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8931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docx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1

《动物生产学》(养猪生产)教学内容浓缩

一、内容摘要

家猪由野猪进化而来,具有良好的肉用家畜体形外貌。

猪的视觉不发达,但嗅觉和听觉灵敏,此外,猪还具有良好的合群性和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以及喜干燥、爱清洁等生物学特性。

我国猪遗传资源丰富,根据来源,可将其区分为地方猪种、培育猪种和引进猪种三大类。

我国地方猪种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等六个类型,与国外引进猪种相比,其种质特性表现为繁殖率高、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但增重速度慢、饲料报酬低、背膘厚、胴体瘦肉率低。

猪场场址选择及舍内环境与安全养猪生产及猪群生产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正确选择场址、合理规划布局,并配备必要的养猪设备进行养猪生产。

此外,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选择优良品种(系),并建立猪的杂交繁育体系,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

养猪生产中涉及到的猪群主要有幼猪、生长育肥猪(肉猪)和种猪三个类型,对各类猪群进行科学饲养管理是搞好养猪生产的核心。

幼猪尤其是哺乳仔猪阶段,具有生长发育快,但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机能不完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缺乏先天免疫力等生理特点,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及时让其吃足初乳,及时进行补铁、补水和补料,并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为减轻断乳对仔猪的应激和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可采取3~5周龄早期断乳,断乳仔猪应维持1周左右的原圈管理和原饲料饲养,逐渐做好饲料、饲养制度和环境的过渡。

为提高肉猪生产力,生产中应选择优良的品种及杂交组合,选择适宜的营养水平配制全价饲料,采取自由采食或“前敞后限”的饲喂方式,为猪只提供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鲜空气及合理的圈养密度等环境条件和技术管理措施。

为提高公猪的种用价值,应加强对种公猪的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和科学利用。

现代养猪生产应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AI),充分发挥优秀公猪的种用价值。

母猪饲养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其年生产力,生产中包括发情与配种、妊娠与分娩、哺乳与断乳等各类母猪的饲养管理,具体可通过提高母猪的排卵数、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增加母猪的窝产活仔数;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避免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对分娩母猪搞好接产工作,降低分娩过程中仔猪的意外死亡;加强对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促进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并减少母猪掉膘,保持适宜的体况。

养猪生产中,应从严格检疫、加强饲养管理、严密隔离消毒、定期预防免疫、病死猪及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疫病的综合防制工作。

现代养猪生产还通过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AIAO)、隔离早期断乳(SEW)、无特定病原猪(SPF)的培育等技术措施进行猪病防制。

规模化养猪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化猪种、饲料、劳动力与机械设备等资源配置,使科学技术这一生产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但应结合实际,正确确定适度的养猪规模,为猪群创造安全良好的生物环境,按流水式生产工艺组织生产,建立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应用全价饲料实行标准化饲养,并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生产中常用的流水式生产工艺主要有3种,即四段饲养三次转群,五段饲养四次转群,以及六段饲养五次转群的生产工艺。

二、需思考和掌握的问题

1、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

①猪的繁殖力强、多胎高产,具体表现在猪的性成熟较早、妊娠期短、窝产仔数多,以及猪的母性强、泌乳力好。

②猪生长发育快、产品量大,具体表现在猪出生后的生长发育速度快,猪出生后单位时间产品量大。

③猪是杂食动物,采食量高,消化快,能消化大量的饲料。

④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⑤猪的合群性强,并形成群居位次。

⑥猪喜干燥,爱清洁。

⑦猪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对温度适应性方面,比较而言,大猪怕热而小猪怕冷。

2、猪的经济类型有哪几类?

各有何特点?

猪的经济类型(economictype)即猪的经济用途,根据猪的外形及其胴体中瘦肉与脂肪的比例,可分为三类:

脂肪型(lardtype),腌肉型(bacontype),兼用型(鲜肉型,meattype)。

脂肪型猪体型外貌:

体长大体等于胸围,全身肥满,头脸粗短,四肢短,背腰短。

具有“短、深、圆”特点;胴体性能:

背膘厚>4cm,瘦肉率<45%。

腌肉型猪体型外貌:

体长大于胸围15cm以上,体躯长,四肢高长,肚腹紧凑,臀腿饱满。

具有“长、宽、高”特点;胴体性能:

背膘厚<3cm,瘦肉率>55%。

兼用型猪体型外貌和胴体性能均介于脂肪型和腌肉型之间。

3、畜禽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②具有较高的种用价值(优良性状遗传稳定)

③具有一定的整齐度——同质性

④具有一定的品种结构——异质性

⑤具有足够的数量

4、猪品系应具备哪些条件?

①在某一经济性状具有突出表现

②具有基本稳定的遗传性和较高的种用价值

③种猪数应在200头以上

④品系需经4个世代以上的选育,育成时世代至少应保持种公猪6头和种母猪40头以上。

5、中国地方猪种的类型及其代表品种?

中国地方猪种分为华北型(如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等)、华南型(如两广小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等)、华中型(如金华猪、华中两头乌猪、大围子猪等)、江海型(如太湖猪、姜曲海猪、圩猪等)、西南型(如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等)和高原型(如藏猪)等六个类型。

6、我国地方猪种与国外引入猪种各有何主要优缺点?

①我国地方猪种主要优点是繁殖率高,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

主要缺点是体型小、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产肉性能低。

②国外引入猪种主要优点是体型大、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产肉性能高。

主要缺点是繁殖率较低,适应性较差,肉质较差。

7、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利用途径是什么?

①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主要优点是繁殖率高、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主要缺点是增重速度慢、饲料报酬低、背膘厚、胴体瘦肉率低。

②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是未来猪种改良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其重要经济价值不可估量,必须重视其保护和利用。

③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种质特性,与国外引进猪种构建杂交繁育体系生产优质肉猪;二是将其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的品种或品系;三是发掘部分地方猪种特殊资源的利用价值。

8、几个重要国外引进猪种的体型外貌及其生产性能?

①大约克夏猪(LargeYorkshire):

体型外貌:

被毛全白,体型较大,体躯舒展,颜面微凹,耳大直立向上伸,背腰平直,肚腹紧凑,四肢粗壮结实。

大约克夏猪体态:

最协调、最匀称、反应灵活最适中。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繁殖力较高(窝产仔数11~13头)。

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或母本生产商品肉猪。

因其将快长和高繁有效结合,在欧洲被誉为“全能猪种”。

②长白猪又名兰德瑞斯猪(Landrace):

体型外貌:

外貌清秀,被毛全白,体躯呈流线型,头狭小,颜面直,耳大直立向前倾,背腰特长,颈肩部轻盈、臀部丰满,肚腹紧凑,体质与四肢较为纤弱。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繁殖力也较高(窝产仔数10~12头)。

作为经济杂交的父本或母本生产商品肉猪。

虽其快长且高繁,但因其体质较弱、抗逆性较差(应激敏感性较高),故更常用作杂交父本。

③杜洛克猪(Duroc):

体型外貌:

体型大,被毛棕红色。

耳中等大,耳尖下垂,颜面微凹,体躯深广,肌肉丰满,四肢粗壮。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繁殖力不高(窝产仔数9~10头)。

因其生长和胴体性能高,尤其是体质特别健壮、抗逆性较强(抗应激),但繁殖性能一般,故常用作经济杂交的父本(终端父本)生产商品肉猪。

④汉普夏猪(Hampshire):

体型外貌:

体型大,被毛黑色,在肩颈接合处有一白带。

头中等大,耳中等大直立,颜面长直,体躯较长,臀部肌肉发达。

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较快,饲料转化率较高,眼肌面积大,瘦肉率高;但肉质欠佳(汉普夏酸肉效应),繁殖力不高(窝产仔数9~10头)。

⑤皮特兰猪(Pietrain):

体型外貌:

体型中等偏大,体躯呈方形(体长约等于胸围)。

被毛黑白(红)花毛,头较轻盈,耳中等微向前倾,颈和四肢较短,肩部和臀部肌肉特别发达。

生产性能:

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一般,胴体背膘薄、瘦肉率特别高(可达70%);但其繁殖力不高(窝产仔数9~10头),而且高度应激敏感,肉质欠佳。

在经济杂交中多用作终端父本以提高商品猪的胴体瘦肉率。

9、猪新品种(系)培育的主要方法步骤?

①新品种(系)育成目标的拟定;

②杂交亲本的选择;

③确定杂交繁育方法及杂交的实施;

④横交阶段(杂种群个体间进行同质或异质选配,综合群内有益性状,建立基础群);

⑤固定阶段(小群闭锁建立若干亲缘群和世代选育,以表型选配为主,增加纯合基因频率,建立品系);

⑥纯繁和推广阶段。

10、某育种猪群日增重(h2=0.30):

测定群平均值800g,留种公猪平均值900g,留种母猪平均值860g,公猪产生后代年龄1岁,母猪产仔时1岁、1.5岁、2岁各为1/3。

请计算该育种猪群的选择压(差)、世代间隔、每一世代遗传改进估计值、每年遗传改进估计值。

①选择压/差(△P)=(900+860)/2-800=80g;

②世代间隔=【1+(1+1.5+2)/3】/2=1.25年;

③每一世代遗传改进估计值(选择反应R)=h2×△P=0.30×80=24g;

④每年遗传改进估计值(△G)=R/世代间隔=24/1.25=19.2g。

11、猪育种中的性能测定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其各有何优缺点?

猪的性能测定(performancetesting)是在标准一致的环境条件,对种猪的生产性能做出公正的评价,为种猪的选购和育种提供客观依据。

猪的性能测定有测定站测定(stationtesting)和农场测定(farmtesting)两种方式。

测定站测定是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的猪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场内测定则是指直接在各个猪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不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

测定站测定的优点:

①所有个体都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定,其所表现的差异就主要是遗传差异,个体遗传评定较为可靠;②容易保证做到遗传评定的中立性和客观性;③能够对一些需要特殊设备或较多人力才能测定的性状进行测定。

测定站测定的缺点:

①测定成本较高;②测定规模受限,测定强度也相应较低;③存在疫病传播的风险;④测定站的环境条件与实际场内生产条件往往不一致,因此,测定的结果与实际生产的结果也会有差异。

场内测定的优缺点与测定站测定刚好相反。

12、后备种猪阶段选择的方法和依据?

猪的性状是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为提高选种的准确性和降低成本,后备种猪的选留选种应采取阶段选择法,并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一般分3~4个阶段:

断乳阶段选择;6月龄测定结束阶段;14~16月龄初产窝仔猪断乳阶段;二胎以上母猪的选择。

①断乳阶段选择:

根据个体的体形外貌进行选择(生长发育快,体形良好、没有遗传缺陷);根据系谱中亲本的性能记录进行选择,尤其是繁殖性能。

保持较高的留种率:

选留数量是最终留种数量的倍数:

公猪10~20倍,母猪5~10倍。

②6月龄测定结束阶段:

根据个体的体形外貌进行选择(体形良好,体质健壮,肢蹄结实,没有遗传缺陷);

根据性能测定(生长速度、背膘厚等)结果进行选择。

保持较低的留种率:

选留数量比最终留种数量仅多15%~20%。

③14~16月龄初产窝仔猪断乳阶段:

主要依据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出现下列情况者可淘汰:

至7月龄后无发情征兆;在一个发情期内连续配种3次未受胎;断乳后2~3个月无发情征兆;母性太差;产仔数过少。

保持较高的留种率(繁殖性状遗传力低)

④二胎以上母猪的选择:

主要依据是种猪的繁殖性能;依据本身、同胞和祖先的综合信息;参考后裔生长和胴体性能的成绩进行选择。

此时也是种猪的终选阶段,合格的可进入核心群。

13、何为猪的杂交繁育体系?

如何才能产生好的杂种优势?

①猪的杂交繁育体系是将种猪的选育、良种的扩繁和商品肉猪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套体系。

在杂交繁育体系中,将育种工作和杂交扩繁任务划分给相对独立而又密切配合的育种场和各级猪场来完成,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专门化,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将猪的育种、制种和商品生产于一体,真正从整体上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

典型的宝塔式繁育体系就是由原种核心群、繁殖群和生产群共同组成。

②为了产生好的杂种优势,总体上应构建科学的杂交繁育体系。

具体实施时,第一,应正确选择杂交的父本和母本;第二,对杂交亲本应进行选优与提纯;第三,通过杂交配合力的测定与比较,筛选最佳杂交组合。

14、请图示二元杂交与三元杂交生产商品肉猪的模式,二者各有何优缺点?

其在杂交亲本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元杂交:

三元杂交:

A♀×B♂A♀×B♂

↓↓

BA(商品猪)BA♀×C♂

CBA(商品猪)

二元杂交的优点是能获得最高的个体杂种优势,杂交方式简单;缺点是由于父本种群和母本种群都是纯种,因而得不到父本和母本杂种优势。

三元杂交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最高的母本和个体杂种优势;缺点是必须保持用来生产杂交母本的纯种群;不能得到父本杂种优势,因为它是纯种。

杂交亲本的选择应注意:

杂交母本要求分布多而广、适应性强,繁殖力高、母性好、泌乳力强。

杂交父本要求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品质好(尤其是终端父本)。

三元杂交时对杂交父本的选择应注意:

第一轮杂交主攻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第二轮杂交主攻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性状。

15、何为猪专门化品系?

配套系杂交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①猪专门化品系:

是指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育成的,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的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不同层次的指定位置,承担着专门任务。

专门化品系一般分为父系和母系,其主选性状各有侧重。

②配套系杂交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并通过配合力测定,选择不同的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组合杂交,使杂交合成的商品杂优猪在杂种优势利用上获得重大突破。

养猪生产中常用的配套系类型主要是2系、3系和4系配套等。

16、现有A、B、C3个品种进行三元杂交繁殖CBA商品猪,经过测定:

CBA商品猪的平均日增重为900g,A、B、C3个品种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00g、860g、900g,则该杂交方式在日增重方面所获得的杂种优势率是多少?

杂种优势率(H%)=(F-P)/P×100%

P=1/2×C+1/4×(B+A)=1/2×900+1/4×(860+700)=840

杂种优势率(H%)=(F-P)/P×100%=(900-840)/840×100%=7.14%

17、在猪的一般饲养管理原则中,如何有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活制度?

①定时饲喂:

饲喂次数和时间相对固定;

②定量饲喂:

不同生产阶段喂量相对稳定;

③定质饲喂:

按饲养标准配制全价日粮;饲料原料新鲜清洁,没有霉变;日粮变更时应逐渐改变;

④定温饲喂:

对于饲料和饮水应尽量做到冬暖、夏凉、春秋温。

18、为提高种公猪的种用价值,如何对种公猪进行正确的饲养管理?

①科学饲养:

必须按照饲养标准,为种公猪配制全价平衡日粮,保证足够的能量、蛋白质(注意氨基酸的平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供给。

根据实际需要,掌握适宜的喂料量。

②科学管理:

种公猪应单圈饲养。

为提高种公猪的配种能力,种公猪应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

此外,应经常刷试种公猪的皮肤,有条件的可定期洗浴,蹄甲也要定期修整。

注意定期称重和检查精液品质,以便随时调整饲养管理。

高温会严重降低种公猪的生精和配种能力,夏季必须采取措施防暑降温。

③科学利用:

在适宜的初配期开始配种利用,有利于提高种公猪的种用价值。

初配公猪的体重以达到该品种成年体重的50%~60%为宜。

种公猪配种利用不可过于频率,年轻公猪每周3~4次为宜,成年公猪每周5~8次为宜。

在本交情况下,1头公猪可负担20~30头母猪的配种任务。

19、配种准备期母猪饲养管理的目标及技术要点?

饲养管理的目标:

①使母猪迅速恢复至适宜的繁殖体况;②保证母猪及时、正常的发情排卵(断奶至发情的正常时间间隔为5~10天)。

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

①对配种准备期的母猪要特别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营养(每天每头日粮给量为3.0kg左右);②补给青绿多汁饲料(每天给量为1.5~2.0kg);③实行短期优饲(配种前10~14天),使母猪迅速恢复繁殖膘况。

④保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温暖、舒适”;⑤适宜的舍温16~22℃,湿度70%~80%;⑥适当运动和日光浴。

20、母猪发情的特点与发情期适宜配种的时间应如何掌握?

①母猪的发情周期18~22天,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3~4天。

②发情症状:

神经兴奋、跳栏鸣叫、食欲减退、相互爬跨、阴门红肿、外溢粘液等。

③发情开始后的20~30小时或出现“压背呆立反射”后6~12小时为最适配种时间。

21、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各有何生理特点,如何对其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

①母猪妊娠期的生理特点:

母猪在妊娠期处于特殊的“妊娠合成代谢”状态,尤其是在妊娠前期尤为旺盛,并且,母猪体内的胚胎/胎儿在妊娠前中期发育缓慢,而在妊娠后期(最后30天)生长发育迅速。

因此,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要求很高,

②母猪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母乳是仔猪生后20天内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母猪的泌乳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仔猪的育成率和生长速度。

母猪在哺乳期间为分泌大量的乳汁,机体物质代谢极为旺盛。

③妊娠母猪的饲养:

妊娠期间为满足胚胎发育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应按饲养标准配制全价平衡日粮,但为了防止母猪过于肥胖而影响繁殖,饲粮中应搭配一定比例的优质青粗饲料,并采取限制饲喂的方式(妊娠前期每天标准日粮给量2.0-2.5kg,后期2.5-3.0kg)。

在管理上,应注意为妊娠母猪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夏季注意防暑,严禁粗暴管理,防止拥挤和惊吓,避免造成机械性流产。

④哺乳母猪的饲养:

应根据哺乳母猪的饲养标准配制全价日粮,由于母猪泌乳的营养消耗很大,因此,这期间母猪的饲养标准及日喂料量都应高于妊娠期(每天标准日粮给量5.0-6.0kg)。

此外,泌乳期间应保证充足的饮水供给,适当搭配青绿多汁饲料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

在管理上,猪舍内环境保持温暖舒适、干燥卫生和安静比较有利于母猪哺乳活动的正常进行。

22、母猪分娩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①产房的准备:

保持产房的干燥清洁、温暖舒适(20~22℃)、环境安静,彻底消毒。

②用品准备:

产房内设置仔猪保温箱、供暖设施,并配备外科用具,耳号钳、秤,消毒抗菌药品等。

③猪体清洁消毒:

母猪预产前5~7天转入产房,同时进行清洁消毒(用0.1%高锰酸钾对腹部、乳房、阴户等部位进行消毒)。

23、母猪分娩前有哪些临产征状?

母猪分娩时对初生仔猪接产的技术要点?

母猪分娩前的临产征状:

母猪分娩前乳房膨大有光泽,手挤有初乳;母猪衔草做窝,尾根松弛下凹;母猪出现起卧不安,频频排尿征状时,表明母猪即将进行分娩。

初生仔猪接产的技术要点:

①清除初生仔猪口鼻中的粘液;

②用毛巾将仔猪体表擦干;

③帮助仔猪理顺脐带,正确断脐并消毒;

④对仔猪进行编号、断尾、剪牙和称重;

⑤辅助吃乳,及时使仔猪吃好吃足初乳;

⑥正确处理难产母猪和假死仔猪。

24、母猪分娩前后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

①体况正常的母猪产前5~7天适当减少精料(减少日喂量的10%~20%)。

②分娩当天只喂些稀粥料(如热麸皮汤),分娩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饲料给量和逐渐更换成哺乳母猪料(第7天)。

③注意饲料的调制,保持良好的消化性和适口性;始终保持充足清洁饮水的供给。

④体况较差的母猪产前供料量不减反增,并加喂一些富含蛋白质的催乳饲料。

⑤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卫生、温暖、舒适和环境的安静。

⑥减少母猪的活动量;注意观察母仔的生活及行为表现;搞好母猪分娩前后的预防保健。

25、影响母猪泌乳量的因素有哪些?

①泌乳期的影响:

分娩后母猪泌乳量逐渐增加,至21日龄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

②乳房部位:

同头母猪前胸部几对乳房泌乳量较多,后腹部几对乳房泌乳量较少。

③胎次:

初产母猪泌乳力较低,2~3胎上升,4~5胎保持高水平,6~7胎后呈下降趋势。

④品种因素:

大型肉用猪种比兼用型猪种的泌乳力高;地方猪种比引进猪种的泌乳力高。

⑤活产仔数:

活产仔数愈多,母猪的泌乳力就愈高。

⑥饲养管理:

母猪饲养水平高和饲料品质好,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其泌乳。

26、影响母猪年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①母猪年生产力(sowproductivity)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断乳仔猪的头数,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该指标受到母猪的妊娠期、哺乳期、断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初生时产活仔数和初生至断乳的成活率等五个因素的影响。

②母猪妊娠期是不可变的,其余四个因素是可变的,可通过改进饲养管理制度,缩短哺乳期、断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和提高哺乳期仔猪的成活率,以及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母猪的窝产活仔数等均可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③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主要技术措施:

a、通过提高母猪的排卵数、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增加母猪的窝产活仔数;b、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避免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c、对分娩母猪搞好接产工作,可以降低分娩过程中仔猪的意外死亡;d、加强对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不仅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促进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可尽量减少母猪掉膘,保持适宜的体况,以缩短断乳至配种的时间间隔;e、对哺乳仔猪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仔猪的增重和成活率;f、实施早期断乳,提高母猪利用强度,增加年产胎次。

27、根据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如何提高仔猪断乳重和成活率?

①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一是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二是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三是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四是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特别敏感。

对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提高其断乳重和成活率,具体措施是要抓三食,过三关。

②抓乳食,过好初生关:

A、固定奶头,吃好初乳。

因母猪前边几对乳头泌乳量多,为使同窝仔猪生长整齐,应辅助弱小仔猪在前边乳头吃乳,并尽早吃上初乳,提高免疫力。

B、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方法是在母猪栏内设一护仔补饲栏,既可局部增温(哺乳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25~30℃),又可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③抓开食,过好补料关:

A、仔猪出生后2-3日龄进行补铁;

B、从3-5日龄起开始给仔猪补水,水中可加人适量的酸制剂和甜味剂。

C、5-7日龄开始训练仔猪吃料,选用营养丰富,香、甜、脆的饲料;

④抓旺食,过好断乳关:

尽量多使仔猪采食营养全面的饲料,促其生长,为顺利断乳作好准备。

28、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应掌握哪些技术要点?

①仔猪出生后,应立即擦净口鼻中和体表的粘液,断脐带消毒后,应尽早使其吃上初乳。

②为使全窝仔猪生长发育均匀健壮,提高成活率,应在仔猪出生后2~3d内进行人工辅助固定乳头。

③仔猪出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对仔猪进行剪牙、断尾、编号和称重等处理。

④仔猪出生后的2~3日龄应进行注射补铁。

⑤仔猪3日龄开始用饮水器或水槽补给清洁的饮水。

⑥仔猪生后5~7日龄开始应及时补充优质乳猪料。

⑦根据仔猪的生理特点,寒冷季节必须对其加强保温、防冻防压。

29、哺乳仔猪为什么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如何进行补铁?

①初生哺乳仔猪体内铁的贮存量有限(仅有50mg左右),每天通过吃母乳能够获得约1mg的铁,而哺乳仔猪每天生长发育大约需要消耗铁7mg,因此,哺乳仔猪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②补铁的方法有多种,但以肌肉注射补铁制剂最为常用,即在仔猪2~3日龄,每头仔猪肌注150~20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