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二模式1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157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9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头沟二模式13.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门头沟二模式13.docx

门头沟二模式13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3年中考物理二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8分)

1.(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用其名字作为电流的国际主单位的物理学家是(  )

 

A.

欧姆

B.

帕斯卡

C.

瓦特

D.

安培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用字母表示为A.

解答:

解:

欧姆是电阻的单位,帕斯卡是压强的单位,瓦特是功率的单位,安培是电流的单位.

故选D.

点评:

物理学中的物理量较多,各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不要将单位相互混淆.

 

2.(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屏幕上的手影

B.

玩具小人在平面镜中的像

 

C.

海上出现海市蜃楼

D.

水中亭子的倒影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

解:

A、屏幕上的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合题意.

B、玩具小人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C、海上出现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发生折射而引起的;符合题意.

D、水中亭子的倒影,是以水面为平面镜的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3.(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下列材料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

干燥的木棍

B.

铅笔芯

C.

煤油

D.

橡胶棒

考点:

导体.

专题:

电流和电路.

分析: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解答:

解:

干燥的木棍、煤油、橡胶棒都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属于绝缘体;铅笔芯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记住相关的例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4.(2分)(2006•北京)如图所示的四种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托盘天平

B.

镊子

C.

钢丝钳

D.

修剪树枝的剪刀

考点:

杠杆的分类.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判断杠杆的种类,可根据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大小关系,若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是省力杠杆,若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是费力杠杆,若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则是等臂杠杆.

解答:

解:

A、天平的两个力臂相等,所以是等臂杠杆,不符合题意;

B、镊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符合题意;

C、钢丝钳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符合题意;

D、修树枝的剪刀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此类型题目的解决主要是依据生活经验和动力臂及阻力臂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5.(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周围出现“白汽”

 

C.

秋天田野花草挂上露珠

 

D.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

考点: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分析各选项中的状态变化,判断是否属于升华现象.

解答:

解:

A、春天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周围出现“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秋天田野花草挂上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D、冬天冰冻的衣服慢慢变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清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

 

6.(2分)(2010•北京)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

用地膜覆盖农田

B.

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

 

C.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

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

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可加快蒸发,升高液体温度和增加液体的表面积也可加快蒸发.

解答:

解;用地膜覆盖农田,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把新鲜的樱桃装入保鲜盒都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

而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液体的温度,故加快了蒸发,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7.(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的下列措施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

铁轨铺在枕木上

B.

剪刀刃做得很薄

 

C.

书包带做得较宽

D.

坦克车的车轮装有宽大的履带

考点:

增大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

可根据增大压强的方法来解题:

(1)F不变时S变小P变大;

(2)S不变时F变大P变大.

解答:

解:

A、铁轨铺在枕木上,是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A错误;

B、剪刀刃做得很薄,是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B正确;

C、书包带做得较宽,是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C错误;

D、坦克车的车轮装有宽大的履带,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这类题目要根据改变压强的方法来解,在叙述方法时,要用控制变量法.

 

8.(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的中的几种用电器工作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

 

A.

电风扇

B.

计算器

C.

电视机

D.

电饭锅

考点:

电功的实质.

专题:

电能和电功率.

分析: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过程,以及熟悉常见用电器的电能转化.

解答:

解:

电风扇工作时,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计算器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声能,电视机工作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声能、光能,电饭锅工作是主要将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流做功的实质的认识和了解,是中招的热点.

 

9.(2分)(2011•怀柔区)下列选项是对质量和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B.

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

 

C.

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

 

D.

一直未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mm

考点:

质量的估测;长度的估测.

专题:

估算题.

分析:

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答:

解:

A、此选项不符合实际,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B、此选项符合实际,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

C、此选项不符合实际,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g;

D、此选项不符合实际,一直未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cm;

故选B.

点评:

考查估测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10.(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汽车沿斜坡匀速上坡的过程中,它具有的(  )

 

A.

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增加

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加

 

C.

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D.

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考点:

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分析:

(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质量、高度.

解答:

解:

汽车沿斜坡匀速上坡,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升高,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

故选B

点评:

掌握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大小变化情况.

 

11.(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八年级的同学们在不影响书写、阅读的前提下,坚持在教室少开两盏照明灯.当这两盏灯熄灭后,跟原来相比(  )

 

A.

电路中的电流增大了

B.

电路中的电阻减小了

 

C.

电路两端的电压降低了

D.

电路消耗的电功率降低了

考点:

电功率的计算;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电阻的并联.

专题:

应用题;推理法.

分析:

A、家庭电器大多数都是并联的,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B、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都小,知道并联的支路越多,总电阻越小.

C、利用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

D、利用公式P=UI进行分析和判断.

解答:

解:

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

A、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干路中的电流越大,当这两盏灯熄灭后,干路中的电流变小,不符合题意.

B、同时使用的用电器越多,则并联的电阻越多,并联的电阻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则总电阻越小,当这两盏灯熄灭后,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不符合题意.

C、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当这两盏灯熄灭后,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仍为220V,不符合题意.

D、当这两盏灯熄灭后,干路中的电流变小,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由公式P=UI可知,电路消耗的电功率变小,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规律.

 

12.(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在图中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

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B.

沿水平地面推动小车

 

C.

抱着书不动

D.

推石头没有推动

考点:

力是否做功的判断.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

工人推车前进时,工人对车的推力向前,车通过的距离向前,符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故工人对车做功,符合题意;

B、A选项中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C选项中同学抱着书不动,D选项中两人没有推动石头,都是只有力而没有距离,不做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判断是否做功要明确三种情况不做功:

一是有力无距离(例如:

推而未动),二是有距离无力(靠惯性运动),三是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

 

13.(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小

B.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

 

C.

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D.

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

考点:

电路的动态分析.

专题:

电路变化分析综合题.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确定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电流的变化和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化.

解答:

解: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

根据I=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根据U=IR可知,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小,

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可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会分析滑片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

 

14.(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有A、B两个密度分别为ρA、ρB的实心正方体,它们所受的重力分别为GA和GB,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

1,它们的密度之比为3:

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入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此时水对甲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1,酒精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为p2.将物体A和B分别放入甲、乙两容器的液体中,物体A漂浮,有1/4的体积露出水面.液体静止时,物体A、B所受浮力分别为FA和FB,此时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加了p3,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增加了p4,已知酒精密度是水密度的0.8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3:

p4=1:

6

B.

p1:

p2=5:

6

C.

FA:

FB=15:

2

D.

FA:

FB=5:

2

考点:

压强大小比较.

专题:

压强、液体的压强.

分析:

(1)物体A漂浮,有的体积露出水面,根据漂浮条件,求出A的密度;知道A和B的密度之比,求出B的密度,判断B在酒精中的状态.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A和B受到的浮力之比.

(3)根据A、B两个密度分别为ρA、ρB的实心正方体,利用p=ρgh可求得他们的压强.

(4)根据物体A漂浮,可得增加的压强为

,B沉底可得

,求得增加的压强之比.

解答:

解:

(1)物体A漂浮,有的体积露出水面,根据漂浮条件得,

F浮=GA,

ρ水gVA=ρAgVA,

∴ρA=0.75×103kg/m3,

=,

∴ρB=1×103kg/m3.

(2)∵ρB=1×103kg/m3.

∴B放在酒精中B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A漂浮在水中,B下沉到酒精底部,A和B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

=

××

=

××=

,故选项C正确,D错误.

(3)∵物体A漂浮,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

1,则体积之比为8:

1.

∴增加的压强p3=

=

=

=,

∵B放在酒精中B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增加的压强p4=

=

=

=

×

=

=

=

=

=

,故A错误,

(4)∵A、B两个密度分别为ρA、ρB的实心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为2:

1,

=,

=.

=

==,故选项B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学生对重力公式、密度公式、压强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的掌握和运用,本题为选择题,实质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要通过计算确定三量的具体关系再进行判断.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多于一个.本大题共12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选项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不得分)

15.(3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如图是学习电磁现象过程中做过的几个实验,其中能反映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  )

 

A.

甲图是给带有铁芯的线圈通电,它能吸住铁片及重物

 

B.

乙图中有电流通过在小磁针上方的直导线中时,小磁针发生偏转

 

C.

丙图中闭合开关,铜棒ab中有电流通过时,它就会运动起来

 

D.

丁图中闭合开关,使导体AB沿箭头所示方向左右摆动,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考点:

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电磁感应.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发电机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即发电机的原理图中没电源,有电源的实验装置图不是发电机原理图.

解答:

解:

A、给带有铁芯的线圈通电,它能吸住铁片及重物,该实验是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有电流通过在小磁针上方的直导线中时,小磁针发生偏转,即该现象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闭合开关,铜棒ab中有电流通过时,它就会运动起来,即说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即是电动机的制作原理,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闭合开关,使导体AB沿箭头所示方向左右摆动,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此时由于导体AB的左右摆动而产生了感应电流,故该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涉及的内容有电流的磁效应,电动机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注意电磁感应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装置的不同,前者外部有没有电源,后者外部有电源.

 

16.(3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考点:

音色;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解答:

解:

A、不同人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正确;

B、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故B正确;

C、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所致;故C正确;

D、同一个音叉的发声频率是固定不变的;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会不同,力越大,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

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传播知识、声音的三个特征、减弱噪声的途径可做出正确选择.

 

17.(3分)(2006•北京)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c(J•(kg•℃)﹣1)

水4.2×103

冰2.1×103

酒精2.4×103

砂石0.92×103

煤油2.1×103

铝0.88×103

水银0.14×103

铜0.39×103

 

A.

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大

 

B.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煤油的温度变化大

 

C.

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D.

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多

考点:

比热容的概念.

分析:

利用比热容的概念来进行分析答题,观察图表进行比较即可判断.

解答:

解:

A、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大,比如:

冰比水银的比热容大.故A不符合题意.

B、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煤油的温度变化大.根据吸热公式Q=Cm△t,可得B符合题意.

C、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比如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多.根据吸热公式Q=Cm△t,可得D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

考查了比热容的概念的知识点.

 

18.(3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

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

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

 

D.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考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合成与应用.

专题:

运动和力.

分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产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不一定相互接触,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就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3)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

解: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例如磁铁和铁钉之间,不接触仍然有磁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当方向相同时,合力等于两个分力之和,一定大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但是当方向相反时,合力等于两个分力之差,可能小于其中的一个分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力、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属于力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2分)

19.(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 电流 方向.

考点:

电流的方向.

专题:

简答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

规定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

解:

物理学中规定的电流方向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故答案为:

电流.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电流的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20.(2分)(2004•北京)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如果入射角是30°,那么反射角是 30° .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发生光的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

解:

入射角为3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角也为30°.

故答案为:

30°.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特别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1.(2分)(2013•门头沟区二模)潜水艇是靠 改变自身重力 实现的上浮和下沉.

考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潜水艇浸没在水中,潜水艇的体积不变(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受浮力不变;通过让海水进、出压力舱改变潜水艇受到的重力,然后再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是怎么上浮或下沉的.

解答: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