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9449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docx

人教部编版九上历史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

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4.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最为突出。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二.金字塔

1.在尼罗河西岸,漫漫黄沙吹拂下的金字塔,就像一群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默默诉说着古埃及文明的悠深久远。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1.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

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

国王发起怒来,还经常亲自用王仗责打大臣。

2.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

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

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也是两河流域人发明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

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前187年)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2.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

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城邦

1.古代希腊地理范围和现代希腊有所不同,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而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各国后来被多利亚人攻占,迈锡尼文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3.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几百个城邦。

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

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过几千人。

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领土也只有8400平方千米。

4.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力,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权的必要保障。

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

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

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力,不能占有土地。

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和自由。

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

经历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一度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2.伯里克利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机制。

在他主政时期,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这就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

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这些主席团由各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三.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率10万大军,在叙利亚的伊苏平原迎战。

亚历山大出奇制胜,最终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大军。

亚历山大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兵不血刃进入埃及。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转而进入两河流域,与波斯大军再度会战。

他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

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

2.亚历山大东征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对手波斯帝国太腐朽,另一方面也在于马其顿军队的超强战斗力,并且也与亚历山大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密不可分。

3.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

4.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一.罗马城邦

1.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平民参加的人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3.公元前450—前449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

《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战胜了北非强国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

在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战俘和人口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

奴隶起义不断发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

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声势浩大,多次打败罗马军团,但是最终被血腥镇压下去。

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制,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二.罗马帝国

1.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

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

不久,凯撒被谋杀,内战又起。

公元前29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自己的独尊地位,罗马帝国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时代。

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1.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

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

2.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一.文学和雕塑

1.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体现在神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史学、法学、体育等各个方面,有些至今还在继承、发展。

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2.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完美境界。

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

二.建筑艺术

1.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

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既坚固结实,又华丽宏伟。

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可容纳近8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有引水道工程,其中最长的一条地上引水道长达91千米;还有庆祝胜利的凯旋门、方尖碑和宏大的宗教场所万神庙。

三.哲学和法学

1.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

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

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这位哲学家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

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他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

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四.公历的缘起

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是古代罗马人创设的。

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

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采取每4年增加1天的办法进行调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在2月份增加一天。

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法兰克王国

一.法兰克王国

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在高卢地区的法兰克王国。

2.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

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3.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这样就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二.封君与封臣

1.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2.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三.查理曼帝国

1.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

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2.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第8课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一.基督教的兴起

1.1世纪,基督教出现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生活在这里的古代犹太人,多次反抗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起义遭到血腥镇压。

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

2.早期基督教是穷人的宗教。

教徒寄希望于天国,不愿意崇拜皇帝为神明,因此被指控背叛国家,遭到长期迫害,史称“三百年教难”。

随着罗马帝国陷入危机,不少有地位的人,包括行省总督和皇族,都改信了基督教。

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313年,罗马皇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

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位罗马国教。

二.基督教的基本主张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原罪观与救赎轮。

依据《圣经》,人生来就有罪,一是始祖遗留下来的原罪,二是个人今生所犯的本罪。

人既然有罪,就无法自救。

上帝为拯救世人,派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临人世,担任救世主,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补赎世人之罪。

任何人,只要信奉基督教,就能得到基督的救赎,达成与上帝的和解,死后可以进入天国。

三.教权与王权

1.基督教对政治有着独特的理解。

它认为,人有原罪,并且会不断犯罪,需要国家进行约束和惩戒,所以王权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掌握王权的国王仍是有罪之人,不是神圣的,需要接受代表神意的教会的监督。

作为基督徒,一方面要服从代表上帝权威的教会,另一方面也要服从世俗国家的权利。

用《圣经》的话来说,就是“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对欧洲法律、政治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

2.教权与王权在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立的局面,集中表现为“授职权之争”。

中世纪早期,神职人员往往由国王或贵族任免。

11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发动“教皇革命”,要求夺回对教士的任免权,排除俗人对教会事务的干预,遭到各国君主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反对。

经过长期斗争,到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沃姆斯和约》,教皇获得了对高级教王的任命权。

同时,划定了教权与王权各自的管辖范围。

两种权力体系的并立、相互制约和监督,有效地防止了极端的神权政治或绝对的君主专制的出现。

第9课西欧庄园

一.庄园的领土与佃户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2.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

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3.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

二.庄园法庭

1.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2.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

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

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

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第10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西欧的农业、工商业普遍衰落,罗马时代的很多城市变成了废墟。

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的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

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3.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1.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教师私人办校也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

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3.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性课程,它们是:

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学完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

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11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马帝国的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

因此,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2.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

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

以上这4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