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4257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docx

假言命题及其假命题

我们知道,逻辑学当中包含3种假言命题。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这3种假言命题具有如下等性质。

了解性质之前。

我们需要对其作出基础理论的判断。

先说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其表达形式:

“只要........就..........”,“如果........那么.........”诸如此类的表达方式。

举例只要A就B或者如果A那么B这样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有2个事件组成的。

A和B

其表达构成逻辑整体(错误的+正确的)就是有4种情况,A成立+B成立,A不成立+B成立,A成立+B不成立,A不成立+B不成立。

我们发现在充分命题的表达方式中,这四种形式只有一个不满足,

如果A则B,不满足的情况是如果A则非B。

即A成立B不成立。

其它三种情况都是符合这个充分假言命题的。

如果满足这3种情况当中的任意一种,那么这个假言命题就是为真的。

从而我们推断出,这个假言命题的假命题就是A成立B不成立。

注意:

这里不能用假言命题形式表达。

因为这是4种情况中剩下的唯一一种情况,是陈述性的。

因此得出结论:

充分假言命题的假命题是肯定前件,否定后件组成的陈述性命题。

且当此充分假言命题为真的时候,自然假命题不成立,当充分假言命题为假的时候,其假命题是成立的,也就是为真了。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确定。

同理,我们看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表达形式:

“只有.......才.........” 

举例只有A才能B。

 这样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

我们来看待A和B的组合。

A成立B成立,A不成立B成立,A成立B不成立,A不成立B不成立。

这4种情况构成了一个整体逻辑。

我们发现。

在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中,这四种情况只有一种不满足, A不成立B成立。

只有A才能B,显然B的成立是基于A的基础上的。

A成立了才能有B成立的可能。

因此 A不成立B成立 是其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假命题。

因此得出结论: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的假命题是否定前件,肯定后件的陈述性命题。

且当此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真,则自然其假命题不成立。

如果当必要条件为假。

那么其假命题必然为真。

假命题所陈述的情况就成立了!

最后请大家记住:

假言命题+其假命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

 非此即彼的概念!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如果A那么B。

A是B的充分条件。

所谓充分就是顺理成章,理应如此!

其假命题就是使其不能顺理成章,也就是说A成立了,B不能成立。

即我们总结出充分假言命题的假命题是肯定前件(A成立),否定后件(B不成立),两者用和(且)的关系构成一个联言命题。

提示:

假言命题的假命题是陈述性联言命题,不是假设性的。

其等价命题有三种形式。

如果A  那么B。

等价的逆否命题:

  如果非B  那么非A。

  将原命题倒过来说且对前件后件均否定。

等价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就是一对互逆状态的逻辑。

因此如果A那么B  就可以转换为只有B才能A。

  

等价的联言命题:

先看原命题的假命题为  A且非B,再次对A且非B转换为假命题就和原命题相同了。

故而为非A或者B。

(联言命题的假命题转换其实很简单,只需把成立的改成不成立,把或者改成且(把且改成或者))

必要条件假言命题:

只有A  才能B。

A是B的必要条件。

所谓必要就是指不可缺少,缺了不行!

否定意义大于肯定意义。

  

其假命题就是使其不能成为必要条件,是可缺少的,少了你也行,也就是说A不成立了,B照样也能成立。

即我们总结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假命题是否定前件(A不成立),肯定后件(B成立),两者用和(且)的关系构成一个联言命题。

提示:

假言命题的假命题是陈述性联言命题,不是假设性的。

  

其等价命题有三种形式。

只有A  才能B。

等价的逆否命题:

  只有非B  才能非A。

  将原命题倒过来说且对前件后件均否定。

等价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充分必要就是一对互逆状态的逻辑。

因此只有A,才能B  就可以转换为如果B  那么A。

  

等价的联言命题:

先看原命题的假命题为  非A且B,再次对非A且B转换为假命题就和原命题相同了。

故而为A或者非B。

(联言命题的假命题转换其实很简单,只需把成立的改成不成立,把或者改成且(把且改成或者))

 

逻辑判断快速解题法

一.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有这样的试题:

试题1:

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

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

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

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

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

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

历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屡不鲜。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

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

比如:

“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

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

甲:

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

我们中有人作案;

可断定:

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

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啊!

丙:

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

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

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

即:

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

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

“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

“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

“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

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

[解析]

1) 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2)张、孙二教官说法矛盾:

张教官说:

“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

“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断定:

张孙二人一对一错。

因仅有一人对,第三个人周教官必错无疑。

2) 周教官说:

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这是错话,所以班长和体育委员都不优秀(任哪一个优秀周都不会错了)。

答案D。

试题3:

某律师事务所共有12名工作人员。

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上述三个判断中只有一个是真的。

以下哪项正确表示了该律师事务所会使用计算机的人数?

A.12人都会使用。

B.12人没人会使用。

C.仅有一个不会使用。

D.仅有一人会使用。

[解析]

1) 假设条件③真,那么条件②也必然真,这和题中“只有一真”矛盾。

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

③所长不会使用计算机。

显然③必假,即所长会使计算机为真,那么“①有人会使用计算机”是真话。

2)我们找到了唯一真的条件是①,剩余的条件“②有人不会使用计算机”必然假,推出:

12人都会使用是真的。

答案A。

针对这道题,也可以把选项分别对照题中条件选中A是答案,但,这样的方

法没有普适性,只可做快速解析的灵活方法之一(排除法)。

快读:

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理解:

快解:

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类型的测试中,亦有广泛应用。

逻辑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全国各地试题变化灵活。

备考可参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

二.发现联结词 规则用在先

联结词如:

如果……那么,只有……才,或者……或者……,……并且……等。

在逻辑学中称做联结词,是逻辑常项。

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虽然人人使用联结词,但语义是不规范的。

甚至会出现歧义,使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公务员考试中,所有联结词所表述的语义都是规范的,逻辑语义不容质疑。

所以在阅读分析中,联结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

由联结词构成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复合命题。

如:

前件         后件

       如果提高生产率,那么就能实现目标。

只有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或者提高生产率,或者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并且实现目标

……

常简约成:

 提高生产率就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或实现目标。

提高生产率也实现目标

分析上面命题,容易理解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逻辑性质也不同。

因此,前后件之间的推理思路就不同。

推理思路有规律,这些规律叫推理规则。

公务员考试中,发现有联结词出现(包括简约)的试题,就必须使用推理规则,这是重要考点。

在这里,简单介绍如下必考的规则:

首先定义逻辑符号的语义(必须熟记):

1)大小写英文字母均可:

A、B、p、q…指代相关事物;

2)逗号:

,读:

与。

表达“并列”(与旧符号“∧”相同)

3)右箭头:

→读:

则。

表示“如果…那么”

4)对号:

V读:

或。

表达“或者…或者”

5)双箭头:

=>读:

所以。

是推出符号。

(也可用“→”替代)

6)负号:

-读:

非。

表达否定。

(与旧符号“¬”相同)

1.充分条件推理规则:

句型:

如果A,那么B。

符号:

A→B (读A则B)

规则1:

断定A,必然断定B。

   符号:

A→B,A=>B (分离规则)

规则2:

断定非B,必然断定非A。

符号:

A→B,-B=>-A(逆否规则)

传递规则:

A→B,B→C=>A→C

2.必要条件推理:

句型:

只有A,才B。

符号:

A←B(读A才B)

规则:

(从略)

必要条件规则容易与充分规则记混,我们介绍一个换位定理,可以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句,只要记住充分规则就可以了。

换位定理:

句型转换:

只有B才A=如果A则B。

符   号:

  B←A=A→B

3.排中律规则(相容析取)

句型:

或者A,或者B。

符号:

AVB(读A或B)

规则1:

否定A,必然断定B。

符号:

AVB,-A=>B

规则2:

否定B,必然断定A。

符号:

AVB,-B=>A

这三类规则是重要考点,必须熟练掌握。

请看试题。

试题1:

由于最近的市场变化,绿岛公司必须在以后两年的时间里提高10%的生产率,否则它就会破产。

事实上,从绿岛公司的生产和经营结构来看,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项陈述必然真?

A.    如果绿岛公司不能达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它就会破产。

B.    在以后两年内,如果绿岛公司提高了20%的生产率,它就不会破产。

C.    如果市场没有变化,绿岛公司就不需要提高生产率以防止破产。

D.    在以后两年内,绿岛公司有可能提高10%的生产率,但不可能达到提高20%的目标。

[解析]

1.文中出现联结词“如果…那么,否、则”等逻辑联结词,考核推理规则。

这类试题叫做论证演绎。

2.文中命题及形式分析:

如果能提高10%的生产率,那么它就能实现提高20%的生产率的目标。

这是充分条件命题,即:

提高10%→提高20%,

逆否推理:

-提高20%→-提高10%

传递推理:

-提高20%→-提高10%,-提高10%→破产=>-提高20%→破产

结论是:

不提高20%就破产。

答案A。

3.解析中使用了充分条件逆否规则、传递规则。

面对这样简单的试题,如果熟悉规则,十几秒钟之内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不熟悉规则,可能要费些时间。

但是,下面这样的试题不使用规则会有些麻烦。

试题2:

一个热力站有个5个阀门控制对外蒸气。

使用这些筏门必须遵守以下操作规则:

(1)      如果开启1号阀,那么必须同时打开2号阀并且关闭5号阀。

(2)      如果开启2号阀或者5号阀,则要关闭4号阀。

(3)      不能同时关闭3号阀和4号阀。

(4)      现在要打开1号阀,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   )。

A.2号阀和4号阀。

B.2号阀和3号阀。

C.3号阀和5号阀。

D.4号阀和5号阀。

[解析]

1.这样的试题,每个条件都是用联结词确定了逻辑关系,必须运用推理规

则解析。

这类题叫做正则演绎推理。

2.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

(用符号表示,即简明又清晰,方便推理)

 1)1→(2,-5)  (其中1表示开启1号阀,-5表示关闭5号阀)

 2)(2V5)→-4

 3)-(-3,-4)

4)1   (必须打开1号)

演绎推理:

据条件1)4),用分离规则:

1→(2,-5),1=>2,-5(断定开2,关5)

据断定(2,-5),结合条件2):

 =>-4  (断定关4号)

据断定-4,结合条件(3):

     =>3    (断定开3号)

累计断定项是:

2,-5,-4,3

对照选项:

答案B。

即:

同时要打开的阀门是2号阀和3号阀。

试题3:

信任离不开互相尊重,信任是保持长期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某些私人关系的维持,例如友谊,还需要有共同的爱好,长期的友谊离不开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的支持。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

A.在长期的人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意味着信任。

 B.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撑的友谊不会持续太久。

C.建立在共同爱好基础上的友谊会比其他关系更持久。

D.由互相尊重和共同爱好支撑的私人关系总会持续很久。

[解析]

1.整合条件,确认逻辑关系。

 条件1:

信任→互尊    

条件2:

(换位)信任←长期=长期→信任   

条件3:

长期→互尊,同爱好

 概括条件2和3:

长期→(信任,互尊,同爱好)

2.对照选项:

B否定了“同爱好”这个后件,根据逆否规则,前件也被否定:

B:

仅由信任和互相尊重支持的私人关系不会太久。

(-长期)

 答案B。

这个试题的特征是:

没有联结词出现,但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可以识别是什么条件的命题。

这样的试题叫做隐含演绎推理,也叫隐含论证演绎。

公务员考试,经常变换推理规则的使用方法,如隐含演绎推理等。

本章在演绎推理中有更多的介绍和习题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