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961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docx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

通讯报道写作要求

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

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

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

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

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

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

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

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

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5.常见通讯简介与实例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

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

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

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

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扩展阅读:

第三部分通讯的写作要求

第三部分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选好题材

通讯的篇幅一般大于消息,所写的题材一般也比消息全面、完整。

从典型性的角度看,通讯的选材比消息的选材有更高的要求。

一篇通讯的成败,首先要看它所表现的题材是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跟文学作品一样,通讯的题材,是由人物、事件、环境共同构成的。

也就是说,通讯的选材,就是选择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以及与新闻人物和事件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

(一)通讯题材的选择标准1.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现实生活中那些能够深刻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和事件,是通讯的首选题材。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作者必须站在较高的思想立足点上,凭着犀利的目光,敏锐的嗅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及时发现那些在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能够反映时代本质和特点的人物和事件。

相反,一个对现实漠不关心,不愿思考或不够敏感的人,很难发现有典型价值的通讯题材。

2.对人民有益

通讯报道的内容应该是人民所需、对人民有益的。

为此新闻作者应想人民之所想,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

在同人民的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境界之中,才有可能为人民的求知、益智、娱乐提供精神食粮。

这些大道理虽然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但是违背了这些原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堕落。

3.新鲜、深刻、生动、感人

这是对题材自身质量的要求。

它必须有一定的新鲜感,不能陈旧老套,不能似曾相识。

它必须有一定的深刻性,能够借以揭示事物本质,不能是肤浅的表面现象。

它必须是生动的,有着丰富的生活形态感,不是抽象的、理念化的、僵死的东西。

它必须是感人的,有着较为饱满的情感内涵,能够令人为之动容。

(二)如何发掘通讯题材1.随时准备捕捉线索

典型的通讯题材不但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即使你踏破铁鞋去寻找,有时也会一无所得。

寻找通讯题材犹如在泥沙中淘金,一旦从泥土中发现闪光的地方,就要及时抓住。

穆青和他的合作者们当年在河南东部采访时,无意中听说在兰考有一个干部的事迹非常感人,就马上抓住,及时赶到兰考进行采访。

兰考县委的同志们给他们介绍了焦裕禄的事迹,不少同志一边介绍一边流泪。

穆青他们感到这是

一个很值得写的典型人物,于是深入采访,最终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著名人物通讯。

另一篇著名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也是他们从本社记者的来稿中发现线索,重新采访之后写出来的。

新闻在哪里?

新闻就在我们身边。

不过,它不会清楚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是只露出一些蛛丝马迹。

对这些蛛丝马迹的捕捉,是通讯写作的第一步。

2.调查采访深入追索

获得了新闻线索或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大致面貌之后,只是确定了一个基本报道意向,题材的筛选工作并没有完成。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深入采访,不断获得新的具体材料和新的细节,使题材一步步走向丰满、走向成熟,这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新华社记者陆拂为在谈到他和穆青合作的著名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时说:

《嘱托》是根据报道线索先有个设想,然后再采访、构思使主题深化的。

《报道》的情况就不同了,采访前的设想后来完全变了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65年的秋天,穆青同志访问了“老坚决”潘从正,后来因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没有顾上报道。

今年春天,要报道一些林业战线方面的先进人物,他要我“打前站”,先去采访。

原来我们设想,潘从正是个普通社员,这些年大概不会受冲击,凭他那股坚决劲儿,绿化沙荒一定做出的很大成绩。

我到了河南郑州后,打电话给宁陵县委问情况,接电话的同志起初说不知道有这个人,查讯后又答复说:

“他工作成绩不大,年老了,又有病,在家休息,多年不搞林业了”。

我想,情况既然这样,这篇人物通讯没法写了。

但总还不死心,就决定去看看再说。

到了大队一问,发现潘从正多年来一直在苗圃工作。

那么,关于他的情况为什么会误传呢?

我想,这也许跟有些人“以成败论英雄”的习惯有关,既然他营造的防护林给破坏了,有些人压根儿把他忘了。

当我知道了万碧风口防护林带三起三落的经过,潘从正的悲剧命运使我深为感动。

……见《天津日报》新闻研究室编《新闻采访和写作》。

要不是作者穷根究底的精神,一个模范人物的事迹也许就湮没了,一篇优秀的作品当然也就夭折了。

二、深化主题

主题是通讯的灵魂,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

评价一篇通讯是否成功,主要是看主题是不是正确深刻,能不能为读者提供科学的见解、有益的知识、健康的情感,是不是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主题要正确、集中、鲜明、新颖、深刻

通讯的主题,从一般意义上说,至少要做到正确、集中、鲜明,从更高的意义上说,要做到新颖、深刻。

所谓正确,是对主题的思想性、科学性的要求,主题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的规律,能引导人积极向上。

所谓集中,是指主题的简明和单一,一篇通讯只能有一个主题思想。

所谓鲜明,主要是指主题的倾向性,对所报道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不能含混笼统,让人不知所云。

新颖、深刻是通讯写作的高标准要求。

所谓新颖,是指角度新异、思想新鲜、见解独到,能让人耳目一新。

所谓深刻,是指主题不停留在现象的罗列和叙述上,而是能揭示事物的深层本质和内部规律。

建国不久的著名通讯《“一厘钱”精神》,在叙述完新闻事实之后,加写了一段文字“一个真理”,概括出“伟大的事业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这一主题思想,就比单纯表现增产节约深刻得多。

(二)主题的提炼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篇通讯的主题,就是一个正确的思想,它同样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新颖、深刻。

对此,甚至我们的古人也有深刻的认识。

元代的陈绎曾在《文说》中曾引戴师初的话说: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古人论写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127页。

这段话讲的就是主题提炼的反复过程。

通讯写作的实践更能充分证明主题的提炼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

以《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主题提炼为例:

去年1月,山西分社给总社编辑部发来一篇人物通讯,主题是写吴吉昌的科研精神,介绍种棉花的辨证法,他是如何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和水、肥、土、光等关系的,技术性十分强。

当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周总理布任务时对吴吉昌说的那番动人的话,但吴吉昌本人的遭遇写得很抽象,比较含混。

觉得可能有些情况记者没有敢写。

穆青同志知道后,要记者来北京当面谈情况。

他一到就对我说:

“材料很感人,但都涉及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阴暗面,没法写啊!

”我说:

“我们先内部讲嘛,你知道多少谈多少”。

他汇报了吴吉昌受迫害的遭遇,虽然只是个大概,线条很粗,但我们听了都落泪了。

穆青同志指出,通讯的路子要大变:

要突出周总理的嘱托对吴吉昌的鼓舞,具体描写林彪、“四人帮”对吴吉昌的迫害,主题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献身精神。

就这样,我就和这位记者一起下去采访。

……

……故事是围绕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

一方面是想方设法不准他研究棉花,另一方面是不顾禁令和迫害而艰苦奋斗……。

时代特征是如此惊心动魄,充分揭示了林彪、“四人帮”那一套是多么反动、残酷、愚昧、无知。

抓住了这个

尖锐的矛盾冲突,主题思想就逐步深化了。

陆拂为:

《谈谈两篇通讯采写的经过》,见《天津日报》新闻研究室编《新闻采访和写作》。

由科研角度深化为歌颂劳动人民的献身精神,再深化到揭露和批判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当时还没有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样揭露文革阴暗面还是有风险的),主题一步步走向深入。

三、写活人物

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报道。

以人物为中心的通讯,写好人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以事件、经验、风貌为中心的通讯,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物。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于任何通讯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通过行动刻划人物

通讯中的人物是行动着的人物,人物的思想、性格,都要靠行动进行刻划。

高尔基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这样的话:

“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力,有教育的力量,要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少说话。

”这段话对于通讯也同样适用。

一个不行动的人,也许有他的“心迹”,却没有“事迹”,没有“事迹”也就没有新闻。

王进喜在井喷发生时为了抢险跳进泥浆池里搅拌水泥的行动,焦裕禄带着县委干部们到火车站去看外出逃难的乡亲们的行动,吴吉昌被打成残疾仍用捡来的棉籽在自家房后偷偷试种棉花的行动,都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同时我们还要指出,通讯中人物的行动不一定都是英雄式的壮举,不一定都要惊天地泣鬼神。

我们看看《小小擦鞋匠》中的行动描写吧:

这小姑娘嘴甜,经不住她“阿姨”长“阿姨”短的叫,我也伸出脚来。

小姑娘干起活来很麻利,先是用块破布弹掉皮鞋上的浮灰,再涂上厚厚一层鞋油,用刷子涂匀后,乌黑的小手紧紧地扯着布,噌、噌、噌使劲地来回擦,只三四分钟,我乌眉皂眼的鞋顿时变得洁净光亮。

付了1元钱的服务费,我坐在一旁和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起来。

……再多呆一会儿,我发现小姑娘做生意已颇为老道,在同行们一连串的”擦皮鞋吧”、“擦皮鞋吧”的竞争声中,她总是能争到生意。

开口先要两元钱,你要还价,她就要1元,再问你上蜡不上蜡。

上完了说一句:

“咱这都是要饭的活,你随便给吧。

”小姑娘挣到了钱,就塞进鞋壳里去。

……

远远地走来了一个身穿制服的小伙子,银花忙不迭地把他叫住,小眼睛笑成一条缝,使出浑身解数给那人擦皮鞋,完了,那人却一分钱没给扬长而去。

问原因,银花说那年轻人就是管这一片的,不给他擦鞋可不中,再加上这附近的赖皮货,哪一天不给人白擦个十双八双的?

出门在外眼皮就得放活点!

这哪像一个12岁的小姑娘?

生活已经把她磨炼成一个小“人精”!

作者虽用语不多,只寥寥数笔,几个小小的动作,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就立在读者面前了。

(二)精选细节展现性格

选好细节是写活人物的一个关键问题。

有时,一个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就能写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让人过目不忘,主要是得力于作者写他临死时因家里的油灯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安心闭眼一个小小的细节。

在通讯写作中也有一些相似的例子。

《把一切献给四化的人访全国劳动模范、爆炸大王陈火金》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有一次,陈火金家被小偷盗窃了

陈火金得知后,马上跑了回来。

他一进门,首先钻到床下查看,然后又翻他桌上的东西,看到他积累的资料、计算的数据,还的书籍杂志、计算工具,样样都在,就告诉在场的警察:

“没丢什么!

没丢什么!

”他爱人在一旁急了:

“怎么没丢?

钱不见了,箱子里的几件新衣服没了。

”……

这细节活画出了一个一心只在科研上的知识分子性格特征。

虽然不免有些“迂”,终因真诚而感人至深。

四、情节生动

有丰富生动的情节,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通讯产生魅力、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情节?

情节就是一系列事件具有逻辑性的组合。

通讯的两种主要类型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对情节都有较高的要求。

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对情节的要求弱一些,但也不能没有情节。

通讯的情节安排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完整、丰富、曲折

通讯的情节相对来说是比较完整的。

对于“完整”,西方哲人亚里斯多德曾在《诗学》中下过一个貌似平凡实则精深(朱光潜语)的定义:

“我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物有头,有中段,有尾。

”通讯的情节就是这样的:

有头有尾,中段饱满。

通讯的情节还要求丰富充实。

记者在采写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时,有关李月华精诚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竟搜集了近100个,最终将最有价值的7个故事写进了通讯。

通讯的情节还要有一定的波澜和曲折,像前文所举的《钱被风刮跑以后》那样,情节发展态势忽而下跌、忽而上扬,继而再下跌、再上扬,跌宕起伏,总是让读者保持着阅读的浓厚兴趣。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通讯《小木匠三打主意》,情节也很精彩。

小木匠手艺好,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他先是收了几个徒弟,办了个学习班,每个徒弟交些学费。

后来他感到徒弟帮自己干活,收费

不合理,就把学费退给了徒弟们。

再后来,徒弟们干活越来越熟练,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他又改了主意,为徒弟们发工资。

穆青等人的《抢“财神”》,情节更是曲折有趣。

通讯不可能都写得像小说那样有故事性,但是,至少不能情节简单、枯燥乏味。

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还是必要的。

(二)典型、生动、深刻

这些要求就更高一些了。

有些情节不仅十分动人,对刻划人物、表现主题也有着突出的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情节。

典型的情节往往同时也是生动的、深刻的情节。

例如,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有一次,一位老大娘的儿子夜间得了胆道蛔虫病,老大娘去找李月华医生。

李月华累了一天,老大娘也不忍心喊醒她,结果耽误了一些时间。

李月华就想,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及时醒来呢?

听到大娘家公鸡打鸣的声音,她灵机一动有了主意。

她就买了一只小狗,以后夜间再有急诊,求医的人还没敲门,李月华就已经穿好衣服背上药箱准备出诊了是小狗的叫声给她报的信。

这个情节不仅新鲜生动,而且深刻典型,把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也把全文的主题深刻的揭示出来了。

五、叙议结合

通讯虽以叙事为主,但不忌讳议论,评论性甚至是它的一个基本特点。

当写到动人之处时,作者常会不失时机地站出来评论一番,用自己的思想或见解加强对读者的影响。

不过,通讯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通讯的议论是不脱离形象的,而且总是和丰富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而一般议论文偏重于抽象的推理,而且理性色彩浓厚。

(一)即事生情,缘情见理

即事生情,就是作者因受自己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影响而产生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推动作者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内在动力,也是作品感染读者的前提和基础。

缘情见理,是说通讯中的议论成分,多数并不是赤裸裸的理性判断,而是以抒情的面目出现,亦抒亦议,亦情亦理。

我们以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的议论片断为例来作验证:

孔繁森是清贫的,同时也是富有的。

他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心灵,最丰富的情感,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没有谁能说得清,像这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

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洒满草原。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

然而,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最初的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条小溪,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崇高和伟大。

也许没人分得清这是抒情还是议论。

情和理,本来就是难以区分的,在优秀的通讯作品中,它们更应该像这样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二)画龙点睛,言约意丰

通讯中的议论,必须十分精练简约,不是长篇大论式的,而是画龙点睛式的。

就像刚刚提到的这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如果刻意去找专门用来议论的段落或文字,除以上两段外还真找不出更多的来。

通讯虽然不排斥议论,但是它的议论往往都融化在叙事之中了,如盐融于水,其味虽有,其形则无。

偶尔有专门用以抒情议论的文字,也必须是十分精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