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389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docx

环境卫生名词解释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

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

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

4生物多样性:

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

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5原生环境: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

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6环境污染:

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7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8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

9生物半减期:

化合物在体内含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10迁移:

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过程。

11转化:

化学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或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12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污染物随着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

13生物蓄积作用bioaccumulation:

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14生物浓缩作用bioconcentration:

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15高危人群high-riskgroup:

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

在同一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下,高危人群比普通人群更早地出现健康危害,反应也较为强烈。

16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质原因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也相应的过多或过少,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7基准:

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

18标准:

是国家或地方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

19剂量-反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的个体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

20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是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

21暴露生物标志exposure:

包括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

22效应生物标志effect:

指机体内可测定的生化、生理或其他方面的改变。

23易感性生物标志susceptibility:

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境因子时的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

24健康危险度评价HRA:

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25危害鉴定hazardidentification:

定性评价,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6生物标志:

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27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s: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8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s:

排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29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

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30城市热岛:

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四周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逐渐降低。

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称为~。

31光化学烟雾:

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

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3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

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33氯化消毒副产物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所产生的卤化烃类化合物。

34有机前体物:

通常把水中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有机物称~。

35浑浊度turbidity:

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36硬度hardnessofwater:

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

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也可分为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暂时硬度往往小于碳酸盐硬度。

溶解氧D0:

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含量愈高。

可作为评价水体受有机性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化学耗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

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总量。

生化需氧量BOD:

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5日生化需氧量BOD520:

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

它是评价水体污染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lmg/L。

菌落总数:

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总大肠菌群:

指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的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内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可作为粪便污染水体的指示菌。

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

培养于44.5±0.2℃的温水浴内能生长繁殖使乳糖发酵而产酸产气的大肠菌群细菌。

主要来自人及温血动物粪便。

水体污染:

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水中磷、氮等营养元素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出现在湖泊时称水华,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是湖泊、水库污染的主要现象,控制的根本措施在于防止封闭型湖泊的水污染。

水体自净:

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水俣病:

日本九州岛水俣地区因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活性污泥法(曝气法):

是利用含有大量需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强力通气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方法,是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本底值):

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评价化学污染物对土壤污染程度的参照值;制订土壤中有害化学物质卫生标准的重要依据;评价土壤化学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地方病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

土壤对某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土壤自净:

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病原体死灭,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腐殖质humus:

有机物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大分子胶体物质称为~。

堆肥法:

把粪便和有机垃圾、作物(蒿)杆、叶等按一定比例堆积起来,在一定温湿度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有机物并产生高温,使病原体死亡并形成大量腐殖质。

大肠菌值:

发现大肠菌的最少土壤克数。

代表人畜粪便污染的主要指标,也是代表肠道传染病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产气荚膜杆菌值:

代表粪便污染的指标。

研究它和大肠菌在土壤中数量的消长关系可以判定土壤受粪便污染的时间长短。

如土壤中产气荚膜杆菌多而大肠菌相对少,则表明土壤的污染是陈旧性的。

环境污染性疾病environmentalpollution-relateddisease:

凡能污染环境使环境质量恶化,而直接或间接使人患病的环境污染因素,统称为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

由此引发的疾病称为~。

Hunter-Russel综合征:

水俣病患者可出现肢端感觉麻木.向心性视野缩小.共济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障碍等典型症状,称~。

室深系数:

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

一侧采光≤2-2.5,两侧采光≤4-5。

投射角:

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线所成的夹角。

≥27°

开角:

室内工作点与对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

≥4°

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自然照度系数:

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散射光的照度与同时室外空旷无遮光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

室内小气候:

住宅的室内由于屋顶地板门窗和墙壁等结构及室内人工空气调节设备等综合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

有效温度:

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人体产生的冷热感觉指标。

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

现代住宅室内多种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对健康产生影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

建筑物相关疾病BRI:

由于人体暴露于建筑物内的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化学物质过敏症MCS:

由于多种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多种器官系统,引起多种症状的疾病。

预防性卫生监督:

指卫生监督机构对公共场所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选址、设计、竣工验收等实行卫生监督。

经常性卫生监督:

指在公共场所经营过程中,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卫生标准、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对其卫生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卫生检测、卫生检查、卫生技术指导、卫生行政处罚等监督工作。

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districts:

是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用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使之配置合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止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办公场所:

指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或办理)某种特定事务的室内工作环境。

公共场所:

根据公众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工建成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封闭式或开放式或移动式的公共建筑设施。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

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

等标污染负荷:

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

排毒系数:

各种污染源的排放量及其毒性对人群健康潜在危害程度的相对指标,即假设每日排放的i污染物数量长期内全部被人们吸入或摄入时,可引起呈现慢性中毒效应的人数。

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qualityindex:

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无量纲数值,称为~。

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化妆品:

指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粘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第一章:

全球性气候变暖:

原因:

温室气体(CO2、CH4、N2O、O3、CFCs)所致温室效应。

危害:

海平面上升;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上升。

热带传染病、一些虫媒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影响水分分布、土壤状况和季节变化,加剧粮食短缺;气候带移动,森林受严重破坏,物种灭绝加速。

臭氧层破坏:

原因:

CFCs(致冷剂氟里昂)、溴氟烷烃类(哈龙类)、N2O、CCl4、CH4等。

危害:

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眼、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患者比例上升;人体免疫力降低;紫外线破坏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加重温室效应。

酸雨:

降水pH<5.65时。

原因:

大气受到SOx、NOx等化学性污染。

危害:

水体酸化,促进重金属在水中溶出;在大气烟雾事件中与其它大气污染物联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湖泊、土壤酸化,威胁水生生物生存,影响农作物生长。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环境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环境:

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

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等。

第二章:

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金字塔:

对健康有潜在影响:

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对健康有影响:

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

所占比例最弱的最大,最严重的最小。

环境污染影响人群健康的复杂性表现为:

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广泛性。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

急性:

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危害、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慢性:

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

致癌过程的阶段:

引发阶段、促进阶段、演变阶段。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

器官形成期(人在妊娠的第3--8周,大鼠为妊娠的7--16天)。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宏观;环境毒理学方法——微观。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四步骤:

调查研究、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决策及行动。

暴露评价:

暴露水平(剂量)、暴露人群的特征。

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性、可持续性。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扩大人群暴露范围、增加暴露途径、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影响暴露剂量。

环境因素的暴露特征与效应的关系:

环境暴露时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⑴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

⑵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

⑶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大气的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流层特点:

T随着h升高而下降;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大气污染的来源:

工农业生产;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交通运输;其他。

大气污染的种类:

气态污染物、大气颗粒物。

按形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分:

总悬浮颗粒物TSP≤100μm。

可吸入颗粒物IP,PM10≤10μm。

细颗粒物FP,PM2.5≤2.5μm。

超细颗粒物UP,PM0.1≤0.1μm。

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

h↗,T↘,γ>0;h↗,T↗,γ<0,逆温;h↗,T→,γ=0。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排放量(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与污染源的距离、排出高度(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大致与烟波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气象因素:

风和湍流(全年污染以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地区受影响最大)、温度层结(大气稳定度?

)、气压、气湿;地形:

山地和谷地、海滨与陆地、城市热岛。

风向频率图的概念和应用:

将一定时间内每个风向出现的频率,以圆心为0,按比例定在相应的方向线上,再连接而成。

无风(即静风)的频率可按比例画成圆,称~(风玫瑰图)。

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主导风向,指示该地区受某一污染源影响的主要方位。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急性危害和慢性影响:

急性:

烟雾事件包括煤烟型烟雾事件(SO2、烟尘)、光化学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引起中毒。

慢性:

呼吸S↘,机体免疫力↘,心血管疾病,肺癌。

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区别:

污染来源:

煤和石油制品燃烧;石油制品燃烧。

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SO2、硫酸雾;HCx、NOx、O3、SO2、CO、PANs。

发生季节:

冬季、夏秋季。

发生时间:

早晨、中午或午后。

气象条件:

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很低、湿度高、有雾;气温高、风速很低、湿度较低、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

逆温类型:

辐射逆温、下沉逆温。

地理条件:

河谷或盆地易发生;南纬60°以下地区易发生。

症状:

咳嗽、喉痛、胸痛、呼吸困难,伴有恶心、呕吐、发绀等,死亡原因多为支气管炎、肺炎和心脏病;眼睛红肿、喉咙痛、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头痛、疲劳感和皮肤潮红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障碍或衰竭。

易感人群:

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心、肺疾病病患者;心、肺疾病患者。

SO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主要作用在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

形成二次污染物硫酸雾,对呼吸道附着性更强,危害更大。

健康影响:

致敏作用、促癌作用、其他作用、其他影响。

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①颗粒物的粒径:

不同粒径的IP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不同②颗粒物的成分③呼吸道对颗粒物的清除作用④其他生理或病理因素。

健康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对人群死亡率有急慢性影响。

氮氧化物的二次污染物:

硝酸雾和光化学烟雾。

健康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作用在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与其它大气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对其它物体的损害。

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最高浓度限值应低于眼睛、鼻、上呼吸道粘膜的感觉阈或刺激作用阈。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不影响居民生活卫生条件,不降低大气透明度和紫外线强度,不妨碍植物生长和环境的自净作用。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大气污染源的调查(采样点的要求:

①设在空旷地点②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为1.5m左右,颗粒物采样高度为3-5m);大气污染状况的监测。

第四章:

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

物理:

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化学:

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氯化物、硫酸盐、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有害物质。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及特点:

工业废水:

世界范围内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冶金、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水质和水量因生产品种、工艺和生产规模等的不同差别很大;除冷却水外,都含有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量随生活用水量而呈周期性变化;成分主要为粪尿和洗涤污水,含有多种有机物和微生物;来源多,分布广,难治理。

农业污水:

主要含有氮、磷、钾等化肥、农药、粪尿等有机物及人畜肠道病原体等。

其他。

含氮化合物:

包括有机氮、蛋白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1有机氮和蛋白氮显著增高时,说明水体新近受到明显的有机性污染。

2氨氮增高时,表示新近可能有人畜粪便污染。

3亚硝酸盐氮含量高,该水中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

4硝酸盐氮含量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不高,表示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物污染,现已完成自净过程。

5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增高,提示该水体过去和新近均有污染,或过去受污染,目前自净正在进行。

水体生物性污染物:

病原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真菌-制药、酿造等工业;藻类-N、P排放。

水体化学性污染物:

酸碱、重金属、非金属、需氧有机物、农药、易分解有机物、油类。

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

受纳水体的地形、水文条件、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水温和复氧能力,污染物性质和浓度等。

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

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大多数有毒污染物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复杂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不稳定的污染物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的变化:

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水生物种群的影响:

有毒污染物使水中生物种群和数量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水体自净的机制:

初期以物理和化学作用为主,后期以生物学作用为主。

生物净化:

在地面水自净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活跃,对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至关重要。

水体富营养化危害及防治措施:

危害:

导致水中藻类数量上升,水肿溶解氧含量下降,水体污染。

防治:

控制N、P排放,及时清除水体藻类物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指标:

水温、pH值、BOD5、溶解氧、粪大肠菌群、有害物质。

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

①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②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③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④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

第一类是指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者,包括汞、镉、铬、砷、铅、镍、苯并(a)芘等13种物质。

含此类污染物的污水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

第二类污染物按年限分别执行不同的规定,并规定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

废水处理分为三级:

一级:

去除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多用物理处理法,属于预处理。

二级:

生物处理,能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是目前世界各地处理有机废水的主体工艺。

三级:

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处理方法有化学方法或物理化学方法等。

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

污染源、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对居民健康及水生生态环境影响。

江河水系的监测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断面:

①清洁或对照断面,设在污染源的上游,以了解河水未受本地区污染时的水质状况②污染断面,设在污染源的下游,以了解水质污染状况和程度③自净断面,设在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估计水体基本达到自净的地方,以了解污染范围及河水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

较宽的河道设5个采样点(分别距两岸边50m、150m及江心处)。

较小的河流在河中心点采样。

重要的直流入口采样。

采样深度:

一般在水下0.2-0.5m。

五种常见大气稳定度与烟波扩散类型:

波浪形.锥形.扇形.上扬型.下扩形。

第五章:

介水传染病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一般以肠道传染病多见。

病原体有:

细菌、病毒、原虫,主要来自人粪便、生活污水、医院以及畜牧屠宰、皮革和食品工业等废水。

流行原因:

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②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

流行特点:

①水源一次严重污染后,可呈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多数患者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

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并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④流行病学调查有可能得出水质受污染的途径,水质细菌学检查常有异常改变,但不一定能从水中检出病原体。

饮用水化学性污染中毒:

氰化物-导致中枢NS症状、慢性中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