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3640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0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x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第一部分诗词常识篇

1.出塞二首(其一)

1.BC。

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

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成了苍茫、幽远的意境,引发读者抚昔思今,边塞

战争何日是个终了?

3.后两句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

和平安宁的向往。

2.田园乐

1.六言绝句古体诗五言绝句[注意:

孟诗不是近体诗]2.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

结合,情景结合。

诗中的“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3.主要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

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如“复”与“更”的对仗也很经心,

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3.山居即事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2.“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

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

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4.夏日南亭怀辛大

1.五言古诗田园诗(怀人诗亦可)2.纳凉情景怀人情思3.

(1)表现了诗人夏夜

纳凉时闲适自得的情趣;

(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

(1)从嗅觉、听觉人手,清香可嗅,滴水

可闻,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的宁静美丽,清爽怡人;

(2)竹露滴清响,以动写静,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3)悦耳清新的水滴声,自然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

5.妙在这二字不但传达

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还妙在“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

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1.七言绝句边塞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6.城东早春

1.清新清幽[因为它刚刚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作者用“才”、“半”暗点

“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3.以虚衬实。

前两句是

实写,具体描绘了早春的“清景”,后两句是虚写,用“若待”二字一转,导出想象中的盛春季节上

林苑浓丽的景色。

用虚写的浓丽的盛春景色更能衬出今日早春之“清景”的幽雅可人。

7.秋思,

1.七绝2.秋风虽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又处

处可见。

3.“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细节描写。

“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照应了“意万重”,是“意

万重”才会有“又开封”的情节,这就把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微妙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让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也深味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8.竹枝词(其九)

1.繁茂高峻2.借代青年妇女壮年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

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9.渡桑干

1.霜阳乡押的都是平声韵。

2.

(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

(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

抑。

3.

(1)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

(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

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

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

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10.行宫

1.五绝宫怨诗2.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

怨玄宗、恨玄宗,情绪激烈,然而,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她们既不愤激,也

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

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这一细

节,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宫女的命运是多么令人震颤!

此情此景又是多么令人凄绝13.意

思一:

这些宫女当年落人宫中时,个个花容月貌,娇姿艳质;意思二:

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

悴;意思三:

长期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寂寞幽怨;意思四:

到了白头,已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意思五:

行宫的寥落,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11.陇西行(其二)

1.七绝闺怨诗2.对比:

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

“骨”与梦里“人”的对比。

借代:

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

3.一个可怜,一

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第三句实写战

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

一边是无定河边骨,一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虚一实

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2.寄扬州韩绰判官

1.赠友诗(或寄赠诗、怀人诗)2.用一对叠字化出远景: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

带,迢递不断,这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

长的空间距离,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

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

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4.

(1)客观上先造成令人读之如

见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是如何的洁白光润,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

(2)营造了友人和女子倚箫歌舞的意境,令人猜想友人的才貌是如何

的风流倜傥;(3)它唤起的联想是读者对扬州胜景的无限向往。

[答出两点即可]

13.登崖州城作‘‘

1.流露出对社稷安危的牵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依恋。

2.这里距京城遥远,连鸟都要

飞半年,人要走多久?

更何况我既无翅膀,更无自由啊13.用的是拟人、象征手法。

描写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好像山有情,要挽留我;但是“百匝千遭”却表明作者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

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抒发的是归而不得的忧伤。

1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1.含义是船只不能自由行驶,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

2.用鸥鹭的“无拘管”和上句

的“亦难为”作对比,寄托着国土沦丧的痛惜之情。

3.前两句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是实写,国

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是虚写。

后两句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是实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

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以水寄托悲愁(或答:

运用曲笔,借水寄愁)

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16.白梅

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

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

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

1.词调名(或词牌名)2.南京苏州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

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

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乡子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

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19.虞美人.

1.A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或答:

因为

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

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

]3.示例1:

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

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示例2: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一比喻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大江春水一样,无穷

无尽,无时能已。

20.望江南

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

其处境无限凄凉。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

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

3.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

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2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词牌名标题2.两个“愁”的含义不同。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

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

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

被天风吹散了而已。

“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

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自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

3.A[词的前二句是在

说雪花与梅花形色“一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还是持抑梅扬雪说,

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

理由

(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

也“香零落”。

理由

(2)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

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异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洒。

在天空大地之问,梅花确比雪

花略高一筹。

赞同扬雪抑梅说:

理由

(1)题作《雪中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

中零落殆尽;理由

(2)“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

着”,雪比梅花情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

[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

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

]

2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无奈。

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4.[仙吕·后庭花]

L宫调名曲牌(或词调名)2.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

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

景。

3.这种自然与人短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

由静态到动态地表

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5.[双调·折桂令]中秋

1.曲牌(或词调名)题目2.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3.运用了比喻

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

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26.[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1.示例一:

首句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化用而来,写

出了秋天洞庭湖边山景的雄奇壮美。

示例二:

第二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

齐飞”化用而来,展示了在渺茫无际的江面上,孤鹜在明丽的晚霞的映照下振翅高飞的动态画

面,有一种明朗辽阔之美。

2.山,连绵不绝;水,无穷无尽;山、水、天相接,意境苍茫悠远。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却四处弥散,于无尽秋意之中,有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

美。

3.“落残霞孤鹜齐飞“,言黄昏景观;“夜静云帆月影低”,言静夜景观。

“月影低”说明月

亮已挂在天上,说明时间已由黄昏驶向夜深,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时间是动态的。

27.[双调·蟾宫曲]I际古·

1.诸葛亮姜太公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消极无为3.

(1)同意。

本曲通过对

古代英雄的追怀,流露出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的处世态度。

(2)不同意。

本曲由追寻历史

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流露出对龙虾不辨、明主难遇的世事的概叹,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

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部分题材内容篇

28.台城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问兴

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诗人以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显示出的繁荣兴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春色常在的长堤烟柳和如梦般转瞬即逝

的六代繁华作鲜明对比,于对比中抒发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

4.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

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

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9.赤壁

1.一只折断的铁戟前朝人物和事迹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

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用形象表达思想是诗的生命。

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

性的诗句,既以小见大,有耐人寻味。

[言之有理即可]3.可从诗的后二句推出。

(1)诗人认

为周瑜的胜利带有运气,历史给了他英雄成名的机遇;

(2)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诗

人对一代英雄的失败深表惋惜;(3)悲人之时亦自悲,诗人本意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才能而不得一展的忧愤。

30.与诸子登岘山

1.吊古伤今[若答“至今求仕不遇,空有抱负”或“无所作为,死后湮没无闻”也可]2.人

事代谢往来古今3.D[相照应的应是首联]

31.西塞山怀古

1.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C[应为:

对历史更

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3.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这句好在这一“寒”字。

“寒”,一是客观的

实感,即秋寒,水寒,二为诗人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三是这个“寒”字还兼有历

史和现实的鞭策警醒作用:

凭险割据者若不引以为鉴,必有孙皓“一片降幡”的覆辙之寒。

4.此联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东吴兵败投降的白旗。

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所向无敌j而失败者黯然失色,投降猥琐的神态。

.32.咏怀古迹(其三)

1.这里用一个拟人化的“赴”字,就把群山奔赴的雄伟气象表达出来了,也把山峡变幻无

穷的姿态和磅礴壮丽的气势写活了。

[或: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

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A[杜甫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是为了把昭君写

得“惊天动地”,以此烘托昭君这位“窈窕红颜”;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

育出。

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3.“空”写出昭君生不能归汉,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徒

然地归来,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

意。

4.

(1)“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2)“紫台”

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4)“朔漠”对“黄昏”,即把昭君命运和无边的大漠、笼罩四

野的黄昏天幕连在一起,是何等的空旷凄清!

青冢有恨啊!

[分析出两点即可]就这么两句工

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旬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联

对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这几句可不答]5.杜甫的诗题叫

《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昭君是绝代佳

人,远离汉宫,身死异国;诗人是才华横溢,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所以诗人在表达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3.桂枝香·金陵怀古

1.金陵悲恨相续2.杜牧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唱亡国之音《后庭花》那些沉醉

于歌舞,过着豪华生活的达官贵人3.C[词人矛头指向的是统治者,并非商女]4.词中用

“繁华竞逐”四字揭示了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的根本原因。

没有。

“漫嗟”句就是批判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

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34.念奴娇·赤壁怀古

1.D[A“樯橹”是借代,B形容的是周瑜形象,C应是作者神游故国]2.这些词是:

乱、

穿、惊、拍、卷等。

作用是:

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

.’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年轻有为(或少年得志),

气宇不凡(或英气不凡、从容潇洒、风度儒雅、风流俊雅等,必须是形貌气质),指挥若定(或大智

大勇,胆略超人等,必须是指挥才略方面),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

慨(或失意感伤之情)。

4.苏轼倾慕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建立伟业,而自己年已四十有

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一一倾慕周瑜,渴望建功。

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

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

5.这首词上阕寓情于景,通过对赤壁四周景色的描写和赞

美,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引出下阕主要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和赞美。

在对周瑜形象刻画

中作者倾注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感慨。

写景、咏史、议

论、抒情就是这样融为一体的。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1)用孙仲谋的典故是要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

能。

(2)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其用意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佛狸祠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民俗就安

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国臣民。

词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们忘记历史的隐忧和对南宋

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C.[正确的理解是:

有廉颇那样的愿为国效力的人才却不被

重用]4.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

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并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

二人都是从百战中开

创基业。

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的表现,是非常鲜明的对照。

36.[双调·蟾宫曲]咏史

1.前赤壁赋2.功盖三分国3.C[“描绘”表述不当;也非比较,应改为“歌颂”。

]

37.北陂杏花

1.“绕”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2.花影3.c[A出自叶

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

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

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

喻新主。

]4.

(1)“北陂”僻静,“南陌”繁华;“北陂”空寂,“南陌”热闹。

(2)北陂杏花即使零

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碾

成尘土。

(3)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

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38.孤雁,

1.孤飞鸣声念群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一只不饮、不啄,悲伤而执着地叫唤、追赶

雁群的形象。

诗中杜甫以雁自况,托物抒怀,表达了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3.尾

联意思是野鸦们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

这里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

的寂寞、愁苦,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执着。

4.

(1)颔联用

“一片”和“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

的怜悯之情。

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2)颈联用“似”、“如”

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

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

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39.画鹰

1.思、似、可、堪2.A[应为先刻画出鹰的肃杀之气,点明“画鹰”]3.作者借鹰言志,通

过描绘画鹰飞动的神态,搏击的激情,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40.孤桐

1.表现了桐树挺拔、正直、茂盛、虚心、愈磨愈坚的品格特征。

2.B[本诗结构简单,只

有描写和抒情两部分,没有遵循一般的“起、承、转、合”结构]3.作者托孤桐表达了他的人生

追求:

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41.红梅

1.尚余孤瘦雪霜姿2.C[联系上联可知,“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

赏]3.A[表达的是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4.苏轼批评老诗人品评梅花不重品格(或

神韵),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评判红梅。

苏轼认为红梅不只有内在的孤傲高洁,还有外在

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

[或答:

红梅虽神韵上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

正是苏轼的性格:

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

42.醉落魄·咏鹰

1.意思是人虽然年华老去,但意气仍然昂扬,因为人间还有奸佞小人、恶人(闲狐兔)。

2.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或烘托)

了鹰的形象。

3.“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3.春行即兴

1.对偶。

“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描写的都是宜人之景:

绿草、芳树、山泉、鸟语,且静中有动,透着荒寞之感。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

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

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44.雨过山村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

和谐优美的特点。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

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农家忙的气氛。

3.

(1)村妇是喜欢戴花的,这句用一

“闲”字写栀子花无人采,就把农家倍忙的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

(2)“无人采”表明村妇们没有

谈情说爱的“闲”功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村美好的生活情趣。

所以这个“闲”字,可谓独具匠

心,兴味尤饶。

4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晋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2.首联描绘出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相宜的秋景特

点。

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字到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浓,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

山写出了动态的美。

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表明溪水每日每时都在喧响,给静谧的寒山平

添了无限生机。

3.颔联写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闲自得的神态、超然物外的形

象,刻画栩栩如生。

尾联写裴迪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