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189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下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1.docx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

每小题2分,共5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些学校认为“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

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学校的做法(  )。

  A.正确.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

  B.不正确,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

  C.正确.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环境的重视

  D.不正确,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学生如同泥坯,他能否成型,依赖于教师的雕塑”,这种说法忽视了学生的(  )。

  A.可塑性

  B.发展性

  C.能动性

  D.向师性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做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王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课前一进班级,有几个淘气的同学凑在一起,用调侃的语调一起大声喊道:

“王老师,我爱你”,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露出羞涩的神情

  B.严厉的批评他们

  C.微笑着说: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爱你们

  D.不予理睬.开始上课

  5.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义务教育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  )。

  A.45分钟

  B.30分钟

  C.40分钟

  D.60分钟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是教师的特定(  )。

  A.使命

  B.权利

  C.义务

  D.责任

  7.王同学为远在他乡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老师无意间发现,未经王同学同意,将信在课堂上给大家大声朗读出来,以此鼓励其他同学向王同学学习。

该老师的举动侵犯了王同学的(  )。

  A.人格尊严权

  B.隐私权

  C.名誉权

  D.肖像权

  8.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  )与(  )相分离。

  A.教育政治

  B.教育经济

  C.教育文化

  D.教育宗教

  9.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和书本费

  B.义务教育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

  C.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入学年龄可以推迟到八周岁

  D.用人单位招用可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10.中学生吴某多次表现出严重不良行为,对学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校方多次教育无果。

依法吴某可以被安排至(  )继续接受教育。

  A.少管所

  B.特殊学校

  C.专门学校

  D.劳动学校

  11.未成年的父母被撤销监护资格,其抚养费用由(  )承担。

  A.当地民政局

  B.新监护人

  C.父母

  D.教育行政部门

  12.未成年人在收容教养期间,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  )教育。

  A.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或者行为方式

  B.文化知识,思想政治或者法律知识

  C.文化知识,职业技术或者道德规范

  D.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或者职业技术

  1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热爱学生”是(  )。

  A.师德的灵魂

  B.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C.教师的天职

  D.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4.有位学生将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

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B.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这句话指出教师要(  )。

  A.终身学习,拓展视野

  B.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C.谦虚谨慎,相互帮助

  D.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16.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的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罚”。

比如:

对于成绩不好的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的学生罚站、罚值日等。

教师这样的行为(  )。

  A.是正确的,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B.是正确的,老师没有侵犯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17.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在“二战”后归还中国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德黑兰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8.以下哪项是我国古代对父母的别称?

(  )

  A.高堂

  B.泰山

  C.先生

  D.东床

  19.“屈氏已沉死,初任哀不容”,这句诗中蕴含我国哪一个节日?

(  )

  A.中秋

  B.重阳

  C.端午

  D.中元

  20.以下关于人物与其描述正确的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选自李清照的《虞美人》

  B.《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三钗》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D.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陆游、苏辙和曾巩

  21.下列选项中,作品、作者与国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笛福——法国

  B.《基督山伯爵》——小仲马——法国

  C.《雨霖铃》——柳永——南宋

  D.《泊秦淮》——杜牧——唐代

  22.下列选项中,属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产

  23.商朝“盘庚迁殷”中的“殷”位于现在的(  )。

  A.陕西省

  B.河南省

  C.湖北省

  D.河北省

  24.“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演奏声?

(  )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D.风琴

  25.下列选项中,被誉为“山西的紫禁城”的著名民居是(  )。

  A.徐家大院

  B.王家大院

  C.乔家大院

  D.渠家大院

  26.在选定了整个表格之后,若要删除整个表格中的内容,以下哪个操作正确?

(  )

  A.单击“表格”菜单中的“删除表格”命令

  B.按Delete键

  C.按Space键

  D.按Esc键

  27.在PowerPoint中,为所有幻灯片设置统一的、特有的外观风格,应运用(  )。

  A.母版

  B.自动版式

  C.配色方案

  D.联机协作

  28.张、王、李、赵四人的职业分别是画家、武术家、医生、运动员。

已知:

(1)张比武术家个子高;

(2)李比王个子矮;(3)运动员比画家个子高;(4)医生比武术家个子矮;(5)2动员不是赵就是李。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知(  )。

  A.四个人的职业都可以确定

  B.四个人的职业只能确定三个

  C.四个人的职业只能确定两个

  D.四个人的职业只能确定一个

  29.“如果你关掉了所有错误的大门,真理也将被拒之门外。

  与以上判断的含义最为接近的是(  )。

  A.如果真理被拒之门外,那一定是你关掉了所有错误的大门

  B.只有关掉所有错误的大门,真理才不会被拒之门外

  C.如果真理没有被拒之门外,那么,一定是没有关掉所有错误的大门

  D.若要接纳真理,必须拒绝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在教育日志中,张老师这样写到:

我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很调皮,有多动症,上课总是坐不住,从来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还严重影响上课的秩序,除了我以外,其他老师都讨厌他。

可就是这样的学生,却肯听我的话,也能上好语文课,成绩良好。

尤其难得的是他写了一手好字。

其他老师都说:

“也只有你们张老师能管得好你!

”其实他们错了,我并没有管他,我只是把我对其他学生的爱一样公平地也给了他。

他的父母也一直很感谢我。

而我并没有做什么呀,我只是将我的爱公平地分给了这个孩子。

  问题:

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

  31.材料:

  初三

(2)班有个同学身体有一些残疾,走路有一些跛,班级有些同学常学她走路的样子,开她的玩笑,还给她起外号。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当批评那些不尊重残疾同学的行为。

但转念一想,这样一来会伤害残疾学生的自尊心,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

  通过和其他老师交流,我决定通过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介绍一些残疾人的成功事迹,让学生明白,不管什么样的生命特点,都有可能为社会作贡献,引以学生讨论、理解、尊重生命特点。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对这位残疾同学更加尊重,而这位同学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班主任的教育行为。

(14分)

  32.材料: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

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

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

“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作fans?

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

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

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

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

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

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

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

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

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

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

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

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

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

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

《论语》说: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

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

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问题:

  

(1)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

(4分)

  

(2)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

(10分)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

50分)

  3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有人认为,师道尊严,教师是授业者,也是解惑者,所以教师的权威无可比拟,学生应该遵从老师,不容许有半点意见。

  也有人认为,教师的思想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存在师道尊严这样的旧传统思想,应该把自己融入到教育的大家庭中,融入到学生中去,给予学生应有的发言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根据上述材料,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作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

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不少于1000字。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

一味地追求安静,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压抑学生的天性,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所以是不正确的。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应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所以选B。

  2.【答案】C。

解析:

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而“雕塑说”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将学生看做是独立意义的人。

  3.【答案】C。

解析:

在教育的过程中意外的事情总会发生。

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迅速果断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4.【答案】C。

解析:

这属于课堂突发状况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表白”,老师要做的是随机应变,快速化解,所以最好的选项是C。

  5.【答案】D。

解析:

“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

  6.【答案】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7.【答案】B。

解析:

B选项中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本题材料中老师未经本人允许私自将个人信件在公众面前朗读,是对王同学隐私权的侵犯。

因此答案应选B。

  8.【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9.【答案】B。

解析: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故A项错误。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故C项错误。

用人单位招用不得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因此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二十五条:

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11.【答案】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第五十三条规定:

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依法继续负担抚养费用。

  12.【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九条:

未成年人在被收容教养期间,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或者职业技术教育;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13.【答案】A。

解析:

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要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15.【答案】A。

解析:

终身学习要求教师做到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6.【答案】C。

解析:

题干中所说的“心罚”属于变相体罚的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学生,都违犯了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7.【答案】C。

解析:

开罗会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中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

《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

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

  18.【答案】A。

解析:

泰山是对妻父的雅称,先生是对教师的别称,东床是对女婿的别称。

  19.【答案】C。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屈原的事迹,其中蕴含着端午节。

  20.【答案】C。

解析:

A选项中《虞美人》由李煜所作;B选项中《红楼梦》原名《金陵十二钗》;D选项中陆游不属于唐宋八大家,另一人应是王安石。

  21.【答案】D。

解析:

笛福是英国人,《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马的作品,柳永是北宋词人。

  22.【答案】D。

解析:

其余选项都是用于战争的武器。

  23.【答案】B。

解析:

殷是今河南安阳。

  24.【答案】A。

解析: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本意是指大小的雨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指琵琶弹奏出的动人的声音。

  25.【答案】B。

解析: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清代民居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建筑规模宏大、豪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

  26.【答案】B。

解析:

选中整个表格之后,删除表格中的内容,可按De1ete键。

  27.【答案】A。

解析:

运用母版功能可实现为所有幻灯片设置统一的、特有的外观风格。

  28.【答案】A。

解析:

分析推理题。

(1)(4)可知,张比武术家高,武术家比医生高,即张不是武术家也不是医生;又由(5)可知,张不是运动员。

所以张是画家。

由此,再结合(3),可知,身高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运动员、画家(张)、武术家、医生。

又根据

(2),可以知道李肯定不是运动员,由(5)可得,赵是运动员。

则李是医生,王是武术家。

四个人的职业都可以确定,故选A。

  29.【答案】C。

解析:

复言命题推理。

“关掉了所有错误的大门”是“真理也将被拒之门外”的充分条件。

A、B项将其当成必要条件,错误;D项的意思跟题干不符;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

故C项正确。

  二、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老师的做法比较恰当,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职业理念的具体要求。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

材料中,教师面对很多调皮,不认真完成作业、不好好学习的学生。

给予他们公平的爱,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促进了这些学生的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要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保持教育公正。

材料中,教师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并没有放弃,而是把他对其他学生的爱一样公平地给了每一个学生。

  其三,素质教育强调要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

材料中,教师看到了调皮捣蛋学生能写一手好字,说明老师看到了学生的优点和特长,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实践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1.【参考答案】

  教师的做法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教师的行为符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材料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残疾同学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采用班会等多种形式,引发同学们对残疾同学的理解和尊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的行为符合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材料中,对于班上残疾同学,教师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让残疾同学更好的受到大家的爱与尊重,促进了她的良好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发展。

  32.【参考答案】

  

(1)粉丝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为寂寞雪中送炭;粉丝需要现场温度,知音总是默想独行;粉丝是对偶像崇拜,知音是与天才会心。

  

(2)说孔子是知音,是因为他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和充分的理解;戏称他为粉丝,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痴迷至三月不知肉味,已类似于现代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逐。

  【点评】

  

(1)本题较好理解,要求比较粉丝与知音的不同点,考生作答时只要回归原文,分别去寻找关于粉丝和知音的描述,然后一一呈现出来即可。

  

(2)本题为理解型的题目,说孔子既是知音又是粉丝,作答时就要依据知音和粉丝的特点来描述孔子的行为。

知音能够与天才会心,而孔子在齐国听闻韶乐,体会到了其内在的迷人之处,以至于发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慨,也就是说没想到音乐之美能到这种地步,所以说孔子是知音。

但孔子听到这美妙的音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疯狂程度可见一斑,此行为类似于现代粉丝对于偶像的狂热,所以说他是最早的粉丝。

  三、写作题

  33.【参考范文】

  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有几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来,老师随Im1应了一句:

“你们知道啊?

  真不错。

”而后,老师并没有给他们机会说,自己开始口若悬河地讲开了。

此时,那几位举手的孩子脸色一沉,迅速放下举着的手,听课开始不专心了。

在案例中老师漠视学生的发言权,直接导致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降低。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就要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当作一次平等的对话。

现在的教师,一部分还存在着师道尊严的旧传统落后心理,认为自己身为老师的威严不可侵犯。

“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说是对的就是对的”“学生不能和老师顶嘴”等等,都是教师表现出的不平等的思想。

教育活动是双向的,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教师应该把自己融人到课堂教育的大家庭之中,融人到学生中去.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平等对待学生,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当作是平等的交流,不要压制学生应有的发言权,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

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还请给学生一点发言的时间。

虽然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着重强调孩子的主动权,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滔滔不绝、“一堂课讲到底”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既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要将发言权还给学生,为什么教师又总是舍不得给时间呢?

归根结底,是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教师总认为“不讲不行,学生根本就不懂”“现在的学生都不会思考”、“把时间留给学生发言就是浪费”,所以教师选择了将课堂一手包办,自我陶醉在“一个人的课堂”中。

其实,如果老师能够在提问时,给学生一点发言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把由教师一个人唱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势必就会事半功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执行者和领头羊的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最基本的发言权利。

即使学生的发言不太精彩,或者根本不正确,也要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因为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说明他们在思考、在成长、在进步。

  【点评】

  材料是由两个观点组成,观点围绕“教师是否允许学生提出意见和看法”,换个说法就是学生的发言权。

有的人认为师道尊严,教师的威严不可侵犯,学生应该遵从老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也有人认为,教师的思想要与时俱进,现在是教育改革时期,教师就更应该融人到学生中去,给予学生应有的发言权。

题目要求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观点作文,联系当前教育改革、新课改的大背景,第二个角度更适合考生作答,也就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

以此为中心论点,结合教师应当怎样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行文,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结尾进行总结升华,值得借鉴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