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素质教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7789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家庭素质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素质教育.docx

《家庭素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素质教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庭素质教育.docx

家庭素质教育

第四章家庭素质教育的革命

21世纪的父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旧人”。

为人父母者,无不期望子女胜过自己,比自己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有成就。

子女是父母情爱的结晶,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对子女寄予极大的期望,是很自然的。

问题是如何把期望变成现实。

这正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主题。

人的成长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要受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不同的主客观因素发生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包括不同的学识、德行、品格、气质、风度、追求、情趣、意志和毅力。

人们又凭借这些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对于人的素质培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最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正日益受到当代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重视。

这不仅因为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渗透到一切方

面。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他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前许多为人父母者的苦恼是自己的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这是不奇怪的。

人作为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他的成长本来就不可能像捏面团那样简单。

绝大多数家长实际上缺少为人父母必要的准备,也不可能要求他们都通晓有关儿童生理、心理以及教育学的各种知识。

有些家长自身素质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他们的子女。

而且,许多家长开始时又往往把教育子女的事看得过于容易,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等到发生了难于解决的矛盾,已经悔之晚矣,或者至少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

如果说绘画、雕塑是伟大的艺术,那么塑造人,塑造活生生的人,就是更伟大的艺术。

为了塑造自己最亲爱的孩子,家长们都应当来掌握这一门艺术。

为此,我们应该着手学习家庭教育的艺术,造就符合新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强调素质教育方面,之所以看重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作一块基石,是有前车可鉴的。

在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

7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刚刚结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动乱,百废待兴。

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首先就着重抓教育,一下子就抓到了根本,很得人心。

国家抓教育,很自然先从学校教育入手。

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规范化地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

但是人的成长,还受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

对于这两个方面,同样不应当忽视。

然而,对于后一个方面,由于是分散在千家万户进行,指导甚为困难,往往成为宏

观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困难还在于,相当一个时期,我们对家庭教育是过于忽视了。

解放后,强调教育后代不只是一家一户的私事,是有道理的。

重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对的。

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至少,家庭仍是当今社会基本的生活单位,同时它也是人本身的生

产单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家庭不可能消亡。

在这样的时期,企图淡化从前批判的所谓“家庭观念”,其结果只能是束缚自己的手脚,放弃对家庭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大幅度升高;另一方面,一大批失去受教育机会的青年男女进入了生育年龄,成为人之父母。

而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几乎等于零。

无论是研究机构、咨询机构,还是专门著作、通俗读物、报纸刊物、课程讲座,这方面的指导甚少。

这种情况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产生了误区,把教育单纯看作学校的事情,而与为人父母者反倒关系不大。

有些家长对学校期望很高,常常这样要求校方:

“我的孩子很顽皮,请学校多多管教”、“我的孩子不愿上补习班,请老师想想办法”、“我的孩子偏食,老师,您要改掉他这个毛脖。

确实,今日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完备的人格,但是有些父母却因此产生错觉,认为学校必须对孩子的行为完全负责。

因此,才会产生孩子偷了同学的钱,母亲不反躬自省,却跑到学校去,指责学校教育不当的事情。

美国的心理学者罗金·麦克将人承担责任的方式分为三类。

第一种人是“内罚的反应型”,这种人会认为“道路不平,电线杆太高,都是我不好”,把一切的事情都归罪于自己。

这一类的人最容易患神经官能症。

第二种人是“外罚的反应型”,这种人明明是自己不对,却会把过错推到别人和客观理由上。

比如上班迟到了,就怪闹钟不响;被老板炒鱿鱼了,就怨老板没有眼光。

这种人非常自私,也不容易相处。

上边所举的父母,也是属于这种“外罚的反应型”。

另外一种是“非罚的反应型”,这种人判定自己有过错时,便勇于承担责任,如果责任在他人,也能冷静地向对方说明,这是最理想的一种形态,但是这样的人却太少了。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综合培养一个人的完善人格形象,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但拥有全面的知识修养,而且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乐于同他人合作,不偏狭,不自私,富于朝气和活力。

最后,我们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谈谈素质教育的主题问题。

人生的最大目的,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就一般来说,似可概括为如下四项:

即一、争取生存;二、奋发向上;三、追求幸福;四、延续后代。

一部人类历史本来就可以称之为人类争取生存的历史,也可以称为人类追求幸福的记录。

人类历史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乃由于人类具有不断地奋发向上和追求更幸福的将来的内驱力,这种人性的内在要求驱使人们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充实“生活内涵”。

通常一般生物如任何植物,必于发芽,挺秀,繁茂、蓬勃,成长于大自然间,欣欣向荣,花枝招展,群芳竞秀,然后开花结果,灿如锦秀,呈现成熟,散布种子,延续生命,保存后代之后,方始凋谢。

其他如动物之类,亦必于离开母体后,经过相当时期之哺乳养育,

待其毛羽丰满,四出觅食,足以自立后,再寻求配偶,双宿双栖,以产幼仔,抚育后代,然后终至衰老死亡。

当它们生存期间,如果遇到狂风暴雨之侵袭,或遭受异族之伤害威胁,则必奋起抗拒,不惜千方百计,以求战胜环境,延续生命。

人为万物之灵。

人类在求得生存满足、延续后代之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人们要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个性,融入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并为这一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来人生有涯,光阴无涯,在人生百年之内,如何去爱惜光阴,把握机会,追踪前贤,效法先烈,成为顶天立地,俯仰无愧,福利人群,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杰出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唾手可得的丰功伟绩。

在现代竞争社会中,优胜劣汰,已属公理。

尽管你天生聪明过人,但是假如你自己不肯努力,不肯积极奋斗,勤于进取,成就终归有限。

一个有抱负,肯进取的人,就好比一颗充满生命活力的种子,无论掉在哪个角落,甚至石缝里面,一旦遇到机会,就能发芽,茁壮、蓬勃、成长、开花、结果,而有所贡献。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志者事竟成,便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素质教育全面而又丰厚的内涵,造就一个不悔的人生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之所以富于魅力的原因。

2.儿童心理和意识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

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

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由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

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

和客体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

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但从个体说来,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

人生下来以后,首先是适应世界。

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便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

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矗只有在主体和客体不断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产生和发展人的认识,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此,人的心理,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

因为只有在能动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个

体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也才能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吸收外界信息。

一个闭目塞听,与世隔绝的人,是无法形成人的心理和认识的。

儿童青少年也是一样。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不是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在积极的活动中来反映现实的。

例如,病了就叫起来,饱了就安然睡去;对甜的东西表示欢迎,对苦的东西,就表示拒绝。

当然这里,活动的有意性是很低的,但婴儿正是在这样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反映了或逐步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性质。

就这样,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

同时,已经形成的心理又反过来调节以后的活动。

从儿童活动的起源和发展说,儿童的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儿童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

因此,研究儿童的活动,既要研究儿童的运动和动作的发展,也要研究儿童各种活动形态的发展。

运动是一切生物有机体的共有的机能,人类也是一样。

例如,人的劳动要靠手的肌肉的运动,人的言语要靠言语器官的运动。

儿童在胎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最初的运动。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哭叫。

手脚乱动、吸吹等运动,很快就和后天的条件建立各种不同的联系,形成各种条件反射。

这就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中的一种反映活动,其中主要的是感知和运动,是后天获得的经验的来源。

与此同时,儿童不但和外界事物建立条件联系,也在儿童自身的各种感官机能之间建立条件联系,如手眼协调运动。

因此,儿童运动的发展是从无条件反射的调节逐步改造为条件联系的过程在儿童的各种条件联系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出现有意的运动,即追求一定目的的运动,这就是动作。

动作和一般的机体运动不同,首先,它具有整体性,它不是单调的,而是对象性的动作(如用筷子、匙子吃饭或用脸盆、毛巾洗手洗脸),凝结着人类的物化了的智力。

儿童掌握这些动作的过程,也就掌握了儿童与物体、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进而掌握复杂的社会要求、社会关系和社会经验,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心理。

在关于活动与思维发展的关系上,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历史文化发展观”,鲁宾斯但那提出的“意识与活动统一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

特别是他们提出的“内化”理论、“主导活动”理论,对儿童心理、思维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内化的理论,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

我们赞成“内化”理论,但不能把思维简单地看成是由动作“内化”而成,以至把动作看成是心理、思维的唯一泉源。

这样,就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相距不远了。

至于皮亚杰的内化理论,认为“守恒”是“来自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连接,合并、分散,集拢等等),而不是来自知觉。

他认为,动作是可逆的,而知觉是不可逆的,这样一来,就把进行的动作,活动和在这些动作、活动中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否认了知觉是感性认识的根源,也就必然把动作、活动和表象、概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最后必然导致背离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最初确实更多是和动作联系的,在语言出现以后,又是和出声语言相联系的,这些外部动作、出声语言以后便逐渐“内化”,即逐渐简缩化、默语化、概括化,从而能够“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但绝不能说,在最初的动作、活动中,没有内部

的心理活动在调节。

事实上,儿童出生后的动作,就是在内部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感觉的调节下进行的,以后便在具有整体性的知觉的调节下进行。

在知觉常性或“客体的永久性”出现以后,作为最初的心理“内化物”的表象,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

而言语符号的内化(内部语言)则使心理的“内化”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至于关于“主导活动”的理论,也是苏联儿童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这个理论是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相联系的,也和量变质变问题相联系,是和发展的阶段性和个别性相

联系的。

所谓主导活动,即决定着儿童青少年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根本性的质的变化的活动。

它具有三个特点:

(1)儿童在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质取决于主导活动;

(2)从主导活动中产生出或分离出新的活动;(3)在主导活动中产生、形成着各种具体的心理过程。

我们认为,儿童活动发展的主导形态是从婴儿时期的动作发展开始,经过学前时期的游戏活动,到学龄时期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逐步发展着劳动活动。

儿童思维的发展和产生,总是与儿童的动作、游戏,学习、劳动的产生和发展相联

系。

儿童的心理意识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孩子将来的一生,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对儿童心理和意识的发展予以充分重视,促使其正常、健康的成长。

如果出现心理和意识方面的障碍,如多动症、自闭症等,必须及早找儿童心理专家诊治。

3.古今名人的教子之道

在明确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儿童心理和意识发展的特点后,本节将通过古今名人的教子之道,给天下为人父母者以启迪。

孔子教子学诗礼

孔丘(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未年的大教育家。

相传他有三千子弟。

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

“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

”伯鱼说:

“没有。

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

’我说,‘没有。

’父亲说:

‘不学《诗》,无以言。

’我后来就开始学《诗》。

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

父亲问我:

‘有没有学《礼》?

’我说:

‘没有’。

父亲说:

‘不学《礼》,无以立。

’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

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

陈亢说:

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

知道了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私。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史记》上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孔子自己对学生也说过他的教育内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和他对儿子说的话是一致的。

这也许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的一个较早的典型事例。

现代人对于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诗教,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

古代文字结构比较复杂,纸张、印刷都未发明,书写也很不方便。

人们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的经验,许多都是靠诗歌流传的。

“诗言志,歌咏言”,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所以,孔子对于用诗来进行教育特别重视。

传说《诗经》305篇,就是他亲自删削编定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过学《诗》的好处:

“小子!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乌鲁草木之名。

”也就是说,学了《诗》,可以启发思想,可以用历史经验的对比来观察得失,可以增进互相的团结,也可以用来进行批评,还可以学到许多自然知识,因此无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或是从事国家事务都用得着。

事实上我们看到春秋战国的时候,一些人办外交,往往张口就两句诗,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比较婉转,不使气氛太紧张。

孔子特别强调要伯鱼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

他对伯鱼说: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面对墙站着,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走了。

为什么孔子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呢?

原来《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开头的一些篇章的总称,内容多和修身、齐家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

孔子说的“不学《礼》,无以立”,比较容易明白。

他所说的礼,就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离开了这些,在社会上当然就站不住脚了。

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当然,今天我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他们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接班人。

但是,孔子教子的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儿童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利用文艺形式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往往有效得多。

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又必须把道德品质放在首

位。

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间的关系,他的学习和工作才有正确和持久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正直而有成就的人。

诸葛亮教子俭养德

诸葛亮(公元181一234年)曾经有一封奏书给蜀后主刘禅,谈到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安排,他说: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

寸。

老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公元269年,晋统一了全国,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他们爵禄。

那时诸葛亮第三个儿子诸葛怀还在。

他推辞说: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

材同椿栋,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瞩下,实隆赐也。

他在这里说的经济情况,和诸葛亮当年说的大致相同。

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

当时后主刘禅幼弱,蜀国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他为什么不置家产,为子孙多留一些呢予人们都说诸葛亮会算计,他为子孙打算,也是算得比较远的。

他在给哥哥诸葛谨的信中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

“瞻今之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耽心的是:

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会反而成不了大器。

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

他给外甥的信也说:

“志当存高远。

”这都表示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

一个叫静,一个叫俭。

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清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他认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

要学习就要有志气,就要心静。

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

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

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重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

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细碎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

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但“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自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

怕的是“老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决心。

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让孙子生活俭朴一点,还是为了使他们更有理想,更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稷有用的人。

陶铸留给女儿的精神遗产

十年浩劫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拉大旗作虎皮、假借党的名义,诬陷迫害了大批忠于党的事业的革命老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铸(公元1908一1969年)就是其中的一位。

陶铸被软禁以后,他的女儿陶斯亮曾经被允许同他在一起住一个月。

由于监管的人监视得很严,他们不能谈任何现实情况。

可是陶铸不惜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女儿,并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志向。

在短短的放风时间里,陶铸经常目不转睛的凝视着四周池水里的荷花,对斯亮说:

“亮亮,你要好好记住它。

你看她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崇高的品德。

陶铸还给女儿讲历史上忠臣的故事。

他讲了东汉末年的范滂。

当时宦官擅权祸国,到处是贪官污吏。

范滂不畏权势,勇敢斗争,揭发了“深为民害”的权豪之党20余人。

贪污的州官听到范滂要来,望风解印绶而去,后来,范滂被诬陷逮捕,县令想放他逃跑。

范滂说:

“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挺身就险,死时只有33岁。

他又讲了宋朝贤臣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个不畏权贵、立志改革的丞相。

他被贬外逐时,还念念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还向女儿讲解唐朝李贺的诗: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陶铸对女儿说:

“亮亮,你领会到了吗?

李贺在这首诗里寄喻了自己在困厄时的苦闷心情和他不甘在伤感中消沉的决心。

即使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陶铸教给女儿的,仍旧是正直、坚持真理和奋发有为的乐观主义。

江青、陈伯达等人无中生有地散布陶涛是“叛徒”的流言蜚语,把斯亮的心搞乱了。

有一天,她乘监管的人不注意,问陶铸说:

“你出卖过同志吗?

”听到女儿的这个问题,陶铸愤怒地直视着女儿的眼睛说:

“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

我宁愿把自己的热血全洒在地上,也不会做对不起党的事情的!

过了几天,陶铸把自己1935年国民党监狱中写的咏志诗,抄录给女儿:

秋来风雨费吟哦,铁屋如灰黑犬多。

国未灭亡人半死,家无消息梦常过。

攘外空谈称绝学,残民工计导先河。

我欲问天何聩聩,漫凭热泪哭施罗。

诗中的施罗指的是邓中震、罗登贤两位烈士。

陶铸把自已处在敌人铁窗下时的胸襟披露给女儿看,不仅是为了回答江青、陈伯达之流的无耻诬蔑,也是为了使女儿能够继承这样一种忠于革命的英雄气节。

老舍和生命的教育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以其生活节俭、治学严谨、文风朴实而赢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这位艺术大师无论何时何地也忘不了自己的母亲对他一生的影响。

他常对人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他接触过不下20位教师,其中有给他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

但他的真正的老师还是他的母亲。

尽管母亲不识字,可把性格传给了他,给了他生命的教育。

老舍的一生是艰苦的。

父亲早年抗击八国联军阵亡。

那时他才一岁半。

他是靠母亲给人洗衣服和缝缝补补带大的。

老舍的母亲很爱花。

她的小院里种着两棵枣树,还有几株石榴和夹竹桃,母亲每天浇水灌溉,十分爱护,每年夏天总要开很多花。

母亲喜好干净,每天都要扫院子、擦桌子,整治得一尘不染。

这使得老舍也逐渐形成了对花、对草的爱惜,自然也就养成了爱整洁有序的生

活习惯和性格。

他的母亲生性豪放,助人为乐,凡事有求必应。

因此老舍先生也是好客、豪放,待人诚恳热情,有求必应。

他的母亲要强、豪爽,在兵荒马乱之中,在饥荒里,为保护自己的儿女甘受一切艰难困苦。

在老舍先生看来,母亲坚强的性格给他以后的道路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抗战初年,为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出面借钱,募捐。

借地方。

有人被捕,他挺身而出,向国民党政府要人,千方百计地进行营救。

他的母亲从不和别人吵架,宁可吃亏,也不斗气。

老舍对一切人和事,也都采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是平常事。

但在做人上,他却有一定的宗旨和原则。

事可以将就,但不能超过自己划定的界限。

他说:

“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

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

老舍的母亲很勤劳,作事一板一眼,从不敷衍。

为了孩子们的吃穿,她给别人洗衣或者缝衣服,总是仔仔细细,就连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沫,她也要弄得干干净净。

老舍的衣服虽不考究,但都大体整洁。

他写的稿子向来整整齐齐,清清楚楚。

他那朴实的文风和严谨

的治学态度,的确受到了母亲的熏陶。

因为母亲给了他生命的教育。

在母亲的影响下,老舍也十分注意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并且有一套独特的见解。

他要求子女们不要有虚荣心。

要诚实律己、自强、自立。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

“我有3个小孩。

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他还曾在家书中说:

“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

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

”他还说:

“书呆子无机会腾达,有机会做官,则必贪污误国,甚为可怕。

”为此,他还定了自己的教子“章程”:

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不必门门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该多玩,不失儿童

的天真烂熳。

他说:

“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