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7935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笔记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笔记整理.docx

《语文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笔记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笔记整理.docx

语文笔记整理

语文笔记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

二.

(一).含义类问题

从语境义与情感义两方面作答。

语境义即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特殊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二是该句运用了象征的修辞。

这两种情况下,要将喻体还原为本体。

情感义即表达了…对…什么精神的赞扬(或表达了…对…什么行为的批判)等此类话语。

(二).作用类问题

从文字的内容出发,结合文字在文章中的位置,从结构安排、主旨中心、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内容情节五个方面考虑。

1.开头部分

(1)开篇点题,总揽全篇,总领文意

(2)开门见山,点明中心,突出主旨

(3)交代动机缘由,呼引下文,使内容流畅自然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点明全篇线索,使之脉络清晰,行文有序

(6)为后面内容情节作铺垫,使结构严谨,情节内容合理自然

(7)与后面内容情节形成对比或反衬,突出人物的特点、感情或事物的特征形象

(8)设置悬念,引入入胜,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2.中间部分

(1)使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承上启下

(2)另生新意,形成文意转换,使之合理顺畅

3.结尾部分

(1)收束自然,使情节内容自然完整,水到渠成

(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4)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效果

(5)戛然而止,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效果

(三).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1.从题目与人物关系上来答(突出人物形象,暗

示人物命运,点明人物的活动环境)

2.从内容表达上来答(总括全文内容,突出故事主要情节)

3.从结构安排上来答(题目是全文线索,贯穿全文)

4.从作者的情感上来答(题目凝聚感情,爱憎分明)

5.从主题表达上来答(题目点明或暗示主题)

6.从修辞上来答(题为比喻,形象生动;题为拟人,活泼新奇;题为双关,耐人寻味;题为象征,发人深思,含蓄隽永)

(四).文学作品中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为人物活动设置具体环境

      2.交代人物身份、地位,为人物性格张本

3.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4.烘托人物形象

5.表达人物心情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7.反映(暗示)主题思想

(五).文学作品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代背景,方便读者了解故事

2.提供人物思想、性格形成的依据

      3.社会环境的描写是反映作品主题的一面镜子,是作品主题思想的基础

(六).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用词

1.主题评价用词:

鲜明深刻突出振聋发聩入木三分

令人耳目一新

2.情节评价用词:

一波三折集中紧蹙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意趣横生自然合理

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如涓涓细流,似春雨润物

若疾风骤雨,似大海狂澜

3.结构安排评价用词:

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天衣无缝不露痕迹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前呼后应踏雪无痕

匠心独具匠心慧月

4.开头评价用词:

开篇点题神龙显首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引人入胜统领全篇总揽文意奠定基调

交代缘由铺垫蓄势

5.结尾评价用词:

收束自然总括全篇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戛然而止绕梁三日言有尽而意无穷

6.内容评价用词:

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人肺腑饱满充实

平中见奇横峰侧岭于无声处听惊雷

7.语言评价用词:

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含蓄隽永耐人寻问

明快犀利尖刻冷峻通俗质朴简明自然

清新典雅优美形象

(七).艺术手法名称及详解

      1.细节描写:

对局部的细微的情节的细枝末节进行描写。

一般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针对人(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物、事进行描写。

它的作用是: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

2.白描:

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和烘托,粗线条地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其特点是文字简洁,黑白两色。

3.勾勒:

以简洁的语言粗略地描绘出事物的轮廓(比白描更为简洁),其特点是:

语言简洁而形象鲜明,使事物的特征突出。

4.渲染:

在写作中,这是一种夸大形容的手法。

其特点是:

用色彩突出物体的形象,在物象的外部着以浓重的色彩。

其作用是更好地突出物体的形象。

5.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的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其作用是:

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能对正面描写进行有益补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6.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众多的人物+环境描写

7.伏笔:

预先为事物发展与人物出场奠定条件,在读者不经意间设下一点,即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事在不大引人注目的地方暗示,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

其作用是:

使情节含蓄曲折,让故事情节自然合理,使文章构思严密,结构严谨。

8.铺垫:

为突出人物或主要事物对其进行有效渲染,让主次形成水涨船高的态势。

其作用是:

使情节发展自然合理,让文章前后照应。

9.正衬:

也叫陪衬,是指用所写的事物相似或其他相近的事物从正面来烘托所写的事物。

以人衬人,以景衬景,以人衬景,以景衬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

10.烘托:

在写作中是指从侧面对事物加以渲染,而且带有铺张的色彩。

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带有明显的渲染和铺张的色彩。

11.烘云托月:

为表现某一形象而极力表现与之有关的某种形象,鲜明生动,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12.线索:

其特点是贯穿全文,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纽带。

根据其性质可将其分为叙事线索、感情线索、结构线索、情节线索等。

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的活动经历、某个具体的事物、某个人的某种感情等都可以作为线索。

13.虚写:

指在实际的叙述、描写、议论等之外的想象、回忆、幻想、梦境等都称为虚写;也指不直接写人物,而写环境对人物潜在的影响,也叫做侧面描写。

其作用是:

扩大作品的艺术空间,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主体形象更鲜明、丰富、突出。

14.留白:

指作者隐去某些情节,不做交待,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想、回味。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兴趣,收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15.悬念:

作者在情节发展中故意起疑端,造成读者急切关注的心态,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16.对比:

可以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它的目的在于突出比较对象的特点,无主次之分。

17.反衬:

只能用于不同的事物,不能用于同一事物。

它的目的在于以次衬主,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使主体形象鲜明突出。

18.小中见大:

作者通过选取有典型意义却从中反映出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小事物来叙写,这样可以收到举重若轻、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

19.象征:

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集中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思想感情,在诗歌散文中较多使用。

它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抒情性,收到深入浅出的艺术效果。

象征与比喻本质不同:

比喻的修辞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相似点。

而在象征的手法中,具体形象与抽象含义水乳交融、难以剥离。

附艺术手法名称: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小中见大欲扬先抑

衬托描写铺垫伏笔悬念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反衬对比、

烘云托月象征联想

(八).如何回答开放性试题?

第一步:

表明态度,亮出观点(须认真审题,思考分析再得出观点)

第二步:

说明理由(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

第三步:

总结观点、启示,重申态度

第四步:

联系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汲取启示

(九).如何回答某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1.着眼于全文整体上的特点

(1)从线索角度回答

(2)从写作顺序的角度回答(事情发展顺序、空间顺序等)

(3)从记叙顺序角度(顺叙、倒叙、插叙)

附记叙顺序的作用

顺叙: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倒叙: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插叙:

使情节更加完整,使来龙去脉更清楚。

2.从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回答

附结构安排的手法

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2.对比的手法3.铺垫伏笔

4.承上启下5.悬念6.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十).如何回答某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1.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

以小见大开篇明志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2.从写作技巧的方面思考:

象征手法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虚实结合铺垫伏笔

对比反衬

3.从形象塑造的方面考虑: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欲扬先抑

4.从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角度考虑:

第一人称:

真实而具有感染力,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

亲切而具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感情。

第三人称:

自由灵活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全方位表达。

5.从语言风格角度考虑作答:

见于语言评价用词

6.从结构安排:

线索角度与各部分的结构安排

7.从修辞角度考虑:

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抒发强烈感情)

比拟(形象富有感染力)对比(让事物特点鲜明突出)

夸张(突出事物形象,获得鲜明印象)

反复(强化某种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附修辞的表达效果

比喻:

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拟人:

使事物的特点变得鲜明生动,更容易抒发作者的感情。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更好地抒发感情。

对比:

让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生动。

反复:

强化、强调某种思想感情。

反问:

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使语气更加强烈,更好地表达情感。

设问:

在开头时,引发读者思考,带动全篇;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尾时,令人回味,深化主旨。

引用:

增加文章内涵,使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增加文章深度力度;有时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夸张:

使读者印象更加鲜明,更好地渲染气氛,也能更好地抒发某种感情。

通感:

巧妙地展示了事物的形象特点,使形象特点更加鲜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抒发了坐着的思想感情。

对偶: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十一)作答科学小品文选择题的方法——以文为本

1.研读法:

注意每一段的内容、中心;注意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的词语。

2.比照法:

将选项中的内容代入原文中比照。

容易设陷阱的情况:

(1)错把未然当已然

(2)错把或然当必然

(3)无中生有(4)故意歪曲

(5)偷换概念(6)强加因果

(7)以偏概全(8)片面绝对

二.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常见的文言虚词(见附页)

(二)词类活用口诀

名词作动词:

者前所后两名连,介宾在后副在前。

能欲可后作动用,带上宾语必是动。

形容词作动词:

形作动时很好辨,带上宾语让你看。

形容词、动词作名词:

形动作名皆有因,动词之后它为宾。

形动若是作主语,常变名词等着你。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较常见,方式工具前加用。

现象名前表修限,处所加在趋向往。

比喻可译像什么,相当介宾之功能。

(三)常见的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主语承前省略】

左(持)准绳,右(持)规矩。

【谓语省略】

尉挺剑,广起,夺(剑)而杀尉。

【宾语省略】

激昂(于)大义;得双石(于)潭上【省略“于”】

2.判断句:

陈胜者,扬州人也。

【从属关系】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同一关系】

3.被动句:

君幸于王【…于…】受制于人【受…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信而见疑【…见…】

为天下所笑【为…所…】忠而被谤【…被…】

4.状语后置句:

介词“于”“以”“自”“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对前面的动词进行修饰限制,常放在动词之后,构成状语后置句。

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不病人之不己知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何以战大王来何操

(3)“之”字宾语前置

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是”字宾语前置

唯马首是瞻唯利是图

(5)介词宾语前置

“是以…”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

文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安能使察察之身受物之汶汶者乎?

6.谓语前置句例: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四)文言文翻译——搜集所学,结合语境,心中有点

要点:

增、删、留、调、补

(五)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表授予官职的:

征、辟、荐、举、拜、选、除、授、赏、封、起

2.表罢免官职的:

罢、黜、免、夺

3.表提升官职的:

升、擢、拔、迁、陟、加

4.表降低官职的:

谪、贬、放、出、出宰、左除、左降、左授、左宦、左迁

5.表调动官职的:

调、改、转、徙

6.表兼任、代理官职的:

兼、摄、权、守、领、署、行、判

7.表辞官的:

悬车、解官、致仕、乞骸骨、乞身、请老、移病

三.诗歌鉴赏类

(一)意象:

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常用意象

月:

思念牵挂的象征,常用来思念故乡的亲人

莲:

爱情的象征;高节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蝉:

悲凉,伤感,惆怅,失意,也可代表清高

鹧鸪:

旅途艰难,也抒发一种离愁别绪

菊花:

坚贞高洁;淡泊名利

梅花:

高洁的人格竹:

高风亮节,情操高节

松:

无畏的气概梧桐:

凄凉悲伤

石:

顽强坚强的象征浮萍:

身世起落

杜鹃(子规):

凄凉燕:

夫妻爱情

雁:

书信流水:

时光流逝

草:

游子的思乡之情南浦:

分别离别

(二)意境:

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诗歌意境特点:

恬淡闲适清新明丽明净绚丽清新幽深

——田园诗

恢弘壮阔雄浑壮阔旷远豪放壮美奇丽

——边塞征战诗

孤寂清冷惨淡凄凉萧瑟悲凉冷清凄凉

——送别思亲闺怨羁旅诗

凝重深沉清幽深远深邃寥廓

——咏史怀古诗

(三)中国古典诗歌常识

1.古体诗:

《诗经》、《楚辞》

中诗乐府诗:

题目中有“歌”“行”“引”“吟”等字眼

国绝句:

五言、七言,每首四句

古近按形式分律诗:

五律、七律,每首八句,每

典体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颔颈尾

诗格诗按内容分:

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思亲闺怨羁旅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等

歌律小令(≤58字)

一诗按字数分中调(59—90字)

览词长调(≥91字)

(又称诗余、长短句)按风格分:

豪放派、婉约派

散曲:

分为小令与套数

曲按表现形式分剧曲:

分为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2.咏史怀古诗的写作目的

(1)以古人之针砭现世之疾

(2)借前朝之兴亡警今世政治

(3)遗先贤之高风论今人品行

(4)赞先贤之伟业抒雄心壮志

(5)借古人之噩遇述自身之不平

(四)如何读懂诗?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处境及其作诗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2.洞察本事,注意诗的题目,从题目获取信息(何人?

何事?

何由?

何情?

)。

3.注意诗中的形象及意象,体会诗人的用意。

4.注意诗中的意境特点,通过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诗人的感情。

5.注意直抒胸臆的句子,把握诗人感情。

6.注意诗中的特殊结构,尤其是倒装的手法。

7.注意诗后的注释。

8.注意诗的构思与层次(诗歌的结构安排一般是起承转合)。

9.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琢磨语言的精炼与传神,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体会诗人感情。

(五)诗歌鉴赏常见题目汇集

1.分析诗歌意境型2.分析表现技巧型

3.分析语言特色型4.分析炼字型

5.分析关键字型6.引用典故的作用分析

7.叠音词的表达效果8.如何回答景情关系

9.形象分析型10.表现手法分析型

11.对比鉴赏型(前11道题目的作答方法见附页)

1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从描写角度、描写顺序、描写手法三方面来答。

描写角度即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五大感觉与动态、静态的角度。

描写顺序分空间、时间、逻辑三大顺序。

空间上分远近、高低、上下、里外等;逻辑上分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点到面等方面。

描写手法有白描、渲染、衬托、映衬、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

1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

(1)形象上:

景物本身有何特点

(2)色彩上:

五彩缤纷、昏暗单调等

(3)意境上:

清新明丽、凄凉悲伤、雄浑壮阔、隽永深沉等

14.这首诗某某句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1)对意境的描写表达上:

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意境

(2)从情感上来考虑作答:

流露出(或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3)从对主旨的表达上来答

四.语文基础知识

(一)常见成语(见附页)

(二)病句辨析

1.注意并列短语:

(1)搭配不当

(2)语序不当(3)表意不明(4)分类不当

2.注意数量短语:

(1)表意不明

(2)重复啰嗦(3)表达不当【“提高…倍”可用,但“降低或减少…倍”错误,应该为“减少…百分数”】

3.注意介词结构:

(1)搭配不当

(2)主语残缺(3)谓语残缺(4)主客倒置【焦裕禄对我们年轻人并不陌生。

(×)】(5)语序不当

4.注意关联词:

(1)位置不当

(2)搭配不当(3)逻辑不当【尤其是递进关系、因果关系】

5.注意人称或指示代词:

指代不明【一位八十岁的老人仍记得哥哥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温情主义者。

(×)】

6.注意出现多个谓语:

(1)搭配不当

(2)承前省略不当(3)句式杂糅

7.注意动词或谓语后出现长长的句子成分:

这类问题常常出现的错误是缺乏宾语中心语

8.注意反问句或否定词的出现:

这类问题常常出现的错误是否定不当【谁又能否认地球不围绕太阳转呢?

(×)他无时无刻不忘家乡父老=他时时刻刻都把家乡父老忘了。

(×)】

9.注意固定结构时【围绕…中心;以…为…;由…造成∕决定;本着…原则∕精神∕宗旨;(√)围绕以…为主题;本着…为原则(×)】

10.注意“是”“成为”一类词在句中出现:

是否出现主宾不搭配

11.注意句中出现的文言词语,例如:

诸、焉、叵、堪,看是否出现了重复啰嗦【公诸于社会;可堪称…(×)】

12.注意出现含有两面意义的词语

13.注意时间时间副词或时态助词的出现,看是否会出现时态不一致的问题【将、刚刚、立刻、马上、顿时等副词;着、了、过等时态助词】

(三)衔接排序题(资料丢失)

(四)句子仿写

句式相同

句数相同

形似结构相同

修辞相同

句表达方式相同

子内容相关

仿神似风格相似

写逻辑关系相同

五.作文五点要求

快入题勤分段显重点巧联系概括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