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122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docx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

  品读《儒林外史》讲稿

  冯保善

  一、从世家浪子到文学巨匠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18世纪的第一个夏天,农历五月,石榴花盛开,骄阳似火的时节,安徽全椒襄河湾探花第,一个新生婴儿降生,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未来创作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全椒吴家,可不是一般的家庭。

清人著作中,还曾经专门记载了吴家四兄弟考中进士的佳话。

此事发生在吴敬梓的增祖一辈。

全椒廪生吴沛五个儿子,老二国器做出牺牲,放弃学业,守护田园;国鼎、国缙、国对、国龙先后考取了进士,吴敬梓的亲曾祖吴国对,更是以一甲第三名的成绩考取探花。

  然而,到了吴敬梓祖父这一辈,各支派之间,盛衰已是判若天壤。

吴国对的三个儿子吴旦、吴勖、吴昇,老大为增生,老二为贡生,老三布衣终身。

根据我的老师陈美林先生考证,吴敬梓原本是吴勖的孙子,因为长房吴旦的独子吴霖起没有子女,于是过继到了他的门下。

  这样,吴敬梓就成了吴国对这一支的长房长孙,自然肩负起继承祖业,光大门楣的重任。

养父的严格管教,吴敬梓自幼树立大志,学习刻苦。

十三岁这以年,吴敬梓人生中第一次真切地经历了生离死别。

慈爱的母亲撒手归西。

这对于吴敬梓是至为沉痛的打击。

处在矛盾交织异常复杂的大家族中,突然间失去了母爱,让少年吴敬梓感受到一种空前的孤独。

原本活泼张扬的他,曾一度变得十分孤僻。

寡言少语,从私塾归来,不再同其他的孩子嬉戏打闹,躲进一室,俨然是一个躲避红尘的僧人。

  康熙五十三年(1714),吴霖起拔贡二十八年后,被任命为江苏赣榆县学教谕。

吴敬梓随从来到赣榆,在这里生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他留下的第一首诗《观海》,便应该是到赣榆后游赏大海所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因为性格方直,不懂得圆融,吴霖起丢掉了赣榆的差事。

桑榆晚景,无法接受这样的打击,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中,吴霖起一病不起,含恨撒手人寰。

  父亲去世后,家族内部围绕遗产分配引起的争斗,让吴敬梓看透了自诩孝义传家的吴家子孙,原来不过是利益驱动着的鸱鸮、恶狼。

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去,吴敬梓的精神支柱也猛然间倒塌了。

在迷惘与困惑中,他开始放荡人生,沉迷于现世的恣意享乐。

凶恶地顶撞着长老,不肯听良言规劝。

沉湎在诗酒风流中,加上不谙世故,一掷千金,所分到的不多的遗产,很快消耗殆尽。

  吴敬梓的放荡挥霍,更引起乡邻族人的不满,其《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词中说:

”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被妖魔化的吴敬梓,成为乡里败家子的典型。

他不予理睬,依然我行我素。

二十九岁那年,参加家乡滁州科考,这是决定能否参加举人考试的预考,他依然放浪形骸,醉酒沉迷。

幸运的是,主持考试的李凤翥爱才心切,在严厉呵斥后,还是公正衡文,将他取为第一。

  雍正八年(1730)除夕,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吴敬梓孤身只身一人流落南京。

夜深人静之际,他思绪翻飞,难以入眠,写下了《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一组八首词。

词中流露出了移家南京的想法。

  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33岁。

过了农历正月,即整备好行囊,携妻将子,正式移家南京。

房舍是购置妥当的,就在秦淮河与青溪相相接的地方,淮青桥附近,名秦淮水亭。

  东南都市,五方杂处,人文荟萃,名流群集。

在南京,吴敬梓也很快与这里的一批文人建立起了联系。

如诗人朱卉、李葂、徐紫芝、黄河、姚莹;画家王宓草、王溯山;学者程廷祚、刘著;还有自然科学家如周榘。

全椒故乡的二三知己,如族兄吴檠、连襟金榘、故雨章晴川诸人,也仍有往还。

移家南京,吴敬梓改善了心情,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境界也悄然间得到了提升。

  移家南京后的吴敬梓,有过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乾隆元年被荐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的学院、抚院两级考试,最终的督院考试中,因为身体原因,未能终考,因此失去了最终进京参加鸿博殿试的机会。

二是为拯救世风,修造先贤祠。

这次活动,樊圣谟、吴敬梓、程廷祚、吴培元都是核心成员。

其中无锡人吴培元,是吴敬梓”生平所至敬服者”.被誉为《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的虞育德,就是以吴培元为原型塑造的。

第三,便是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

  晚年的吴敬梓,疾病缠身,穷困潦倒。

他的朋友程晋芳曾经记载,说他在博学鸿词考试之后,生活益发贫困,环堵萧然,拥书数千卷,窘极则以书易米。

冬天苦寒无酒食,邀友人五六人,乘月绕城堞行数十里,天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

夜夜如是,谓之暖足。

可见吴敬梓贫困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吴敬梓的儿子吴烺有悼念他妻子的诗,其中也真切记录了当时家庭贫困的景况,说是”家贫断炊,每贳饼而食”,”深冬无卧茵,孺人以絮裙代之”.也因为谋生,吴敬梓经常外出,跑了周边不少地方,包括淮海之地、扬州等,但返回南京家中时,常常灶冷灰残,有些日子揭不开锅了。

对此,吴敬梓充满愧疚,他甚至发誓,为了能让家小填饱肚子,自己宁可去佣工、做下人做的粗活。

  贫病交加中,吴敬梓成为一个只能享受思想愉悦的”精神贵族”.但他没有屈服于贫病的摧残,以顽强的毅力,持续约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他不朽的名著——《儒林外史》。

一个富有贵族气质的诗人,一个骄傲自负自视甚高的才子,一个时代不世出的天才作家,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的过程中,该是承受了多大的压力,经受了多严峻的考验,有着何等超凡的坚韧毅力,其书中包含了多少怨愤愁苦,倘若我们不能够抱一种同情之理解,不能够感知吴敬梓博大的情怀,是很难真正读懂作者,也很难读懂《儒林外史》的。

  二、灵魂扭曲的一代文人

  吴敬梓为什么给他的小说起名叫”儒林外史”,用闲斋老人的话说: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

”其主要内容,用天目山樵评语的话说,是”特为名士下针砭,即其写官场、僧道、隶役、娼优及王太太辈,皆是烘云托月,旁敲侧击”.这些儒林中人,或”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或”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或”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总之,不外乎忘掉了人生的本质,被功名富贵扭曲灵魂和人性,成为功名富贵的奴隶。

  范进的老师周进,便是一位”舍着性命去求取功名富贵”的典型人物。

  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人周进,自幼读书应举业,一直到六十多岁,连一个秀才都没有考取。

先曾在县城教私塾,学生考取了秀才,他也失了业。

薛家集办学堂,他得以”每年酬金十二两银子”受聘。

这样一份差事,也因不擅长应酬,众人不欢喜,夏总甲嫌他呆头呆脑,”将就混了一年”,而”安身不牢”,被辞了。

失业在家,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无奈接受姊丈金有馀的建议,随了几个客商,到省城替他们记账。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了金有馀等人游览贡院。

进了龙门,来到考举人的号房边,周进望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救醒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众人劝不住。

金有馀说:

”你看,这不是疯了么?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淘痛哭是的?

”“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问起原因,金有馀讲说了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经历,于是大家商议:

”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周进听得分明,感激涕零,”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继周进后登场的是范进。

周进钦点广东学道,先考了两场秀才,第三场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看到一位”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的老童生,应该是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破毡帽时代”,三番五次地审阅范进的卷子,移情的作用,终于读出这”是天地间之至文”,范进因此考取了秀才。

到了乡试考举人的时候,因为没有盘缠,范进去同岳父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不甘心,瞒着丈人参加了乡试,回到家,家里已是断炊两三天。

放榜的这天,母亲实在饿得吃不消,让范进将家里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上换几升米回来,煮餐粥吃。

这时有人前来报喜,说范进中举了。

邻居将还在集市上晃悠的范进强拉了回来,看见喜报: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

他爬将起来,又怕着手大笑道:

”噫!

好!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周进见号板而撞头、昏倒、不省人事,大哭不止,口里吐血;范进见报帖而发疯、跌倒、不省人事,情景有别,异曲同工。

周进的悲,是因功名绝望,内心不甘所致;范进的疯,是因孜孜以求的理想在突然间实现,已经绝望了梦想片刻间成真,大喜过望所诱发,均因为视功名富贵高于一切,才会有此等”疯症”.

  再看另一个”疯子”王玉辉,是连周进、范进那样最终高中的运气也没有。

这是一位”名”的奴才,一生为”名”所役使。

书中重点写了他的怂恿女儿自杀殉夫。

女儿死了丈夫,担心拖累父母,要”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公婆听见这话,惊得泪如雨下,连忙说道:

”我儿,你气疯了!

自古蝼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话来?

你生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

我做公婆的怎的不养活你,要你父亲养活?

快不要如此!

”王玉辉却是成竹在胸道:

”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

”向女儿道:

”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你竟是这样做罢。

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回家向老妻说明,妻子骂他:

”你怎的越老越呆了!

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

这是甚么话说!

”王玉辉道:

”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

”妻子痛哭流涕到女儿家去劝阻女儿了,王玉辉在家,淡定地看书写字,候着女儿死的信息。

过了三日,有人来报:

”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

”老太太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

王玉辉则走到床前说道:

”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

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

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

”仰天大笑道:

”死的好!

死的好!

”狂笑着走出了房门。

  或为富贵,或因功名,人性的扭曲,到了何等程度!

《儒林外史》中所写被功名富贵扭曲灵魂的,当然不限于上述三人,其实也不仅仅是八股文人,如术士陈和甫、山人牛布衣、冒名牛布衣招摇撞骗的牛浦、”老阿呆”杨执中、”呆头呆脑”的权勿用、测字的丁言志,以及杭州所谓的”名士”赵雪斋、浦墨卿、景兰江、支剑峰等,他们人格的畸变,都不难看出,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瘟疫,传染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土地。

  三、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吴敬梓深刻认识到八股科举、功名富贵对一代读书人,对整个社会众生人性心灵的戕害,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因此,在愍其不幸的同时,也在努力地为一代悲剧的读书人探索着理想的出路。

  作品中,吴敬梓先后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理想人格范型:

古代高隐、真儒、市井奇人。

三种类型体现了作者探索士人出路的三级跳,也体现出探索的艰难及其探索的执著。

  古代高隐型:

吴敬梓思想的第一级跳

  第一回塑造的隐士王冕形象,是作者设计的第一种理想人格范型。

王冕聪明、孝顺。

七岁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做些针指,供他到村学堂里读书。

十岁时,母亲让他到隔壁秦老家放牛。

他说:

”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

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遇到东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来家,递与母亲”.又省下每日早点心钱,在书贩那里买几本旧书读。

偶然间,为大自然的美丽所感动,便学着画荷花,过了段时间,居然画的”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就像是湖里长的”.

  王冕为人磊落,有鲜明的个性。

因为画荷花出了名,权贵危素从画中看出作者有前景,想结识他,让时知县约请。

时知县揣度着王冕闻听”自然喜出望外”,然而,王冕知道后,却是避走他乡。

再后来,朱元璋建国,传说要聘他做官,听说后,王冕”连夜逃往会稽山中”,不知所终。

  将王冕形象放在隐括全书的第一回中来写,有着重要意义。

这样一个人物,对于被功名富贵扭曲了人性的读书人阶层,毫无疑问时具有典范意义的。

但这一形象过于空灵,在现实中难以存在,以此匡世,也难于奏效,于是,只能将他放在隐括全文的楔子里。

  真儒型:

吴敬梓思想的第二级跳

  正文中,作者则倾力塑造了几个生活在现实中,食人间烟火,又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物,即”真儒”型。

用闲斋老人的说法,即”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者。

虞育德、庄绍光、杜少卿、迟衡山四位堪称”中流砒柱”的”真儒”.他们有这样一些共同的人格内涵。

  其一,淡泊功名富贵。

杜少卿”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安徽巡抚推荐他参加博学鸿儒考试,他装病辞聘。

庄绍光奉旨入京,”九卿六部的官,无一个不来拜望请教”,他不以为喜,反倒”会的不耐烦”;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太保公欲”收之门墙”,他断然回绝。

辞官归途,盐院、盐道、分司、府县官纷纷拜会,弄得他心烦,命作速开船。

回到南京后,为避免地方官绅打搅,索性搬入玄武湖洲中居住。

虞育德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博士,一个穷教官,他反生”欢喜心”,说:

”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

我此番去,把妻儿老小接在一处,团圞着,强如做个穷翰林。

”杜少卿赞他:

”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他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

  其二,文章道德,俱称楷模。

娄焕文说杜少卿”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庄绍光,”十一二岁就会做一篇七千字的赋,天下皆闻。

此时已将及四十岁,名满一时”.有经邦济世之才,所进教养十策,嘉靖帝赞其”学问渊博”,太保公也不得不承认他”果有出群之才”.虞育德,十四岁便被祁太公请了去教自己的儿子。

在山东巡抚衙门做事,同事钦佩他”文章品行,就愿拜为弟子”.

  其三,为人真诚。

如虞育德,遇朝廷求贤,有人建议他让康巡抚举荐,说:

”就是不愿,等他荐到皇上面前去,老师或是见皇上,或是不见皇上,辞了官爵回来,更见得老师高处。

”他说:

”我又求他荐我,荐我到皇上面前,我又辞了官不做,这便求他荐不是真心;辞官又不是真心,这叫做甚么?

”任国子监博士,有监生建议:

”荒春头上,老师该做个生日,收他几分礼过春天。

”他极力反对:

”我生日是八月,此时如何做得!

”监生说:

”这个不妨。

二月做了,八月可以又做。

”虞博士道:

”岂有此理!

这就是笑话了!

  其四,侠义助人。

杜少卿,韦四太爷赞他:

”少卿是个豪杰。

”迟衡山评价他:

”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

”郭孝子说:

”少卿先生豪杰,天下共闻。

”即便在落入困顿后,郭孝子来访,他还寻出衣服,当了四两银子相赠。

  市井奇人型:

吴敬梓思想的第三级跳

  作者拯救士林沉沦的动机是十分强烈的,虽然他对于读书人社会彻底失望了,但为他们探索出路的初心从未动摇。

  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描些的四个市井奇人,正寄寓了作者的这一探索思想。

”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成空;薪尽火传,工匠市廛都有韵”.在”真儒”辈风流云散之后,吴敬梓写了充满士人情调的四个市井奇人,事耐人寻味的。

作者从自己落入困顿,生活在下层的切身体验中,捕捉到在市井细民中,并不乏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存在。

他们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无须寄生于他人。

但作者认为,理想的人格,除了独立的意志,健康的心态,还应当具有精神上的追求与一定的文化素养。

况且,吴敬梓探索理想人格的初衷,原本是为了拯救士林的堕落沉迷,希望为病态的读书社会开出疗治的药方,于是,在”四客”,四位生意人的身上,赋予他们具有了读书人的情调——琴、棋、书、画,读书做诗——铸造新的理想人格范型,便成为必然。

”工匠市廛都有韵”,正昭示了继承延续”真儒”们精神品格的人,不在士林,而在市井;不是读书人,而为”工匠”“客人”.但四客形象,毕竟更多些吴敬梓心造的幻影。

对此,他也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该书结局,读之令人感伤,不无些许的迷茫。

  四、伟大的讽刺艺术

  吴敬梓是一位有着伟大悲悯情怀的作家,其创作《儒林外史》不是为了骂世,因此,他更注重揭示出社会的根源,将批判锋芒对着社会世相,指向八股制度。

  八股科举至上,作为朝廷的用人制度,在明清时代,八股文为全社会顶礼膜拜。

周进说:

”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鲁编修说: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马二先生说: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

”高翰林贬斥杜少卿:

”他果然肚里通,就该中了去!

”由此可见八股崇拜之一斑。

  功名富贵至上,这一观念浸透进了整个社会每一个细胞。

第一回,雨后的七柳湖边,三个头带方巾的人,胖子、瘦子、胡子,”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津津乐道的,正是功名富贵。

  安徽五河,问该县有甚么山川风景,是有个彭乡绅;问该县有甚么出产希奇之物,是有个彭乡绅;问那个有品望,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德行,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才情,是专会奉承彭乡绅。

何以故,因为彭乡绅有钱有势,是功名富贵的代表。

  功名富贵观念熏及闺阁。

佃户何美之的妻子议论范进的妻子,曾经何等的不堪,而今做了夫人,好不体面!

鲁小姐得知道新郎不通八股,仕进无望,”愁眉泪眼,长吁短叹”,直叫”岂不误我终身”.胡氏第三次嫁人嫁给了戏子,”怒气攻心……气成了一个失心疯”.

  可谓势利之风,遍被华林;功名富贵观念,浸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代文人,被功名富贵扭曲灵魂在所不免。

  鲁迅《论讽刺》一文中说: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主要是用白描笔法,通过被讽刺对象的具体言行,客观写实地描写,来达到讽刺的目的,正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我们略加例说,尝鼎一脔,欣赏一下《儒林外史》体现出伟大卓越的讽刺艺术,及其鲜与伦比的讽刺技巧。

  其一,自见法。

让被讽刺对象以他们具体的言语行事,自我画像,自我暴露。

举第四回写范进”遵礼守制”的例子。

既然”居丧如此尽礼”,便不该在母丧丁忧守制期间,脱掉丧服,换了吉服,外出秋风;既然对杯箸都如此挑剔讲究,虾元子、荤酒,也自然要拒不沾口。

他”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到嘴里”,汤知县”方才放心”,”放心”什么?

知道他守礼的虚假,主人也就毋须太过当真了。

此段文字在白描中写来,将范进为母守制的矫情虚伪及忸怩做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其二,互见法。

第二十八回,写一位盱眙县人诸葛天申,向流落南京的读书人季恬逸、萧金铉,说自己”有二三百银子”,希望找人编一本书,给自己挂个名。

晚上吃夜宵:

走堂的捧着四壶酒、四个碟子来:

一碟香肠、一碟盐水虾、一碟水鸡腿、一碟海蛰,摆在桌上。

诸葛天申是乡里人,认不的香肠……又不认的海蜇。

吴组缃先生分析说:

”这写的好像没意义。

但试想想,就是这样一个香肠海蜇都不认识的老好人,有了二三百银子,却不肯在家好好过日子,一心带着钱到南京来,诚诚恳恳要找‘名士’选刻一部八股文章,带上自己的名,‘以附骥尾’,硬把钱给穷极无聊的萧金铉和季恬逸等吃个光:

我们难道不觉得可笑,又为之惨然么?

”二三百银子是什么概念?

周进教书二十多年的薪水。

如此有钱,却不认识香肠、海蜇,说明他的钱是平时牙缝里省出来的,不是真有钱。

如此一笔巨款,用来买一个虚名,功名对人的浸蚀,何其严重。

而互相参见发明,才能够看出作者的讽刺笔法,这也是一种何其隐微高妙的讽刺!

  第三,揭露法。

让书中人物扮演揭露者的角色,或者以被讽刺对象之间的相互揭露,互相攻讦,使之一齐暴露。

第六回,写王德、王仁与严贡生之间的唇枪舌剑,一场口舌。

在这段文字中,二王及严贡生的品行文章,在他们相互攻讦之中,一齐暴光。

不再多说。

  第四,剥露法。

层层剥去伪饰,让被讽刺人物卑劣的原形毕露,不再有任何的遮掩。

第六回”严贡生闹病诈船家”有具体表现,叙严贡生如何一步步设计,处心积虑,赖掉船家的船钱。

其道德败坏、人品卑劣丑陋的本质,正是在逐层细致的描写中,被剥露的一丝不挂。

  第五,对比手法。

主要有三种情况:

  其一是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对比。

如胡屠户,女婿范进考取秀才的时候,他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算是贺喜,却是将范进教训了一顿,自己直吃到日西时分,醉醺醺的告辞。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又来贺喜,已经有烧汤的二汉跟着拿东西,礼品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走的时候,拿了范进给的银子,骂一通”该死行瘟”的儿子,吹捧了一阵范进,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中举前的范进,在屠户眼中,是”尖嘴猴腮”,”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甚至他考取秀才,也是屠户积德带挈,他要想考中举人,是”想天鹅屁吃”.中举之后,屠户眼中的范进,已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屠户的女儿,长到三十多岁还没有嫁人,也是因为”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的缘故,有意晚婚。

中举前,屠户对女婿有的是训斥,”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顿夹七夹八”的骂;中举后,屠户是虚心下气、低三下四,奉承吹嘘。

范进疯癫清醒后,洗了脸、吃了茶回家,屠户同邻居跟在后边,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屠户高声大叫:

”老爷回府了!

”典型的前倨后恭,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鲜明地暴露出人物的势利。

  其二是通过人物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暴露其品质的卑下。

  第四回,严贡生正向范进、张静斋自诩”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家中小厮走来,请他回家,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此即言语标榜与行为卑污的典型例子。

  其三是以不同人物对待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态度,来凸显人物的品行。

  第八回,南昌府上下两任知府,前任蘧太守澹泊名位,布衣蔬食,”每怀长林丰草之思”;后任王惠汲汲于功名富贵,上任伊始,便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蘧太守任上,衙门里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王惠任上,易之为”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这是不同人对待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与表现。

  吴敬梓能够”秉持公心”,去”指擿时弊”,不仅依据现实生活的客观形态,作真实写照,更在被讽刺对象喜剧滑稽举动的背后,揭出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写出被功名富贵及时代社会扭曲了人性灵魂的一代文人的悲剧,从而提高了其《儒林外史》的思想文化品位与深度,具有了更丰厚深广的内涵。

  五、《儒林外史》和南京的前世今生

  吴敬梓友人有诗说:

”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

”《儒林外史》是一部在南京创作的小说名著;不仅如此,根据陈美林先生考证,作家吴敬梓在移居南京不久,便入籍南京,也可谓地地道道的南京人。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儒林外史》是南京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切切实实的贡献,是一个伟大的奉献。

  如上面我们所讲,移居南京后的吴敬梓,他的人生思想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

《儒林外史》中说南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六朝风尚和文学,六朝的文化精神,对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明清东南都会,江南文化中心,吴敬梓在南京,也接受了时代进步思想如严、李学说,科技思想等的影响。

这都是他能够创作出《儒林外史》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儒林外史》中,江苏、南京也成为最重要的故事发生场景。

陈美林先生有专文对此详细论说。

书中写到了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江西、安徽、陕西、四川等省区,从所占篇幅看,涉及江苏的有51回之多,其中写到南京的,累积多达29回。

书中人物,特别是理想人物,也大多是江苏,尤其是南京的读书人、市民,如真儒型虞育德常熟人,任职南京国子监;庄绍光、迟衡山,南京人;杜少卿,移家南京;最后写到的市井奇人盖宽、季遐年、王太、荆元,皆为南京人。

书中最重要的故事情节泰伯祠祭祀,发生在南京。

书中还再现了都市南京的山水景观、民俗风情、繁华的市场商业,繁荣的文教文化等等。

切不可以为《儒林外史》写的只是”秦淮风情”,是”秦淮的信史”,说吴敬梓”血管里流动的是秦淮文化的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