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846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docx

实验诊断学题库二附修改稿蒋春玲审稿

第一章概论

【名词解释】

1.床边检测:

是指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医学检验。

2.危机值:

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生必

须紧急处理的检验值,称之为危机值。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

【名词解释】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

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2.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

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

3.卡波氏环: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

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

4.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色或紫

黑色,谓之为中毒颗粒。

5.核左移:

周围血肿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

幼粒细胞等)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6.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7.棒状小体:

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

为棒状小体。

8.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称为异形淋

巴细胞。

9.网织红细胞:

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0.血沉: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的速率。

11.血细胞比积:

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2.MCV:

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13.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14.细胞分布直方图:

显示细胞群分布情况的图形,称为细胞分布直方图。

15.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

16.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

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17.红细胞酶病:

是指参与红细胞代谢(主要是糖代谢)的酶由于基因缺陷,导致活性改变而发生溶血的一组疾病。

18.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

19.细胞免疫分型:

也称细胞免疫标记(表型)检测,它是用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和/或细胞质存在的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借以分析细胞所属系列,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

20.贫血:

是指在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值低限。

21.骨髓增生度:

是骨髓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22.白血病:

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

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呈过度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侵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的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

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侵润症状。

23.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

【简答题】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1)相对性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2)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增加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主要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病人可转变为白血病等。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 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妇女。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细胞破坏增多、细胞丢失过多。

3、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红细胞增多:

在生理情况下,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后,饱餐或沐

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性升高。

病理性增多见于:

1)急性感染:

特别是化脓性球菌 。

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

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

3)急性大出血。

4)急性中毒:

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和妊娠中毒症;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急性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毒蕈中毒等。

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急性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别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等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4、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1)感染:

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

某些病毒感染性疾

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 。

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 。

2)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

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转移癌等,白细胞减少同时常伴血小板及红细胞减少。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X线、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

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甲状腺药物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Gaucher病、Niemann-Pick

病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5、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及核右移的临床意义?

(1)核左移: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

应等。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也可出现核极度左移现象。

(2)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

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的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

病等。

(2)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

(3)皮肤病:

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

如慢粒、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5)某些恶性肿瘤:

如上皮癌等。

(6)某些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可增多。

(7)其它:

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

7、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

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2)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骨髓病性贫

血(如急性白血病等)时,骨髓中异常细胞大量浸润,使红细胞增生受到抑制,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8、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

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

血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DIC、TTP、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

如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稀释(如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9、血小板增多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增多见于:

①原发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

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②反应性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

10、简述影响红细胞沉降的因素?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及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减少。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的改变:

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

11、缺铁性贫血的血象特点?

(1)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

(2)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

中度以上贫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红细胞体积减小,淡染,中央苍白区扩大。

严重贫血时红细胞中央苍白区明显扩大而呈环状,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增多。

(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严重贫血时,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轻度减少。

12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

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贫血严重时,中幼红较晚幼细胞更多。

(3)贫血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中度以上贫血时,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

有时细胞边缘可见不规则突起,核畸形,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黑色“碳核”。

成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同血象。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

(5)巨核细胞系正常。

13、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巨红细胞,并可见嗜多色性红细胞、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及Cabot环。

有时可出现中、晚幼红细胞。

(3)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5)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见巨大血小板

14.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40—50%以上,并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与正常幼红细胞系列并存。

易见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等。

(3)粒细胞相对减少。

以巨晚幼粒细胞及巨杆状核粒细胞为多见,分叶核粒细胞有分叶过多现象。

(4)巨核细胞数大致正常或增多,也可出现胞体巨大,核分叶过多,核质发育不平衡现象。

15、急性白血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血象: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中度或重度减少,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计数不定:

白细胞数增多者,分类可见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

(3)血小板计数减少。

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2)一系或二系原始细胞(包括1型或2型)明显增多,

(3)其他系列血细胞均受抑制而减少。

【选择题】

A1型题:

(1-70题)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相对性增多是C低

A.红细胞生成增多B.红细胞生成减少C.血浆容量减少D.血浆容量增多

E.血红蛋白生成增多

2.RBC及HB绝对性增多是A中

A.红细胞生成增多B.红细胞生成减少C.血浆容量减少D.血浆容量增多

E.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3.下列哪项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B中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大面积烧伤C.肺心病D.发绀型先心病E.高原

生活

4.不属于血红蛋白继发性增多的疾病是C高

A.阻塞性肺气肿B.肺源性心脏病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某些肿瘤患者

E.紫绀型先大性心脏病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常见于B低

A.营养不良性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白血病E.急性溶血性贫血

6.卡波环现认为可能是A高

A.核膜残余物B.脂蛋白变性C.色素沉着D.血红蛋白聚集E.胞质发育异常

7.多发性骨髓瘤是哪一类细胞异常增生D高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浆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

8.外周血出现以泪滴形红细胞为特点的疾病是B中

A.缺铁性贫血B.骨髓纤维化C.血红蛋白S病D.DICE.巨幼细胞贫血

9.作为铅中毒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是E中

A.嗜多色性红细胞B.裂细胞C.染色质小体D.卡-波环E.碱性点彩细胞

10.正常人WBC计数的参考值是C低

A.(5~8)ⅹ109/LB.(6~10)ⅹ109/LC.(4~10)ⅹ109/LD.(4~12)ⅹ109/LE.(3~10)ⅹ109/L

11.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占C低

A.20%一40%B.2%一4%C.50%一70%D.0%一5%E.0.5%一5%

12.正常人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占A低

A.20%一40%B.2%一4%C.50%一70%D.0%一5%E.0.5%一5%

13.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是A中

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C.急性链球菌感染D.急性溶血E.肺吸虫病

14.不属于中性粒细胞中毒改变的是D中

A.大小不均B、空炮变性C.中毒颗粒D.卡波环E.核固缩

15.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加的疾病是C中

A.伤寒B.疟疾C.心肌梗塞D.过敏性休克E.副伤寒

16.不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C中

A.支气管哮喘B.猩红热C.伤寒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湿疹

17.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下列叙述哪项较为确切A高

A.外周血不分叶粒细胞超过5%时B.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幼稚细胞称核左移C.未

成熟的粒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核左移D.分类中发现很多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核左移E.外周血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粒细胞。

18.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常提示A高

A.预后不良B.预后良好C.机体抵抗力好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E.机体抵

抗力差

19.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是A低

A.病毒感染B.寄生虫感染C.化脓菌感染D.放射病E.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MDSE高

A.难治性贫血B.难治性贫血伴环铁幼粒细胞增多C.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

增多D.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E.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1.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是C中

A.急性大叶性肺炎B.剥脱性皮炎C.急性感染的恢复期D.流行性感冒E.肠

寄生虫

22.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是D中

A.急性化脓胆囊炎B.贫血C.肺结核D.支气管哮喘E.流感

23.伤寒、副伤寒感染引起白细胞总数:

A中

A.减低B..增多C..无改变D.不定E.明显增多

24.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可发现较多的细胞是:

D高

A.中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中毒变性C.幼稚单核细胞D.异型淋巴细胞

E.幼稚粒细胞

25.急性内出血时,下列哪项改变出现最早B中

A.红细胞数减少B.白细胞明显增高C.淋巴细胞减少D.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E.血红蛋白减少

26.缺铁性贫血骨髓细胞哪类比例增多A高

A.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B.以中幼红细胞为主C.以早中幼红细胞为主

D.以原幼红细胞为主E.红细胞巨幼变为主

27.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原因是:

D中

A.造血原料不足B.失血过多C.红细胞破坏过多D.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E.红细胞异常分布

28.下列哪种疾病周围血中不会出现幼红细胞E高

A.急性失血B.急性溶血C.急性白血病D.缺铁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29.能引起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的疾病是A低

A.门脉性肝硬化B.阑尾炎C.狂犬病D.肺炎E.肝癌

30.中性拉细胞核左移更常见于C

A.出血B.烧伤C.急性化脓性感染D.肿瘤晚期E.恶性贫血

31.下列哪种疾病最常发现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E

A.中毒B.肺炎C.恶性肿瘤D.大面积烧伤E.败血症

32.白细胞总数增多见于A低

A.急性失血B.骨髓纤维化C.脾功能亢进D.再生障碍性贫血E.伤寒

33.天庖疮、银屑病和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可使周围血中什么细胞增多B中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

细胞

34.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D低

A.急性化脓性感染B.急性中毒C.急性大出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剧烈运动或劳动之后

35.下列哪种疾病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或甚至减少.C中

A.急性溶血B.急性中毒C.严重败血症D.急性心肌梗死E.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6.下列哪种疾病可使周围血中嗜碱粒细胞增多D低

A.免疫排斥反应B.寄生虫感染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E.败血症、

37.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下列疾病,但需除外E中

A.流行出血热B.风疹C.药物过敏D.立克次体疾E.化脓菌感染

38.异形淋巴细胞可高达10%以上的疾病是C中

A.风疹B.病毒性肝炎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D.恙虫病E.血管神经性水肿

39.贫血病人,显微镜下发现较多中心淡染区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最可能的诊

断是C中

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增生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40.评价网织红细胞数最好的指标是D高

A.网织红细胞相对值B.网织红细胞绝对值C.网织红细胞校正值D.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E.红细胞计数

41.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D中

A.溶血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巨幼细胞性贫血

42.网织红细胞增多反映C中

A.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B.骨髓造血功能减低C.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D.机体免疫功能旺盛E.红细胞生成抑制

43.血小板检测的参考值是B低

A.(100~500)ⅹ109/LB.(100~300)ⅹ109/LC.(10~30)ⅹ109/L

D.(20~50)ⅹ109/LE.(4~10)ⅹ109/L

44.血小板减少由分布异常引起的见于E中

A.输血B.放射性损伤C.DICD.上呼吸道感染E.脾肿大

45.血小板破坏增多见于A中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肝硬化C.放射性损伤D.巨幼细胞性贫血E.骨髓纤维化

46.关于血沉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意义不大A中

A.判断有无贫血B.判断结核有无活动性C.判断风湿有无活动性D.区别心

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E.区别恶性与良性肿瘤

47.血浆中下列哪种物质能抑制血沉加速D中

A.α2球蛋白B.β球蛋白C.γ球蛋D.白蛋白E.纤维蛋白原

48.不引起血沉加速的疾病是E中

A.恶性肿瘤B.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C.肝硬化D.多发性骨髓瘤E.心绞痛

49.由于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疾病是A中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血红蛋白病E.巨幼细胞性贫血

50.红细胞比积减少的是C中

A.脱水B.烧伤C.贫血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肺心病

51.患者RBC3.2ⅹ1012/L,Hb90g/L,MCV↓,MCH↓,MCHC↓,RDW↑见于C中

A.正常细胞性贫血B.大细胞性贫血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D.单纯小细胞性

贫血E.自身免疫性贫血

52.贫血患者,MCV增大,RDW正常,贫血类型应判断为A中

A.大细胞均一性贫血B.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C.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D.正常

细胞非均一性贫血E.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53.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中,第一群小细胞区的主要细胞是B中

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原始细胞D.嗜酸拉细胞E.中性粒细胞

54.检查发现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中第三峰明显增大,增多的细胞最可能是E中

A.单核细胞B.异形淋巴细胞C.原始细胞D.嗜碱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

55.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显示主峰曲线的波峰左移,峰底增宽,见于A中

A.缺铁性贫血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6.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显示主峰曲线的波峰右移,峰底增宽,见于C中

A.缺铁性贫血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巨幼细胞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7.溶血性贫血下列何项是正确D高

A.红细胞破坏过多B.红细胞寿命期缩短C.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D.以

上三项都对E.红细胞发生异型改变所致

58.确诊溶血性贫血最可靠的方法是D高

A.血桨游离血红蛋白侧定B.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C.血红蛋白尿测定D.红

细胞寿命测定E.含铁血黄索尿测定

59.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敏感指标是B中

A.抗人球蛋白试验B.酸溶血试牲C.异常血红蛋白测定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E.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60.怀疑病人患红细胞酶缺陷病时,应选择D高

A.抗人球蛋白试验B.酸溶血试验C.异常血红蛋白侧定D.高铁血红蛋白还

原试验E.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61.血红蛋白电泳试验最有助于诊断B高

A.再生障碍性贫血B.β−轻型地中海贫血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D.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6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主要见于D低

A.再生障碍性贫血B.β−轻型地中海贫血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球形

红细胞增多症E.缺铁性贫血

63.为了区别红白血病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下列首选试验是B高

A.POX染色B.PAS染色C.NAP积分测定D.a-NAE染色E.ACP染色

64.鉴别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类自血病反应,下列首选试验是C中

A.SB染色B.PAS染色C.NAP积分测定D.ACP染色E.POX染色

65.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哪项明显增高:

A中

A.NAP染色B.PAS染色C.POX染色D.ASD染色E.铁染色

66.慢粒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突然升高,可能发生下列哪种变化D高

A.急粒变B.急淋变C.急单变D.合并严重化脓感染E.骨髓抑制

67.细胞外铁阴性,铁粒幼红细胞占12%,此结果符合B中

A.正常骨髓铁粒染色B.缺铁性贫血C.地中海贫血D.难治性贫血E.巨幼细胞

性贫血

68.幼红细胞浆内的蓝色铁颗粒在6个以上,且环核分布,则称为D中

A.细胞外铁B.铁粒幼红细胞C.铁粒红细胞D.环铁幼红细胞E.幼红细胞

69.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的是A高

A.POX染色B.NAP积分测定C.a-NAE染色D.ACP染色E.PAS染色

70.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显著的贫血是C中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巨幼细胞贫血C.缺铁性贫血D.肾性贫血E.生理性贫血

A2型题:

(71-76题)

71.患儿,男,5岁,贫血貌。

外周血检查结果:

RBC:

3.5×l012/L;Hb:

75g/L,

HCT:

O.26,该患者贫血可能是B中

A、大细胞性贫血B、小细胞低血素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正常细胞

性贫血E、正常体积非均一性贫血

72.患者,女,25岁。

15岁时开始乏力,头晕,月经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