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112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docx

第8章古器物解婧睿1557已完成报告

第8章古器物

一、名词解释

2.史墙盘[2015四川大学研]

答:

史墙盘西周中期青铜器,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

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腹内底有铭文18行284字。

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

记载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史迹和作器者史官墙的家世。

3.秦半两[2015四川大学研]

答: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5.玉衣[2014西北大学研]

答:

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

最著名的两件是中山靖王刘胜和梁孝王墓中发现的两件金缕玉衣。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两套保存完整的玉衣,各由2498和2160片玉片以金缕编缀而成,金缕用量为1100克左右和700克左右,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周密设计和精细加工。

河南商丘永城梁孝王墓也发掘出土金缕玉衣,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玉衣殓葬制源于春秋战国,始于西汉末或东汉,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废止。

1.铅釉软陶[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研]

答:

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

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

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4.古钱币[2014中山大学研]

答:

古钱币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实物货币、铸造货币和纸币的统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

3.瓷器[2014中山大学研][2014西北大学研]

答:

瓷器是指以瓷土为原料经高温烧成的器皿。

对瓷器的具体定义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但一般认为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①胎料必须是瓷土,经高温(一般在1200℃以上)烧造;②器物表面施的釉是高温下形成的玻璃质釉;③瓷器烧成后,胎体坚硬、结实、致密。

吸水率不足1%,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中国商周时期已出现原始瓷器,东汉晚期趋于成熟,六朝以后大发展起来。

4.毛公鼎[2014年浙江大学研]

答: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

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

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4.新郑彝器[2014西北大学研]

答:

新郑彝器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墓的随葬品。

已知有鼎、簋、鬲、尊、壶、罍、舟、洗、盘、匜、钟、镈和兵器等,共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

8.隋五铢[2014西北大学研]

答:

隋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

“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

外廓甚阔,面无穿廓,“五”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

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2014西北大学研]

答: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5.博山炉[2014山西大学研]

答:

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

常见的博山炉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9.汝瓷[2014山西大学研]

答:

汝瓷是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

汝瓷与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其烧造时间不长,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瓷窑。

汝窑传世品的造型以盘、碟、洗、炉、尊等一类器皿较多,基本无大件。

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汝窑的瓷器以天青色为主,有如湖水反衬的蓝色天空,俗称鸭蛋青,给人以玉石之感。

 

6.铅釉陶[2014年北京大学研]

答:

铅釉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

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

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

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8.五铢钱[2013年四川大学研][2015年四川大学研]

答: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

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4.湖州镜[2013年四川大学研]

答:

湖州镜是南宋湖州铸造的铜镜。

出现于北宋后期,清代仍有生产。

湖州镜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一般都为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

当时远销各地,广州、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

朝鲜、日本也有流传。

1.细石器与小石器[2013年西北大学研]

答:

①细石器是指以间接打击法产生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为限。

它是一种形状细小的打制石器,但并非所有的小型石器均为细石器。

严格来讲,细石核本身并不属于工具,细石器是有使用痕迹的石叶或采用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它们主要是作为装备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②小石器是指小型的石器,石器个体较小,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剥片加工。

3.陶土与陶衣[2013年西北大学研]

答:

①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

古代各地的先民,多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黏土作为陶土。

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黏土以及少数高铝质黏土。

如华北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黏土作为原料。

但并非自然界所有的黏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的黏土,制成陶坯易干裂,需加入羼和料;而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差,应先行淘洗;②陶衣又称色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洁度和美观性。

具体做法是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

常见的陶衣有红、紫、白等颜色。

一般泥浆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

白衣中则可能是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

陶衣的作用有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填补坯胎气孔。

涂施陶衣的做法多见于黄河流域仰韶时期的诸文化中。

4.陶模与陶范[2013年西北大学研]

答:

①陶模是制作陶器时使用的模具,即用专门烧制的陶模具或已烧制好的陶器作为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

模制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②陶范是指用范铸法制作青铜器时用的模具,除陶范(又称泥范)外,还有石范和铜范。

陶范的制作需要经过制模、翻范、分范、烘范等工序。

陶范因其原料(黏土和沙子等)广泛,易于制作、耐火性高、透气性好,应用最为普遍。

6.铜钟与铜锺[2013年西北大学研]

答:

①铜钟是一种以木制、竹制、陶制为主的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

钟为古代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打击乐器,可能是从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

目前所见最早者为西周时期。

西周以来的青铜钟可以分为甬钟、钮钟和镈钟三种类型。

其中甬钟和钮钟常大小相次组成编钟。

钟也是礼器,西周以来,天子用4套编钟,诸侯3套,大夫2套,士1套。

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②铜锺是盛酒器,一般为圆体,细颈,肩部常有对称铺首衔环,圈足。

在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墓中曾出土过这类青铜器。

汉代这类青铜器常自铭为锺。

 

1.唐三彩[2012年四川大学研][2013年四川大学研]

答:

唐三彩是指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

助溶剂为炼铅熔渣和铅灰。

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简称“唐三彩”。

唐三彩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且含铅量高,具有一定毒性,主要做随葬品的明器。

西安和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最多,目前考古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等。

宋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唐三彩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3.铜鼓[2012中山大学研]

答:

铜鼓是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

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

铜鼓主要可以分为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蒙型铜鼓。

8.烧前彩和烧后彩[2012西北大学研]

答:

烧前彩和烧后彩是古代彩绘陶烧造过程中按的两种彩绘方式。

①烧前彩是指在陶胚上绘彩纹,并依着色剂的不同,在烧造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黑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锰,其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锰较多的红土。

白彩基本上没有着色剂,可能是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黏土、高铝质黏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置而成。

一般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其原料可能是赤铁矿或者朱砂。

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这种工艺始见于老官台文化,盛行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较流行。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除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外,大部分已经衰落;②烧后彩是指在烧好的陶器表秒涂绘彩纹,它的颜色容易受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导致脱落,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

6.铜尊和铜樽[2012西北大学研]

答:

铜尊和铜樽都属于盛酒器。

①铜尊是指一种形体较大的盛酒器。

一般称尊者,有三种器形:

鸟兽尊或称牺尊,器形为象、牛、羊、虎、猪、鸟等各种动物形态,见于商至春秋时期;觚形尊,无肩,似觚而形体粗大,主要流行于商至春秋食器;有肩大口尊,形态为大口、折肩或圆肩,圈足,商代较多见;②铜樽是汉代主要的盛酒器之一。

器型有筒形和盆形两类,器底多附有三足,有的器盖作博山形。

如2002年在西安市未央区郭家滩出土了一件汉代筒形青铜樽。

器盖作博山形,盖顶有圆孔;腹中部有相对的两个兽首衔环,外壁饰山峰、禽兽、云气等纹样;底附三坐人形足。

2.釉陶和硬陶[2012西北大学研]

答:

釉陶和硬陶是商代社会生活常用陶器的两种类型,秦汉时仍在使用。

①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

釉起到保护器胎和装饰两种作用。

据中国国内的考古资料,最早的釉陶出现在商代;秦汉时品种增加,仍在使用。

中国古代的釉陶分为高温釉陶和低温釉陶两种:

高温釉陶烧造火候高达1200℃左右,胎质较硬;低温釉陶烧造温度在700~800℃之间,胎质地较软;②硬陶又称印纹硬陶,在长江以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数量较多,是承袭当地软陶发展起来的。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

发展到商代,其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

西周是印纹硬陶生产的发展时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

战国秦汉时印纹硬陶变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坛、瓿、钵、盂、缸、匏壶等。

4.芒口[2012南京大学研]

答:

芒口是一种烧造的工艺缺陷。

为了增加烧造产量,窑工发明了口对口烧造,即芒口覆烧法,制作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之芒口,见于北宋的定窑,景德镇的湖田窑等。

后因芒口覆烧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响瓷器的美观,南宋后期渐被淘汰。

3.失蜡法[2012南京大学研][2012四川大学研]

答:

失蜡法是古代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具体方法是先用蜡制成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然后加热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此法属于“熔模铸造”范畴,在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制的铸件。

一般认为,埃及早在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叶已用失蜡法铸造金属饰物,古代印度、希腊用失蜡法铸造出精美生动的青铜像。

8.长沙铜官窑址[2012南京大学研]

答:

长沙铜官窑址是唐五代的瓷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县从铜官镇至石渚湖约5公里的范围之内。

主要窑区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

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多次进行调查,1965和1978年两次进行试掘。

长沙铜官窑未见于文献记载,但其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题材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为瓷器装饰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价值。

4.吉州窑[2011年复旦大学研]

答:

吉州窑是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现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窑遗址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

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按胎釉可分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绘和绿釉等类,在装饰技法上采用洒釉、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划花和堆塑等,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

4.虎子[2011四川大学研]

答:

虎子是指便壶,因形作伏虎状而得名。

多以陶、瓷、漆或铜制作,汉代王室贵族以玉为之者。

汉、魏、南北朝古墓中常以虎子作为随葬品。

《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第凡亵器。

”汉郑玄注:

“亵器,清器、虎子之属。

”孙冶让正义:

“虎子,盛溺器,亦汉时俗语。

2.司母戊鼎[2011四川大学研]

答:

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

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

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

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

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1.蠔蛎啄[2011年西北大学研]

答:

蠔蛎啄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打制石器,常出现在滨海地区的贝丘遗址中,是一种用于在海滩上挖蠔的典型工具。

这种器形的制作均采用两面交互打击法,两个在尖端相交的刃缘修理的比较精细。

3.钮钟[2011年西北大学研]

答:

钮钟是金类击奏乐器,为编钟的一种类型,合瓦形钟体,凹弧状,平舞,舞上置钮以直悬击奏,一钟双音。

楚墓有百余件钮钟出土。

春秋钮钟为一套九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

通高11.75~21.52厘米,重0.781~2.265公斤。

钟体呈合瓦形。

钟的顶部有一长方形竖环钮,上饰蟠螭纹。

篆间有乳钉36枚,每面18枚,隧部有4个相向的蟠螭纹组成的纹饰。

该钟内铸有铭文,器主的名字被铲。

该钟保存完好,音质准确,音域为两个八度音阶以上,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G大调。

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钮钟精品之一。

8.窑系[2011年西北大学研]

答:

窑系是指以一个名窑为代表,各窑口生产相同品种或相近品种的瓷器的一些列窑口,形成于宋朝。

该名窑代表了该瓷系瓷器的一般特征,每个窑口都有胎釉特征、装饰方法、烧制工序的不同,而与其他窑系有明显差异。

2.三角缘神兽镜[2011年南开大学研]

答:

三角缘神兽镜是日本古坟时代前期古坟出土的一种铜镜。

其缘部隆起甚高,断面呈三角形,镜背花纹是东王父(又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像和龙虎等兽形,三角缘神兽镜即以此而得名。

分“舶载的”和“仿制的”两类。

迄今已发现300余枚。

全属大型镜,一般直径在20厘米以上。

镜的纹样都属浮雕式,神像和兽形的数目各有不同,排列方式可分“求心式”和“同向式”两种,而以前者居多。

从形制、花纹和铭文等看,三角缘神兽镜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中国输入的“舶载镜”,制作年代约在汉末、魏晋之际。

9.御土窑[2011年南开大学研]

答:

御土窑是指元代景德镇烧造贡瓷之窑。

元世祖中统元年,以一种神秘瓷土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器颇受皇家欢迎,并为朝廷所垄断,成为专门烧造皇家御用器皿的专用土,被封为“御土”。

元惠宗时孔齐《至丘直记》“饶州御土”条云,“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

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

7.上林湖窑址[2011年南京大学研]

答: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

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越窑烧造青瓷的历史很早,其盛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

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

该窑址主要生产传统的越窑青瓷,釉色青黄、青绿等。

晚唐、五代时期器物表面光素无纹饰。

北宋以来,运用划花技法;北宋中期流行刻花装饰;北宋晚期开光布局常见。

 

10.定窑[2011年北京大学研]

答: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在宋朝属定州,故称。

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

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

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

常以金、银、铜镶边。

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

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

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

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6.开元通宝[2010年四川大学研][2011年四川大学研]

答:

开元通宝是唐代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铸造的钱币,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元通宝的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直径2.4厘米。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代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开元

7.青花瓷[2011中山大学研]

答:

青花瓷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范围的一种白底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常简称青花。

广义上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和瓷器。

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的产品为标准,要满足以下特征:

①胎体要完全瓷化;②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的颜料发色;③必须是釉下彩;④最终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

狭义的青花的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用料基本相同,只是微量金属含量不同,所以发色有别。

通宝铜质优良,铸工精细,流传下来的实物数量很多,表明唐代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8.莫高窟[2011中山大学研]

答:

莫高窟位于敦煌县东南2.5公里的鸡鸣山断崖上,据载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经唐至元代屡次修建。

现存492窟,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

反映了4~16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情况和历代艺术风格的特点和变化。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9.形制[2011中山大学研]

答:

形制通常是描述考古遗存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术语。

器物的形制描述通常包括器物的造型和外表装饰。

遗迹的形制描述通常包括遗迹的外形和内部结构。

形制是否相同是考古类型学将遗存归类的依据。

二、简答

7.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

商代晚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花纹繁缛,铭文出现,并加长,是商代铜器的极盛时期,西周早期铜器继承了晚商的传统。

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发展的特点包括:

(1)青铜礼器有了飞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连瓶和偶方彝。

礼器中酒器仍占绝大多数,以觚、爵为主。

(2)盛行以鸟兽形象作为器物的形状,如妇好墓出土的鹗尊,湖南出土的四羊尊、虎食人形卣,山西石楼出土的铜觥等。

(3)商代晚期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突出代表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

(4)纹饰普遍以雷纹为地纹,主体花纹除饕餮纹外,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大都饰满器身。

许多器物尚有凸起的扉棱和牺首等装饰。

(5)铭文最初多为族徽图像、人名、父祖名,如妇好之类;末期铭文多达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父辈作器。

如“小臣赊犀尊”、“希聿簋”等。

(6)晚期的铜器中乐器有铙,兵器有钺、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其中戈的数量最多,形式变化亦多。

工具有斧、锛、铲、锥、凿等。

车马器有辔、辖套、轭、镳等。

此外,还发现铜镜、铜人面具和牛头形面具。

2.明代景德镇陶瓷发现的特点。

[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部,其地之高岭盛产优质白土,称高岭土,是制瓷的最好原料。

其制瓷生产始于南朝,至明代,已发展成为全国瓷业生产中心,有“景德产佳瓷,器成天下走”的美誉。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胎釉方面,明初以铜红釉瓷器水平最高,成化时期以斗彩著称,弘治时的低温黄釉、正德时的孔雀绿釉、嘉靖时的五彩及青花五彩都是最突出的新品种。

(2)在烧造工艺上,明代开创了釉上彩、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法,以及半脱胎、脱胎器的工艺。

这些均是胎釉的时代风格。

(3)在造型方面,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独出心裁,嘉靖、万历后,瓷器器形渐趋复杂,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比永乐、宣德时期瓷器显得粗糙、不精细。

(4)在纹饰方面,明代的瓷器画面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一脉相通。

纹饰颜色和笔法同样具有时代特点,如明代初期的一笔点划写意,永乐时期纹饰的纤细等。

2.宋代瓷窑遗址和瓷器特点[2014年吉林大学研]

答: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

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

(1)宋代制瓷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