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342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水墨山水画.docx

中国水墨山水画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

——《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从地位作用看:

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

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

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

这些内容井然有序。

从学情分析看:

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

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

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

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

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

(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教具准备

1.课时:

2课时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

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

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

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

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

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水墨山水画大师的抽象作品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先选北方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作品与李成《晴岚萧寺图》作品比较。

(2)赏识: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溪山行旅图》

作者简介: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

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

善画山水,重视写生。

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

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

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

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

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

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

“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作品简介: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

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作品欣赏:

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

“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

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

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

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

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

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

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

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晴岚萧寺图》

作者简介: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

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

世居长安,后因避乱迁居山东益都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人称李营丘。

宋初,移家淮阳,依附于知州卫融,醉死客舍中。

能诗文、善琴弈,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擅画山水,尤以平远寒林著称。

初师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为"李郭画派"始祖,又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山水"。

画风气象萧疏,好作简笔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其画当时即备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况且性情清高,不愿为豪门所役,曾言:

"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

"(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画迹至北宋所剩无几,以至米芾欲作"无李论"。

画风对宋元及后世山水画影响巨大。

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轴》,系宋摹本,当与其画风相去不远,弥足珍贵。

作品简介:

《晴岚萧寺图》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李成的国画作品。

该画绢本设色,幅面111×56厘米,现流落于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

作品欣赏:

《晴岚萧寺图》是一幅较能体现李成风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迹仍存疑点。

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著录计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间流传绝少,一是因为其出身唐宗室贵族,不轻易为人作画。

二是因为其孙子李宥作了开封府尹,大量收购乃祖遗作。

到了米芾,他所见的李成真迹只有两本,赝品倒有三百本,从此侧面可以见得李成的画影响之大。

不容置疑,李成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宋代中期的山水几乎都是学李成的,因此这幅画可能正是由当时李成画派的画家所绘。

《晴岚萧寺图》面两座高峰重叠,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寺庙,山坡近处又有溪水木桥,远处一条白练垂下,整个构图颇具气势。

画上钤有宋朝尚书省的印章。

(3)溯源:

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宽、关仝、荆浩的水墨山水有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复杂?

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成生长的地方不像范宽,那里没有险峻的终南山;荆浩,那里没有雄伟的太行山;他生长在山东,那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峰。

 

图2:

北方水墨山水绘画

(三)拓展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匡庐图》

作者简介:

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

在荆浩之前,人物是画主要的绘画种类。

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

但我们对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

荆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荆浩是怎么样一位山水画家呢?

我们说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

是王维水墨山水的推进者。

作品欣赏:

《匡庐图》

荆浩的《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之说以荆浩画庐山,是作为隐士在太行山的贤者与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

或者说借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

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

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荆浩的《匡庐图》

问题一:

这两作品绘画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

那与之前一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上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前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北”方的山水画,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方的山水画。

北(险峻)南(秀美)。

图3:

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

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

南方水墨山水风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风格。

哪种风格影响更深远?

学生讨论后,小结:

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雄奇险峻,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平淡天真。

平淡天真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

因为平淡天真的风格更能表现画家的灵魂。

(2)欣赏:

《江岸望山图》,《六君子图》为什么倪瓒能登上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顶峰?

教师小结:

倪瓒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

倪瓒花画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教师问:

平平淡淡有什么好?

平平淡淡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明代董其昌说:

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

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

东坡云:

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江岸望山图》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

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

元锡(今属江苏)梅里镇人。

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

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

清高绝俗,胸襟淡泊。

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

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

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

他的画天真幽淡,诗文精雅,书法隽美,自然数诗书画三绝。

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

他善用侧锋干笔皴擦的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作品简介:

此画曾经由卞永誉﹑梁清标及安岐等鉴藏家所庋藏。

吴升,《大观录》(四)(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70),卷十七,页2117。

此画倪瓒六十三岁(公元1363年)作。

山上长皴,未成折带;远树横点,神似大痴。

盖云林本学董源,而又幼於黄公望三十三岁,故不能无影响也。

作品欣赏:

由画上题诗,知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

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与其他题诗之字比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身价。

倪氏早年从董巨入手,五十几岁时,山石全用披麻长皴;至六十岁则渐入荆关,笔简气壮。

晚年则是明显的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

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

清吴升曾评此画:

“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

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六君子图》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初名珽。

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

江苏无锡人。

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

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

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

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

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作品简介: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势挺拔。

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

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用笔简洁疏放。

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作品欣赏:

此图绘坡陀上六株树木劲挺列植。

湖面宽阔无波,江上岗峦遥接还空。

气象萧索清旷。

六株树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义。

黄公望题诗中指谓: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山岗坡石的画法从董源脱出,而参以方折之笔,柔中寓刚。

树木用笔简洁疏放,似不经意而骨力内含。

故王铎题语中评道:

“画之简者,其神骨韵气则不薄。

”画幅中自题一则,述作画经过。

此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

画幅中还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诗。

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

(3)溯源:

倪瓒之所以能登上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顶峰,除了灵魂外,就是倪瓒的绘画理论。

他的绘画理论大致有两条:

一是,不求形似。

二是,聊以自娱。

 

 

图4:

南方水墨山水绘画

2.对重点作品马远《踏歌图》的深入欣赏

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对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进行深入分析,这幅作品既表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怒火,也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歌舞。

作品说明:

《踏歌图》

欣赏南宋的绘画,首先要了解南宋的社会状况以及被南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思想情感。

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东京(开封),如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时,没有被掳走的皇族,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后来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裔丘)由宗泽等人拥戴,登上帝位,是为宋高宗。

这就是南宋的开始,南宋延续了153年。

构图:

马远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称为“马一角”,被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所谓“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

”这种解释是欠科学的。

其实,马远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完全是美学的,而不是政治学的。

当北宋画家把全景山水发展到登峰造极,南宋的山水画家要有所创造,就不能不在观照方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另辟蹊径,由“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

另外,刘李马夏的“院体”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为“北宗”,认为其在具体画法上讲究刻画,在绘画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为物役,所以其结果往往导致画家的损寿。

董其昌明确提出,北宗“非吾曹所当学”。

而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应当从“南宗”入手。

所以,尽管院体山水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但在后世却始终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反对。

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墨山水绘画发展的大致脉络,还有很多的优秀作品。

重要的如王维的《雪溪图》、荆浩《匡如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等,我们再拓展一下

设计意图:

水墨山水众多,理清“南”与“北”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水墨山水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王维

王维,唐(701年—761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

幼年即通音律。

著名诗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维17岁创作的,说明这时的他就已离家外出了。

王维是一个划时代的画家,他不仅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而且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

如用一句话概括王维诗画的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欣赏:

《雪溪图》

王维的《雪溪图》,似乎是从高出俯眺,看那江村雪溪的一角,只见山脚小溪,蜿蜒曲折,小径直通溪边,木桥斜卧,溪边屋舍寒林。

向远眺望,右键远坡村落,白雪皑皑。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像他的山水诗一样,没有群山大壑,二十水瓶山秀,渡水鱼庄,就像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静静地坐在岸边,望着淡淡的远山,静静的溪水,没有烦恼,没有愤怒,没有哀伤,没有追求,没有欢欣。

对于王维山水画的平原构图,我们想不出更巧妙的词句去表述它。

最形象的表述就是王维自己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读者王维的诗,好像看到了一幅幅迷人的画;看到王维迷人的画,又好像品着着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

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

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

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