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791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知识点总结.docx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必要性:

P2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

(P11)

(1)理论基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2)时代背景:

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3)历史根据:

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4)现实根据: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

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P13)

(2)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P14)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P19)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6.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实践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反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邓小平三起三落)(P22)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6

1、对中国社会注意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知道思想

第4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实践基础: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P27)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2、形成、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XX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1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P44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2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3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4、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1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

(1)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P65)

(2)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66)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P66)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2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p69

1.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

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

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P79)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依据:

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在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P80

(2)内容:

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

(P80)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国民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洗礼、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地方;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P81)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包含两个联盟:

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

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1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

P95

第2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社会主义该着道路: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9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3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一、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成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9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1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当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

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第2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学内涵:

(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

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

第3节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

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

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127

4、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

p129

人才强国战略:

P129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1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过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33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37~139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2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p146及其主要内容P14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3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1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式一场伟大的革命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P164)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地改革

1、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P168)

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P169

第3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二、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