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710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docx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两套附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

(一)附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

A、诚实的人就是天地之间的符合道的人,诚实之人,会用诚实之道为人处世。

B、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

C、诚实是顺应天道的,不诚实是违反人道的。

D、诚实是天意的律法,做到诚实的人是能够被人尊重的人。

4、“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的恰当之意是()

A、“孩子们进入家里,就要孝顺,出门在外就要遵纪守法。

谨慎地对待事情,泛泛地关心别人,而亲人们是值得依靠的人呢。

B、“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长。

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大人孩子都要关心诚信问题。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5、“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的恰当意思是()

A、尽心尽力地去了解人的本性;了解了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地了。

B、用尽他的心力,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的性格,那么就是知道天命了。

C、应尽心尽力了解人的本性和天意与使命。

D、尽最大的限度回归到与宇宙最初本元相应的慈善之心,这样就可以知道人内在的本性;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上天的运行规律了。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句的意思是()

A、自己所以不想要的原因是,别人不要的强加给了我们。

B、凡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C、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也不要让我们喜欢的人去做。

D、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迫地送给别人。

7、“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的恰当之意是()

A、君子就是遵从中庸之道的人。

B、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到好处)。

C、君子就是中规中矩不犯错误的人。

D、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懂得珍惜时间。

8、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

A、畏惧B、畏缩C、敬畏D、崇敬

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一句中的“率”恰当意思是()

A、率性而为B、遵行,遵循C、率领,领导D、率先,领先

10、孟子曰:

“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也;柳下惠,圣之和也;孔子,圣之时也。

”中“孔子,圣之时也。

”的恰当意思是()

A、孔子,是圣人中能把握时间、抓紧时间学习的人。

B、孔子,是圣人中能时时学习的人。

C、孔子,是圣人中能识时务、识大体的人。

D、孔子,是圣人中能审时度势、与时偕行的人。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的恰当之意是()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不知厌烦,循循善诱不知疲倦,有谁会让我做比这更多的事情呢?

C、“默默地去做好事,学习不知厌烦,教学不知疲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D、“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12、“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恰当之意是()

A、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呆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B、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呆的地方,所以几乎就在道路上面流淌。

C、至善就像水。

水流到哪里滋润哪里,万物离不开水,水往低处流,几乎不被注意。

D、至善就像水。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水做了众人都讨厌的事情,所以水是流向低处而不争的。

13、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在于天、人、万物所具有的永恒的根本规律,以及具有共同的最原初的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在天而言是“道”,在人而言是“仁”,而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则为“()”。

A、德B、礼C、学D、法

1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的意思是()

A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B、恭侯客人时要有礼貌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地对待客人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任别人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敏捷地做事就会快速见效,给别人恩惠就会使人满足。

C、恭敬不如从命,过于宽松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任别人还要任用别人,敏捷地做事使人有功,互惠才是使人满足的根本。

D、恭敬待人就是不要公开场合侮辱别人,人们都是喜欢宽大为怀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敏锐而且有效率地做事,恩惠足以使人感到欣慰。

15、子曰:

“君子不器。

”恰当的意思是()

A、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

“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C、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D、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

1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恰当意思是()

A、喜怒哀乐的情绪不要发出来,所谓藏起来情感;喜怒哀乐情绪都节制起来,所谓压抑人的情绪,和气生财。

B、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时候,毫无节制,叫做和。

C、喜怒哀乐没有发作时,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

D、喜怒哀乐在没有发作时就控制住它,叫做调和折中;发出来的情绪都要合乎礼节,都要恰到好处,叫做一团和气。

1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恰当之意是()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18、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中的“叩其两端”的恰当意思是()

A、扣住他的两端问题去同时探求处理,不可疏忽任何一端。

凡事皆有两端,要么从上入手,要么从下入手,去粗取精,无所不尽。

B、从问题的两端中的一端开始处理问题。

凡事皆有两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本后末,先上后下,先精后粗,无所不尽。

C、紧扣事物的低级和高级两个层面问题去探求实质问题。

凡事皆有两极,都要从低级到高级,由简而繁,才能无所不尽。

D、从问题的头尾两边去探求。

凡事皆有两端,两端包括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

1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的意思是()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

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远地施行仁爱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助别人达成目标。

能够接近取来就用的便利条件,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了。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

能够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别人,已经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

能够就近取得帮助,可以说到处都能够表现出仁爱之心了。

2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恰当意思是()

A、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而道以自然为法则。

B、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地域中有四大,人居住在其中的大地上。

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自然为法,而道法要合乎自然规律。

C、因此说道大、天大、地大、人最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其中最大的。

人能够战胜地的法则,人定胜天,天道的法则,而道法归于自然法则。

D、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在宇宙中有四大,人是四大之一。

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法与自然是两种思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轮扁斫轮”用来比喻。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句中的“习”:

本义是指,引申为“反复练习”。

3、“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此句中“颠沛”指。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

”此句中“止”指。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此句中的“三省”指。

6、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此句中的“复”的意思是:

7、“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

8、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

9、“旧学商量加遂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此句中的“遂”的意思是。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汤一介概括为“横渠四句”。

()

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义”,荀子继二人之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论语》中的名句。

()

4、子思受教于老子的高足曾参,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

5、“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

君欲治,从身始。

人何可恃乎?

”的意思是:

寄希望于别人的人,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会长久。

您要想治理好国家,还是从您自身做起罢!

别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

6、国学的范围,在晚清民初发生了变化,由中国传统学术的四部之学(经、史、子、集)转变为现代学术七科之学(理、工、农、医、文、法、商);其内在精神血脉是不同的。

()

7、孔子身处乱世,所主张的“仁政”治国的思想得到了施展空间,他不仅政治上得志,而且在教育上收获甚丰,创立私塾,弟子三千,有名者七十二人,为后世乐道。

()

8、董仲舒是战国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

()

9、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与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对现今都有现实意义。

()

10、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翻译下列经典语句(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

1、“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

 

2、“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4、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明古仁人(作者)豁达胸襟的是哪句?

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是哪句?

表明古仁人(作者)政治抱负的是哪句?

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阐明这一主旨的?

 

3、“季梁谏追楚师”这则故事论述了什么?

 

4、何谓学习之道?

谈一谈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大学》中阐述的“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2、何谓“内圣外庸”?

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2、D3、B4、B5、D6、B7、B8、C9、B10、D

11、D12、A13、B14、A15、C16、C17、C18、D19、C20、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比喻高手技艺不凡。

比喻难以言传的精湛技艺。

2、“习”:

本义是指“鸟屡次拍着翅膀飞”。

3、“颠沛”:

指困顿挫折

4、“止”:

指“所当止之地”,即心灵归宿。

5、“三省”:

指多次反省、自我检查。

6、“复”:

履行。

7、学校

8、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

9、“遂”:

通达,通晓,洞达。

10、磨练意志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翻译下列经典语句(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

1、答:

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

向何处去溯源?

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的事迹。

向何处去推究呢?

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

如何去实践呢?

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

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2、答:

所以,“道”产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道”、“德”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开花结果,使万物成熟壮大;它们对万物滋养、保护。

它们生养了万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它们发展了万物,却从不居功自恃;它们是万物之长,却不对万物横加宰制。

这就是极大而深远的“德”。

3、答:

明白心灵的归宿,然后就有了确定的志向。

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心才会静,心静而后生活才能安定,生活安定而后才能静心思虑,静心思虑而后才能有所得。

万物皆有本末,诸事皆有始终,知道其先后因果,就近于“道”了。

4、答:

子夏说:

“与有德人相处会发现他有很多不同的样貌:

远远瞻望,会觉得他外貌庄重自持,而令人不敢在其面前嬉笑轻浮;再与他亲近时,会发现他慈祥和蔼,如春风温煦;若听闻他的教诲,则句句确切严正,都是励人心的话。

5、答:

给人们认识天地的真理确立一个切实的理论体系,给百姓在世上的安身立命建立一套切实的思想和方法,替历代圣贤延续行将绝传的不朽学说,给千秋万代开创永久太平的伟大基业。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明古仁人(作者)豁达胸襟的是哪句?

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是哪句?

表明古仁人(作者)政治抱负的是哪句?

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阐明这一主旨的?

答: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3、“季梁谏追楚师”这则故事论述了什么?

答:

论述了民和神的关系,民是主体,神是附属。

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情,然后才致力于祭祀神祗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4、何谓学习之道?

谈一谈对“有教无类”的理解?

答:

所谓学习之道就是学习的方法,包括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来的。

“有教无类”,其实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大学》中阐述的“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

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答: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

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2、何谓“内圣外庸”?

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答:

“内圣外庸”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在道德层面可以人人成为尧舜,但是人因为各种机缘不同未必都能成为尧舜。

即使尧舜在我的处境中也和我一样。

因此只要我们在精神上达到尧舜的境界就是圣人,而不一定人人都要在功业上有尧舜的造化。

中国古代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然而这一境界似乎又太高,所以,稍次之的境界“内圣外庸”也成了人们的追求。

一个人只有内在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才可以施行王道。

每个人都可以以德性修养为出发点,凭借自身“圣”之德力悦服、取信于人。

人生的价值应是重内轻外,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王天下”,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内修才德,在各自岗位做出优异的成绩,“内圣外庸”可以成为每一个普遍人的人生理想。

 

《国学经典选读123》试题

(二)附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的意思是()

A、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B、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

比喻仁者和智者都喜欢从自己仁爱的立场和智慧角度去看待同一或不同一事物的。

C、仁者见到他就说要去爱他,智者见到他就说要去启蒙他。

比喻教育者对同一个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立场或方法。

D、仁者见到他就说仁爱之语,智者见到他就说智慧之语。

比喻一个人会说话,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2、“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一句恰当的意思是()

A、“坚决地以广大的心胸行持宽仁的恕道,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B、强烈地要求宽恕别人而有所作为,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C、以坚强的意志宽恕世人的所作所为,追求仁德不会有比这更近的道路了。

D、坚决地以广大的心胸行持宽仁的恕道,追求仁德不要因为距离近而不知所措。

3、“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的比较恰当的意思是()

A诚恳之人,选择善地而居住,绝不固执己见地住在混杂的环境里。

B谁能够做到诚实谁就是选择了善途,谁就要放下执着,不再迷失方向

C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不要固执地实践要学会变通。

D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坚守不渝地实行它才行。

4、“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此句出自()A、《论语•卫灵公》B、韩非子《韩非子•解老》

C、王守仁《大学问》D、范仲淹《岳阳楼记》

5、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一句恰当的意思是()

A、孔子答道:

“务必把人民的正义放在心上,尊敬鬼神而远望的距离,可以叫做‘知’了。

B、孔子答道:

“从事人民喜欢的正义工作,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就叫做知道明理。

C、孔子答道:

“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把鬼神放在远处敬仰,这样就可以了。

D、孔子答道:

“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善与德的道义上,敬畏鬼神而保持高远的距离不随意亲昵,这样可以叫做‘知’了。

6、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的恰当意思是()

A、孔子说:

“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春夏秋冬按天时运行,万物因而生息循环,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B、孔子说:

“天何曾有言语呢?

四个时令运行,百物生长,天何曾说话呢?

C、孔子说:

“天怎么有语言呢?

四季运行在天地之间,百物茂盛生长,天有什么说的呢?

D、孔子说:

“天呢!

怎么说这样的言语?

四时运转得很快,万物生长得茁壮,天呢用雨水说话。

7、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的“中庸”的意思是()

A、中庸:

就是中规中矩的道理,或者“中庸”就是调和、折中的意思。

B、中庸:

就是关于做事做人的一般常理,或者“中庸”就是不左不右的意思。

C、中庸:

就是关于心理平衡地做事的常理,或者“中庸”就是中正、中行的意思。

D、中庸:

就是关于恰到好处的常理,或者“中庸”就是用中、中行的意思。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的意思是()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

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远地施行仁爱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助别人达成目标。

能够接近取来就用的便利条件,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了。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

能够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别人,已经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

能够就近取得帮助,可以说到处都能够表现出仁爱之心了。

9、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的恰当之意是()

A、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及赡养父母,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给父母带来耻辱,是四不孝;逞强好斗,因而危及父母,是五不孝。

B、孝子只要对父母怀有深爱,一定心怀和气;心中和气,表情必然欣悦;表情欣悦,面容必然柔顺。

C、穷困也乐,显达也乐,穷困显达像春夏秋冬,得道至这种境界,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

D、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