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8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docx

市文广新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市文广新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市文广新局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紧扣主题主线,把牢方向导向,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许多工作实现新突破、呈现新亮点。

1.建管并重,彰显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围绕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

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紧扣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要求,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合理布局,细化标准,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超额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年度建设任务,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加强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建设,靖江市启动文化中心建设,泰兴市图书馆新馆、黄桥战役纪念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创新理念思路,加强资整合,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泰州图书馆推行“互联网+”借阅模式,网站年访问量达10万余人次、数字资查询量达4万余人次;泰州博物馆建成线上数字化博物馆,为公众即时提供展品图片、文字以及语音解说等数字化讲解服务;泰州美术馆全年举办各类展览20多场,成功举办“祥泰之州—泰州书画作品展”走进江苏省美术馆主题展览。

三是打造全民阅读平台。

以“共享阅读新时代”为主题举办“胡瑗读书节”,开展新书推荐、文学讲座、读书征文等100多项系列活动。

积极筹划城市书房项目,协调指导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阅读组织建成10家城市书房,白羽毛书吧、凤凰阅读吧、蓝亭书城通过全省首批共享阅读新空间验收。

指导各市区开展“高二适读书节”“朱东润读书节”“书香马洲读书节”“柴墟读书节”等阅读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浓厚氛围,姜堰区创成首批“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县(区)”。

2.塑造品牌,文惠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文化惠民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把公共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活动的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实施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面提升“文化百场”等文化活动品质,积极开展“百姓大舞台”“百团千场”等主题惠民文艺演出,着力营造“大文化、全覆盖、多层次、广参与”的格局。

2018年,共向市民提供涵盖惠民演出、公益培训、全民阅读、传统文化传习等门类的活动超过x项,惠及群众20多万人次,有力促进了文化供给和群众需求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增强了文化活动的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是成功举办梅兰芳艺术节。

精心筹划举办2018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暨大运河(古盐运河)文化周系列活动,创新梅兰芳艺术节形式和内容,不仅展现了“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体现了古盐运河对泰州文化的深厚滋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三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券”工程。

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点单流程,提高演出质量,不断改进“以券激励、群众点单、基层比选、政府资助、全程监督”的运作模式,着力提升惠民演出实效,市区完成文化惠民券点单演出x多场,使用文化惠民券x万元。

3.高点立意,加大投入,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组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创成一批带有鲜明泰州烙印的文艺作品。

一是强化文艺创作引导。

聚焦“中国梦”主题,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实施重大主题创作工程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展示活动,定期举办基层创作人才培训班,创作生产音乐作品《筑梦新时代》《舞龙灯》等20余部优秀文艺作品。

二是组织申报各项评选活动。

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和“优品优奖、精品重奖”的原则,组织开展政府文艺奖评选,扶持奖励优秀文艺作品创作。

组织申报各类国家、省艺术基金,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五星工程奖”等省级以上评选,靖江市创作的小品《幸福的红丝巾》、姜堰区创作的小淮剧《子债父还》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分获金奖、银奖,歌伴舞《中国狂草》等7个节目入选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三是推进戏曲传承发展。

传承弘扬泰州优秀戏曲文化,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进农村、进基层活动,大力培养戏曲青年人才,市淮剧团演员在第二届上海淮音艺术节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奖。

挖掘地方戏曲资潜力,积极推进京剧《梅兰芳》剧本创作,完成大型淮剧《板桥应试》复排并组织公演。

4.弘扬传统,规范管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

严格执行《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始终坚持保护与传承、修缮与复兴的有机统一,保留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凸显地域特色。

一是加强历史遗存保护。

强化文物保护基础,积极参与泰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地方立法工作,协调开展古盐运河沿线文物和非遗排查摸底工作,组织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推进周氏住宅、南山寺大殿等省级文保单位保护规划和税东街明清住宅“三防”方案编制。

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组织实施春晖路明代墓葬抢救性保护,完成府前街明代住宅移建工程竣工验收,大力推动涵东、城中、渔行三片历史街区规划保护工作,扎实开展文物“四有”工作,文物完好率达90%以上。

二是增强非遗传承活力。

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建立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市级非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申报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3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成功举办“吉祥泰州匠心传承”第二届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充分展示非遗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有效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

三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

推动博物馆(纪念馆)提档升级,推进海纪馆新馆环境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工作,指导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推荐泰州市博物馆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姜堰区博物馆申报国家三级博物馆。

5.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强化服务保障意识,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加大扶持发展力度。

围绕全市文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1133”工程,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展2018年度泰州市市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评审工作,重点扶持6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8个特色产业街区以及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展销展示活动,推动文化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

二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水平。

举办第二届吉祥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果展,推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今年7家试点单位共举办创意展览30多个,举办特色社教活动60余场,新开发文创产品100余种。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动态监测分析。

及时跟踪督查全市文化产业重点园区、重点街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发展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督查,进一步引导园区提档升级,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项目招引实施。

6.夯实基础,提升品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以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为总抓手,以项目建设、产业融合和服务配套为重点,着力补短板、抓提升、强特色。

一是放大城市旅游品牌。

深入挖掘和开发泰州美景美食资,成功举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和“寻味泰州”水城蟹乡美食旅游季,形成春、秋两个旅游旺季,打造以“泰州太美顺风顺水”城市文化品牌为引领,以“水城慢生活”特色品牌为基础,以“泰好玩”旅游品牌为核心的旅游品牌体系。

二是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指导泰兴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创建4A级旅游景区,推动兴化乌巾荡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兴化沙沟渔文化小镇、泰兴银杏养生小镇、靖江埭上人家小镇等3家单位入选江苏第二批旅游风情小镇,入选数量全省第一。

加快完善乡村旅游产业元素,泰州田园牧歌、姜堰溱湖绿洲、泰兴黄桥祁巷创成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兴化东罗创成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泰兴祁巷、靖江徐周等一批特色乡村形成旅游接待能力。

三是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全面实施《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上争省级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700万元,创近年新高。

海陵金域大厦酒店、医药高新区万怡酒店、兴化知音花海、姜堰溱湖会议中心升级改造等5个重点项目已竣工,海陵希尔顿欢朋大酒店、姜堰溱潼会船风情小镇、医药高新区绿地酒店和泰兴东郊森林公园等4个重点开工项目已开工,凤城河景区提升工程、泰兴长江生态文化街区、兴化千垛景区(平旺湖)扩容提升等重点项目按序时推进,姜堰溱湖旅游度假区综合建设与提升等项目入选2018年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库。

7.强化服务,注重监管,行业管理工作协调推进。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切实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深化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实施城区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协作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制度建设,指导推进靖江市、兴化市综合执法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深入开展文化市场规范化建设,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全年共检查经营单位3475家次,收缴违法出版物近3000本(册),立案查处案件170件,罚款47万元。

二是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

大力整治违法违规网络直播平台,成功破获全国扫黄办督办的“3.15”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扎实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在全市邮政系统建成”扫黄打非”工作站,为争创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切实履行监管职能。

始终把安全播出管理作为刚性政治任务,定期开展全市安全播出检查,圆满完成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管理和调度任务,全年无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

加强广电宣传管理,提升广电节目质量,6个节目获评全省广播电视节目政府奖一等奖。

强化报刊审读和印刷(复制)发行企业监管工作,广泛开展版权意识宣传培育,联合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行动”,全市版权登记量快速增长,3家企业创成“江苏省版权示范单位”。

深化诚信旅游建设,成立覆盖市(区)的7个无理由退换中心,有效消除旅游消费纠纷隐患。

加快推进兴化、姜堰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推动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特色小镇设立游客中心,逐步形成市、区、景三级游客集散服务体系。

二、2019年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我们要围绕年度重点任务,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按时高效完成。

1.坚持惠民利民,全面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切实加强阵地建设。

坚持建管并重,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着力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促进文化供给有效匹配,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

优化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实施海纪馆新馆出新工程,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化建设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博物馆、泰博体验馆、智能文化馆等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二是精心组织文化活动。

在更高层次上谋划和组织好2019年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进一步提升梅艺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大力弘扬海军文化,精心举办纪念人民海军诞生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坚持覆盖城乡和惠及全民的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活动供给能力,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组织开展地方戏曲下乡惠民演出,不断提升节目演出质量和水平。

积极开展“百姓大舞台”“百团千场”等惠民文艺演出,进一步丰富特殊人群、偏远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券工程。

加强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完善实施细则,改进运作模式,督促演出团队提升演出质量、规范点单流程,进一步提升惠民演出实效。

全面推行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着力提高“文化惠民券”受益面,让公共文化产品更接地气,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

2.坚持精益求精,全面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同新时代相匹配的精品力作。

一是强化文艺创作引导。

认真落实市委宣传部《2018年—2019年文艺精品创作规划》要求,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实施重大主题创作工程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突出抓好音乐、舞蹈、戏剧、书画等重点门类的创作生产,努力创作一批更具泰州特色、艺术高度和艺术影响的精品佳作。

二是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以争创“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五星工程奖”为龙头,加强文艺创作人才培养,组织各类文艺精品创作展示活动,不断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

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创作团体作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抓好年度基层新创文艺作品调演,确保每年都有一批新节目、好节目。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大力弘扬和传承泰州传统优秀戏曲文化,挖掘地方戏曲资潜力,加强与省演艺集团合作,加快创排京剧《梅兰芳》并组织首演。

积极举办各类优秀剧目展演、戏曲大赛、中青年戏曲人才比赛等活动,塑造特色戏曲文化品牌。

3.坚持传承创新,全面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

从城市历史空间和风俗中汲取丰富营养,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进一步扩大泰州文化影响力。

一是彰显城市文化个性。

从城市历史空间和风俗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打造泰州水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吉祥文化等特色品牌,充分彰显地方文化个性魅力,提升城市知名度。

二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研究,扎实做好大运河遗产专项调查等基础性工作。

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编制相关规划方案,结合老通扬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和全域旅游建设,合力打造“一河两千年”水上文化景观带,努力把分散独立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机组合成历史文化矩阵,形成规模效应,拉动文化旅游发展。

三是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贯彻落实《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做好新增国家和省文保单位申报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涵东、城中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有计划对濒危文保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加强非遗资调查,组织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加快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规划编制。

继续推进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促进非遗广泛传播。

4.坚持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新型文化、旅游业态和消费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

一是壮大文化产业主体。

按照“合理布局、形成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构建“1133”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重点园区、特色产业街区、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开展国家、省重点园区、基地和扶持项目以及各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推荐。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展示活动,推动文化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

实施文化产业动态监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发挥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确保资金投放的导向性和精准性,进一步促进优势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及基地的产业集聚、项目孵化和示范引领作用,引领文化制造向文化创意转型,促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软件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开发工业旅游产品,引导景点、园区向景区转变,推动乐器加工、壁纸生产等骨干企业和木船制造、藤艺编织等特色“非遗”项目,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品牌共享、销售互通。

三是推进文旅融合创新。

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依托乡土民俗、历史遗存、传统工艺、舌尖美食等文化资,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空间、丰富旅游形式,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做优吉祥文化、盐税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品牌,规划建设江苏盐税文化博物馆、南山寺、泰州吉祥文化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

培育壮大旅游演艺消费市场,建设运营桃园演艺、饮香书场等小剧场,推动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重要文化场所旅游化改造,力争创成A级旅游景区。

加快“药、医、养、食、游”一体化发展,高起点打造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推出“六养六宝”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推进扬子江龙凤堂、济川健康小镇等大健康旅游项目。

加强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围绕靖江芋头、兴化大闸蟹、泰兴银杏、黄桥烧饼等本土物产,建立旅游地理标志产品体系,打造“泰州风物”品牌。

挖掘泰州早茶、江鲜湖鲜等特色美食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主题酒店、度假酒店、乡村客栈、精品民宿等业态,建设“中国早茶美食之都”。

鼓励特色旅游商品进驻景区、服务区,推动休闲街区业态向夜经济发展,立体打造“吃、住、购、乐在泰州”系列品牌。

5.坚持项目带动,全面提升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水平。

继续实施“五区联动”,积极谋划品位高、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大旅游项目,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企业做大,全面提升泰州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快核心区项目建设。

重点抓好凤城河、溱湖、千垛三大核心旅游集聚区项目建设,提升泰州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以凤城河景区提升工程为龙头,提升改造环城河重要节点,培育多元项目业态,打造水陆双游线。

以溱湖力争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招引高层次旅游开发伙伴,完善休闲品质和度假体验。

加快建设平旺湖项目,整合千垛菜花、水上森林、万亩荷塘等景区,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

二是推进景区(度假区)扩容升级。

加大对A级景区及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指导工作,开展4A级景区创建工作,培育1-2家3A级景区。

积极打造沿江生态休闲区、海陵城北生态农业休闲带、里下河水乡生活目的地,推进兴化乌巾荡、泰兴黄桥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泰州农业开发区秋雪湖景区、靖江牧城公园、兴化徐马荒景区、泰兴银杏森林公园等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是突出乡村旅游区建设。

按照“乡村面貌景观化、农事生活体验化、民俗场景产品化、农副产品旅游化”要求,重点抓好兴化S231省道沿线乡村旅游带、靖江生祠乡村旅游区、姜堰溱湖大道乡村旅游带、泰兴S334省道沿线乡村旅游带、海陵城北生态农业休闲带、高港胡庄乡村旅游区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

不断丰富兴化东罗村、靖江徐周村、姜堰西陈庄村等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旅游产业元素,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2019年力争新增3家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1家高星级乡村旅游区。

开展星级乡村旅游区复核工作,对经营管理不善、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产品,予以降级或摘牌。

6.坚持品牌打造,全面提升城市旅游宣传推广水平。

以“水城慢生活”旅游品牌为核心,统筹开发系列旅游品牌。

一是举办四季节庆活动。

以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为龙头,以泰州桃花国际艺术节、姜堰溱潼会船节、兴化千垛菜花节为基础,策划推出系列活动,打造江苏重点旅游节庆品牌。

坚持重心下沉,覆盖全域,举办“春水城、夏亲水、秋湖蟹、冬温泉”四季节庆活动。

做大旅游跨界,融合体育、中医药、禅修等内容,进一步提升国际医药博览会、凤城河公开水域游泳赛、溱湖亚洲铁人三项赛、国医养生旅游季、“寻味泰州”水城蟹乡美食旅游季活动等活动层次和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

梳理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资,加强畜牧文化旅游节、中国芋头节、印达灯会节、祁巷乡村美食节等活动调研论证,适时与各地联合举办泰州市乡村旅游节,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

二是丰富旅游体验。

发挥长江岸线优势,开发长江豪华游轮旅游产品,提升泰州旅游江风海味国际范。

开发建设投影灯光秀、画舫船餐、水上舞台等衍生项目,优化凤城河夜游品质,提升国家城市中央休闲区体验度。

整合“江、湖、河”等水上旅游资,与沿江城市互动联合,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亲水游专线。

推进溱潼会船小镇、沙沟渔文化小镇、银杏养生小镇、埭上人家小镇的创建工作,编制专项规划、丰富旅游业态、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育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丰富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

围绕江浙沪等高价值核心市场,重点开发亲子美食、职工疗(休)养、青少年研学、银发团队产品,巩固扩大泰州旅游市场份额。

三是完善畅游工程。

以风景区道路建设为重点,完善旅游交通路网,推动主要通景公路配套建设旅游驿站,打造全程相伴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加强旅游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做到质量合格、深入城乡、全域覆盖。

推进市、区、景三级游客集散服务体系,拓展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和高速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

推出景区实时游客量指数、交通拥堵指数等舒适度信息,推进旅游景区免费无线网络、智慧导游、电子票务等功能全覆盖,提升景区智慧化服务水平。

7.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提升行业监督管理水平。

强化阵地意识和底线思维,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切实履行好文化旅游市场等行业监管的使命职责。

一是深化综合执法改革。

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完善规章制度,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执法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建立统一规范的综合执法工作规则,以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技术监管与服务系统,切实履行执法指导监督、跨区域执法协作、重大案件查处等职责。

优化国家“12301”、省“96519”、市“12345”等涉旅投诉快速处置和舆情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开展各类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净化我市旅游市场环境。

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推进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法庭,在重点景区设立旅游综合执法大厅,完善“1+3+N”旅游综合执法体系。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监管。

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加大文化市场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文化市场各类违法经营行为。

始终保持“扫黄打非”高压态势,突出学校、繁华街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全面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低俗出版物。

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动态管理,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市场交叉执法检查和执法工作交流,有效推进移动执法系统推广应用工作。

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城市试点,推动诚信景区、诚信饭店、诚信旅行社标准化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应急预警,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制订《泰州市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夯实旅游安全基础性工作。

修订完善旅游商品无理由退换货管理办法,设立各市(区)无理由退换货保障基金,扩大旅游商品无理由退换货商店范围。

做好旅游投诉处理和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切实维护好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提高行业监管能力。

牢固树立“红线”意识,贯彻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做好文化经营场所安全检查,确保全市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严格落实节目调控管理制度,对按规定报备的节目定位、内容设置、结构安排等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对新节目形态产生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警示和纠正,确保各播出机构导向正确。

加强境外卫星电视授权管理与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广告监管,进一步规范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秩序。

加快推进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建设市、市(区)、旅游企业三级联动的旅游监管体系,实施市级智慧旅游二期工程,推动与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涉旅数据共享,建设泰州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

简化旅行社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的规范管理,积极做好“一张网”服务旅游企业和不见面审批工作,严格做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和责任险的监管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