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38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docx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

一、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具体做到:

1、纵览全册教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的思路。

做到:

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

(1)本册安排了哪些内容?

(2)本册教学目标是什么?

(3)本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4)本册教材有什么特点?

(5)本册教材需要哪些教具和学具?

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章每节教材内容。

(单元)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

(1)本单元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3)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4)本单元需要哪些教具、学具?

(5)本单元需要几课时?

(一节课)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本节课在本章中所处的地位怎样?

(3)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4)本节课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什么?

(5)本节课需要哪些教具(含多媒体)、学具?

二、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

(具体做到)

1、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教师应做到的:

(1)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会每一句话,背景了解要宽,内容理解要深。

(2)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读边想:

A本节课新旧知识点的桥梁是什么?

B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C我自己能完全学什么?

2、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老师应想到的:

(1)学生原来学习了什么?

(2)学生实际掌握了什么?

(3)为了学生的学习应做什么准备?

(4)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是什么?

(5)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和策略是什么?

三、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要抓住两个统一,即编者与教者的统一,编者与学者的统一。

编者的意图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

各位同学,大家好:

经过一上午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交流,你们一定会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了教师礼仪的内容,

前面学习的内容(:

“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等。

”)今天将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

这部分内容,对于每个新上岗的老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把教材钻研透了,才能备好课,既而上好课。

从学校领导给我布置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从哪些方面准备材料来帮助大家,必竟,我们这些同学,只是在学校实习过,距离一名合格的老师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具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能力,有些老师可能已经有了计划,那么对于钻研教材这部分,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由于我主要负责小学英语这个学科业务,对于其它学科也了解一点,并且我们这些同学有不同的专业,这样我主要准备了数学方面的材料,还有语文和英语方面的案例,希望大家能听懂,也希望我所准备材料能对大家在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讲话当中可能会照本宣科,也可能会说一些精浅的看法,有说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并在会后交流。

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课程智慧,第二是人格魅力。

一个好的老师,他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当然首先是看得见的智慧,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人格魅力,这是两个最重要的部分。

我要讲的第一种课程智慧也可称为专业智慧,一个好的教师,他之所以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有课程智慧。

什么叫课程智慧?

就是说教师上课的时候,他讲的知识比较丰富,丰富不是杂多,杂乱,而是这些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不是贫乏、简单。

做为一名教师如何达到能具有“专业的智慧”呢?

那就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吃透教材,二是补充教材,三是重组教材。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只是“吃透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学习教材的时候还要依据课程标准。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指南,指引着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向,钻研教材时一定要了解课标。

实际上钻研教材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

那么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具体是;(记录)

1、纵览全册教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的思路。

(记录)

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章每节教材内容。

并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

(1)本册安排了哪些内容?

(2)本册教学重点是什么?

(3)本册教学目标是什么?

(4)本册教材有什么特点?

(5)教学中需要准备哪些教具、学具?

举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数学。

本册教学内容:

(1)数一数

(2)比一比(3)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4)认识图形(5)分类(6)11——20各数的认识(7)认识钟表(8)20以内的进位加法(9)用数字(10)数字实践活动

本册的重难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其它知识也都必须学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例如5、基数几、序数第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如:

5是1和4、2和3)、会读、写,20以内各数,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起笔、运笔、收笔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和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教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编者意用(或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的编写力求使教材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1、根据<<标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材料。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在每阶段的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了9加几、然后出现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

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教材中计算部分的另一个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要尊重学生的相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

例如:

9+8凑十法接着9、10点数法体现了用不同方法计算的编写意图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的形状,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感到这些图形的简单特征。

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什么是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教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例如:

教材中设计设计了学校运动会,课外活动,秋游等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有趣的数学资源。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六单元,九单元后安排了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教材的编者力求反映《标准》的基本理念适应当前课程教学改革遥需求,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为使一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概念,掌握计算方法,较好地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要直观运用教具和学具。

在钻研教材时,要了解哪些是学校已经有的(如,计数器、板、钟面、计算小棒)这些都可能是全市各校都已经有的(再如:

方木块、小棒、位表、数的组成练习卡,口算练卡等)这些可能是需要自己动手做的。

课时安排:

教材的编者为一年上学期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总复习4课时,究竟怎样安排要依据班级情况而定。

(但是总课时数一般情况下改动不大。

在纵览全册教材。

了解全册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编者意图,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全册需要的总课时等,再对具体的内容进行了细读、分析,把教材中的某一章节内容仔细阅读。

(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一节教材内容。

在细读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首先找出贯穿这一单元的主线,并以该主线通览全章,从而把握各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

例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

(三小节)解决问题

(8个例题)比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知识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化简比、求比值

概念:

比的意义,基本性质

如何把知识点、连成线、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

“分数——除法——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

它们之间是怎样连接与过渡的。

本单元由3小结组成,各小节内容的编排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节:

分数除法运算意义(例1)

计算方法(例2)分数除以整数

(例3)整数除以分数

分数混合运算(例4)

第二节:

解决问题: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稍复杂的题

第三节,比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

基本性质<化简比

例1

比的应用:

比例分配

本单元的教材,根据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提供了一系列类比思想的素材,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内容。

例如:

在讨论分数除法意义时,由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将整数(单位:

克)改写成分数(单位:

千克)导出分数除法。

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同(整数除法——分数除法)

例1、

(1)有3盒水果糖,每盒重100G,3盒有多重?

100G也要看作

KG100*3=300G

*3=

KG

(2)3盒重300G,每盒重多少?

300÷3=100G

÷3=

K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装几盒?

300÷100=3盒

÷

=3盒

做一做:

(学生做)

×

=

÷

=

÷

=

进一步明确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从整数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将整数(单位:

克)改写成分数(单位:

千克)导出分数除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运算意义与整数相同。

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一节教材内容(记录)

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必须深究细研,在钻研的过程中要自我设问:

1、我编排这一黑匣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本节在本章所处的地位怎样?

3、怎样使三维目标融于教材?

教师在钻研教材从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

也就是从大列小,从宏观到微观的这一过程,按照编者的思路进行研究。

第二,从学生角度钻研,具体做到:

1、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会每一句话:

背景了解要宽,内容理解要深。

2、要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读边想:

(1)、本节新旧知识的桥梁是什么?

(2)本节的重难点是什么?

(3)我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

举例:

教师像学生一样研究课文,是教学重要的基本功,老师像学生一样深入钻研和准确把握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师怎样从学生的角度钻研课文呢?

下面提出几个问题,教师如果能够独立解决吗?

(1)、对课文中的字词能够准确认读和理解吗?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2)每段、每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都能说清楚,或大体说清楚吗?

(3)能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吗?

(4)读文能在头脑中出现其中的情景和形象吗?

(5)能独立完成课后的练习吗?

(6)能独立给教材(或其中的片断或全面)写出解说吗?

(7)能提炼出理解全文必须要解决几个要点问题吗?

这几个问题需要教师“独立”完成。

所谓“独立”完成是指先不看教学参考书,但可以有一本字典或辞典帮助。

具体说一说像学生一样地钻研教材的操作过程:

1、默读或朗读课文。

遇到读不准的字或生疏的词语。

用笔画下来,这可能也是学生的问题。

对词语的理解,包括意和情感两方面,但不要求像辞典或注释那样解说,教师自己能够意会就行。

2、研究句意、段意。

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思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思考每一段话的意思,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遇到想不清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3、概括内容。

课文读完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写一写,如果觉得困难,也可记下来。

4、做做课后练习。

要像学生一样认真做课后练习。

在做题其间,遇到无从下笔做答的问题,画下来(也可能是学生的问题,或需要改进)

5、给课文写一个解说。

所谓解说,即将全文或其中某一个片断进行讲解,达到使没有读过这些内容的人,能够明白的水平,字数不限。

6、提炼问题。

即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弄懂的问题。

而这样的问题,在一篇课文中往往就那么三两个。

例如:

《七律。

长征》

1、历史背景,2、七律3、三军

1、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爬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事件。

2、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8句,每句7个字。

分4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名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格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红军不怕远征南,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金山水拍云涯暧,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更喜岷山千时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三军:

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海陆空三军,古代晋国所作,上,中,下的三军)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

“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

“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也就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必须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还必须想到你所教的学生:

(1)学生原来学习了什么?

(2)学生实际掌握了什么?

(3)为学生的学习应做什么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研究问题。

有这样几个例题:

1、二年级:

加法

弟弟有4个桃子,哥哥有7个桃子,共有几个?

(旧知识)4+7=11个

弟弟有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3个,共有几个?

我们可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画图数列

2、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六年级)

笼子里有若干只免子和鸡,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

26只脚,鸡、免各几只?

思想和方法:

列举法,转化法。

鸡和免共8只,如果假设8只全是免子,8*4=32只脚,可是实际上只有26只脚,32-26=6只脚,比实际多6只脚,为什么呢,因为一只鸡只有两只脚,而我们当成四只脚算了,如果一只鸡换成一只免子,就要减少两只脚,那么这多出来的6只脚是多少只鸡呢?

6除以2=3只,所以有3只鸡,那么免子就是8-3=5只。

我们也可反过来算,如果都是鸡的话,8*2=16只脚,实际上有26只脚,少算的脚是26-16=10只脚,少算的10只脚是把免子的四只脚当成两只算引起的,即然每只免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少算的10只脚,就是10除以2=5只免子脚。

同样可以算出结果是有5只免子当成了鸡,免子5只,鸡8-5=3只。

同样一道题:

一队猎手,一队狗,两队并着一队走,数头共有360,数脚共有890问:

猎手和狗各有多少?

和刚才一样,假设都是猎手360*2=720只脚,现在有890-720=170只,170就是少算狗的脚,一个猎手比狗少两只脚,那么170少算的狗的两只脚,170除2=85只狗。

也就是有85只狗算做了猎人,即然有85只狗,猎人就有360-85=175个人。

再来一道题:

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个吃四个,小和尚四人吃一个,问有多少大和尚?

多少个小和尚?

用前面的方法:

假设100都是大和尚,100*4=400个馒头,400-100=300个,一个大和尚吃4个馒头,4个馒头够16个小和尚吃的,16个小和尚比一个大和尚多15人,多出的300个馒头除以多出的15人就等于20个大和尚,所以小和尚就是100-20=80。

3、开放题:

如何将唯一答案的问题转成开放题,请按照给你的信息自己琢磨。

我兜中有1元钱和伍角的两枚硬币,共多少钱?

再举几个例题:

烙饼的问题,四年级上册,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P112-11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沏茶等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运筹思想和对策方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这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烙饼问题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合理烙3张饼的方法并不是很理解。

学生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很有可能更关注烙饼方法的学习,而忽略在研究烙饼方法过程中蕴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也就是“运筹思想”。

对于学生来说单纯的提到“运筹”这个词语也很抽象。

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教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有步骤有层次的向学生渗透“运筹”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烙饼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择优求简的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烙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纸片学具、纸锅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田忌赛马的动画片,引导学生思考:

同样都是这些马,为什么第二次田忌却赢了齐王呢?

学生讨论:

(基本要点)

正是因为孙膑从整体考虑了三等马的各自特点,合理安排了赛马的顺序,所以才能赢得第二次比赛的胜利。

板书:

整体考虑,合理安排

小结:

赛马是这样,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从整体考虑,合理安排。

就比如做饭这件事吧,需要洗菜、炒菜、蒸饭、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这些事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赛马、做饭这两个问题,老师用“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八个通俗易懂的字代言运筹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为他们即将解决的烙饼问题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围绕烙饼,合作交流,探究烙法。

教师提出烙饼的规则,及解决烙1张饼和两张饼所用的时间。

(设计意图:

为研究三张饼的烙法进行条件铺垫。

三、观察概括,归纳规律,感受优化。

1、问:

如果要烙3张饼,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呢?

明确要求;自己能想明白,就自己想;想不明白可以用小圆片代替饼自己在纸上的锅中烙一烙,同时记录一下烙饼所用时间。

2、汇报交流:

你是怎样烙的?

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可能出现的情况:

(1)一张一张的烙,让学生在黑板上讲清楚。

(引导学生评价费时)

(2)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讲清楚,说明白。

3、组织讨论:

同样烙3张饼,有的用12分钟,有的却只用9分钟,时间省在哪了呢?

(教师回顾两种不同的烙法)

教师课件演示小结,(多烙1次,就多用3分钟)。

“正是因为从整体考虑,合理安排烙3张饼的先后顺序,所以9分钟的烙法就节约了时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自主探究又一次的把矛头指向了“整体考虑,合理安排”。

此处,教师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正是这样的讲解才能化解学生对三张饼合理烙法难点的理解。

4、研究4张、5张、6张、7张的合理烙法。

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研究。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理解6张饼时(2、2、2)和(3、3)这两种烙法的比较,突出烙饼方法的“省事”。

5、观察数据,概括规律

问: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张 6分3张  9分

4张(2,2)  12分5张(2,3)  15分

6张(2、2、2)  8分7张(2、2、3) 21分

规律要点:

(1)烙奇数、偶数张饼的烙法。

(2)烙饼的张数乘3是烙饼所需要的时间。

教师小结:

同学们可真聪明,你们整体考虑,合理安排找到了烙饼的规律,让烙饼这件事情省时、省事。

(设计意图:

小结的目的还是明确本节课的落脚点放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数学方法上。

四、总结拓展,应用统筹,解决问题。

1、这种“整体考虑、合理安排”的数学思想不仅仅让烙饼这件小事节约时间,很多事情都能提高效率。

出示:

沏茶问题。

怎样合理安排能尽快喝上茶?

2、介绍华罗庚的相关情况。

3、提问:

你认为“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