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4005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班级:

2010年硕士5班

学号及姓名:

2010209450曹刚

学号及姓名:

2010209458李如萍

学号及姓名:

2010209463孙营营

学号及姓名:

2010209468温文

学号及姓名:

2010209471张丽媛

提交日期:

2010年11月11日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1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2

(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2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2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5

(四)知识管理模型5

1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5

2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8

3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10

3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12

4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14

(一)国外研究状况14

(二)国内研究状况14

参考文献17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

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

容:

(1)制造新的产品:

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采用在该

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

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

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

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

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

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NSF(NationalscieneefoundationofU.S.A)在报告《1976年:

科学指示

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我国著名学者傅家骥(1992)在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后,从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与作用的角度出发,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

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

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清华大学吴贵生(2000)教授认为:

“技术创新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

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是对管理学科、经济学科、认知学科和信息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课题。

国外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强调信息和

隐性知识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彼得•圣吉(PeterSenge)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学习

型组织;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基于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Polanyi,1962)的个人

知识哲学理论,强调从认知维度对组织的知识进行管理,其管理重点是新知识的创造。

表2.1列出

了国外学者在不同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情况。

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得到了理论界与产业界的日益关注,目前依然是国内外一个非常活跃的

研究领域。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知识管理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

我国开展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始于1998年前后,从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来看,主要来自

从事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学者。

如王德禄作为中国知识管理网站的主要负责人,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是竞争力之源;王众托(2004)从系统工程角度提出的

知识运作过程包括确定知识需求、进行知识识别、进行知识收集、进行知识选择、进行知识保存、进行知识传播与共享、转化知识、创新知识、销售知识,这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影响很大;和金生

(2002)探讨了如何通过在公司中进行知识管理以实现增值的知识理论模型一一知识发酵。

“知识发酵”

是指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而进行的知识的传播或演变。

知识的任何发展都具有延续性,新的知识必然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使用至少包括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主体是掌握和使用知识的组织或个人,客体是使用知识的对象。

(1)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战略和企业理论研究领域、信息管理领域和组织管理领域。

(2)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作为最新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许多学者

从不同的视角给知识管理概念作了多种界定:

YogeshMalhotra认为:

“知识管理是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

生存和竟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

本质上,它嵌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该定义完整

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

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能

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

戴维•沙凯米(DavidJ.skyrme)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vitalknowledge)创造、收集、组

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的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

它注重于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

表2.1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得到适当的运用”。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所下的定义为:

“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有意识采取

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我国学者王德禄将知识管理定义为: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

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冯俊文(2000)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

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研究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己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邱均平教授(2000)及张润彤(2005)认为:

“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的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

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

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

王清晓(2007)认为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知识的管理”,即通过知识

的发掘、优化和传播等,实现知识的共享,进而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利润。

简而言之,它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二是“知识地管理”,即企业管理者掌握、拥有

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管理工作,进而谋取企业稳定的、富于竞争的素质水平。

简而言之,它是用最恰当的知识和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管理。

徐向艺(2008)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师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

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组织管理,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只是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实现知识资本化、产品化。

易凌峰等(2008)认为: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至少包含这样几层含义:

(1)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

是创造、储存与分享、应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重心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

性知识的转化,并由此实现组织内隐性知识的分享,促进组织的知识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促进组织或个人隐性知识外显化的过程。

(3)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员工及智力资本的管理。

知识员工是创造组织和个人的主体,是组织智力资本载体;组织智力资本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因此,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知识获取、储存与创新过程:

由知识员工不断地把个人显性与隐性知识转变成组织知识,并不断扩大组织的智力资本以增加组织竞争力的过程。

彭悦(2009)认为:

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测评、组织、控制、技术和领导,以期达成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

(3)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

这部分内容在表2.3中体现。

(4)知识管理模型

知识管理作为形成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分类、制度化流程管理等构建了一个能够有效吸收、保持、共享和转换知识的管理机制,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积累、创新机制的完善以及规避创新风险、保持创新优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下文中对知识管理模型进行综述。

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是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管理的概念三维立体化,时间,知识特性,环境将是这一立体结构的最基本要素。

对知识管理模型进行综述可分为三个类型:

(a)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nowledge—basedmodel,KBM):

以"知识”为目标,重点研究"知识”的特点,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层面、动态流动的机制等。

(b)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nowledgetools—basedmodel,KTBM):

以"如何管理知识”为目标,从组织的某一层面,如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知识,或管理过程的某一环节,如决策、战略制定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对知识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

(c)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rganizationalperformanee—basedmodel,OPBM):

以"提高组织整体绩效为目标”,对知识的研究已不仅停留于其自身的特征、知识管理工具,而是对知识如何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即组织的功能、结构、领导、技术、人力资

源等各因素如何与知识管理交互作用、协调发展。

1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

KBM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知识的类型、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制。

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奠基性的要数日本学者Nonaka(1991)于1991年首次提出,并被广大学者所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产生、转移、再造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

Nonaka(1991)从显性知识与

隐性知识的角度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对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了4种“知识创新”进程:

表2.3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学者

目标

特点

内寧

过程

巴斯

(Bassi^LJJ

增强组织绩效

创造、获取、使用知识

奎达斯

(P+Quitas>

以溝足现在和将

确定和探索现有和

各种知说的连缕过程

来出现的各种需

获得的知识资产

戴维•沙凯米(D&vidJ*Skyrme)

注重将不人的知识

球蚩要知识创适、收

转化为组织的知诉

集、组织、便用等一系

并便之得到适当的运用

列流程的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

近勒

(Millar)

知识的识别、知识的编辑.知识的交流、知识的产生

提高组纵中前知

…个組织殘体上对知

识」.作者的生产

识的茯取、存fit学习、

力■提高组织的应

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

T-W

变能力和反映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竟争力

涉及知识组织、知识

对知识进行骨理.对

设施、知识资产、知

与知识有关的各种

邱均平

识活动、知识人员的

资源利无形资产的

全方位和全过思的

管理

管理

对信息、技术即如

实现组织内外多重

把信息与信息、信息

壬伟光

识的管理和对人

利益关系的协同

与活动、信息与人联

的管理的统一

结起来而形成知识网貉,实现知识共寧

满足企业现有和

以企业亦说为基础

对企业知说收棗、组

斟像文

未来的带要,确认

和核心的管理

织、创新、扩散、便用

和利用己有的和

和开发警一系列过程

获取的知识资产

的管理

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部化。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非静止不变,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SECI模

型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建立一个知识创新型公司。

Gunnar(1994)在知识的类型、形式及所处层面的模型研究中,也将知识划分为默许的(tacit)

与明晰的(articullated)两种类型,但在分析的层面上将存在于组织中个人、团队、组织内的知识扩大到组织间的知识来研究,并对知识在各层面上的表现形式作了具体描述。

之后,以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而闻名的Earl(1998)教授从数据、信息的角度对组织知识的特

征进行研究。

他从内容、形式、主要任务、人为因素、组织目标和绩效评定的角度对数据、信息及知识的区别作了分类阐述。

对于知识的本质研究,Earl(1998)教授进一步将其划分为知道的知识(what

Youknow)和不知道的知识(whatyoudon'tkow)两种状态,并将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化分为认知和不认知两种,以知识的状态为横轴,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为纵轴将知识类型作了进一步的细分,提出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蓄意忽视的知识(Plannedignoranee)和无意忽视的知识(inno—cent

ignorance)4种类型,并将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过程描述为清点(Inventorizing),描述个人知识及组织

知识的状态;审查,评估蓄意忽视知识的特性;社会化,创建隐性知识的共享活动;经验化,通过学习以往的经验、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无意忽视的知识。

Carayannis(1999)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学习(metalearning)、元知

识(metaknowledge)的概念。

认为元认知是思考所思的内容(thinkaboutthinking);元学习是学习如何

来学习(1earnaboutlearning);元知识是知识的知识;将知识、认知、学习以动态、系统的概念融为一体,是Carayannis对知识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并以此建立了二维矩阵图分析组织知识认知的4个

阶段。

通常的转移路径为不了解未拥有的知识(Ignoranceofignoranee)-不了解所拥有的知识

(Awarenessofawareness)—了解所拥有的知识(Awarenessofawareness,研究,发现,学习的结果)一

了解未拥有的知识(Awarenessofignorance);帮助企业明确目前的组织知识状态,并提出以技术和以员工交流为主的两种途径使企业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发生转变。

组织是容纳不同类型知识的动态发展系统。

因此,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以及如何将个人的隐性知

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是Inkpen&.Dinur(1998)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Inkpen&.Dinur

(1998)设计了一个基本模型对知识的特性及可转移程度作了描述:

以知识的隐性程度为纵轴,自上而下为隐性程度的增加;以组织的不同层面为横轴,包括个人、团队、组织,最终描绘出知识转移的流动趋势:

从各人所拥有的隐I生程度较低的知识向知识的显性程度较高的组织知识转移。

以说,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组织知识的创新可看作是个人知识的扩大与内部化。

在国内,对于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是从2001年开始,在基于知识的知识管理研究上有以下几种

观点(表241):

表2.4.1

康壮,樊治平(2003)双

向模型

付宏才,邹平(2003)知

识管理模型框架

李全亮(2008)整合模型

关注焦点

注重了数据、信息和知识

的内在有机结合

企业知识流动的单双循

人际关系和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

知识管理活动

数据、信息和知识进化和

衍生的双向过程

知识获取、储存、修改、

共享、使用和反馈

知识创造与转化

特点及启示

弥补了以往知识管理研究忽视资源整合的缺陷。

依据这个框架,组织可以有效地挖掘、整合和管理现有的资源(数据、信息和知识)。

通过交流,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双向转换作用,提高知识共享程度,提高所有员工的知识水平。

认为这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相互作用使共享的经历能够影响组织效率和知识的创造与转化。

2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

“如何管理知识”是KTBM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一阶段的主要模型大多是KBM模型的延伸与

扩展。

Nonaka与Konno(1998)在SEC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4种“场”。

⑴知识的动态流转

及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源发场(OriginatingBa):

“隐性知识一隐性知识”,员工之间对对彼此地感觉、经验、情绪及思维共享的空间。

(2)互动场(InteractingBa):

“隐性知识一显性知识”,关键的因素是对

话与比喻的引用。

(3)网络场(CyberBa):

“显性知识一显现知识”,虚拟世界的交流空间;通过分配、传递和利用现有的显性知识创造新的组织知识。

⑷练习场(ExercisingBa):

“显性知识一隐性知识”

促使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空间。

“场”的提出旨在为组织创造一种知识交流的环境,为“知识螺旋”的

产生提供条件。

因此,如果说SECI模型是对“知识”自身的一种机理研究,则“场”的模型是从企

业组织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来促进知识创新的进程。

那么,主动地在组织中创造相应的“场”要比直接管理知识的流转进程更加有效。

在对知识类型及流转机制研究的基础上,Hedlund(1998)进一步作了大量验证,他考察了众多

日本和西方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从组织中的技术、员工关系、关键组织层、联系网络、高层管理角色、竞争范围及基本组织形式的角度总结分析提出了基于知识型企业的“N型组织”嘲的概念,

区别于传统的M型组织,为知识的管理与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空间。

Edvinsson(1996)在知识领域的研究是以1991年首次提出首席知识长官(CKO)而出名。

他将知

识看作是组织的资本,从组织资本的角度研究知识价值的评估以及组织知识资本的管理。

提出了一个核心模型,描述组织知识资本的4个构成要素:

人力资本、商业资产、结构资本及知识产权,并

对知识创新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流转机制进行了研究。

其中,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包括知识和可创造价值的技术或专有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不仅体现在各员工的头

脑之中,同时蕴涵在一个组织的发展路径及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之中。

而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所有这些体现在公司雇员身上的才能构成了智力资产。

知识产权与智力资产紧密结合,是组织智力资产得到法律保护的部分,如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等。

结构资本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工具、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是硬件基础设施与无形资产的结合。

商业资产是在商业进程中创造价值的结构性资产,如基本设备,分销渠道。

人力资本、商业资产、结构资本及知识产权并不只是静止的组织知识资本要素,人力资源向智力资产的转移以致形成知识产权的过程;市场化进程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源都是以组织结构资本为支撑成为组织创新的源泉。

所以,从组织知识资本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管理是人力本、商业资产、结构资本及知识产权协同作用的综合系统。

Snowden(1999)在认知论、符号论、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的实施作了一系列研究。

出了一套行为导向的知识管理系统,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知识资产、信任度、目标或期望与结

果的不确定性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它们相互的作用与影响来自于一系列的组织行为一一对知

识的运用•而不仅是知识的静态存贮。

员工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是

知识动态流转的前提,组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系统为显性知识的转移和存储提供了支持。

因此,如

何从组织行为的管理来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是Snowden(1999)研究的主题。

基于组织行为管理过程

中的不确定性,Snowden(1999)从决策论的角度对组织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模型进行设计,强调了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其中,隐性知识是否应显性化取决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管理目标和知识管理过程中原因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当这两项不确定性都较高时,应强调隐性知识的高度共

享;当目标与过程的不确定性都较低时,可在组织内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达到显性知识的共享;而目标的不确定性较高,知识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较低时,通常凭借领导艺术、心理学机制的研究来促使员工的经验交流,达到隐I生知识的共享,前提是彼此的信任与诚实;当知识管理过程的不确

定性较高,目标的不确定性较低时,可通过试验将隐I生知识显性化,或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进行

业务流程重组等。

知识以不同类型存在于组织的不同层面。

了解组织各层的不同知识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转移途径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关键。

如个人层面,知识的解释及显性化是关键;团队内部,知识的整合与共享是主要任务;而在组织层面不仅需要完成知识的整合,还需将显性知识制度化,形成一个健全的知识管理系统。

因此,在组织内部采取何种战略来促使知识转移及组织学习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

InkpenandDinur在知识流转机制的研究上,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内知识

学习与动态转移的战略模型。

在国内基于管理模型工具的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