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699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全Word格式.docx

①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想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理论体系,它能正确地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具有自我批判意识。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是具有内资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

①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②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性:

①它不带任何偏见

②它具有深刻性

③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②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③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就我过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近期的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本体论,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认为物质是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

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属于可知论,认识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是不可知论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都是静止的,孤立的。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一元论有两种: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2.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物唯心选择例题: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2.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两种观点(C)

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

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

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

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了界限。

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错在把静止绝对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错在否认相对静止。

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③只有承认目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主题可以划分为个人、集团和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时间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①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指联系的客观性。

2.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的是指联系的普遍性。

3.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这是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恩格斯说:

“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答题:

4.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P54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否定这种联系,认识是事物是孤立的。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不停运动发展变化的,形而上学否定这种运动。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定这种矛盾的存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注意选择)

1.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之为矛盾规律,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关系。

矛盾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

内因: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

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意义:

①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②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2.简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首先: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其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

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

坚持重点论: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

着重地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主次不分就会导致“均衡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1.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2.简述掌握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

度是指: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在认识上:

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

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有部分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批判和剔除其槽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简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积极因素,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第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一)原因和结果

1.因果联系的显著特点是: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是普遍联系的,承认二者联系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定二者联系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只承认某一方面的话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四)内容和形式

1.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五)本质和现象

1.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与本质是不一致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和自然规律

1.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具有的两个特点是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3.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4.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系统引起的反射。

6.意识的主观性包括:

①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

②意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反映客观事物

③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

7.意识的客观性包括:

①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②反映着客观事物

③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④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

8.“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用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简答:

1.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及其意义。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P90

1.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93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死一致的。

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4.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

②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主体P97

1.认识的主体是指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

2.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有:

①自然的物质基础(自然性)②社会历史性③能动性

3.认识的主体的结构分为:

①个体②群体③人类整体

2.认识的客体P100

1.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

①自然客体②社会客体③精神客体

3.认识客体的属性有:

①客观实在性②对象性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101

1.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