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19733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docx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毛笔行书书法评语

  篇一:

春联行书书法欣赏王羲之

  王羲之集字对联72幅,太棒了!

  20XX-11-2900:

25shufayi

  王羲之集字对联72幅!

具有很好的创作参考价值,赶紧收藏吧!

话不多说,直入主题!

篇二: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

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

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

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

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

《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

《兰亭序》凡二十八行。

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

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

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

《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

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

“《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

  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

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

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

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

  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篇三: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1)录入时间:

20XX-12-1411:

52:

00点击:

2798来源:

清韵书院

  关键词:

  王羲之生平

  “唐诗,晋字,汉文章。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

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

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

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

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

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

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

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军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

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

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

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

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

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

到了魏晋时代,章草已经相当成熟,出现了索(靖)、卫(凯、瓘、恒)、皇(象)、陆(机)等一批章草名家。

  尽管魏晋时期各种书体均已齐备,但是各种书体又都还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楷书经过钟繇的变革,虽然大致成型,但是从《宣示表》等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钟书结体扁方,捺脚波磔,尚保留有浓重的隶书笔意。

章草虽然已经成熟,但是在隶书即将让位于楷书的情况下,也要求章草向对应于楷书写法的“今草”发展。

行书,则刚刚萌芽,写法远未成熟,地位也

  不足以和篆隶楷草并列。

  皇象《文武将队帖》钟繇《宣示表》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

(2)

  录入时间:

20XX-12-1411:

52:

00点击:

2802来源:

清韵书院

  关键词:

  由于老庄玄风的影响,加上晋代仕族优裕的生活条件,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朴转向妩媚。

“古质而今妍”,王羲之也越来越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在他中晚年的时候,开始尝试变革书风。

  王羲之首先从变革真(楷)书入手。

为了摆脱魏晋以来真书的“古质”,在结字、点划、书态等各方面加以变革,使楷书结体趋向匀称俊俏,点划细微之处蕴蓄变化,挺拔多姿。

开创今草,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

而笔法的流畅化又使得他的行书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行书与楷书相比,比较随意,不要求笔画平正严谨,而是强调变化,要求字里行间变化多姿。

这个特点,决定了前人谨严滞重的笔法不可能写出高水平的行书。

而王羲之,则用他婉转灵动的笔法,写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书,从此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

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玄学讲顺应自然,自由任情,“不滞于物”。

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

王羲之也不例外。

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

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

由于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

《兰亭序》写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点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

《乐毅论》讲名将乐毅受谗遭忌之事,间接反映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孙过庭说其点画“怫郁”。

《丧乱帖》,则又“号慕摧绝”,几至不能落笔?

?

中国书法发展至此,终于真正成为一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

  王羲之的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

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

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3)

  录入时间:

20XX-12-1411:

52:

00点击:

2804来源:

清韵书院

  关键词:

  王羲之作品欣赏

  姨母帖

  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赏析

  快雪时晴帖

  释文

  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未果为结。

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赏析

  此迹圆劲古雅,意态闲适,对赵孟俯(左“兆”右“页”,同“俯”)的行书有很深影响。

从笔法看,此帖多圆钝的用笔,点画勾挑都不露锋。

结体平稳匀称,在质朴内敛的意韵之外,已经开始注重姿态的俊美。

  篇二:

标准毛笔行楷字帖

  篇三:

你怎样评价杨再春的书法

  你怎样评价杨再春的书法,和杨再春在当今书法界的地位

  体育寓动,书法寓静。

  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杨再春既是国家三级跳远运动健将,又是全国著名书法家。

这一动一静在他身上何以得到如此完美的融合?

杨再春对我淡淡一笑说:

“这是缘份”。

20XX年7月中旬,“杨再春返乡书法汇报展”在唐山结束后,他去辽阳开会。

我们一路同行,听他讲述其许多鲜为人知的有关“缘分”的故事。

  锋芒初露,黑小伙一跃拔头筹

  杨再春1943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

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杨再春6岁开始描红模子,一本颜真卿《多宝塔》始终陪伴他念完初中。

  儿童的天性就是贪玩好动。

在开滦西门小学,他下课就往操场上跑,翻斤斗,打把式,踢足球。

为了看住顽皮的儿子,1956年,当淑德女中第一年招收男生时,父亲就为他报了名。

上了中学,他如鱼得水,参加了学校田径运动队,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起来训练。

到了初三,杨再春已经长成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了,浑身晒得黧黑。

市里开运动会,他猛然一跃,竟跳出5.6米,得了个跳远冠军。

不久,在张家口召开的河北省青少年运动会上,他又为市里夺下一块跳远金牌。

教练很高兴,带着运动员顺道逛北京。

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杨再春被吸引住了。

庄严的天安门、宽阔的广场、美丽的北海公园令他目不暇接。

于是他暗下决心:

有机会一定要来北京上学。

  父亲常年犯哮喘病,杨再春从小为父亲捶背、捏脚,还学会了打针。

老人多么希望他当医生,将来为自己解除病痛呀。

为此,初中毕业时,父亲执意要他报考医学专科学校。

这时的杨再春,心早飞了,唐山哪里还拴得住他。

他装着招生简章,背着父亲报考了北京体育学院预科,光着脚参加体育加试,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理由是:

搞体育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出息。

  书坛求艺,两恩师再度指迷津

  杨再春15岁进北京体育学院预科,紧张的学习、训练之余,仍坚持每天练字。

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训练,则是半年以后的事了。

  “第一个寒假,不少同学结伴回家。

有北大的、清华的,在火车上有说有笑,可我怎么也乐不起来。

本来搞体育的就被人看不起,我还是个?

预科?

,心里不是滋味,到厕所里偷偷摘下校徽放进衣袋。

但我转念一想,别人可以瞧不起搞体育的,但我不能自卑。

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潜意识在我心里萌生:

练好书法,让北大、清华的同学看一看,搞体育的也可以写得一手好字!

  杨再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个月两元钱助学金,先买牙膏肥皂,剩下一元钱每两周进一次城,去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临习历代碑帖。

一次临帖,不小心把墨水瓶碰倒,墨汁洒了一地。

工作人员批评他,他忙用废纸擦拭,但怎么也擦不干净,急得出了一身汗。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和蔼地说:

“我每个礼拜天都碰到这个小伙子来临帖,让他找拖把拖一拖,不要再责备他了,他不是故意的。

”被解了围的杨再春,边拖地边端详老人,大着胆子问老者贵姓。

老人告诉他叫黄高汉。

杨再春眼睛一亮,兴奋地说:

“黄老,早就听说过您的名字,您可以教我写隶书和魏碑吗?

”老人说:

“青年人想学书法,是好事呀”。

后来,黄老又把杨再春引荐给著名书法家,当时任中国书法研究社社长的郑诵先先生。

不久便发生了一件令他受益终生的事情。

  “一次,两位老师批阅我临的楷书。

郑诵老突然问:

?

你这字怎么倒着写呀?

?

  我不解其意。

他又补充说:

?

我问你为什么从后边往前写?

?

我还是没听明白。

这次又是黄老为我解了围。

他说:

?

小杨呀,你说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

我赶忙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魏碑、行草书,一直说到唐楷。

?

这就对了,你怎么能从楷书开始练呀!

?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忙说:

?

那我就从甲骨文练吧。

?

这时,郑诵老耐心地说:

?

不必,甲骨文讲究的是刀法,篆书又很难识别,你还是从汉隶、魏碑入手吧。

?

此后,我的书法学习才步入正轨。

  在黄高汉、郑诵先两位老师的点拨和指教下,杨再春扑下身子临习汉魏碑帖。

经过10年的刻苦磨砺,掌握了各种名碑名帖的笔法和结构,这对他以后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熟悉杨再春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他后来的行草书、楷书不时揉进汉隶魏碑的笔意,完全得益于黄、郑二老的教诲和这个时期的书法实践。

每次谈及此事,杨再春总是充满了崇敬的感情,他至今仍珍藏着两位老人批改过的作业。

  勤耕不辍,苦磨砺真功泄笔端

  大运动量的训练,一天摸爬滚打下来,晚上上床都困难,他没有怨言。

当时跳高还没有海绵垫,1.8米的壮汉从近两米高处摔到沙坑里,胳膊腿生疼,他二话不说。

血水和着汗水,锤炼了他的意志,也铸就了他运动生涯的辉煌。

当时学校7.36米的跳远纪录是他创造的,三级跳远15.20米的成绩使他荣获了运动健将的称号。

  紧张训练的同时,杨再春对书法的研习,也正“走火入魔”。

他笃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有好帖好字便心追手摹,边读边记。

发现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或是好的联语、格言、警句,便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几年下来竟积累了几十本。

买不起宣纸,他便毛笔蘸清水在桌子上练,久而久之,油漆被抹掉一大片。

晚上躺在床上,他琢磨字的用笔和结体,让白天练的字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以增强记忆。

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又驱使他抓紧时间从多方面充实自己的学养。

他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广泛阅读《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名著,《中国通史》他曾通读多遍。

他还参加了校文工团活报剧演出队,担任书画社副社长,有时也写诗歌,搞文学创作。

充实、紧张的大学生活,丰厚了他的文化积淀。

进入20世纪70年代,杨再春又刻苦研习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间习黄庭坚、米芾、董其昌诸家法帖。

80年代后期,他的书法艺术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面目。

  杨再春的书法以行草书取胜,草隶篆兼备。

他在注重中锋用笔的同时兼施侧锋,从而使笔法更加丰富,点画更加妍美。

他的书作章法布局合理,聚散轻重适宜,线条粗者不臃,细者不弱,丰满润泽,变化无穷,精神气韵洋溢于字里行间。

看他作书,犹如观赏体操表演,提捺得心应手,转折娴熟自然,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国内外一些著名书法家称他的书作“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重笔如山石坠地,轻笔如燕子点水”。

  醉心普及,扬国粹广结翰墨缘

  杨再春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说:

“第一,学书要有老师指导,这是入门的捷径。

中国书法讲究师承,练习、创作要有法度,不能自撰,否则就要走弯路。

第二,要持之以恒。

一些朋友看我的展览惊羡不已。

当年和我同时学书法的,许多人后来离开了书坛,但我坚持下来了。

坚持就胜利。

三是要有悟性,学贵有悟。

比如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拿到字帖,不必展卷即临。

你可先通读一遍,有个概略的认识。

然后通临,分段分行临,仔细琢磨字的

  用笔和结体。

临习一段时间后,再跳出字帖,认真体悟通篇书法的神韵。

这样从形质到神采,从神采到形质,反复读,反复临,直到帖上的字?

印?

到脑子里,笔意自然流落于毫端。

  改革开放以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奔波于大专院校、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又担任了中央电视台书法讲座主讲教师。

他还不辞辛苦地为素不相识的青少年学生、边防战士、残疾朋友复信,鼓励他们立志成才。

  为了满足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要求,1985年,他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出版发行了《行草章法》,后再版十几次,发行量达300多万册。

随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杨再春书法集》、《字的结构与章法》、《中国书法工具手册》等37部专著,唤起许多人对书法艺术的热情。

在书法界,杨再春为书法教育普及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并广为传颁。

  杨再春—书苑体坛不解缘

  作者刘士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