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507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阶段奥数知识点汇总文档格式.docx

短时间牛头数)÷

(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

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

生长量;

6、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

  ①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

  总份数=总数量÷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

  基本算法:

  算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或②进行计算。

  (基准数法:

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

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

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

再求出所有差的和;

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

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7、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周期循环数)

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

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

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

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

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8、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

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 

②4=3+1+0 

③4=2+2+0 

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

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

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1个物体:

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

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

[0.321]=0;

[2.9999]=2;

构造物体和抽屉。

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9、奥数知识点(定义新运算)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

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

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

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

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

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

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通项公式:

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

公差;

  数列和公式:

sn,=(a1+an)×

2;

  数列和=(首项+末项)×

项数÷

  项数公式:

n=(an-a1)÷

d+1;

  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公差公式:

d=(an-a1))÷

(n-1);

  公差=(末项-首项)÷

(项数-1);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0、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

m2.......×

mn种不同的方法。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

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

总数=1+2+3+…+(点数一1);

  ②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③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长的线段数×

宽的线段数:

④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1×

1+2×

2+3×

3+…+行数×

列数

11、小升初奥数知识点(质数与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

(r2+1)×

(r3+1)×

……×

(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2、小升初奥数知识点(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

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

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

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

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

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

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

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

12、24、36、48……;

  18的倍数有:

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

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3、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数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

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

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

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二、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

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

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

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

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三、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4 

、小升初奥数知识点(余数及其应用)

小升初奥数知识点(余数问题)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余数、同余与周期

一、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

a≡a(mod 

m);

  ②对称性:

若a≡b(mod 

m),则b≡a(modm);

  ③传递性:

m),b≡c(modm),则a≡c(mod 

  ④和差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a-c≡b-d(modm);

  ⑤相乘性:

若a≡b(mod 

m),c≡d(modm),则a×

c≡b×

d(modm);

  ⑥乘方性:

m),则an≡bn(modm);

  ⑦同倍性:

若a≡b(modm),整数c,则a×

c(mod 

c);

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

b,则MA=Ma×

b=(Ma)b

  ②若B=c+d则MB=Mc+d=Mc×

Md

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9)或(mod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11);

五、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p)。

15、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向思维方法:

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

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

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

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

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

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

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

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有以下三种情况:

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

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

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

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

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

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16、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

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

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

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

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

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

(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

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

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

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

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

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17、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比和比例)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a:

b=c:

d或

  比例的性质: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

  反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

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18、小升初奥数知识点(综合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

时间;

路程÷

时间=速度;

速度=时间

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

速度和×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路程差÷

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

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

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

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

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

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19、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工程问题)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经验简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小升初奥数知识点(逻辑推理问题)

  基本方法简介:

  ①条件分析—假设法:

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

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②条件分析—列表法:

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

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③条件分析——图表法:

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

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④逻辑计算:

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⑤简单归纳与推理:

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21、小升初奥数知识点(几何面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

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1.连辅助线方法

  2.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

(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78.5%。

22、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

  1、按照行程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解题;

  2、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路程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5、合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23、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封闭曲线上的追及问题。

①确定分针与时针的初始位置;

  ②确定分针与时针的路程差;

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时钟的钟面圆周被均匀分成60小格,每小格我们称为1分格。

分针每小时走60分格,即一周;

而时针只走5分格,故分针每分钟走1分格,时针每分钟走1/12分格。

  ②度数方法:

  从角度观点看,钟面圆周一周是360°

,分针每分钟转360/60度,即6°

,时针每分钟转360/12*60度,即1/2度。

24、小升初奥数知识点(浓度与配比)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溶质:

溶解在其它物质里的物质(例如糖、盐、酒精等)叫溶质。

  溶剂:

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汽油等)叫溶剂。

  溶液:

溶质和溶剂混合成的液体(例如盐水、糖水等)叫溶液。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溶质重量=溶液重量×

浓度;

  浓度=×

100%=×

100%

  理论部分小练习:

试推出溶质、溶液、溶剂三者的其它公式。

25、小升初奥数知识点(经济问题)

  利润的百分数=(卖价-成本)÷

成本×

100%;

  卖价=成本×

(1+利润的百分数);

  成本=卖价÷

  商品的定价按照期望的利润来确定;

  定价=成本×

(1+期望利润的百分数);

  本金:

储蓄的金额;

  利率:

利息和本金的比;

  利息=本金×

利率×

期数;

  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

(1+增值税税率);

26、小升初奥数知识点(简单方程)

  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连接起来的字母或者数字。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列方程:

把两个或几个相等的代数式用等号连起来。

  列方程关键问题:

用两个以上的不同代数式表示同一个数。

  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等式不变;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除0),等式不变。

  移项:

把数或式子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移项规则:

先移加减,后变乘除;

先去大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小括号。

  加去括号规则:

在只有加减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括号前面是“+”号,则添、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不变;

如果括号前面是“-”号,添、去括号,括号里面的运算符号都要改变;

括号里面的数前没有“+”或“-”的,都按有“+”处理。

  移项关键问题:

运用等式的性质,移项规则,加、去括号规则。

  乘法分配率: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