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docx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二.学习内容:
本周学习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可以穿的变异,掌握变异的本质,几种变异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能利用其特点进行分析和应用。
三.学习重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四.学习难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染色体变异
五.学习过程:
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
(1)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2)实质: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
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的变化
镰刀型细胞贫血病:
病症:
患者红细胞是弯曲的镰刀状,红细胞容易破裂,造成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病因: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患者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导致蛋白质分子结构变化。
(3)诱因
①物理因素:
X射线、激光、各种辐射
②化学因素:
能够于DNA分子起作用或改变DNA分子性质的物质
如:
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
③生物因素:
病毒、某些细菌
各种诱因通过改变遗传物质或者影响生物的内环境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4)特点
①普遍性:
各种生物都可能发生,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突变性状:
一些少见的,区别于普通性状的表现型,如:
色盲、糖尿病、白化病
自然突变:
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诱发突变:
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
②随机型:
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个体、部位、基因、时间)
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越迟,生物体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叶芽突变该叶芽发育的枝条上的叶、花、果实可能不同
花芽早期突变一朵花或花序表现变异
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传递给后代
生殖细胞突变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
③频率低:
对一种生物体而言,基因突变频率很低,但很稳定
不同的基因突变率不一样,差异很大
诱发突变的频率远远高于自然突变
高等生物中突变率10-5~10–8
果蝇白眼基因突变率4×10-5
玉米皱缩种子基因突变率10–6
小鼠白化基因突变率10–5
人血友病A基因突变率3×10–5
④多数有害:
生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条件取得了高度的协调,基因突变往往破坏这种协调,造成危害
遗传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白化苗缺乏叶绿素,导致植物体死亡
少数突变是有利的
植物抗病性突变、耐旱突变等
微生物抗药性突变、高产突变
⑤不定向:
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复等位基因间可以相互突变转变:
A+可以突变为AY,AY也可以回复突变为A+。
(5)意义
在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料
(6)应用
人工诱变:
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来处理生物,使其发生突变,用以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突变类型,选育优良品种。
农作物诱变育种:
抗病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良品种
微生物育种:
青霉素高产菌株选育
2.基因重组
(1)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实质
①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合子形成时就可能具有与亲代不同的基因型
②连锁互换定律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
(3)过程: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
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不同,杂交后代中基因重新组合,产生变异。
父本、母本自身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的可能性越大
具有10对相对性状(其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亲本杂交,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F2的表现型为210==1024种
(4)意义
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5)重组DNA技术
重组DNA技术:
将经过改造的基因,通过运载体送入生物的细胞中并且使新的基因在细胞内正确表达,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或者组建出新的生物类型,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
重组DNA通过可控制的手段,实现了基因间的定向重组,是基因重组的另一种方式。
第二节第二节染色体变异
(1)概念:
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比较明显的染色体变化,如:
染色体结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等
(2)类型
①染色体结构变化
诱因:
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
类型:
<1>染色体中的某一段缺失(缺失)
<2>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重复)
<3>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倒位)
<4>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易位)
影响:
<1>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改变
<2>大多数染色体变异都是不利的,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
病例:
猫叫综合征:
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患者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智力障碍
②染色体数目变化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在某些特定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产生可遗传变异。
<1>分类:
a.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b.细胞内染色体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2>概念:
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一组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组存在:
大多数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两两成对存在,具有两个染色体组;配子中往往具有一组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
通常用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描述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特征
果蝇雄配子:
Y、Ⅱ、Ⅲ、Ⅳ
果蝇雌配子:
X、Ⅱ、Ⅲ、Ⅳ
人精子:
22+Y
人卵子:
22+X
二倍体和多倍体
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叫二倍体
如:
人、果蝇、玉米等
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叫三倍体,如:
香蕉、黄花菜
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叫四倍体,如:
马铃薯
分布:
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多倍体在植物中常见,在动物中比较少见,被子植物中33%的物种是多倍体(帕米尔高原植物65%是多倍体)。
<3>多倍体成因
成因: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成复制,但细胞没分裂
机制:
外界环境条件(温度骤降等)或生物内部因素干扰,纺垂体形成被破坏,染色体不能分向两极,染色体加倍——若这种细胞继续正常分裂可发育成染色体加倍的组织或个体
③染色体变异
大写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
类别
名称
符号
染色体组示例
整倍体
单倍体
二倍体
三倍体
同源四倍体
异源四倍体
n
2n
3n
4n
2(2x)
(ABCD)
(ABCD)(ABCD)
(ABCD)(ABCD)(ABCD)
(ABCD)(ABCD)(ABCD)(ABCD)
(ABCD)(ABCD)(WNPQ)(WNPQ)
非整倍体
单体
缺体
三体
双三体
四体
2n-1
2n-2
2n+1
2n+1+1
2n+2
(ABCD)(ABC)
(ABC)(ABC)
(ABCD)(ABCD)(A)
(ABCD)(ABCD)(AB)
(ABCD)(ABCD)(AA)
④应用
<1>多倍体特点:
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的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如:
四倍体葡萄粒大、含糖高
四倍体番茄VC含量高,比二倍体的含量高一倍
<2>多倍体育种:
人工诱导多倍体,获得新品种
原理:
最常见的最有效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3>方法:
a.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b.多倍体育种
<4>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倍减少,如:
蜂王、工蜂2n=32雄蜂n=16
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单倍体不等于一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可以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两类单倍体:
一倍体
二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
多单倍体
多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
项目
染色体组
单倍体
玉米(单倍体)
2个染色体组2n==20
1个染色体组n==10
普通小麦(六倍体)
6个染色体组6n==42
3个染色体组3n==21
香蕉(三倍体)
3个染色体组3n==33
不能形成单倍体
<5>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
普通西瓜:
二倍体
无籽西瓜:
三倍体
3.变异
变异是指的生物亲子代间的性状差异
类型:
可遗传变异:
仅由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没有引起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不能够遗传下去。
如:
无光条件产生的黄化苗
不可遗传变异:
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能传给后代。
如:
鹦鹉的体色变化
来源:
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1.概念
人类遗传病: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分类
项目
概念
种类
特点
分类
单
基
因
遗
传
病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目前世界上有6500多种,每
年以10~
50种的速
度递增
(1)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低
(2)常有显隐性,有明显的家族传递格局
常染色体隐性:
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
软骨发育不全、甲髌综合征
性染色体隐性:
血友病、色盲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性染色体显性:
抗维生素VD佝偻病、外耳廓长毛(Y)
多
基
因
遗
传
病
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目前发现有100多种
(1)家族聚集现象
(2)易受环境影响
一些常见病:
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精神分裂症
先天性发育异常:
唇裂、无脑儿
染
色
体
遗
传
病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目前发现100多种
(1)几乎涉及到每一对染色体
(2)遗传物质的改变很大
(3)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胎儿期间自然流产
常染色体上: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性染色体上:
特纳氏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
3.3.病例
(1)苯丙酮尿症
病因:
患者缺少正常基因P,导致肝脏内不能形成苯丙氨酸羟化酶(PAH),该酶能促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
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成酪氨酸,而形成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过量的苯丙氨酸和它的衍生物——苯丙酮酸就由尿中排出,所以称之为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酸及其代谢产物如在脑中大量积累,会使脑组织的生化代谢紊乱,阻碍大脑的生长发育,造成智力低下,即是引起该症患者痴呆的原因。
另外,过量的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抑制酪氨酸向黑色素的转化,故患者往往伴有肤色和发色较淡的性状表现。
病症:
3~4月后出现智力低下,头发发黄,尿液中有过多的酮酸而出现异味
诊断:
主要通过尿液化验
(2)软骨发育不全
病因:
致病基因A导致长骨骨端软骨细胞的形成出现障碍,引起的侏儒症
病症:
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大多数死于胎儿期或新生儿期
四肢短小畸形,腰椎过渡前凸,腹部明显隆起,臀部后凸,患者身材短小。
(3)抗维生素VD佝偻病
病因:
X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导致,患者由于磷、钙吸收不良致使骨发育障碍
病症:
患者表现为X型(或O型)腿、骨骼发育畸形(鸡胸)、生长缓慢等症状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病因:
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肌肉萎缩,无力行走
病症:
患病后期双侧腓肠肌呈假性肥大(肌组织被结缔组织代替)
患儿多于4~5岁发病,20岁前死亡患儿在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发生困难,首先受影响的是盆带肌,随后累及肩带肌。
患儿动作笨拙,易跌,走路蹒跚,登楼梯和蹲下后起立困难,不能象同龄孩子一样跑、跳。
随着病变的发展,患儿因背部伸肌无力,使其站立时脊柱前凸;由于臀中肌无力,导致行走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呈特殊的鸭行步态。
患儿从仰卧位起立时需先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持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立,称为Gower症。
由于肩胛带和前锯肌的萎缩和无力,双臂前撑时即可出现肩胛骨突起,呈“翼状肩”。
绝大部分患儿伴随有假性肌肥大,以腓肠肌最为显著,三角肌、舌肌也有肥大改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累及心脏而致心脏扩大、心动过缓,有时因心力衰竭而突然死亡。
病变呈进行性加重,一般到10岁时已不能行走,大多患者最终卧床不起,并发痉挛、褥疮、肺炎,20岁前后死亡。
常伴智力低下,部分患者脑电图异常,表明有器质性障碍
治疗:
针灸、按摩改善肌肉萎缩状况
(5)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病因:
减数分裂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出现21三体配子,形成合子后,体细胞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
病症:
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600~1/800
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迟缓。
眼间距宽,外眼角上斜,口常半张,舌常伸出口外(伸舌样痴呆)
50%的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患儿在发育过程中夭折
诊断:
通过染色体检查诊断
(6)特纳氏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
病因:
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分离异常,出现XX和O型配子,形成合子后,体细胞中少一条X染色体
病症:
患病率1/3500
身材比较矮小,肘外翻,颈部皮肤松弛,外观表现为女性,性腺发育不良,乳房不发育,因而没有生育能力
30%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
通过染色体检查诊断
(7)黑尿症:
人体内酪氨酸的另一条重要代谢途径是转化成乙酰乙酸,后者再进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得尿液中无尿黑酸存在。
但是,当由于基因缺陷造成尿黑酸氧化酶缺乏时,尿黑酸因不能被氧化分解而从尿中排出。
尿黑酸本身并无颜色,但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会变为黑色,于是尿液也随之变黑。
在碱性条件下能促使尿黑酸更进一步变黑,所以这类患儿的尿布用肥皂洗,就越洗越黑。
不过,黑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良性病症,一般对患者危害不大,但有时也可使其软骨和关节等部位产生色素沉积,严重时会造成关节炎。
4.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遗传病的发生率,我国大约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我国每年新生儿中,有1.3%有先天缺陷。
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给社会增加了负担。
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遗传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各种水污染更使发病率增高趋势增加
除重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外,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提倡和实行优生
5.优生的概念
(1)优生:
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
(2)优生学:
应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
1883年,英国,高尔顿提出
(3)分类:
1960年美国遗传学家斯特恩提出
预防性优生:
负优生,主要研究如何降低人群中不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减少以至消除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出生
措施:
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宫内治疗等
进取性优生:
正优生,主要研究如何增加有利表现型的基因频率
措施:
人工授精、人体胚胎移植、DNA重组等
(4)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
也叫人口质量,内容一般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
我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提倡优生已成为重要内容。
6.优生的措施
(1)禁止近亲结婚
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直系血亲:
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3代和向下推数3代
如: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
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指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外的其他亲属
如:
同胞兄妹、堂兄妹、表兄妹、叔(姑)侄、姨(舅)甥
原因:
近亲结婚使致病基因的纯合几率增加,使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事例:
表兄妹结婚
患苯丙酮尿症的风险高于非近亲结婚的8.5倍
患白化病的风险高于非近亲结婚的13.5倍
意义:
是预防遗传性疾病的最简单有效方法
(2)进行遗传咨询
①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做出诊断
②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③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
④提出反防治对策、方法、建议
意义:
了解后代的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3)提倡“适龄生育”
最佳生育年龄:
女子最适于生育的年龄24~29岁
过早:
自身未发育完全,对母子都不利
20岁以下妇女所生的子女,各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比24~34岁妇女所生的要高50%
过晚:
不利于优生
40岁以上妇女所生的子女中,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要比24~34岁妇女所生的高出10倍
适龄生育对于预防遗传病和防止先天性疾病患儿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
(4)产前诊断
概念:
在胎儿出生以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对孕妇进行检查,以便确定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
方法:
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
优点:
避免患病胎儿出生,是优生的重要措施
(5)发病率:
被调查群体中患病个体的比例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25分钟)
1.下列育种方法中,可以改变原有基因分子结构的育种方法的是()
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
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其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应是()
A.六倍体B.三倍体C.二倍体D.单倍体
3.下列哪项不是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A.器官大型化
B.发育延迟,结实率降低
C.糖和蛋白质含量提高
D.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4.下列各细胞中,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的是()
A.果蝇的体细胞
B.人的卵细胞
C.单倍体普通小麦的体细胞
D.普通小麦的体细胞
5.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这是由于()
A.育苗成活率高
B.培养技术操作简便
C.单倍体植株生长迅速
D.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6.野生果蝇约有0.1%突变个体是宇宙中短波辐射引起的,这种突变为()
A.大突变B.微突变C.诱发突变D.自然突变
7.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环境改变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
8.番茄果实红色(H)对黄色(h)为显性。
某隐性纯合植株(hh)自交,结出了半边红半边黄的变异果,这可能是植株哪个部位的基因h突变为H引起的()
A.幼苗期的顶芽细胞
B.早期的一个叶芽细胞
C.一个花芽的某些细胞
D.花药组织内的花粉母细胞
9.染色体变异不包括()
A.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变化
B.染色体组的倍性变化
C.染色体解螺旋
D.染色体结构畸变
10.认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其主要原因是()
A.突变产生许多异质性等位基因
B.突变可以获得具有新功能的非等位基因
C.突变基因的表现型效应与原有基因不同
D.突变打破原有遗传基础的均衡性
11.下列不属于优生措施的是()
A.禁止近亲结婚
B.进行遗传咨询
C.提倡“晚婚晚育”
D.进行产前诊断
12.下列不属于旁系亲属的是()
A.堂兄B.表妹C.哥哥D.外孙
13.人口素质的内容不包括()
A.身体素质B.科学文化素质C.思想素质D.遗传素质
14.一对夫妇生了龙凤双胞胎,其中男孩色盲,女孩正常;该夫妇的双方父母中,只有一个带有色盲基因,则此夫妇的基因型为()
A.XbY、XBXBB.XBY、XBXbC.XBY、XbXbD.XbY、XBXb
15.高杆有芒小麦和矮秆无芒小麦杂交,F2全是高杆无芒,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获得的1800株高杆无芒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及双杂合的个体数分别是()
A.450、900B.200、800C.112、450D.112、900
16.基因型AaBb的个体相互交配,连续5代自交后,纯合子的概率是()
A.1/1024B.1023/1024C.31/32D.961/1024
17.有人有罕见的X染色体显性基因,表现性状为A,男人A有此性状。
男人B有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它只有在男人中表现性状B。
通过家谱研究,你能区别这两种性状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区别。
因为男人A和男人B的后代都只有男性个体表现出所指性状
无法区别。
因为男人A和男人B都不会有B性状的女儿
B.无法区别。
因为男人A不会有A性状的儿子,男人B的儿子不一定有B性状
C.可以区别。
因为男人A如表现为A性状,且可以有表现A性状的外孙(男女都有)。
D.而男人B的女儿不表现为B性状,但可以有表现B性状的外孙儿和孙儿(均为男性)
18.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人中就有一人患囊性纤维变性,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一对健康夫妇有一个患有此病的孩子,以后该妇女又与一健康男子结婚,问这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A.1/2B.1/50C.1/102D.1/625
19.人类的血红蛋白分子分别由两条各含有141个氨基酸的α链和两条含有146个氨基酸的β链构成,其中β链上的第六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运输该氨基酸的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CUU,当谷氨酸被缬氨酸(密码子为GUA)替代时,则会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该病是发生在西部非洲较常见的一种隐性遗传病。
(1)控制人类血红蛋白的基因至少有个碱基,该蛋白质在合成的过程中将失去
分子水。
(2)正常血红蛋白基因中,决定β链第六位谷氨酸的碱基对组成是,若发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其碱基对将变为。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原因,直接原因是由于组成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一个 分子发生改变,致使缺氧时红细胞发生变形;根本原因是由于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发生突变。
(4)研究发现,携带此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故在大多数地区,该基因的频率很低,但在非洲某些恶性疟疾流行的地区,该基因的频率很高,由此可以说明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
(5)有一女性患者,其父母均正常,该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其父患病)结婚,生一个有病男孩的概率是。
20.人们都知道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有研究发现,空腹喝牛奶不能充分利用其营养。
于是有人设计如下实验,探究空腹喝牛奶时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试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该实验设计。
(1)资料准备:
牛奶中的蛋白质在_______等酶的作用下水解并在小肠内被吸收。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 的种类和数量能否满足机体的需要。
(2)探究课题:
空腹喝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氨基酸在体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提出假设:
(4)实验处理: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用14N标记的饲喂小鼠,检测中14N的含量。
(5)实验实施:
①选择的小鼠若干,饥饿6小时。
随机分A、B两组。
②A组仅饲喂作为实验组,B组饲喂作为对照组。
③检测两组小鼠。
(6)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