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494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4页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卫生中级笔记Word格式.docx

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3、新《传染病防治法》2004-08-28通过,2004-12-01施行。

4、《传染病防治法》宗旨:

a、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牛和流行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公

共安全

5、《传染病防治法》指导思想:

a、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b、防治结合、分类管理c、依靠科学、依靠

群众

6、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7、乙类传染病:

非典艾肝脊,禽麻出乙犬,革碳菌巴痢,肺正副伤寒,流脑百白破,腥布淋梅钩吸疟。

8丙类传染病:

流感流腮风,结麻流地斑,黑棘丝腹泻。

9、各级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a、制定防治规划b、组织实施c、建立体系

卫生行政部门:

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病监测、预测、调查、报告等

医疗机构:

a病人医疗救治b、传染病预防

基层医疗机构:

责任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在疾控机构指导下)

10、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附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或传染病暴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

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甲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

病病人--国境口岸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节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

1、主要法律:

《职业病防治法》

2、行政法规:

《尘肺病防治条例19871203》《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0628》《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0512》

3、《职业病防治法》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

4、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与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节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0228通过,20090601施行。

2、食品安全基本规定:

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3、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

(县级以上)

第五节其他公共卫生法律法规

1、《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修订,20051201施行。

立法目的为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

2、放射源分为I、n、川、w、v类。

放射线装置分为I、n、川类。

国家环保局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公安部、卫生部按职责分工进行监督管理。

3、对I类同位素和I类放射线装置有国家环保局审批颁发许可证;

其他类别由省级环保局审批颁发许可证。

进口I、n、川类放射源必须有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

4、《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04。

5、《化妆品卫生标准》198705发布。

a—般要求规定化妆品必须外观良好,不得有异臭;

不得对皮肤和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作用;

必须无感染性,使用安全。

b、限制性要求包括对化妆品中的禁用物质、

限用物质、限用防腐剂、限用紫外线吸收剂、暂用着色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c、卫生质量要求包括微

生物学含量、有毒物质限量等方面的要求。

第六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0509颁发。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立法宗旨: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盒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卫生问题。

包括a重

大传染病疫情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c、重大食物中毒d、重大职业中毒e、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

4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原则: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b、统一领导、分级负责c、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d、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5、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省级政府一1小时一卫生部一a、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b、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群体性疾

病的c、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d、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的

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一2小时一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一2小时一当地政府,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县级政府一2小时一市(地)政府一2小时一省级政府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一立即一国务院

6、责任

主体

行为

后果

法律责任

各级政府、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一般情形

降级、撤职行政处分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其他公众健康损害的

开除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

所需物资准备失职

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

对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不配合,甚至干涉、阻碍调查的

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

在调查、制、医疗救治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或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

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的有关部门(主)

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造成严重危害后果

医疗卫生专业机

1)、缓报、谎报

2)不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

3)不履行检测职责

4)拒绝接受病人诊治

5)不服从指挥部调度的

有上述情节之一的

(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

情节严重的

机构

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责任人

降级或撤职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

有关单位和个人

不履行报告职责缓瞒、缓报、谎报的;

阻碍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或拒绝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进入现场或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减压的

1)给予行政处分

2)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3)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

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区市场秩序的

有公安机关或工商部门予以行

政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7、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n级)、较大(川级)和一般(w级)四级。

8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0、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11、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

我国已消灭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第二章卫生标准

1、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

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2、标准的基本特性:

a标准对象的特定性b、标准制定依据的科学性c、标准的本质特征是同一性d、标准的法规特性。

3、标准化:

是指以制定标准和贯彻实施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全部活动过程,所以标准化是个动态的过程概念。

4、标准化活动的基本特性:

a领域广泛性特征b、动态性和过程性特征

5、标准的分类及分级,以及它的代号和编号,都是识别不同标准、判定它们的性质和作用的重要标志,是标准的基础常识。

6、我国标准分为四级: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7、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

8行业标准是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9、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国家标准的编号有国家标准的

盗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构成。

示例:

GB(GB/T)xxxxx-xxxx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812通过19890401实施。

11、卫生标准:

是指“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12、卫生标准:

是指为实施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卫生政策,保护人体健康,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涉及人体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事项制订的各类技术规定。

13、卫生标准首先具有一般标准的基本属性和性质,同时又具有医药卫生科学的基本属性和性质。

14、我国的卫生标准化管理工作,己经形成了卫生标准行政管理、卫生标准技术咨询和卫生标准规划与计划编制等三大管理体系。

15、卫生标准的科学性质,决定了卫生标准具有目的性和相对性,应用性和效益型特征。

卫生标准的法规性质又决定了卫生标准具有统一性和优化型、规范性和目标性特征。

16、卫生标准实施的意义:

使制定、发布的卫生标准得以推广、应用,使卫生标准真正作为法律法规的技术依据和执法监督手段,防病治病的科学依据和措施,使我国医药卫生方针政策得以体现,促进社会进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17、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这三项任务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

18、卫生标准的实施对象:

使用部门、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经销部门、消费者七个

方面。

19、强制性标准:

是管理相对人必须执行的卫生标准,从大的范畴上讲,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卫生标准都是强制性标准。

20、在我国卫生标准体系中,有以下编号形式的卫生标准是强制性卫生标准:

GB\GBZ\WS.

21、推荐性标准主要是一些评价方法类标准和无法律法规相对应的或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第三章卫生统计学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

a、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

统计(医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

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卫牛统计工作的步骤:

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

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牛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

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家等。

5、变异:

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

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

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

量)。

7、总体:

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

样本:

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

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

重要特征: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

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

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

算术平均

使用条件

计算公式

几何均数

中位数

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

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

②等比级数资料,即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数变化的资料。

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态分布除外);

②频数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料。

G二盪一】

(坦戈)+里%++也血]=膻7(工零)

厂「■打并眶区】+見堰亠…亠兀迢乂氐」工了膻疋

fi十卫十•…十人

M二丄(心+兀)为偶数,'

1「

4、离散型趋势指标:

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主要优缺点

极差

R=Xmax-Xmin

十旷与迄

离均差平

方和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

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反映了各变

二―二X-:

■:

'

■—方,不易理

苴之间的变异情况,但单位是原观察值单位的平同时又受观察值个数的影响,不利于比较。

N

方差

反映了各变量值之间的变异情况,不受观察值个数的影响,但单位是原观察值单位的平方,不易理解。

标准差

E二

变异系数

CV=2x100%

X

反映了各变量值之间的变异情况,不受观察值个数的影响,单位与原观察值单位相同,是最常用的离散程度指标之一,但在两

组合多组资料比较时,常受到计量单位不同和均数相差很大的影响而不能比较和不便于比较。

反映了各变量值之间的变异情况,不受观察值个数的影响,没有单位,用于比较度量衡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多组资料的变异度。

5、正态分布下面积分布规律①标准正态分布时区间(-1,1)或正态分布时区间(P1,卩+1的面积占总

面积的68.27%;

②标准正态分布时区间(-1.96,1.96)或正态分布时区间(卩-1.96(T,卩+1.9)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5%;

③标准正态分布时区间(-2.58,2.58)或正态分布时区间(卩-2.58(T,卩+2.5)的面积占

总面积的99%。

6、正态分布的应用。

a、医学参考值范围b、质量控制c、正态分布是其他一些理论分布的极限形式。

第三节总体均数的估计和t检验

S来代替:

s

、n

1、均数的抽样误差:

由抽样引起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

均数的抽样误差大小用标准误来描述。

准误bX=一。

一般不知道总体均数厂可用样本标准差

Jn

2、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⑴标准差S(b):

①意义:

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程度的大小。

标准差小,均数对一组观察值得代表性好;

②应用:

与X结合,用以描述个体观察值的分布范围,常用

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③与n的关系:

n越大,S越趋于稳定;

⑵标准误Sx(bx):

n的关系:

n越大,S越小。

述样本均数变异程度及抽样误差的大小。

标准误小,用样本均数推断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②应用于X结

合,用以估计总体均数可能出现的范围以及对总体均数作假设检验;

③与

系:

①都是描述变异程度的指标;

②由

SX=

S可知,

n

与S正比。

n—定时,

s越大,S-越大。

3、t分布:

当X服从均数为卩的正态分布时,统计量t服从自由度为v=n-1的t分布,是小样本

s*n

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及假设检验的理论基础。

4、t分布的图形特征:

t值得分布于自由度有关。

t分布只有一个参数即v。

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v越小,t值越分散,曲线的峰部越矮,尾部越高;

③随着v逐渐增大,t分布逐渐接近标准正态分布;

当v趋向s时,t分布趋近标准正态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分布的特例;

④t分布是一簇曲线。

5、一般正态分布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就是将变量

X转变为标准正态变量

Z值。

Z=(X-X)/S。

6、小样本均数可信区间:

总体均数卩的双侧(

1-%)置信区间为X±

ta/2,vSX;

单侧(X才a,vS改,

7或(-^,X+ta,vSx)。

卩95%的可信区间:

10.05,vS-;

卩99%的可信区间:

10.01,vS-

7、大样本均数可信区间估计:

卩95%的可信区间:

1.96S&

;

卩99%勺可信区间:

2.58S-

XX

8t检验主要用于两组均属的比较,它能够判断进行比较的两个均数的差别是由于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来自不同总体。

9、t检验应用条件:

①资料是数值资料②分析目的是对两均数进行比较③样本例数较少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做两样本均数比较时,要求两总体方差齐。

10、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

t检验:

t

11、配对设计的t检验:

Sd

sd/、nsd/n

12、两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时,

如ni和n2均大于100,可用Z检验。

Z

X1X2

s2s;

n1n2

第四节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应用:

或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2、方差分析包括:

的两两比较。

a、两个或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d、方差齐性检验

a、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b、分离各有关因素并分别估计其效应

c、分析两因素

b、随机区组(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c、均数间

3、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均方

F值

总变异

EEX2ij-C

N-1

F=MS组间/MS组内

组间变异

E(EXM)-C

K-1

SS组间/v组间

组内变异

SS组内SS总SS组间

N-K

SS组内/v组内

2

C=(EEXij)/ni

5、方差分析基本条件:

a、独立性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b、方差齐性各组实验结果变异程度

致c、正态性各组实验结果都服从正态分布

第四节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1、常用相对数包括:

率、构成比、相对比

2、率:

100%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

率又称频率指标,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100%1000%。

等表示。

3、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常以百分数表示。

构成比

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

4、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两者的对比水平,常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其公式为:

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

5、动态数列常用指标:

绝对增减量、发展速度、增减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减速度。

6、标化率:

在进行几个总率比较时,由于内部构成不同并影响了相互比较的结论时,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几个总率的内部构成进行矫正后在比较。

校正后的总率称标化率或调整率。

第六节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1、二项分布是一种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类型。

如果每个观察对象阳性结果的发生概率为n,阴性结果

的发生概率为(1-n);

而且每个观察对象的结果是相互对立的,那么,重复观察n个人,发生阳性结果

的人数X的概率分布为而二项分布,记作B(n,n)。

2、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P(X)=Cnxnx(1-n)n-x

3、二项分布适用条件:

①每次实验只有两种互斥的结果;

②各次实验互相独立;

③发生成功事件的概率恒定。

4、分布特征:

二项分布的特征由二项分布的参数n以及观察的次数n决定。

图形分布特征:

二项分布图的高峰在卩=nn处或附近;

n=0.5时,图形对称;

冗工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