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63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docx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

婺源导游资料汇编

詹德兴整理

一、简介婺源,位于赣东北,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

前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祖籍地!

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

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

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82%,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

婺源有世界濒临绝迹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每年冬天有2000多对鸳鸯来到这里越冬,有华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二、历史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

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

为便于统治,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

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尽管歙州的隶属有所变化,但是婺源隶属歙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

宋宣和3年,歙州改称徽州,因此,历史上的徽州1府(歙州)6县(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就是这样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

1934年,蒋介石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剿共”的需要,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5行政区管辖,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7行政区管辖。

1949年5月1日,婺源获得解放。

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四野”,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9月,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11月重属浮梁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

所以从婺源建县1200多年的历史来看,除近代有60来年的时间外,都是归属于安徽管辖的。

三、文化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

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所启迪。

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

他们的一些经营方式,值得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弘扬。

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也非常值得专家们进一步挖掘。

时间:

1121年至1911年地域:

原徽州府所辖的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

形成:

徽州文化历史悠远,其源头可溯到商周时期,在长达数千年的渐进深化中,它经历了远古文化,山越文化、新安文化几个阶段。

今天所说的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南宋以来,元、明、清之际,昌盛一时的徽州地域文化。

内容:

徽州文化包含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派刻书、徽州文献、徽州历史档案、徽州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菜肴。

婺源唐至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清皆隶属徽州府,1936年蒋介石剿共方便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胡适等提出返皖运动又划回安徽,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当时婺源属是江西第四野战军解放区再次划归江西至今。

因此婺源文化是徽放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婺源徽文化主要表现在:

徽派建筑、祠堂文化、水口文化、村落文化、徽商文化、程朱理学、民俗文化、徽州菜肴、砚文化(又称歙砚)、历史名人、徽剧等方面。

四、环境在婺源,不论河边山上,也不论村头村尾,清风阵阵沁人心肺。

这里的水,不论是河溪流淌的,瀑布泻下的,还是泉眼冒出的,都那么清澈甘美。

难怪旅伴们赞不绝口:

婺源的风水真好!

原来,从古至今婺源人都很爱护树木,重视环境保护。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5%,是“全国绿化百佳县”之一。

树龄300年以上老树共有32棵。

奇怪的是有一棵2000多岁苦槠树,胸径近4米,主干的空洞可摆酒宴;两棵千年银杏,一雌一雄,分立小溪两旁,根相连梢相交,如胶似漆,被人们称为“夫妻树”。

婺源县原来属安徽省管辖,商人众多,是徽商劲旅。

这里自古有“书乡”的美誉,从唐朝到清朝有仕宦2600多人,著作2180部,其中有172部被选入《四库全书》。

商富多、官吏多、才子多、见多识广的人多,加上能工巧匠多,婺源自然被妆点成“全国最美丽的乡村”了。

四、特产婺源特产可以用四色概括:

绿、红、黑、白。

绿:

即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著称的婺源绿茶,曾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

早在1915年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35年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的最优者”。

1999年又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

现有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茶叶10万担,其中低农残面积90%以上,经欧盟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的“大鄣山”有机茶面积3万余亩。

目前,全县有机茶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

红:

即中华荷包红鱼。

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中华荷包红鱼,是国内外唯一独特的鱼种,其色彩红艳,形似荷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宴席珍肴。

早在1985年就已被列入国宴,受到外国元首的赞赏。

黑:

即龙尾砚。

享有“砚国明珠”、“石冠群山”等盛誉的龙尾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婺源古隶歙州,故又称“歙砚”。

龙尾砚自唐代问世后,历朝被定为贡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历代名人都曾为龙尾砚撰文、写诗、填词、赋歌、记铭。

香港商报评龙尾砚具有敦煌壁画传统,有六朝造象韵味,多次被选为外交礼品。

白:

即江湾雪梨。

因产地江湾,且果白如雪而名。

据史载:

明代婺源人从歙县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而生。

品种有“六月雪”、“西降坞”、“白梨”、“苏梨”等多种。

江湾雪梨不仅体大肉厚,皮薄核小,而且松脆香甜,汁多味美,入口消融,属果中珍品。

 以婺源历代四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朱熹,汪鋐,江永,詹天佑]融合婺源四大特产[绿茶,红鲤鱼,雪梨,龙尾砚<歙砚>],充分利用龙尾石的天然颜色搭配,来展现“生态,文化,名人”的婺源,“书乡,茶乡,砚乡”的婺源。

走进婺源,走进被誉为“正宗老徽州”。

五、人文历史婺源在春秋时期,被称为桐(桐,即山多不曲之意)之地,经过历史动荡而出现几次大迁陟,一些失意官宦和儒家布衣,睹此间锦山绣水,安家者有之,隐居都有之。

星术人士认为婺源景象万千,及胎毓钟灵的好地方,若蓄意教化,定必人文发达,墨皇浩瀚。

儒家与星术家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对地方的命名,自有独到之处。

随手拈来几例。

唐乾符年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婺源北线,风天破晓,遂前定居之所取名晓起,勉励后人珍惜光阴。

又:

北宋金紫光禄大夫李德鸾,取“占用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为村取名严田,这位老者对仕途实有厌烦,只好劝子孙躬耕了。

又:

北宋末年,徽州桐城主薄余道潜于婺源行径而走,行至沱川,觉得景致非凡,竟随手在溪边倒插罗汉松一支,不久插支长出绿时,大呼“养人宝地”。

因该地盛产毛竹,故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取村名篁村并定居之。

又:

南宋时,胡某人婺源择址定居,见一红豆杉酷似巨笔,树旁一石犹如砚石,迎面峰峦仿如笔架,三景呼应,呈“文房”之状,遂举家而居,并定名方思山。

方者,房也,占居也,《诗?

召南?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思,思考。

这地名的意思是:

占定此地该思考其景其状,要奋读图进。

又:

俞某建村于水潭旁,期望俞(鱼)姓繁衍发达,特筑拱桥紧锁水田,取村名为锁口潭。

又:

鹤溪洲位于段莘河中游,面积二三华里。

南宋岳飞曾屯兵于此并开垦此洲种稻,获粮谷甚丰,岳遂将该洲改为万贯洲。

又:

鳙溪村因鳙鱼溯洪水至此,遂名。

元末,朱元璋率兵路过,登山观景,见山头旷野有田数百亩,先赞曰:

“好大的畈!

”明朝建国,朱当上皇帝,故改村名为大畈。

婺源景色特佳,佳地必有佳名,文人骚客兴致所来,各相为地方取名,其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也便应运而生了。

【源县城——紫阳镇】

詹德兴整理于2011-3-14婺源县城紫阳镇是朱熹故里,因为朱熹号紫阳而得名。

紫阳镇别名有:

蚺城、弦高镇、婺源镇、城关镇。

紫阳镇于公元901年唐朝天复元年成为婺源县治。

在元朝至正年间正式修筑城墙,东门叫“锦屏”,南门叫“虹瑞”,西门叫“宝婺”,北门叫“璧月”。

又开了四个方便居民的便门分别叫:

环带、嘉鱼、保安、弦歌。

县城内原来精美建筑古迹很多。

紫阳书院即在朱熹故里基础上扩建,名声极大,很多名人都曾经在此讲学,如户部尚书汪应蛟、吏部尚书余懋衡等,现在仅留下一口“虹井”。

其他如各种牌坊有43座,文庙、武庙(原灵顺庙)、文昌阁、天香亭、文笔、岳王庙、城隍庙、社庙、三官庙、水府庙、万寿寺、普济寺、东岳庙、华光庙等等。

大多已经破坏。

现在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虹井在县城南门街。

据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时这口井气吐如虹,而朱熹出生时此井紫气贯天,所以取名“虹井”,有碑刻“虹井”两大字,碑下部刻有朱松写的井铭:

“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甘”。

朱松号韦斋,所以虹井又名“韦斋井”。

以前还在井上建有“虹井亭”。

廉泉在城东门大桥南端老城墙下。

据说朱熹带门人游玩至此喝水,挥笔题写“廉泉”二字并立碑在井旁。

西湖函在城西蚺城山与军营山之间,古称“婺源西湖”,为天下三十六西湖之一。

为古婺源“星源八景”之一。

在离开紫阳镇往东不远,到达李坑的半路之间,有一座狭长的小岛。

小岛夹在两岸之间,形状犹如一弯月亮,这就是月亮湾。

月亮湾是半路上的一处小景点,但她恰如月亮的身资,和隔岸徽派民剧,偶有三五农妇临湖浆洗,时常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下车拍个够。

  目前,婺源旅游已形成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以下是简单的介绍:

  【东线景区】

1、李坑景区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

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村晨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苍漳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2、千年古商埠--汪口景区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江湾镇汪口村,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

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园内三棵古桂至今年年吐芳。

祠内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有大中小的各种形体和各种图案一百多组。

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精美绝伦。

被古建筑专家誉为“建筑艺术宝库”。

系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画里乡村--晓起景区被誉为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晓起导游词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

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

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

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

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

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

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

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

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

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

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

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

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

4、江湾位于婺源县城东30公里。

唐朝初年,叶、鲍、戴等人家聚居形成较大的村落,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

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要塞。

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物产丰富、文风鼎盛。

绿茶、雪梨久负盛名,还育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有25人,是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保存完好有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萧江宗祠、江永纪念馆、南关亭、北斗七星井等景点,古老的徽派建筑,还有东和门、水坝井等历史古迹,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钟灵毓秀的千年古镇江湾,是江泽民同志的祖籍地。

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婺源首个4A级景区。

5、油菜花观赏胜地江岭。

上晓起往上行九公里到达江岭,可见田园风光,这里在三、四月份油菜花开的时候是很漂亮的。

三、四月份赏油菜花,五一的时候便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梯田的绿色世界,微风吹过,层峦起伏,粉墙黛瓦突现在田间地头。

6、庆源村庆源又名小桃源,简称小源,位于婺源县东北部的段莘乡,建村于唐开元年间。

这里峡谷深幽,宽如太行之盘谷,美如武陵之桃源。

地处万山之巅,阻外而溢中,是始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

  庆源村以詹姓为主,就庆源村而言,可能缘于它是“船形”,而任何一艘船的“承载量”都是额定的,于是庆源村千百年来的居住人口总在八、九百余人之间轻微波动,从未超过千人。

一旦有苗头要突破这个“极限”,自然就有人家要往外搬迁,移居别处。

现居外地的庆源籍人,占全部“庆源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现存的庆源村民居,不论是新建的还是祖传的,都基本具有徽派民居建筑特色。

而至今尚存的数十栋明清时期的古建民居,更是徽派建筑特色的经典代表。

这种建筑特色集中表现为:

外部青瓦盖顶,青砖砌墙外抹石灰,白墙黑瓦形成鲜明对比;马头墙,飞檐戗角;石库门青石磨面,门上方有往外突出的“鳌鱼戗角”;墙面黑墨勾线,转折处、门驮脑、窗口上方均绘图案,有对钩云、“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福禄寿禧、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具象或抽象的图案,折射出古徽州人(包括世世代代的庆源人)对人生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大理想的执著追求。

屋内均有水檐天井,寓意“四水归堂”、“财不外流”;垫柱石磉或雕或磨,豪华精巧;梁、枋、窗门均有木雕,墙脚有石雕,墙面有砖雕,所雕图案也是表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福禄寿禧、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内容。

庆源民居中,大户人家建的是“四合头”,即以天井为中心,四角的厢房均为拔步开间,二层楼或三层楼;一般人家建的是普通的“三间头”;个别生活很困难的,所建房屋则为“两间头”或“独间”。

 现存的庆源主要民居中,颇具特色的建筑有:

太史第、敦复堂、永思堂、敬慎堂、福绥堂、大夫第、承训堂、敦本堂等。

7、官坑在中村北6公里的方小山北麓。

[婺源县志]:

宣歙观察使洪经纶与子全游,于唐建中(公元780—783年)后,从黄石(今湖北省黄石市)隐居此两小坑(溪)汇合口处,为表敬慕之意,故名。

上村位于官坑村溪流上游的山下,南偏东距中村6.5公里。

北宋初,邑内梓坞(今属休宁县)宋齐丘建村。

在通往浙源的路旁,有一条青石铺就的分叉路通往一座名山——青山。

通往青山的道路两旁,种植着许多名贵花草。

到了青山,你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几座古庙,掩映在古树翠竹之间,古庙前,是一个占地二百多平方米的月塘。

月塘全是用青石板彻成,里面种有荷花,养着小鱼。

小鱼在荷塘中穿梭往来,人见人爱。

月塘旁边,还有一口方塘,塘水清澈见底。

这口塘,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很久以前,塘边住着一位老人,此人医术高明且心地善良,附近百姓皆来看病,如若遇家境贫寒者,分文不收,送医赠药。

老人死后,这口塘却有了灵气。

后来一些家境贫困无钱求医者,饮了塘中水之后,一般的伤风感冒头痛之类的小病都治好了。

有一位腰痛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青山,喝了塘中之水后,回来的路上,就不用拐杖了。

人们说:

这塘中的水真是神了。

这个美丽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村里有许多老人还经常拄着拐杖,背着竹筒来塘中打水喝,以求健康长寿。

  【北线景区】

1、丛溪漂流丛溪漂流,位于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境内的秋口镇丛溪村.这里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仅5公里,漂流全4.5公里,时间约为1.5小时,是著名电影<<闪闪的红星>>唯一外景拍摄地。

这里山环水绕,九曲十弯,云雾缭绕,清凉怡人.漂流直下,您将漂过梅花灿烂的梅花滩、满山遍野的杜鹃滩、鸳鸯戏水的鸳鸯潭、白鹭游弋的白鹭滩、形似牛角的牛角湾......丛溪水的清澈晶莹,山鸟鸠鸣,鱼虾欢跃,与两岸古朴、善良、勤劳耕作的农民组成一幅美妙的山野图画,恍若步入人间仙境,更让您流连忘返...... 丛溪漂流带给您那高山平湖的悠闲,高歌击浆的豪放,搏浪飞舟的激越。

走进丛溪生态漂流,会让您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真正领略那“荡舟清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远离城市的喧嚣繁闹,领略丛溪漂流的古朴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生命与绿色的拥抱,丛溪漂流以她独特的魅力,迎接每一位寄情山水的游客。

2、彰村古商埠被称为“田园牧歌”式的地方:

樟村,它的精髓就是这里有一片幽静的河面,河边有一片静静的草地,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这优雅的环境里,有一座婺源最长的木板桥。

它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摄影写生,静静地坐在河边发呆。

但这木桥有一个缺陷,每年汛期的时候都要被大水冲毁,消失几个月的时间,等到讯期过后重建。

据说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曾在这里拍摄过外景。

3、思溪延村景区延村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的思口镇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自本县沱川迁入后改今名。

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

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现仅剩古民居56栋。

民居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多为一层至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围起,大门为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

方柱石基,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

最令人称奇的是古宅栩栩如生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徜徉其间,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思溪距延村1华里。

该村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

村口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

“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银库”屋,当世现已少见;“敬序堂”花厅,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理想之地;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选择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

4、长滩摄影区长滩位于婺源县城到清华的途中,距离清华五公里,依山旁水,婺源到清华的公路经过村庄后的山坡,正好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观视角,得以看到村庄的全貌。

这个村庄没有显赫的历史,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婺源村落,村中也是普通的徽式民居。

但村庄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三四月份的时候,村庄靠近河边的那片土地上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小河,金色的菜花,村庄,村庄后的小山,构成了一个极美的乡村图。

古人用这样两句话描绘婺源的地理: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婺源的山,都是青山,山上到处覆盖着葱茏的树木。

婺源的水,都是碧水,清澈,温婉,许多处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

青山碧水孕育出了触目皆是的美景。

在婺源行走,公路边就是成片的野花,可以看山,可以戏水,可以观瀑,长滩古村也是如此。

长滩古村背水临山,婺源长滩古村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都是典型的徽州文化,建筑自然也不例外。

那些留存到今的古屋,都可以算作徽派建筑的代表作———粉墙,黛瓦,飞檐,戗角,厚重而窄的大门,高高的墙,小小的窗。

内部的构造,多为两进三开间,入门是长方形的天井,中间是厅堂,两侧有厢房。

徽派建筑,没有鲜艳的油彩,可少不了精致的雕刻。

木头的窗棂、隔扇,石头的础柱,砖的门楼,都雕着精美的花木、鸟兽、人物、风景。

婺源的风俗,水象征着财,聚水就意味着聚财,所以家家户户的天井都建有水槽和地沟,沟内摆放着缸、坛等器物,用来接蓄雨水。

到婺源长滩古村旅游,您不仅可以欣赏到当地的美丽乡村风光,还可以品尝到一些美食,如当地的特色早餐有野艾果(清明馃)、汽糕、糯米子糕。

特色正餐有清蒸荷包鲤鱼、冷水塘鱼、茶园鸡、苦槠豆腐、糊菜、丛菜猪肉、粉蒸肉、山蕨等。

还有一些地方小吃如:

灰汁馃、馍果(麻馃)、米粉果、米面、乌饭、炒田螺、茄子南瓜干等

5、清华镇位于婺源县北部的五峰尖北麓,距县城北偏西二十二公里的浙源水与古坦水汇合处,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名。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婺源建县时,县治设此。

千年古镇清华,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彩虹桥风景区座落于清华镇北侧河上,是婺北线上的重要景区,它是以彩虹为主体,由许多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风景名胜。

主要包括:

梦中廊桥----彩虹桥,平步青云登云桥,文彭小西湖,舂米水碾作坊,生态保护神-----石碣,古老抗旱水车、水中漂游、卧牛石、鸳鸯树、休闲垂钓、度假木屋。

它是文化与生态,动与静,休闲与娱乐相结合的一个风景区。

有厚重的桥文化、历史古迹,古人留存的生产工具,又有生态较好的自然环境,是最具婺源特色的高品位文化与生态旅游区。

彩虹桥坐落于清华镇北侧河上,它是以八百年廊桥彩虹桥为主体的一个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厚重的桥文化、历史古迹、古人留存的生产工具,又有生态较好的自然环境。

6、深山进士村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