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631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docx

湘教版中学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上册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里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1、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易·系辞>>;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geographica这个术语,就是“地理(geography)”,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2、地理与风土人情:

西班牙的斗牛;荷兰有“低地之国”的称谓,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风车日”;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穿白色长袍反射阳光,抵抗风沙。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1、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4700多年前亚洲西部的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其次是在4500多年前巴比伦人刻于陶片上的一幅古代巴比伦城市图。

2、地图有自然地图(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图等)和社会经济地图(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人口分布图等)。

2、地图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有指向标的地图,箭头所指为北方;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室外,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

在北半球确定方向:

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太阳和手表定向。

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几种表示方式。

比例尺=

,在地图上比例尺大的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表示的内容愈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表示的内容愈粗略。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用来说明在地图中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

3、同学们学习地理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资源、人口、环境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三大问题。

GPS全球定位系统。

学习地理的方式可能通过电视节目、图书馆、访问互联网、旅游等方式。

其中访问互联网最快。

4、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1、盖天说(天圆地方),我国古代张衡提出“浑天说”。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环球航行(大地球形说)1519.9开始,1522.9结束,现代宇宙观测研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经过北冰洋。

2、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1)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3)登高望远。

3、地球有多大?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4、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赤道,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并标示了纬度,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低纬度(00-300)有时阳光直射;中纬度(300-600)阳光终年斜射,无极昼和极夜现象;高纬度(600-900)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1884年,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线的起点线,即本初子午线,或称0°经线。

5、经纬网的用途?

(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因此,在军事、航海、航空、通讯、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6、地球上最长的一条纬线是赤道(00纬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纬线连接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经线连接南北方向。

赤道向南、向北各分作900,分别用N和S表示。

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西经200(200W)和东经1600(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原因:

避免了以00和1800经线划界,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以上)。

经线长度相等,纬线从赤道向两级变短。

7、地球上有一点它的东边是东半球,西边是西半球,南边是南半球,北边是北半球,这点坐标是(200W,0)。

东边是西半球,西边是东半球,南边是南半球,北边是北半球,坐标是(1600E,0)。

8、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顺着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和顺着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在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在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南北半球的判断:

在地球运动北极俯视图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则中心点为北极点;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则中心点为南极点。

9、以0°经度(本初子午线)为起始线,0°经度以东为东经度,以西为西经度,且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度;若以180°经线为起始线,180°经线以东为西经度,以西为东经度,且向东减小为西经度,向西减小为东经度。

假设无0°或者180°起始线,则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向东,经度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减小为西经度。

10、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最根本原则就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并以此类推其他方向。

⑴只要在同一条经线上就是正南或正北方向。

①两地都是北纬,数值大的在北方,小的在南方;②两地都在南纬,数值小的在北方,大的在南方;③两地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北纬在北方,南纬在南方;④在北极点上的点,四周所有的方向都是南方;⑤在南极点上的点,四周所有的方向都是北方。

 ⑵只要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正东或正西方向。

①两地都是东经,数值大的在东方,小的在西方;②两地都在西经,数值小的在东方,大的在西方;③两地一个是东经,一个是西经:

a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b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在东,东经度在西;c若两地经度之和为180°,则两地比较不出东西关系;

 ⑶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两点方向的判定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也不在同一条纬线,首先可以肯定两点既不是正东、正西关系,也不是正南、正北关系。

①组合法,先判断这两点的南北关系,再判断这两点的东西关系,将南北、东西关系组合。

②替代点法,寻找一个替代点,这个替代必须和其中一个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和另一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11、极地经纬网地图。

在极地经纬线网图上以极地(点)为圆心,纬线为同心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一条条直线。

极点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圆心处的字标,标注“南或S”为南极地图,标注“北或N”为北极地图;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极地图旁侧画着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是顺时针旋转(北逆南顺);③根据图中标注的经度数,在极地图上,既无标注南极或北极,也没有画自转方向,但标注经度数以及东经西经,判断方法:

根据东经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减小的规律,画出地球自转方向,从而判断南北极图。

在极地图上,东西经度的判断:

以0°经线作起点,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的0°~180°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1、地球之所以称为地球,是因为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对海洋了解很少。

而叫“水球”是因为地球表面以海洋为主的缘故。

我们地球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

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七大洲名称按面积依次为:

亚洲(Asia)、非洲(Africa)、北美洲(NorthAmerica)、南美洲(SouthAmerica)、南极洲(Antarctica)、欧洲(Europe)、大洋洲(Oceania)。

其中亚洲面积最大。

亚洲和欧洲部分是一个整体,称作亚欧大陆。

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跨中、低、高纬度的是亚洲、北美洲;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是(非洲和南美洲)大陆。

我国所在大洲是亚洲。

亚洲西面是欧洲。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称为亚欧大陆,占世界陆地的1/3以上。

3、大洲之间一般以山脉、海峡、河流、运河、海洋等作为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非两洲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

白令海峡。

⑤欧非两洲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

★两个运河比较表

运河名称

所属半球

大洲的分界线

沟通的海洋

苏伊士运河

东半球

亚洲,非洲

印度洋,大西洋

巴拿马运河

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

太平洋,大西洋

 

 

 

4、四大洋为太平洋(PacificOcean)、大西洋(Atlantic)、印度洋(theIndianOcean)、北冰洋(theArcticOcean)。

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

大西洋S型;北冰洋是面积最小的大洋,并且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大陆北岸之间。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这两个地点的高度差)

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

海拔较低,海拔低于200米,地面平坦;

高原:

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海拔高于500米,顶较平;

山地:

海拔较高,海拔高于500米,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

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3、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长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mi),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

陆地最低点死海海面,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高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大的高原南极高原。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

4、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洋中脊(海岭)火山活动比较剧烈;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米;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5、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在不平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做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6、等高线: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同一幅等高线地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是山脊。

(山脊的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谷的等高线凸向高处。

)等高线中常用的山部位的名称: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7、等高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

等深线:

在地图上,将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第四节海陆变迁

1、当炽热的岩浆沿地裂口冲出地表,叫做火山喷发,岩层在运动中,引起地面的震动,叫做地震。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较窄的水道。

2、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陆变迁:

1.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2.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地壳的变动。

②海平面的升降。

③人类活动。

3.海陆变迁的实例:

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

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遗迹:

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

解析: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由于地壳的变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遗迹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荷兰围海造陆说明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3、20世纪初德国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从非洲与南美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说的)。

板块构造学说所说的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解释下列现象:

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将会消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③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张裂分离运动.

④东非大裂谷形成,不断扩大将会形成海洋---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张裂分离运动

【例】科考队员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田,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为什么?

地下煤层是古代森林由于地壳运动埋藏于地下多年以后形成的。

现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洲没有任何森林生存,却有丰富的煤矿。

只有一个可能,数年以前南极洲所处位置应是温暖湿润的温带或热带,后来由于大陆漂移到达现在这个位置。

答案:

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只是后来的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5、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大西洋是板块张裂的结果。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这里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6、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是阿根廷境内的尤耶亚科火山。

世界上最高的死活山也在阿根廷境内。

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全国已查明的火山达500多座,其中活火山超过170座。

3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1、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经济发达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增长率较低(或说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或说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

2、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

(不能用人口迁移的方法使世界各地人口平均分布。

--判断)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①亚洲东部②亚洲南部③欧洲④北美洲东部, 分布特点:

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分布原因:

①地形:

平原面积广阔②气候:

温暖湿润③经济:

工农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人口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自然环境恶劣。

3、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慢是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表示的,而其大小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

世界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问题:

①环境方面: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过度开垦、放牧等;②经济方面:

饥饿、贫困等;③社会方面:

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教育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

4、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人口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否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系统保护良性循环。

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

人口少、增长慢,会引起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

所以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不行,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当前,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5、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中国是人口控制的典范。

中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另外:

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带来的问题:

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的同时,还带来许多问题:

城市食品短缺、就业机会减少、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1、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的居民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过去也叫爱斯基摩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1、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大约30%有文字。

现在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这6种语言被联合确定为工作语言。

当今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最多,总人数过12亿。

2、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像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把英语作为母语,印度、菲律宾等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3、世界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上三大宗教都发源于亚洲。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教徒总数

超过10亿

穆斯林有7亿多人

2亿多人

起源时间、地点

公元1世纪起源于

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7世纪

沙特阿拉伯

公元前6世纪

古印度

经典

<<圣经>>

<<古兰经>>

<<金刚经>>

分布(补充:

三大宗教都发源于亚洲,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相对集中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中部,中国西北

亚洲最多,在亚洲分别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典型建筑

教堂

清真寺

寺庙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1、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促进作用。

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交通阻塞、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就业困难等。

所以城市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

3、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4、漫画“苦难的母亲(地球)”问题A、图上的母亲代表地球,图上的孩子代表急剧增长的人口。

B这幅图说明目前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有何特点?

(目前人口的数量大,增长快)带来了哪些问题?

(粮食不足、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医疗、教育等问题)C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你能为母亲做些什么?

(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带头保护环境等)

5、在不同聚落之间出现的人口流动,农村迁移到城市原因?

(城里生活条件好,好找工作,教育医疗条件好)。

给迁入地带来了哪些问题?

(带来的问题有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等。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1、天气(weather)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气候(climate)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较大。

天气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或强度、风力大小、空气能见度。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0C)表示。

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2、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

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二是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有三种形式:

即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4、人们迄今所记录到的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有两处:

一处是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另一处是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地球的雨极。

5、气候的重要因素(降水、气温)

(1)天气和气候

天气—时间短,天气状态—多变。

气候—多年天气平均状况—变化不大

(2)气温分布规律(测定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每天)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相平行,同纬地区气温大致相同,海陆交界处气温变化大;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用1月、7月表示气温高低月。

(3)降水(降水类型:

A对流雨赤道地区辐射强多雨;B地形雨迎风坡多;C 锋面雨冷暖空气交锋,降雨范围大。

 分布:

赤道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能运用气候资料(各月气温和降水表格或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温和降水。

(5)迎风坡多雨,原因:

暖温气流被迫抬升时,气温降低,饱和空气,易形成降雨;背风坡少雨,因为空气沿山坡下沉,气温升高,水气蒸发,不容易形成降雨。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弱,因此从低纬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高,温度低;纬度低,温度高。

(2)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白昼黑夜接受太阳辐射不同――昼热夜冷;一年四季接受辐射不同――夏热冬冷,出现极昼极夜)产生五带。

(3)海陆分布与气候(气温:

陆高海低;冬季:

陆低海高,靠海温差小,远海温差大。

降水:

近海迎风多,远海地区少,近海背风少)

(4)地形地势与气候(气温:

山上低,山下高,阴坡低,阳坡高。

降水:

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少雨;一般情况下,地势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

(5)人类活动与气候 A改变地面状况(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使气温趋于缓和。

任意砍伐森林,则可使当地气候恶化。

B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等)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旱涝、灾害频繁(以及危及人类健康) C 人口密集工业集中的地市,中心地区气温比郊区高,风速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易产生热岛效应。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热带始终高温,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季节变化,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寒带低温,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自转的同时不停的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无论自转还是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由于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的现象),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地球仪地轴倾斜的原因是公转结果。

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0的固定倾角。

一年内太阳直射两次的是赤道。

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时间,南北半球正好相反。

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纬23.50(北回归线),越往北昼越长昼长夜短,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纬23.50(南回归线),越往北昼越短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3月21日9月23日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

4、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热带(23.5°N~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