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四 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四 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四 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 Word版含答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拉分考点四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Word版含答案
拉分考点四
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诗歌鉴赏老大难,力争8分高档线
古诗歌阅读考点虽多、题型虽众,但从本质上来看,无非就是两大块,一是诗歌鉴赏之“意”类考点(思想感情和形象),二是诗歌鉴赏之“形”类考点(语言和表达技巧),前者从诗歌“写什么”的角度考查,后者从诗歌“怎样写”的角度考查,而这也恰是命题的立足点和答题的切入点。
可以说,知道了诗歌“写什么”和“怎样写”也就达到了诗歌鉴赏的要求,为此,本部分从诗歌鉴赏之“意”类考点和诗歌鉴赏之“形”类考点分层次突破。
第1讲 诗歌鉴赏之“意”类考点
一、诗歌中的“人”(物)
常考
题型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人物形象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性格)?
试加以概括(分析)。
(3)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性格)特点。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字样,包含诗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性格);
(2)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
[题目] 请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概括形象)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分析形象)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发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感情。
(形象意义)
人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①概括形象:
性格+身份。
②分析形象:
一言一行一心理。
③形象意义:
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及存在的社会意义。
事物形象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特点?
)有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请简要分析。
(1)分析诗歌的事物形象一般出现在托物言志类诗歌中,题目中一般含有“××”事物;
(2)诗歌或正面或侧面有对事物具体刻画的语句;
(3)题干中有“事物”字样。
[题目] 简析这首诗中塑造的杏花形象。
[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的杏花形象。
(概括特征)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对接情感、概述效果)
事物形象题答题3步骤
①概括特征:
外在特点+内在品质。
②对接情感:
将事物形象特点与作者的情感(情操、品行)进行对接。
③概述效果:
概括其在写人、抒情方面的效果。
意
境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题干中有“意境”字样;
(2)题干有两问时,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画面”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情感”的。
[题目]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
(描景)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构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析情)
意境赏析题答题3步骤
①描景: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构境: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析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我来评卷
(一)](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准确答出景象特色2分,答出用意(作用)4分。
我来评分:
________
失分原因——景象特点概括用语不准确
该考生正确回答了写作用意,但对这四句描写的景象特点的概括不够准确,“豪放”一般形容人的气魄或诗词风格,并且遗漏要点,只答出了“水势浩瀚”。
故本答案只得4分。
读懂诗句,准确概括景物特点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景物形象特点常用术语如下:
类型
术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对于这些术语要仔细体会并烂熟于心。
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或概括。
[我来评卷
(二)](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准确答出景象特色2分,答出用意(作用)4分。
我来评分:
________
失分原因——景象作用分析不到位
该考生正确回答了景象特点,但是“暗示着唐的兴盛与繁荣”并没有回答出写作意图,这一答案不规范,没有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故本答案只得4分。
紧抓内在关联,“4步走”具体分析景物作用
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因果链)的把握。
对这一类题目,应做好以下步骤:
第1步,阅读全诗,梳理脉络,了解大意
①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②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诗歌的内容层次。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歌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第2步,细读所给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3步,分析所给景物与上下文发生了哪些关联
所谓关联,就是上下文景或情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4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结构
线索作用,有的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照应作用;铺垫作用。
指向人物
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节操。
指向意境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指向环境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指向情感
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指向主旨
突出全诗的主旨。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
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
天然粗陋的酒器。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特点: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2分)
分析: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1分)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分)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准确答出形象特点2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
我来评分:
________
失分原因——人物形象以偏概全贴标签
该考生根据诗歌中个别的诗句,断章取义地给人物贴标签,而忽视了对整首诗歌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准确概括,故不得分。
看准人物,贴对标签
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
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便可水到渠成。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的形象,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4.树立“要点意识”,抓住人物特点
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且可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要点个数,从多个角度思考和梳理,可按诗句顺序,逐句筛选、梳理,最后“合并同类项”,明确答案要点。
5.熟悉答题步骤,运用模板分点作答
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醉落魄
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①
胡 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
幽怀已被黄花乱。
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
羽觞到手判无算。
浩歌箕踞巾聊岸②。
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③。
[注] ①庆符:
名张伯麟。
当时秦桧主和,庆符因讥讽秦桧被流放到吉阳军。
时作者亦因上书力抵和议,请斩秦桧,而被贬到吉阳军。
②巾聊岸:
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
③卢仝碗:
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
卢仝写有“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句。
(1)有人说这首词的“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两句“无理而妙”,请结合词的上片加以赏析。
(5分)
答:
参考答案:
明月本无情,作者却说它故意对着自己变满,看似无理,实则非常巧妙。
(2分)作者满怀无法锄奸复国的激愤烦乱心情,偏又逢皓月圆满,便把一腔的怨情向“银蟾”倾泻而去,更深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愁绪。
(3分)
★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6分)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虽遭贬谪但心忧国事,壮志难酬又希图解脱的爱国词人形象。
(2分)作者触犯秦桧被贬天南,年近半百,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
因此他召集友人赋诗狂饮,放声高歌,放浪形骸,这表现了作者内心极深的忧愁。
(2分)又借卢仝饮茶的典故,力求排解胸中的不平之感。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竹马子
柳 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
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
(1)这首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作答。
(5分)
答:
参考答案:
词的上片,用孤垒、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3分)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分)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虚实相生,请联系全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词上片前九句写秋景,属实写;后三句写情,属虚写。
作者抓住时序变化,描绘了酷暑新凉交替的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与作者的心境十分协调。
下片前五句抒情,属虚写;后五句写景,属实写。
下片以景结情,作者巧妙地以黄昏的霁霭、归鸦、角声、残阳等萧索景象来衬托和强化悲苦的离情别绪,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环境中变化的过程。
(6分)
二、诗歌中的“情”(理)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某一句(某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题干中有“情感”“人生情趣”“人生追求”等字样。
[题目] 本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分析。
[参考答案] 本词抒发了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
(概述情感)词的上片触景生情,通过落花、帆、木兰舟、春水、夕阳等意象,渲染烘托,环环相扣,结出一个“愁”字。
下片则是“愁”字的生发和具体化。
先写灞桥话别,直点离愁;再写游子凝想离别之后,红楼美人正卷帘伫望;然后写希望有青鸟传递消息,可是路远无计可通,深化游子愁的内涵,点明愁的来由。
(阐释分析)
思想情感题答题2步骤
①概述情感:
如忧国忧民之感、怀才不遇之愤、国破家亡之痛、离别思念之伤等。
②阐释分析:
可采用抓关键词(意象词、情感词等)和逐句分析的思路,这样分析更全面准确。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 诗人想要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者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诗人的好客之情。
(4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有客来访而感到惊喜。
(2分)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
情感概括准确无遗漏,分析合理即可得满分。
遗漏要点分析不当酌情扣分。
我来评分:
________
失分原因——含蓄复杂的情感分析不透彻
该考生能抓住“欲扫”“贫”等词语来分析,且三点情感都分析出来了,显示出了较强的分析意识。
只是在抓住显性情语“贫”的同时,也要抓住隐性情语,甚至是含蓄的写景语言来进行分析。
如第四句中的“青苔”“黄叶”,院子里长满青苔,落满黄叶,这不是描述其家的贫穷,而是隐指平时少有人来,透露出的是诗人平时的寂寞,在此情景下有人不远千里而来,诗人肯定是惊喜的,所以抽检样卷中的“写出了诗人处境困苦,表达了对招待友人的无奈之情”表述不当。
故本答案只得4分。
准确定“调”,找出情由,多方挖掘,稳解情感分析题
1.准确定“调”
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愁是喜,是爱是憎等。
“调”定准了,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准确定“调”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情语定基调
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
这是最主要、最管用的办法。
那些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倾向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自然要好好关注,不过,我们也绝不可忽视那些饱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连词、副词及其他虚词,如“空”“惟”“还”“又”“更”“再”等。
(2)景物色彩定基调
景物是情感的载体。
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
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
景物也有时令色彩。
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3)人物举止定基调
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
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
(4)用典褒贬定基调
古诗少不了用典。
用典,作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可以从中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
如2016年全国卷Ⅰ古诗《金陵望汉江》引用的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赞美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不用了,又隐含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
2.找出情由
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
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
外在的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
这些原因,都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注释也能暗示。
每一种情感内涵的表达都是由“情由”加“感情基调”组成,少了哪一项内容,都不是规范的表述,考试中是要扣分的。
3.多方挖掘
情感把握题不仅要把握准确,更要全面。
也就是说,情感要点往往不止一个,要答足答全情感要点。
而考生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多方挖掘,即从不同方面、角度、层次充分挖掘情感要点。
(1)细分层次
情感把握题要求概括分析的材料有:
一两个词语、一两个句子、一联或两联、上片或下片,乃至全篇。
不同的层级,包含的情感要点不同,如两句(一联),情感要点有两个,两句都要分析,如果只分析其中一句,就有可能要点不全。
至于两联、上下片乃至全篇,更是如此。
为此,要特别区分层次、划分层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联系全篇
有的词句,单看其身,自然能概括分析出。
可是如果把它置入全篇中,可能还有一层情感要点。
所以,我们有时不能忘记把它放在上下文中看,放在全篇中看,这样才能不少答情感要点。
(3)注意“双向”
有不少古诗,古诗中有不少词语,它们的情感自身具有“双向性”,作答时不能只答出“一向”。
①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十分明显。
咏物诗的情感一关乎“物”,一关乎“志”,回答情感时要“物志兼有”;怀古诗的情感一关乎“古”,一关乎“今”(己),回答情感时要“古今兼有”。
②闺怨诗有的有寄托,有的没有。
如有,则情感一关乎“闺”,一关乎“寄”。
③诗中的“风雨”“春天”等词语一般都是单向性,但也有双关义(象征义)。
如有双关(象征),随之而来的情感可能“双向”。
(4)内外关联
有的情感从题目所给的语言材料如从诗的内部看当然有情感内涵,而如果与诗外的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联系起来看,则另有一层情感内涵。
因此,我们有时“内”“外”联系起来,才能全面把握。
如2016年全国卷Ⅱ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一诗,通篇赞扬了曹霸的画技。
如果与作者联系起来看,诗中何止是赞美,其情感内涵要丰富多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
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州治在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
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请赏析“偶向凌歊台上望”一句的妙处。
(5分)
答:
参考答案:
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3分)“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2分)
★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伤春之情:
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
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
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
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 ①嘉祐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他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作者遂作此和诗。
②据苏辙诗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③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参考答案:
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
(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前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远,人又疲劳,那跛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需要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
(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尔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或答:
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
)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的手法说理。
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要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诗歌鉴赏之‘意’类题”专项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1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 ①这首诗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时白居易任河南尹。
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谢世。
②瓶:
烤火用的烘瓶。
(1)简要分析“晓晴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分)
答:
参考答案:
“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2分)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3分)
★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颔联中“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淡的情怀。
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
颈联写燃料经夜化为灰烬,说明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
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
尾联说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
(每点2分,共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壶中天
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张 炎①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
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
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②。
野人惊问,泛槎③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
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
浪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