣扬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分别对重商主义和古典学派产生了影响。

(2)马丁•路德

他颂扬农业,反对商业。

认为前者是上帝满意的行业。

他责备商人用欺骗手法谋取利润,在世界各地进行掠夺。

他把商业都市视为“盗贼之地”。

尤其反对大商人使许多小商人破产;说大商人垄断市场,造成物价昂贵。

他反对从国外进口商品,认为进来的是无用的丝绸之类,而失去的是大量金银。

(3)J.加尔文

他视懒惰和乞食为不道德,主张不能仅仅以享有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为满足,但他同时也把奢侈看做是罪恶。

他否认借钱收取报酬是罪恶,他只认为借款给为灾难所迫的穷人收取利息才是罪恶。

四、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

1、重商主义的产生。

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的考察。

重商主义最初出现于意大利,后来在西班牙、葡萄牙、尼德兰也产生了。

16世纪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