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852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9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桃花源古今诗钞.docx

桃花源古今诗钞

桃花源古今诗钞

第一部份古人题桃花源的诗

桃花源诗(魏晋·陶潜)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饮酒(魏晋·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归园田居一(魏晋·陶潜)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萌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榆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二(魏晋·陶潜)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园田归居三(魏晋·陶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之五(魏晋·陶潜)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魏晋·陶潜)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符亮,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人。

曾作过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就弃官归隐。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有《靖节先生集》。

(1)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2)瞻望:

仰望。

(3)邈:

遥远。

逮:

赶上。

(4)秉耒:

手持农具。

解颜:

面带笑容。

劝:

勉励。

(5)平畴:

平旷的平野。

(6)怀新:

生意盎然。

(7)岁功:

一年的收获。

(8)即事:

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9)行者无问津:

用长沮的故事。

意谓:

现在没有象孔子那样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了。

(10)聊:

暂且。

陇亩民:

耕田之人。

阮郎归(北宋.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桃源行(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诗归》:

钟云:

将幽事寂境,长篇大幅,滔滔写来,只如唐人作《帝京》、《长安》富贵气象,彼安得有如此流便不羁?

钟云:

“不知远”,远近俱说不得矣。

写景幻甚(“坐看红树”句下)。

钟云:

“散”字写景细(“近入千家”句下)。

钟云:

此处已是绝妙结句,因后一结更妙,故添一段不厌其多(“世中遥望”句下)。

钟云:

依然就“桃花水”上加“遍是”二字,写出仙凡之隔,又是一世界,一光景。

下“不辨”句即从此—字生出。

妙!

妙(“春来遍是”句下)!

《唐风定》:

质素天然,风流嫣秀,开千古无穷妙境。

《此木轩论诗汇编》:

真千秋绝调。

此诗亦作三停看。

中三章是正面。

“不疑”三韵与“山口”一章相准,“当时”二韵对首章。

结二句老僧只管看,观之不足,赞之不尽。

所以只如此写,如此住,此言外意也,若曰“吾老是乡耳”。

七言古诗,此为第一。

《唐诗别裁》:

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

《唐贤三昧集笺注》:

多参律句,尚沿初唐体。

顾云:

叙事展怀,段段血脉,段段景象,亲切如画,殊非人境,令人忘世。

流丽醇雅。

收尽而不尽。

《唐贤清雅集》:

长篇提缀铺叙,不板不浮,气体入妙。

“空论”两句作纽,顾盼前后成章法。

回环往复,去路杳然。

《网师园唐诗笺》:

初入景光,写来便妙(“行尽清溪”句下)。

叙述简尽(“樵客初传”句下)。

《历代诗法》:

较胜靖节诗,其叙事转却处圆活人神。

《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

“意思,犹五谷也。

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

”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

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

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

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

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

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

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

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

“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

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

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

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

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

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

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

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

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

“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

“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

“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

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

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

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

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

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

“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

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

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

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

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

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

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

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

清人王士禛说:

“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

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

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

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

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刘德重)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

前段十句,叙士初进,才情为人怜取。

次段十二句,比言见擢,尽力效用,不惮辛疲。

三段十二句,比言见弃,自伤衰老,困苦无藉。

末段十句,追言宿昔勤劳本心,甘于退黜,犹有恋主励忠之意。

格律遒劲,语气古粹。

论者病初唐七古拘挛缠束,气意多不舒展,如左司此篇,灏悍雄纷,倒囷而出,如决川放溜犹恨口窄腕迟,而不能尽其思也。

早秋山中作(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唐·刘禹锡)

星象承乌翼,蛮陬想犬牙。

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

城基历汉魏,江源自賨巴。

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

霜轻菊秀晚,石浅水纹斜。

樵音绕故垒,汲路明寒沙。

清风稍改叶,卢橘始含葩。

野桥过驿骑,丛祠发迥笳。

跳鳞避举网,倦鸟寄行楂。

路尘高出树,山火远连霞。

夕曛转赤岸,浮霭起苍葭。

轧轧渡水桨,连连赴林鸦。

叫阍道非远,赐环期自赊。

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

桃源行(唐·刘禹锡)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庚溪诗话》:

武陵桃源,秦人避世于此,至东晋始闻于人间。

陶渊明作记,且为之诗,洋矣。

其后,作者相继,如上摩诘、韩退之、刘禹锡、本朝王介甫,皆有歌诗,争出新意,各相雄长。

《剑溪说诗》:

《桃源行》四篇,摩诘为合作,昌黎、半山大费气力,梦得亦澄汰未精。

《石洲诗话》:

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固不必言矣。

然此题咏者,唐宋请贤略有不同,右丞及韩文公、刘宾客之作,则直谓成仙;而苏文忠之论,则以为是其子孙,非即避秦之人至晋尚在也。

此说似近理。

盖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罡后人及益研核情事耳。

刘宾客之作,虽自有寄托,然逊诸公诗多矣。

郭茂倩并取入《乐府》,似未当。

桃源行(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未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东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桃源图(唐.韩愈)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七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桃源(唐·李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夜泛桃源(清·冉瑞岱)

一棹桃花水,通宵泛未停。

风声帆咽饱,喀梦橹摇醒。

村犬嗥残月,江鱼戏落星。

推篷延晓色,恰对数峰青。

忆仙姿(后唐.庄宗)

曾宴桃源仙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题武陵洞五首(唐。

曹唐)

此生终使此身闲,不是春时且要还。

寄语桃花与流水,莫辞相送到人间。

溪口回舟日已昏,却听鸡犬隔前村。

殷勤重与秦人别,莫使桃花闭洞门。

却恐重来路不通,殷勤回首谢春风。

白鸡黄犬不将去,且寄桃花深洞中。

桃花夹岸杳何之,花满春山水去迟。

三宿武陵溪上月,始知人世有秦时。

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天开。

仙人来往无行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题刘商观弈图(明·虞堪)

平原亦有罗浮事,况尔樵逢弈局仙。

刘画李临茅彦勒,桃花源记托陶传。

次韵和牧斋移居六首其六(明·程嘉燧)

百年一宿总蘧庐,憔悴何堪倚卜居。

秋水濠间问园吏,桃花源上狎秦渔。

卧游四壁神仙画,行把残编老易书。

屋上青山依旧色,新泉冷冽味何如。

敬和桃花马图(明·程通)

渥洼龙种自源源,生带桃花片片圆。

浴罢胭脂抟锦重,战归汗血透痕鲜。

嘶风玄观踪难觅,踏雪蓝关马不前。

偏称一鞭丝柳软,东风驰逐赏春天。

别龙君超君御兄弟(明·袁宏道)

青鞋不破武陵春,归去西风一面尘。

荷叶山头闻杜宇,桃花源上别秦人。

深村稻熟泉当户,废苑茶香寺作邻。

可是无花无地主,祇缘无计得分身。

麦秀夫于城南小渚中累土结茅居之容一之马伯干取酒共醉桃花下各赋诗为乐秀夫谒余同作附其韵其二(明·陈献章)

川练萦纡岛上花,世间遥望出城霞。

仙源不比函关路,老子来时坐一槎。

桃源春晓图(明·张以宁)

溪上桃花无数开,花间春水绿于苔。

不因渔艇寻源入,争识仙家避世来。

翠雨流云连玉洞,丹霞抱日护瑶台。

幔亭亦有虹桥约,问我京华几日回。

桃源图(明·孙一元)

溪上春风笑语温,溪头春水涨新痕。

中原逐鹿人谁是,桃叶桃花自一村。

过西岭下临眺和萧汉高韵(明·刘崧)

南村西崦路何穷,草屋柴扉处处同。

山雉独鸣千嶂雨,野凫争扬一池风。

长怀石洞吹箫侣,不见华峰采药童。

何许碧溪流不尽,桃花源里若为通。

赠赵录判之九江兼柬孙伯虞其四溪上(明·刘崧)

溪路出南港,野林依古原。

偶行桑树曲,颇似桃花源。

茅屋居人遍,晴滩稚子喧。

依依耦耕者,相对已忘言。

初秋同叔韬彦时游崇山兰若(明·王恭)

习静厌纷扰,幽寻给孤园。

翛然香林下,似得桃花源。

一鸟落天镜,千花秀禅门。

纷吾道机浅,谬接甘露言。

月色隐秋思,荷香清夜魂。

终希偶缁锡,永矣超尘喧。

题松陵吴文刚长春轩(明·王恭)

习隐向微道,了然玄牝门。

口含金鹅蕊,身寄桃花源。

结宇閟青阳,寒林变氛氲。

逍遥太和际,发生灵台根。

结想梦岐伯,飞声继轩辕。

希君黄芽秘,永矣驻精魂。

题桃源图(元末明初·丁鹤年)

放舟长怪武陵人,强觅桃花洞里春。

若使仙源通一线,如何避得虎狼秦。

避地石洞有怀罗处士就柬周以立进士(元末明初·郭钰)

勍敌双崖立洞门,石棱斜斗浪声喧。

屋前松长山人去,堂上藤垂石佛存。

西望乡关通鸟道,旧题岁月满苔痕。

重来又迫干戈苦,空忆桃花遍水源。

桃源图(元末明初·张昱)

几树桃花认未真,又何分晋与分秦?

渔郎不悟避秦者,便把兴亡说与人。

桃源行题赵仲穆画(元·萨都剌)

长城远筑阿房起,黔首驱除若蝼蚁。

谁知别有小乾坤,藏在桃花白云里。

桃花重重开白云,洞门锁住千年春。

男耕女织作生业,版籍不是秦家民。

桑麻鸡犬村村屋,流水门墙映花竹。

无端渔父绿蓑衣,带得黄尘入幽谷。

主人迎客坐茅堂,共话山中日月长。

但见花开又花落,岂知世上谁兴亡。

明朝渔父归城市,回首云山若千里。

再来何处觅仙踪,恨满桃花一溪水。

枕流亭(元·耶律铸)

振濯尘缨奠枕流,桃花源上玉溪头。

春风来领长欢伯,和气追陪独醉侯。

童子只知除害马,庖丁原不见全牛。

痴仙事业依然在,甚识人间有棘猴。

临江仙桃花(元·刘秉忠)

一别仙源无觅处,刘郎鬓欲成丝。

兰昌千树碧参差。

芳心应好在,时复问蜂儿。

报到洞门长闭着,只今未有开时。

杏花容冶没人司。

东家深院宇,墙外有横枝。

庆全庵桃花(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1)庆全庵:

寺庙名。

(2)桃源:

即桃花源,这里指庆全庵。

(3)问津:

问路。

送人之常德(宋·萧立之)

秋风原头桐叶飞,幽篁翠冷山鬼啼。

海图拆补儿女衣,轻衫笑指秦人溪。

秦人得知晋以前,降唐臣宋谁为言。

忽逢桃花照溪源,请君停篙莫回船。

编蓬便结溪上宅,采桃为薪食桃实。

山林黄尘三百尺,不用归来说消息。

送翠微山看桃(宋·顾禧)

梅花才落见桃花,欲问桃源路转赊。

直上翠微开眼界,饱餐赤饭养心芽。

句留客屐诗中画,烂漫天真阁外霞。

面壁老僧曾悟否,山猿已报夕阳斜。

送梁仁伯赴江陵丞三首其一(宋·赵蕃)

君搴澧之兰,我撷沅之茝。

邂逅桃花源,一笑若相待。

那知青草湖,追随复连载。

南浦问何边,冰溪复安在。

桃源行(宋·胡宏)

北归已过沅湘渡,骑马东风武陵路。

山花无限不关心,惟爱桃花古来树。

闻说桃花更有源,居人共得仙家趣。

之子渔舟安在哉,我欲乘之望源去。

江头相逢老渔父,烟水苍苍云日暮。

投午拱手向我言,桃源之说非真然。

当时渔子渔得钱,买酒醉卧桃花边。

桃花风吹入梦里,自有人世相周旋。

酒醒惊怪告俦侣,远近接响俱相传。

靖节先生绝世人,奈何记伪不考真。

先生高步窘末代,雅志不肯为秦民。

故作斯文写幽意,要似寰海杂风尘。

不然川原远近蒸霞开,宜有一片随水人东来。

呜呼神明通八极,岂特秘尔桃源哉。

我闻是言发深省,勒马却辞渔父回。

及晨遍览三春色,莫便风雨空莓苔。

赤松三咏·小桃源(宋·姜特立)

四山古木老烟云,流水桃花几换春。

举世但夸羊化石,那知不有武陵人。

别卫山斋(宋·陈深)

何处桃花源,超然欲高举。

永怀尘外游,遐契烟中侣。

时从清夜阑,默探元化祖。

寻幽得佳胜,将期结茅宇。

任花五十犗,朅来向江渚。

投竿鱼不食,归与浩莫御。

遥岑下落日,薄云阁清雨。

扬舲吴淞演,褰裳采芳杜。

长歌去英淑,未卜重晤语。

相期会有时,散发卧云屿。

泛舟观桃花(宋·陆游)

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连日至梅仙坞及花泾观桃花抵暮乃归(宋·陆游)

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

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

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阳归棹莫匆匆。

豪华无复当年乐,烂醉狂歌亦足雄。

介亭饯杨杰次公(宋·苏轼)

篮舆西出登山门,嘉与我友寻仙村。

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

前朝欲上已蜡屐,黑云白雨如倾盆。

今晨积雾卷千里,岂畏触热生病根。

在家头陀无为子,久与青山为弟昆。

孤峰尽处亦何有,西湖镜天江抹坤。

临高挥手谢好住,清风万壑传其言。

风回响答君听取,我亦到处随君轩。

按:

①郡人谓介亭山下为桃源路。

故文定墨池分得风字(宋·孙素)

吾爱胡夫子,抱道来逃空。

岂伊桃花源,有此山泉蒙。

奏疏沥肝胆,春秋开盲聋。

当年起草处,想见临池工。

愿为池上草,永怀君子风。

竹溪再和余亦再作(宋·刘克庄)

帝率耆英入社,攀留穷鬼忘年。

华胥国在吾宇,桃花源有别天。

桃源图(宋·冯信可)

桃源东回溪转长,桃花开时春日光。

幽禽出树乱红落,游鱼吹花流水香。

山人正住溪之浒,屋角花开自成坞。

寻源未许武陵人,隐者但作桃花主。

拄杖穿花来水头,禽鱼亦解识风流。

往来况有樵云叟,何惜衔杯同唱酬。

一尊如出桃花色,花落尊中已无迹。

醉乡泠泠白日闲,黄尘滚滚青山隔。

明年此日桃花开,何人净扫溪阴苔。

我亦天台约刘阮,春风一棹酒船来。

徐成之园亭三咏·竹径桃花(宋·孔武仲)

辟地不盈亩,点缀成阻修。

相招竹林逸,更作桃源游。

绰约新饮露,琅玕曾倚秋。

春风荡人意,此境独清幽。

春事(宋·于石)

白了江梅柳又青,游丝千尺网红尘。

鹁鸠夫妇孤村雨,杜宇君臣故国春。

客里易添芳草思,樽前谁是去年人。

桃花源上空流水,安得渔郎一问津。

望人家桃李花(唐·贺知章)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

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

千年万岁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

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桃源(唐·李群玉)

我到瞿真上升处,山川四望使人愁。

紫云白鹤去不返,唯有桃花溪水流。

三月曲水宴得尊字(唐·卢照邻)

风烟彭泽里,山水仲长园。

由来弃铜墨,本自重琴尊。

高情邈不嗣,雅道今复存。

有美光时彦,养德坐山樊。

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

公子黄金勒,仙人紫气轩。

长怀去城市,高咏狎兰荪。

连沙飞白鹭,孤屿啸玄猿。

日影岩前落,云花江上翻。

兴兰车马散,林塘夕鸟喧。

田园乐七首其三(唐·王维)

题注:

一作辋川六言

引用典故:

桃花源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唐诗笺注》:

如此幽闲野趣,想见辋川图画中人。

徐报使来止一相见诗(南北朝·庾信)

一面还千里,相思那得论。

更寻终不见,无异桃花源。

奉报赵王惠酒诗(南北朝·庾信)

梁王修竹园,冠盖风尘喧。

行人忽枉道,直进桃花源。

稚子还羞出,惊妻倒闭门。

始闻传上命,定是赐中樽。

野炉然树叶,山杯捧竹根。

风池还更暖,寒谷遂长暄。

未知稻粱雁,何时能报恩。

拟咏怀诗其一十九(南北朝·庾信)

怀抱独惛惛,平生何所论。

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

榖皮两书帙,壸卢一酒樽。

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其二(唐·王昌龄)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唐·王维)

题注:

一作卢照邻诗

旧简拂尘看,鸣琴候月弹。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

《唐诗镜》:

三、四意境之妙。

大略意境既成,则神色自传,声调即不欲而合矣,此第一上流。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三、四工而婉。

第六尤替,作对更如不意。

赵横山曰:

看简、弹琴着“拂尘”、“候月”字,便增多许情致。

三、四亦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