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题研究报告.docx
《中学生物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课题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生物课题研究报告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就是中发[2015]12号文件,在第29条中明确要求“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这个文件中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文件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出了学生要努力实现的具体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稳态与环境”模块部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下要求:
学生要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中学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我国有亿青少年,广大青少年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主要精力、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仍集中在中考、高考上,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生态学、环境保护等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
但是现行中学生物学教学只是进行简单的个别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能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形势。
本课题就是着眼于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探索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准则渗透于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使教育承担起为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奠基石作用。
鉴于此,多年在县教研室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李锦德同志,组织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长期从事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3名来自国家级示范高中,一名来自市级示范初中,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主研人员,提出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苍溪、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二)、课题概述
1、课题的界定
(1)渗透
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2)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3)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生态政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
本课题中涉及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技能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2、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找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提高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具体内容包括:
(1)、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任务。
(2)、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在生态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首先需要统筹考虑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已有的学校教育内容体系中插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具体而言,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技能教育和生态文明道德与法制教育,最终形成生态文明观教育四大部分。
在内容的组织上,既要做好内容的纵向组织,即要按教育各个阶段和各个年级的顺序形成一个关于生态教育相对独立的由浅入深的完整有机序列,同时又要做好内容的横向组织,将生态教育内容和其他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结合和平衡,从而避免因生态教育内容的增加而形成的教育内容的冗长与重复。
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因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具有多学科性和综合性,所以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在相关科学中加入生态教育内容并使之有机融合,此时,生态教育内容就成为相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通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隐形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化、系列化的生态教育内容。
(3)、寻找中学生物学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点,探索多样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感悟和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别在四川省苍溪中学和苍溪县陵江镇初级中学校同时开展,分三个阶段完成,研究时间2年。
第一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7月,主要进行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制定,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
第二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本阶段主要实施课题研究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第三阶段2016年6月至8月,本阶段主要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为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承接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内容更新的要求,以生态知识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从而使学生乃至全体公民能够自觉保护、建设我们所处的地球。
本研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将“生态文明”概念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进一步丰富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改革中学生物学教学方法,强化教学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服务功能,使中学生物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通过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广大中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新型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
3、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流程示意图
为了确保研究顺利进行、使研究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并请专家对主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提高了主研教师的科研能力。
(2)、开展生态文明社会调查。
(3)、主研教师定期召开碰头会,就课题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汇报,每学期课题研究做到有计划、有自查、有总结,重视阶段性成果的提炼。
(4)、邀请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并对本课题感兴趣的教师参与课题,切实丰富课题研究的一手资料。
(5)、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同样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在不同班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汇总得出结论。
二、课题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课题组获得了如下成果:
1、生物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学科
在现行的教材中,人教版教材为国内广泛使用的版本。
与其他学科相比,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最多,尤其是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学内容百分率在51%以上。
生态学的内容很多就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内容。
生物学教学相比于其他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的学科。
2、学科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从中学课程的设置情况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上,生物学初一到初二每周大多数学校只开设了两节课,且初中生物学科基本没有自习;高中生物是高考科目之一,学生的课外时间主要是在为高考进行演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生物学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优势和特点,把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准则等等内容融于生物学课堂教学中。
3、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找到切入点,要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适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导入策略、补充策略、延伸策略
(1)渗透策略一:
找准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学生物教学切入点。
从生物学新课标的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人和生物圈之间关系的构建,主要是按照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及生物学课程本身的课程设置内容来实现的。
学生对其进行了解的过程就是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过程,可以使其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学观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开篇布局让学生牢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师讲清这些内容就可轻松切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
讲解生物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我国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要可持续发展,大家要对它们加以保护。
在各章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例如讲动物方面,我国鱼类有3000多种,占世界总数%,陆地栖脊椎动物2000多种,占世界总数10%以上,其中鸟类有1660种,占世界种数%左右,并拥有珍稀品种丹顶鹤、褐马鸡、朱鹗、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大熊猫等。
植物方面,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在我国几乎可以见到,种子植物有2700余属,30000多种,森林树种2300种,世界上现有种子植物的木本属中95%见于我国,中国还是裸子植物的故乡,其中银杏、水杉、金钱松、珙桐等还是我国特有种类。
这些可进行生态文明内容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单元6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第四单元7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3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六单元3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3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阐述我国资源面临困境,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占有量的1/4,由于人为因素,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13%下降到8%左右,长江沿岸更为严重,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不再,取代的是黄沙连片。
大量的野生动物、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如鸟兽类中的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朱鹗、象、扬子鳄等20多种濒临灭绝境地,以此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师讲述三废污染,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是世界排出三废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的废水、废渣、废气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到环境中,对环境生态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大气污染,1998年1月世界银行公布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一半在中国,这些城区中空气悬浮的微粒和硫磺含量是世界最高的,大大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山西太原空气中悬浮微粒的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济南接近7倍,北京、沈阳接近6倍。
受大气污染全国有600多个城市,符合国家一级大气质量的不到1%。
水污染也相当严重、例如“工业三废”对广州珠江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水质恶化,可用水源锐减,现广州市饮用水70%只能靠一条小小的流溪河,全市综合用水大大超标,每人日达升,占全国之首,加大每年供水缺口50~55万立方米,使一个环抱珠江和多雨的羊城被国家列为“缺水”之都。
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和废油污染使昔日一些优良渔场的鱼业资源几近衰竭,使大亚湾留不住名贵的鱼虾,昔日鱼虾满仓的景象成为美好回忆。
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切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意义。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切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引到学生要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增进健康。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健康生活。
高中导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与该章节相关内容主要有两用:
第一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重难点知识(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原因等)教授清楚,完成学生把知识点应用于考试的目的;第二用,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
课堂流程可以这样处理:
帮助学生理顺当今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图片→设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破坏的原因以及对我们及子孙后代的影响”→提升:
我们该怎么做。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引者,在适当的时候要么以问题、要么以简单的解说加以点拨,让学生慢慢地走进领略生态文明的情景中,特别到最后一环节,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后感悟出“我们应该这样做”时,生态文明的意识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又如,高中生物必修2最后一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外延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生态文明的内涵。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过渡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课堂上对该内容的解释通常是这样:
生物过渡繁殖导致个体数增加,但环境资源有限,生物个体间为了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生存斗争,由于遗传变异导致个体的争斗力出现差异,因此,争斗力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弱的就被淘汰掉。
自然选择学说广泛发生于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当学生理解了该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把该内容直接迁移到人类社会,让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变得更确切:
世界人口庞大,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也非常激烈,因而生存压力越发加大,①假如资源无限,人类社会生存斗争会不会这么激烈?
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会不会这么多?
②社会资源为什么会变得有限?
我们人类活动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
③如果要降低我们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我们该怎么做?
通过对诸如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意识到:
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在以不断地掠取地球资源的基础上而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对人类乃至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
(2)渗透策略二:
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中学生物教材中除了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有丰富的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内容。
我国已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法令、法规,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退耕还林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同时,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决心为保护全球做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生物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新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
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课的渗透,教师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案例:
教师:
展示教师制作的美丽的生物圈课件。
学生:
欣赏视频。
教师:
通过学习了解生物圈,那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下你理解的生物圈?
学生:
回忆生物圈的概念并积极举手回答。
教师: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
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
学生:
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km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km左右的深度。
教师: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就比一张纸还要薄。
这一薄层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
教师:
在这个约20km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学生:
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教师:
同学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
思考生物圈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
教师:
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呢?
学生:
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可以到达每一个圈层。
教师:
地球表面千沟万壑,有陆地,有海洋,有炎热的赤道沙漠地区,还有冰封的南北极,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其他的非生物因素也有较大的差别,生物的种类千差万别,那么你们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呢?
学生: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每一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教师:
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视频。
学生:
欣赏视频,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师:
结合课前准备好的多种生态系统的课件,时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教师:
我们了解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那么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吗?
与其他生态系统有没有联系呢?
学生:
阅读资料分析,思考。
学生:
它们总有一定联系的。
比如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淡水、食物,冬天我们这里没有绿色植物为我们制造氧气了,但我们并不觉得呼吸困难,说明其它的生态系统为我们制造了氧气。
教师:
同学们的分析非常有见解,每一个生态系统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
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全球范围内运动。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从地球关系来说:
各类生态系统也是相互关联的。
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教师:
阅读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DDT事件的图文资料,思考在其他洲施用的农药DDT,怎么会出现在遥远的南极洲动物的体内呢?
学生:
分组讨论,归纳DDT的流通途径:
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南极海洋鱼)→食物链(磷虾、企鹅)。
教师:
还能举例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之间有联系吗?
学生:
通过分析身边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一个生态系统受影响、牵连到其它生态系统也受影响的事实,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进一步明确整个生物圈里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遇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
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
学生:
人类活动
教师:
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的行为呢?
学生:
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乱砍滥伐,浪费水资源,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
教师: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学生:
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用一次性快餐盒,不乱扔垃圾,爱护植被,绿化环境。
教师: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平衡和繁荣。
近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
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
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
展示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四十八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教师:
为什么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学生: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师:
我们相信,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教师:
技能训练,作出假设
学生:
根据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作出合理的假设。
教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毫不相干,但实际上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见,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教版8年级上第5单元1章4节《鱼》渗透生态文明道德和法制教育教学案例;
教师:
如果陆生动物(包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鱼类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学生: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陆生动物在水中如何运动?
还能不能呼吸?
鱼靠鳍游泳,用鳃呼吸。
教师:
鱼儿在水中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什么离不开水呢?
学生:
带着问题自学本节内容
教师:
想一想,议一议。
展示鲫鱼的骨骼
学生:
观察思考
动物的分类:
教师:
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
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
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
身体内都有由脊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
鱼、青蛙、蛇、鸟、猪等……
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蚯蚓、蛔虫、昆虫等……
鱼的运动与脊柱是相关联的。
多种多样的鱼
教师:
播放水中鱼的生活的资料片。
学生:
欣喜若狂观赏。
教师:
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鱼的种类丰富。
学生:
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教师:
那么多种鱼如何分类?
学生:
根据生活环境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
其中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着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都是我国主要的优食淡水鱼品种;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000种。
教师:
尽管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水污染等原因,海洋中很多生物濒临灭绝。
学生:
展示收集我国相关海洋环境恶化情况资料。
教师:
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
展示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三十三条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
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确需排放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辐射防护规定。
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