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671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7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新东升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志存高远,历史高考冲击90分!

校对:

李东升2011-11-11-01:

10:

55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2课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所创立的诸多学派。

诸子百家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兵家:

——孙子、孙膑。

等等。

【百家争鸣】:

诸子各家,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根源):

①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农具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和私田的兴起,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分封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奴隶制的逐步瓦解与封建制的兴起,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阶层纷纷寻求代言人,提出各自施政方案,促进文化繁荣。

③“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④各国纷争动荡的局面下,各国国君都想称霸争雄,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纷争等社会各种局面的变化动荡)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主张,形成不同派别,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柯南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诸子百家的众多领域的理论思想,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局面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秦朝的法儒之争--西汉的道儒之争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结束。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诸子各家

主要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①政治学说(“仁”、“礼”是其思想核心):

A、“仁”:

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构建和谐社会;B、“礼”:

“克己复礼”,“正名”,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其保守一面)C、“为政以德”: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②天道观(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③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法;学习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①孔子是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③孔子为中国思想文化(整理“六经”,文化传承)、政治、教育(开创私学,文化下移)、民族精神(中庸、大同、积极向上、乐观)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使得后来的人们推崇他为圣人。

④孔子思想体现于其弟子著的《论语》。

后成为儒学经典。

孟子

①政治上:

仁政思想(核心):

以仁爱之心待民,以德服人;必须重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主张“人性本善”说。

③倡导先义后利,“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孟子是战国儒家思想大师。

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孟子》在唐代以后成为儒学经典,南宋位列“四书五经之一。

③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子

①主张礼法并用,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②主张“性恶论”。

强调后天教育可使人向善。

③天道观上,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

①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其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墨子

①“兼爱”(无等差的爱);

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③“尚贤”、“尚力”;④“节用”“节葬”。

①墨子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反映其要求和平、安定的心愿,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但战国以后墨子思想不再受到重视。

韩非

①主张法、术、势(法律、权术、势力)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

①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在西汉以后,法家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老子

①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道自然无为”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主张“守静”。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

①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哲学,论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庄子

①“齐物”:

任何事物本质都相同,没有区别。

②“逍遥”:

旁观超然态度对待事物变化。

③“天与人不相胜”,要顺从自然。

①庄子在思想史上、美学、文学方面很有建树和贡献;②庄子的寓言、散文的浪漫主义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孙子

《孙子兵法》提出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被尊崇为兵学圣典,享誉世界。

孙膑

《孙膑兵法》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

《孙膑兵法》军事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3——5课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3、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儒学的发展演变】

演变

时期

演变的史实

创立

春秋

孔子提出“仁”、“礼”。

创立儒家学派,初创儒学思想体系。

形成

战国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孟子、荀子总结改造下,使儒家成为蔚然大宗,形成完整儒学体系。

重创

秦朝

秦始皇“焚书坑儒”。

大发展

汉朝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危机

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大融合

唐——宋

儒释道开始不断走向融合,“三教合一”合归儒学。

复兴

宋——明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观念系统——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发展起来。

扬弃

明末——清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假托借用

清末

康有为借用经学外衣和假托孔子是改制变革先师,来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否定儒学

民国初

针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树起“打到孔家店”旗帜,彻底否定维护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学思想。

(一)、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创立儒家学派,宣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哲学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初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重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贵君轻”)、性本善、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儒家思想体系形成。

(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初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背景:

①汉初经济残破,百业待兴,需要休养生息。

②西汉统治者吸取暴秦灭亡的教训,也需要休养生息。

总之,为了适应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推行“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

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

治身(养生);②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而治”)。

特点:

黄老之学兼采众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实际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作用:

汉初近70年采用黄老之学,这种政治统治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社会逐步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③西汉中期,王国势力膨胀,匈奴为患,当时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3.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①宣扬“大一统”思想(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人君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君权神授);认为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天谴论)。

(③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4.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地方设立学校,设立“博士”教授儒家经典——“五经”)。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

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现实人生,又继承

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包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②“三教”思想互相渗透,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③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唐宋时期儒家学者不断丰富、更新儒学体系,发展成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集大成者,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主张:

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要求“存天理,灭人欲”。

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3.陆王心学(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和明中期王阳明(即王守仁)。

陆九渊的思想:

开创心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

王阳明的思想:

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人天生固有良知,“心外无理”,人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做到“知行合一”。

4.历史地位(评价):

①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方面影响深远。

(明初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进步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①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

明清王朝政治专制腐败,人民起义不断,新的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在孕育;②随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使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③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陈腐不化习气,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产生。

④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想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⑤一些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代表人物:

明代晚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⑴.李贽的“异端”思想(自称为“异端”、“离经叛道”):

①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反对以“圣人”言论和“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判别是非的标准。

②揭露痛斥维护传统礼教的道学家(卫道士)的虚伪,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就是“人伦物理”,是“自然之性”(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空谈仁义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如:

个性自由、男女平等)。

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更不言一,亦不言理”,人类社会发展并非生自“三纲五常”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④著作《焚书》、《藏书》。

⑵.顾炎武的主要思想:

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②主张“经世致用”:

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明道救世”,要立足现实,学以致用(这种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治学方法要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这开创了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③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⑶.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①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的伦理纲常;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②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以保证各级政权机关清正廉洁、决策正确和国家社会安定。

③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⑷.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①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并有规律可循,天地万物的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理在气中”),一切事物通过考察都是可以认识的。

由此颠覆了程朱理学唯心主义先验论(“道在气先”)的理论根基。

②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③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④著述编为《船山遗书》。

3.评价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①、明清之际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反对道学家的空疏的学风,发挥了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思想观念,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了荀子唯物论思想,等等。

)使得儒学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联系,更趋于实事求是。

②、明清之际思想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封建社会日趋腐朽没落的时代特色,是具有民主性色彩和早期启蒙性质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③、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国初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第6课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科技领域

人物(时间)

传统科技成就

影响或意义

四大发明

造纸术

东汉蔡伦

西汉植物纤维纸;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唐代

《金刚经》

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毕升

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宣传。

火药

唐代

孙思邈《丹经》记载火药制法,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势力(骑士阶层)和封建城堡。

五代、宋

广泛应用于军事,火炮、火箭、突火枪等出现

指南针

战国

发明了司南

13世纪传入欧洲。

促进了新航路开辟的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北宋

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天文学

战国

《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

《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一部天文学专著,《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

水运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地圆说比西欧早1000多年;地动仪比西欧早1700多年

唐:

僧一行

黄道游仪、水运浑象仪

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和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

元:

郭守敬

简仪、《授时历》

简仪比西欧早300年;

《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数学

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筹算后来(元代)发展为珠算

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东汉

《九章算术》

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祖冲之

精确推算圆周率到点后七位。

世界上领先1000年

农书

北朝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

王祯

《农书》介绍工具改进,插图多

“水排”等发明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总结了古今中外农学创新.科学.先进的成果

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明末宋应星

《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医学

战国-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

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东汉华佗

擅长方药针灸和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发明了世上最早的麻醉药剂和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全面系统总结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体现生物进化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1.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中国是最早建立当时最先进的封建制度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稳定,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支持和组织,为科技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

②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文化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③统治者重视教育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④民族融合和开明的外交政策,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间和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⑤各朝代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⑥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

第7――8课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1、汉字演变的过程

时间

新石器时代

西周晚期

魏晋南北朝

汉字字体

(刻画符号)

甲骨文

最早的成熟汉字

金文

籀文

小篆.隶书

推行“书同文字”

楷书.行书.草书

2、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书法风格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名作

艺术特色

魏晋

南北朝

社会危机发生;士人群体形成;文具的改进。

钟繇、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虚玄灵动,曲尽其妙。

隋唐

国家一统,经济繁荣,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的草书;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书体多样,书法理论趋向成熟。

狂放不羁;也有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城市商业繁荣,文人阶层壮大.

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

“瘦金体”);(元)赵孟頫

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明代

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明中叶后思想活跃,文化自由

祝枝山、文徵明的行书

文彭、吴昌硕的篆刻

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篆刻与书画三位一体。

3、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绘画风格

朝代

时代风貌

绘画名家、名作

艺术特色

新石器时代

原始,生产力低下

起源:

岩画、图案

战国-汉

政治分裂-统一,经济发展.

战国《人物龙凤图》

马王堆汉墓彩绘帛画

起源:

古拙帛画

魏晋

社会危机发生;士人群体形成;文具的改进。

顾恺之《女史箴图》

“以形写神”

国家一统,经济繁荣,盛世气象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带当风”表现雍容华贵气象.

宋代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城市商业繁荣,文人阶层壮大;南宋偏安于江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马远《山径春行图》

夏圭《山水十二景》

描绘民间风情。

文人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明清

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明中叶后思想活跃,文化自由

朱耷《松鹰图》

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

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民间绘画门类多

4、魏晋南北时期,汉字发展为书法的原因: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再创造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世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5、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中国画不求形似,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书法,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作用。

第9――10课复习提纲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时间

时代背景

诗歌发展及其代表

内容特点

西周

春秋

统治者压迫劳动者;贵族才受到教育;平民以歌谣表情感。

诗经

我国最早诗歌总集:

风雅颂三部分。

四言体,赋比兴。

战国

楚国危难,个人遭难;

楚地方言民歌.

楚辞--

屈原《离骚》

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两汉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田猎巡游之风盛行。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

专事铺陈词藻,文采华丽。

吸收风骚手法的带韵散文。

唐代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科举取士,太平盛世;但安史之乱后衰败。

唐诗--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白居易成就卓越。

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张扬个性,进取向上;

后多忧国忧民诗作。

宋代

局部统一,歌舞升平;

城市繁荣,生活丰富;

南宋偏安,战乱民苦。

宋词—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长短句式,灵活自如;并可配乐演唱。

或豪放或婉约。

后多忧国忧民诗词。

元代

蒙古族统治下;汉族文人社会地位低下,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元散曲--

关汉卿、马致远成就最高。

题材广泛,雅俗共赏,生动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