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51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记叙文阅读含小说专题训练1文档格式.docx

那种透彻的蓝已经超出了颜色的界限,那是一种深不见底的仰望,那是一缕不偏不倚的思绪,那是一泓点滴不绝的清泉,那是一次目光的奢望。

那蓝,让他心动神醉,让他如醉如痴。

工人们暂缓劳作,只轻轻地抬眼,便彻底融化在这无垠的蓝色中去了。

⑦老张说,跟那时的蓝天比起来,现在的蓝天简直就是一块破布。

⑧的确,这样的蓝天在城市里消失了,它在轰鸣的工业颠簸中失去了方向,最终和我们分道扬镳。

层峦嵯峨、葱郁掩映的世界早已不在,我们将上苍恩赐的自然世界毁掉,然后重新构筑,我们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到最后,却连一方天空都留不住。

如今的蓝已经不是老张当年那份透彻的蓝,而是变成了灰蒙蒙的蓝,变成了唯利是图的蓝,变成了尔虞我诈的蓝,变成了伤痕累累的蓝。

⑨曾几何时,我们的心里也有一片草原、一方蓝天,那里风和日丽,碧空如洗,深蓝如幕,举手可触,那里生长着我们最初的美好与希冀。

然而,我们最终走进了世俗的樊笼,变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人。

于是,草原枯萎了,蓝天朽烂了,那片净土崩塌陷落,终于成为我们追之不及的废墟。

然后,我们躲在尘沙之后,关上一个又一个窗子。

这样的世界真的好吗?

这样的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⑩因为人心不干净了,所以世界才变得这么不干净,老张如是说。

(节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年3期)

1.选文第②~⑥段,老张的心理、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横线上的内容。

(2分)

失落——    ——无奈——乐观和欢笑——喜悦——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试分析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老张告诉我,他最喜欢的还是草原雨后的蓝天,仿佛纤尘不染的翡翠,晶莹剔透,殊无瑕疵。

 

3.结合上下文内容,试分析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他仍穿着那件褪色的涤棉青工作服,离开阳台的时候他一脸无奈,我知道,这不是他记忆里的世界。

4.请你谈谈对文章以“寻找,那消逝的蓝天”为标题的理解。

(3分)

二、[2018·

徐州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14分)

老荫茶树

杜文涛

  春日里,我们走进位于岚河支流上的响水沟,去寻一群老荫茶树。

  当小车穿过山的褶皱、爬过一个山坳时,同伴指着前方野樱桃花与绿树掩映下的农舍说,到了。

  印象中的茶树总与人胸相齐,此时,一群巍然耸立、粗似小圆桌的古树伫立于眼前。

同伴抬声说,这是我们要见的老荫茶树。

我怔怔地问,这是茶树吗?

  老荫茶树一排四棵,相拥在岚皋县南宫山镇双岭村五组一户农舍院坎边,三棵集簇,一棵独立,枝杈却“搂抱”在一起。

四棵老荫茶树粗细相近,许是同族兄弟,抑或平辈姊妹,它们不似银杏笔挺,亦不像白杨端直,而是弯腰曲颈,斜身伸脖,倚靠着说着亲人间的家常,道着一家人的亲热语。

它们每一株都高大、洁净,身姿勃发,蓊蓊郁郁,遮蔽着翘起的屋角,掩映着踮脚向上的绿竹林、粉樱桃。

  一阵风吹过,空气里有缕缕山花的清香。

沐浴着初春的阳光在山坡上安静地看古树,着实是一件幸福的事。

迎风招展的茶树树叶光洁、明亮,呈椭圆形,面绿背白,比一般茶叶厚大。

常绿不凋的杪梢上生出鹅黄色的新芽。

茶树棵棵粗壮,初长独干,起身后分枝散叶,三头六臂,树叶相叠,浓郁如云,给一面山坡平添上深幽葱茏的绿意。

树干虬曲苍劲,枝柯扭结斜展,树洞深陷。

古树黑皮蜕脱,白皮新显,陈去新替,黑白相缀。

树身细腻光滑、清爽洁净。

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摸,感触到的是柔润滑腻、宁静清凉,一种舒爽惬意徐徐攀过手掌,缓缓地浸润进身体。

  深山多老树。

山里的大树多有着粗糙的面容,黑黑的皮肤。

我试着读它们不同的肌肤,纵裂成条的,杂列如片的,缀结似鳞的,黑褐色的,泥黄色的,青铜色的。

树木与树木间都有着各自的性格,各自的身材,各自的气质,各自的容貌。

  老荫茶树属樟科木植物,常绿乔木,叶片和枝干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

山里人喜欢摘来晒制后泡茶,消热解渴,清热败火,防暑化食。

  树下土屋的主人在不远的坡地上栽育着红苕种,听见院边树下有声响,便放下锄头回家开门,为我们提凳泡茶。

跟在他身后的是条黄狗,蹲守在门前,又扭动着身体走向老荫茶树下,偶尔伫步静立,不声不吭地望着远方。

  阳光温暖,我们在院子里喝茶。

  老荫茶叶片厚实,汤呈红褐色,清香中略带一丝苦涩,幽幽地呷一口喝进肚里,唇齿间却有着不去的回甘。

主人姓李,六十多岁,老伴已经去世,平时他一人在家。

品着老荫茶,我们说起老荫茶树。

李大哥说他们老祖先是清末年间从汉江边流水店迁徙到这儿的,父辈们口口相传说先人们到这儿时,这老荫茶树都已经很大了,先人们先是在茶树下搭草棚住,后来才慢慢自己建了房。

  这个春天,我是老荫茶树下的匆匆过客。

这片山村,也因为有了老荫茶树的陪伴,增添了一份生活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30日)

1.作者文中是如何来写老荫茶树的?

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寻茶树——(   )——(   )——(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作者在文中写山里“不同的肌肤,纵裂成条的,杂列如片的,缀结似鳞的,黑褐色的,泥黄色的,青铜色的”大树,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

(3分)

4.请你对最后一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5分)

三、[2018·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2分)

好沉的一

石 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灵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

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

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

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

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

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

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

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

”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

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

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

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

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

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

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

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

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

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

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

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

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

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

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

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

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

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3分) 

(2)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

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

四、[清江浦区模拟]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17分)

又见古时秋月明

田毅青

①飘起裙裾,凉爽宜人,不失温和的,是初起的秋风。

②洒满千江,一地银光,满目清澈的,是久别的秋月。

③从喧嚣的马路、霓虹闪烁的街头回到院里,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一轮清澈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如洗的夜空,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洒了一天的银辉,一地的清光,千江有水,千江有月,万里无云,万里青天。

一阵风吹来,带着淡淡的清凉、温和与宁静。

被一夏的燥热折磨的身心,一时适应不了这种人间到天上的境遇,放下一切,在空旷的院里呆呆地、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的仿佛不属于人间的时光,唯恐有人打破了这份宁静,打碎了这仿佛仙境般不真实的梦。

④也许是前生的宿缘,不知为什么从小对月亮情有独钟。

一直觉得太阳是温暖的、炽热的,象征着世界的阳刚、生命的勃勃生机。

万物生长靠太阳,日光提供我们物质世界的生活,但总多了些尘间的烟火味道,烈日下的奔波象征生命的劳碌和无奈。

而月亮则是温柔的、静美的、沉思的、梦幻的,象征仙境与飞升。

当我们面对太阳时,脚步是奋斗的,是坚定的唯物者,而月下对影时,会发现一切都有些不真实,关于世界、关于宇宙、关于自我与灵魂。

⑤一直佩服祖先的智慧,虽然在向外征服世界,发展自然科学方面,古人确实探索得不够,然而若论感受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丰富深邃的意境与语言文字,却不可企及。

每每觉得“春花秋月”一说,真是最妥,花在春,月在秋,各得其境。

虽有千古一诗《春江花月夜》之美,但秋月才最能表达月之气质。

月性本以清凉为象,春虽温华,不足以显其明镜心地;

夏则郁热,不足以展其清明;

冬则过寒,有加霜之凄凉。

唯秋高气爽,金白水清,天高云淡,一碧如洗,碧空为台,秋风为乐,一盘银月,清光无边,天地为魂,才是月之最高境界。

世上的诗词歌赋佳音妙曲,少不了明月的主旋律,想那唐诗、宋词,若无春花秋月,不知会失去多少美丽的背景。

而关于太阳的诗,古今中外都很有限,月光更适合入酒、入诗。

喜欢月亮的人,应是浪漫、多情、善感,有点理想主义的。

此时沐浴在月光下的我,让裙裾在秋风中飞扬,看自己的影子如此孤独,又如此圆满,蒙尘已久的记忆瞬间变得空灵年轻,所有关于月的诗句,纷纭而至,“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最喜欢的,是张孝祥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在这些诗词里,月是永恒的、苍茫的,若有情若无情,美得有些不真实,让游子思乡,怨妇思郎,将士思归、哲人思无穷。

“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月之华、月之思几乎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人墨客心灵的知音。

皎月横沉,孤悬天际,引发了多少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长叹。

⑥一直觉得月亮是属于古人的。

遥想那时人口少、庭院深,没有车马喧嚣,雾霾遮天,灯海虚幻,如此良辰美景年年有。

张若虚赏月于江畔,王维沐月于山间,每每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总是心驰神往暗想此生一定要有这样的一夜,于秋夜十五月圆前后,宿于有山有水、有松的山间,万籁俱寂时,看松间月影,掬水月在手,感泉间月华;

或与知己一二泛舟于春江月夜,看沧海月明,明河共影。

然而已近知天命之年,却仍然只是一个梦想,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走出室外,仰望星空了;

记不清有多少日子,没有遇见这样清澈的夜空了。

更多的时候,是在有空调的室内,看屏幕上名利纷争与情欲纠葛、iPhone、iPad指间的缤纷、掌中的世界、碎片化的信息,钢筋水泥里的人生。

一直以为,是自然远离了我们。

也曾感慨,月亮离我们越来越远,月亮的眼睛越来越暗淡。

此时才知,广袤的银河、诗意的月光一直都在,是人类自己放弃了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天然情感,把身心的快乐交给一切人造的机器,并如吸食毒品般一步步被这些机器所操纵。

然后,再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人造山水找感觉,美其名曰旅游。

除了一沓雷同的照片,何曾有心的参与。

⑦常常觉得人生的困惑与无奈,红尘的喧嚣与烦扰,也相信自己定是背了前世的债才会偿还种种。

在一次次的满足又空虚的怪圈中,也曾向佛学寻根,却始终不明白佛祖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圆满光明的自性。

此时,明澈的月光下豁然开朗,自性不就像今晚的月光吗?

它一直都在,从未远离,只是被世俗的烟尘、迷雾、霓虹和我们自身的五欲遮蔽着,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一定的机缘下,才会显现它本来的清光。

⑧又见古时月,又得古今心,快乐的青鸟不经意飘落,那么遥远又那么熟悉的感觉,惬意、满足、宁静,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无欲亦无求,只想驻留此刻,留住这份幸福。

不需要金钱、不需要掌声,甚至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与参与,只要我们心中还住着一个孩子,留有一个纯净的信仰,只要一人、一月、一清风、一天地。

⑨夜渐深,意未尽,梦游般不情愿地回家。

打开窗帘,让月光进来,映到床上,也映着脸庞,慢慢地睡去。

童年的月光、慈祥的外婆、海上的明月、天山的明月,都来入梦。

⑩此生,谁能全圆;

此夜,心可无缺……

(选自《北京文学》)

1.阅读文章请阐释作者为什么认为“秋月才最能表达月之气质”。

2.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分)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叙事散文◇

五、[2018·

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16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哎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上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的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

赵文静,有删改)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3.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4.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六、[原创]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母爱在《新华字典》里

周脉明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做梦都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工具书——《新华字典》。

虽然那时《新华字典》的定价只有1.1元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天文数字。

我家当时五口人中,父亲常年患胃病,经常疼得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哥哥和我上小学,弟弟当时只有6岁。

字典对我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读书或者写作业时,每当遇到生字生词等“拦路虎”,都要向同学借字典。

如果碰到同学正在使用字典,就得耐心等待;

如果遇到不愿意借字典的同学,他就会给我一副不屑的冷脸,甚至是鄙夷的眼神,然后淡淡地说道:

“我爸妈说了,不让我借给别人用。

你回家向你妈要钱,你也买一本呀……”

二年级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在家写作业,可是碰到了很多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于是就去一位好朋友家借字典。

可是我那位好朋友不在家,只有他那上五年级的姐姐在家。

当她听我说明来意以后,把嘴一噘:

“你用坏了咋办?

你向你妈要钱去买呗,咱村供销社里的字典多得是……”

我噙着眼泪扭头就跑了,不是跑回家,而是跑向村西面山脚下的麦田。

因为妈妈正在那里和社员们一起割麦子。

不一会儿,我便跑到麦田里,只见一群强壮有力的男社员正在前面割麦子,一群女社员正在捆麦子,捡拾丢在田间的麦穗。

我来到女社员这边,寻了几眼没有看到妈妈的身影,便大声喊道:

“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