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857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docx

江苏高考历史江苏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能力。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而且“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因此它充分体现了“民间性情之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

3.(2012•江苏卷•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

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答案:

D

解析:

理清图片信息,《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充分体现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繁荣。

而B项强调的是“草市”,C项强调的是“夜市”,故排除B、C两项。

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北宋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故排除A项,而且A项强调的是唐代的长安城。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是D项。

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点涉及的是明朝的内阁。

根据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皇帝事务繁忙,因此设立内阁,但它并不是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故排除A项。

同时,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排除B项。

另外,材料强调内阁“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的地位在六部之上,但并不是其下属机构,两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它只对皇帝负责,故本题排除C项。

综上所述,只有D项符合。

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

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

“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考点涉及到洋务运动,主要采用排除法。

根据材料“试验武器”和“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等,即可判断①符合题干。

而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即“师夷长技”,因此洋务企业的产品是无法与西方产品相媲美的,故②不符合,但③符合题干。

同时,洋务运动推动了民族企业的诞生,而不是标志着其诞生,故④说法有误。

因此,本题只能选A。

6.(2012•江苏卷•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一道最佳题意的选择题。

首先,理清材料信息,“大人”“老爷”等旧称,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依然没有改变。

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认识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故本题选D。

7.(2012•江苏卷•7)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

“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

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

”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和“国家又濒于危亡”,即可判断出中国再次遭到列强侵略,因此“悲痛的心情”出现。

而符合这一史实的,只有B项。

8.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

未也,且去健全甚远。

……是何故乎?

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

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

”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关键注意材料的最后一句“欲求鱼之生长,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

”即如果不给池子里注满水,怎么能让鱼好好生长呢。

而根据材料“上海犹鱼,内地犹水”,即可判断出上海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内地发展问题。

故本题只能选A。

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

A

解析:

理清基本史实,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所以本题选A。

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C项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而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

同时,题干根本没有涉及到港澳回归,故D项也不符合。

另外,至今,“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也没有完全普及,许多台湾民众还是不认同它的,故A项说法有误。

而根据材料信息“返乡运动”和“想家”,即可明确B项符合。

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解析:

理清材料的两个时间,“1969年”当时中国属于“文革”时期,“1979年”当时中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故本题选C。

1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

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

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

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采用排除法。

《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而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①不符合。

同时,《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而不是《十二铜表法》,故④也不符合。

1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即可明确这是指启蒙运动,而A、B两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C项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只有D项符合。

14.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时间,理清英国处在18世纪中后期,即可判断英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故排除B项。

再比较一下A、C、D,即可得出C项符合题意,因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导致英国对原棉的需求量越来越多。

15.(2012•江苏卷•15)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

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明确总统选举受到最高法院的监督与制约,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

同时,材料突出的是总统人选在选票上发生了争议,而不是体现选民意愿,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16.《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

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

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和“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说明列宁强调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B项符合。

17.列宁指出: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D项符合。

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

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

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联系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一方面,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同时,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掌握了世界金融霸权,确立美国在金融方面的霸主地位。

根据材料有效信息,突出了美国的作用,故②④符合,①③说法有误。

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知识点。

根据“经济决定政治”,即可判断B项符合。

20.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

该漫画反

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根据漫画信息“真以为我不怕你哪!

”和图片“WTO”,说明这一垄断企业受到了WTO的冲击。

观察A、B、C、D四项内容,比较一下,只有D项说法比较科学。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21.答案要点:

(13分)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

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1)问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

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问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第(3)问紧扣材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22.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

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

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

例如我说:

“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

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

”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

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

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

……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9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2.答案要点:

(13分)

(1)内涵:

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

解析:

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1)问重在考查维新变法的基本史实,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制度”与“思想”的统一。

联系书本,明确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强调思想启蒙。

(2)问有一定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

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

根据三则材料,明确“历史认识的修正”,要注意“时代”与“史家”。

同时,“时代”制约“史家”的认识,也影响我们的“历史认识”。

进而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了。

然后紧扣“康有为研究”,展开具体回答,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

23.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

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

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

来源:

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

用。

(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分)

23.答案要点:

(14分)

(1)措施: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

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

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

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

(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

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方福利制度的演变。

(1)问难度不大,联系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即可,注意表述的完整性。

(2)问紧扣材料,突出贫富差距缩小与保障儿童利益两方面。

第(3)问也紧扣材料,从“工人积极性”、“福利开支”、“经济速度”、“贫困人数”及“社会态度”等几方面展开回答,注意回答的角度。

第(4)问突出了国家作为决策者、调整者、承担者的角色,回答起来有些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

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2012•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

“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分)

24.A.答案要点:

(10分)

(1)弊端:

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

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