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262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docx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

最经典五十首宋词

 

○苏幕遮--范仲淹

 

○渔家傲--范仲淹

 

○天仙子--张先

 

○浣溪沙--晏殊

 

○蝶恋花--晏殊

 

○玉楼春--宋祁

 

○踏莎行--欧阳修

 

○采桑子--欧阳修

 

○雨霖铃--柳永

 

○凤栖梧--柳永

 

○望海潮--柳永

 

○八声甘州--柳永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临江仙--晏几道

 

○鹧鸪天--晏几道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水调歌头--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卜算子--李之仪

 

○鹊桥仙--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青玉案--贺铸

 

○苏幕遮--周邦彦

 

○蝶恋花.早行--周邦彦

 

○如梦令--李清照

 

○一剪梅--李清照

 

○醉花阴--李清照

 

○永遇乐--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

 

○临江仙--陈与义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张元幹

 

○满江红.写怀--岳飞

 

○钗头凤--陆游

 

○卜算子咏梅--陆游

 

○六州歌头--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摸鱼儿--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沁园春--刘过

 

○扬州慢--姜夔

 

○双双燕咏燕--史达祖

 

○风入松--吴文英

 

○虞美人听雨--蒋捷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片先写远近山川一望无际的秋色,进而把目光移向天边,点出家乡遥远,极目难寻,“碧云天,黄叶地”,是概括力很强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长亭送别”一折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化用的。

词的下片因景生情,专抒离恨,前后融贯,浑然一体。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作者镇守西北边疆时所作。

格调悲壮苍凉,感情深沉郁抑。

它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要早日平息西夏统治阶级的叛乱,巩固边疆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久驻边地、怀念家乡的将士的深切同情。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说: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词久已散失,只剩下现在这一首了。

 

○天仙子--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为作者五十多岁时在秀州通判任上所作。

词中通过对心理活动的逐步揭示,并用暮春迷离夜色的烘托,抒写了伤春惜别的感情。

“云破月来花弄影”从动态中刻划了月夜景色,是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句中的“弄”字写态传神,历来受到赞赏。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帐惆和对春意衰残的惋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寓工巧于自然浑成,寄闲情于景物描绘,是传诵的名句。

有故事说,晏殊先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多日未能对出下句,适逢春暮,偶向江都尉王琪提及,王对以“似曾相识燕归来”,受到了晏殊的赏识。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炯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闺思,内容并不新颖,不外是临秋怀远之类。

但写秋意而不凄苦,赋景物而不秾艳,有一种耐人咀嚼的情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写出了闺中人望眼欲穿的神态,所以王国维曾借用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的第一种。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久被传诵的名句。

作者因为写了这首词,被当时人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过去有人认为,“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见清李渔《窥词管见》)。

但也有人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反对诗词中使用民间的口语是不对的,把它贬为“极粗极俗”,是封建文人的阶级偏见。

人民使用的通俗语言,往往具有极生动的表现力,“红杏枝头”句,正得力于这个“闹”字。

有了这个字,就容易使读者联想到红杏花盛开的枝头,蜂围蝶舞,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写离情。

上片从远行人着笔,写他在途中面对一派恼人的春色,愈走愈抑制不住强烈的愁思;下片写闺中人登高远望,遥念离人,哀怨满怀。

词中以春水比愁,用春山况远。

都帖切人物的具体心境,有较好的艺术效果。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者晚年退居颍州时(1071~1072),写了十首《采桑子》歌咏颍州的西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作者一反时人的情调,没有写伤春,而是赞扬了残春的景色之美。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上片写冷落清秋时节,一对恋人在郊外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片写离去的人对旅途和别后孤寂生活的种种设想。

作者通过对离人内心活动的描写,把他“凝噎”在喉头的话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写水边清晨景色,以凄清寂静的气氛,点染主人公的孤零之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词的情调婉约哀怨,很能代表柳词风格,宋人说它最适合给十七八岁女子,拍着红牙板演唱(见宋俞文豹《吹剑续录》)。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写倚楼怀念远人,饮酒唱歌都解不了愁,以致一天天消瘦下去。

内容虽平常,但在描写技巧上却有新颖之处。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这种意境很耐人寻味。

结尾两句写对爱情的专一诚挚,情见乎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借用这两句,说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有这种执着坚毅的精神。

这说明作者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能把某种精神状态形象地表达出来。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记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

”可知此词原是为孙何出任钱塘而作。

词中概括地描绘了杭州一带的秀丽景色,也反映了繁华富庶景象。

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都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竞豪奢”的享乐之资。

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这种生活,作者是用羡慕的态度来描写的。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写一个离人的烦恼。

在秋日黄昏的萧条景色中,他倚着栏杆,思念着家中的妻子,但又欲归不得。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几句,气象开阔,笔力苍劲,是写登临的名句。

苏轼说;“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中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同时,通过批判六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抒发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这首词是王安石的代表作。

在以怀古为题材的作品中,它也是非常突出的。

用字的精炼,用典的妥贴,怀古和讽今的结合,写景和抒情的衬托、对照,这些都反映了王安石在词的创作上的成就和特点。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写怀念歌女小蘋的怅惘之情。

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是通篇用形象说话,较为蕴藉含蓄。

词中“梦后”两句为一层,“去年”三句为一层,“记得”三句为一层,“当时”两句又为一层,分别组成四幅画面,逐次表达了作者的思绪起伏,虽然没有“言情”,而情也就在其中了。

结尾更是词尽而意不尽,耐人寻味。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首词写作者同他思念已久的歌女的重逢。

词中将追忆、思念和重逢依次写来,层次分明而有转折。

下片描写几次梦中相逢,待到真正相逢时却又疑为梦境,对比巧妙,写情真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正月,作者时任密州知州。

以悼亡为题材,这是最早的一首词。

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朴素自然,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

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

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

“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作者在密州。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写幻想乘风上天,但又觉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

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

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

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也是共勉。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在黄州。

词中描绘了赤壁的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

毛主席曾指出,赤壁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的战例”之一。

作者以精炼而形象的语言,对这一战役表示了赞美。

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描写周瑜面对强大的敌人,沉着应战,表现了藐视敌人的气概。

从全词来看,气氛是开朗的、豪迈的,情调是健康的。

结尾流露了一种低沉的、消极的情绪。

但主要的动人的部分却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象那磅礴的气势,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写,结构的变化起伏,写景、抒情、议论的结合的和谐,都是很突出的。

据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那人回答说: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雄奇豪放的风格和境界。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惟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

词内生动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的傲岸和自甘寂寞,正是作者自己的性格和心情的反映。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作于元祐二年(1087),作者和章咨楶当时同在汴京做官。

和韵填词,从命意到用韵,都要受到种种的限制。

这首词在这种条件下却能写得完美浑成,颇为动人,不受拘束,不见牵强,和韵而似原唱,充分反映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

 

在一般人所写的咏物词中,堆砌典故,玩弄辞藻,内容空洞,复沓,是常见的缺点。

这首词却避免了这些弊病。

它通过富有匠心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咏物和写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表面上在描绘杨花的飘坠,实际上是刻划了一个女子的伤感和幽怨。

声韵谐婉,清丽可喜,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尽管有其主导的一面,但往往是多方面的,不拘一格的。

苏轼就是这样的大作家,而本篇也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构思巧妙,写得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朴素,富有民歌的艺术特色。

陈毅同志《赠缅甸友人》一诗曾采用这首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歌颂中缅两国人民比邻相处的深情厚谊。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作者认为,由于牛郎织女一年只相逢一次,彼此更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感情也更加强烈。

爱情贵在持久,而不必要朝夕相伴。

这种观点,在古代描写爱情的作品中是罕见的,也是较为健康的。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约写于绍圣四年(1097)作者贬居郴州时。

他以凄婉的笔调,描述贬居地的荒凉和羁旅孤寂的心情,流露出作者对被贬的怨恨。

传说苏轼极欣赏词中最末两句,并写在自己的扇子上,见惠洪《冷斋夜话》。

苏轼当时的境遇大约和秦观相似,所以深有同感。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写路遇一位女子,因而引起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作者的“闲愁”如此之多,反映了他生活的空虚,其中也包括功业未立和处境坎坷的苦闷。

最后三句十分含蓄地烘托“闲愁”,又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景色,给人以迷惘之感。

当时人很赞赏,称他为“贺梅子”。

黄庭坚曾手抄这首《青玉案》,放在案头,常自吟味,并写了一首小诗寄给贺铸,其中说:

“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雨后初晴的仲夏景色,久客异乡的思乡情绪,是这首词表现的内容。

上片末三句写荷叶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姿态如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真能得荷之神理”。

结尾三句写他梦魂回到故乡,用轻灵的笔触写出思忆中的江南风光。

 

○蝶恋花.早行--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轣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词的标题是“早行”,就是写清早离家远行。

它描叙了一个过程,分为四个段落:

大早醒来;起床;临别的一霎那,自己独上征程。

每个段落两句或三句,都捕捉住了具有典型意味的特征,表达出依依不舍的离别心情。

明王世贞评“唤起”两句,说“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艺苑卮言》)。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以白描开头,结句却着色秾艳。

其中有人物的对话,写得新颖活泼。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为元人伊世珍所写的《嫏环记》说:

赵明诚、李清照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伊世珍所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

过去有人称赞“红藕香残玉簟秋”句,认为它“精秀特绝”。

然而这首词整个说来,它的特色是用语浅近而感情深挚。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在这首词中写她在秋天的凄苦心情。

据《嫏环记》记载,赵明诚对此词很称赏,想超过她,于是用三天三夜的工夫,废寝忘餐,写了十五首,然后把它们和李清照的这首词混杂在一起,去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

陆德夫再三赏玩,说“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隹”。

这在词史上成为一个佳话。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过去,在元宵节,人们看灯游乐,总要热闹一番。

作者写这首词时,寓居南方,面对着佳节的热闹气氛,心里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

上片写节日景物,带着一种黯淡的色彩。

下片写她回忆汴京沦陷前和女伴看灯,对比今日的“憔悴”。

南宋刘辰翁《永遇乐·序》说:

“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

每闻此词,辄不自堪”,他也依声写了一首寄托他的“悲苦”。

李清照这首词中多用“寻常语”,很自然,却能动人。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词中写一个秋天黄昏的景物:

秋雁、菊花、梧桐、细雨、晚风,这些无不触动了她的愁绪。

这里所写的愁,有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不同于无病呻吟。

但这种消极、绝望心情,却是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阶级烙印。

词的艺术特色是把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结合来写,刻划入微,语言也有新颖独到之处。

过去人们称赞它开头一连用了十四个叠字,用得非常自然。

到快结尾时,又用了“点点滴滴”四个叠字。

这不独富有音乐性,而且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情和单调冷清的环境。

此外它还用了“黑”、“得”等难押的“险韵”,都恰到好处,表现了作者在词的写作艺术上的造诣。

 

○临江仙--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是陈与义经过南渡的颠沛流离,终于到达高宗“行在”后的抚今思昔之作。

上片追忆往昔“良朋雅会”的豪兴。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过去曾受到一些人的称赏。

下片表现了作者饱经丧乱以后的消极心情。

 

○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