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98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单元MicrosoftWord文档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从认识小数的意义入手,合理安排了五个情境活动:

小数乘法的意义、有趣的小数点、世界人口、人口与环保。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并能灵活地将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加以混合应用。

在此,计算的熟练、准确则是难点之一,应加强训练,形成技能。

这里学生学习到的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数乘法的问题,在已有的整数乘法的意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先来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整数和小数相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小数点搬家”是让学生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紧接着,根据以上学习的知识学生回叫容易的探究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此,又安排了“街心广场”。

“包装”与“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都是小数知识的实际应用,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所引起的的小数大小的变化,以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并且能够利用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所引起的的小数大小的变化,以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发现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所引起的的小数大小的变化,以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3

第一课时:

文具店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内容:

文具店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景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

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学难点:

结合乘法意义,理解小数乘法。

教学方法:

引探法、讲授法、尝试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挂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吗?

学生看图进行购物。

要求说出买什么,买多少,付多少钱?

2、 对于学生提出的乘法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怎样算的。

二、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刚才同学们都购过物了,老师想买3块橡皮,请你们帮老师算算。

我该付多少钱?

 

2、学生列式,尝试计算。

3、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算0.2×3的。

4、引导学生讨论各种计算方法:

可能用连加的方法做;可能直接用乘法算,最后看是几位小数;也有可能利用单位换算成整数计算;也有可能直观地用几何模型涂一涂的方法。

5、让学生计算6×2.5,做完后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1、 完成P39的试一试。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和第3题。

3、 谈谈你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大家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三、小数乘法

0.2×4=0.8(元)

0.2+0.2+0.2+0.2=0.8(元)

0.2元=2角

2×4=8(角)=0.8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小数点搬家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讨一个数的大小与小数点的位置关系。

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进行练习

教学内容:

小数点搬家

教学目标:

1:

认识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结合实际情景,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小数点移位

教学方法:

引探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挂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山羊快餐店的主题图,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

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2、(板书出三种价格:

4.00元, 0.40元, 0.04元。

)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大小怎样?

3、全班交流总结:

它们都有数字4和0,只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4、 看样子一个数大小与小数点的位置有关。

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1、 先观察两个小数0.40、4.00,小数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几位?

2、 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大小怎样变化?

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交流各种想法并讨论。

3、 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

如果向右移两位,小数大小会怎样变化呢?

4、 推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四位……小数的大小会怎样变化?

5、 如果一个数乘10、100、1000,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

移动几位就可以了。

6、小组合作,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7、小组汇报交流,总结: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缩小10倍、100倍……

8、试一试: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

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作业:

p41/思考题。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讨一个数的大小与小数点的位置关系。

 

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点搬家

0.04元0.40元4.0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二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街心广场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讨论长与宽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整数入手计算再确定积的大小。

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教学内容:

街心广场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景和实际操作,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应用小数乘法的计算计算法进行计算则。

教学难点:

理解并应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方法:

引探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挂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主题图:

测量的几组数据。

2、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4、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

(1)30×20=600平方米

花坛:

(2)3×2=6平方米

地板砖:

(3)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

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总结:

长与宽都扩大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100倍。

缩小1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

3、小组讨论:

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板砖与花坛相比,长和宽都缩小了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了100倍。

它的积也会缩小100倍。

结果是0.06。

5、 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

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

(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6、引导学生总结:

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确定积的大小。

三、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1、 试一试:

根据第一题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

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 填一填:

学生独立填写。

填写完后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根据上面的发现,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创设问题情境,讨论长与宽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从整数入手计算再确定积的大小。

 

应用新知,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广场面积为30×20=600(平方米)

花坛的面积为3×2=6(平方米)

地板砖的面积为0.3×0.2=0.06(平方米)

0.3扩大10倍3

×0.2扩大10倍×2

0.06缩小100倍6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包装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和“试一试”。

做完

教学内容:

包装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探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挂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笑笑要过生日了,同学们都在为她准备生日礼物!

可是在准备生日礼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替他们解决吗?

(课件显示情境图)

1、从这个图上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

包装纸:

每米2.6元用了0.8米彩带:

每米0.85元)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包装这个礼品盒用了多少钱的包装纸?

3、列式:

2.6×0.8

二、建立模型

1、估算。

2、试做,并说明理由。

3、汇报交流算法。

4、课件显示演算过程。

通过对比明确算理:

2.6->26,2.6扩大10倍;0.8->8,0.8扩大10倍,积就扩大可100倍,所以2.6×0.8的积就是把26×8的积缩小100倍。

5、总结小数乘法的规律:

(1)、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

(2)、看乘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3)、如果彩带用了2.4米,那么彩带花了多少钱?

(估算、试做、反馈)

提问:

结果为什么是两位小数而不是三位小数?

明确积的末尾的0也算在的计算的位数之内。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3、4题。

2、实际应用,完成练一练的第5、6题。

学生单独列式,然后小组交流。

注意评价同伴的列式是否正确。

3、拓展。

一扇玻璃窗户的长是2.4米,宽是1.6米,每平方米的玻璃价格是48元,安装3扇这样的窗户需要多少钱?

不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知识,怎样计算小数的乘法?

创设情景

 

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和“试一试”。

做完

板书设计:

包装

共需要多少元?

2.6×0.8=2.08

2.6

×0.8

2.08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出示P46情境图,读题后,提出问题。

——进行小数乘法的进一步学习——进行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景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会用竖式计算数目比较大的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探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挂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动物,你了解哪些动物?

(学生列举)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呈现下列几组数据:

1、南美赤道地带的三趾蛞蝓是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2、三趾蛞蝓在地面上每分种大约爬行2.1米,在树上的爬行速度是地面上的1.2倍。

读了这几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决。

重点研究乘法问题。

例如:

三趾蛞蝓在树上每分种大约爬行多少米?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2.1×2.15

(2)估算。

引导学生估一估2.1×2.15的积,并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在此基础上,师引导学生用笔算来解决问题。

(3)尝试计算。

讨论:

如何列竖式,每一个乘法的数位怎样对齐?

结合上一课的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的关系进行研究。

(4)规范小数乘法竖式写法。

2.15

×2.1

215

430

4.515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乘数是2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就是3位小数。

(5)结合整数乘法你有什么发现?

2、师提出问题:

三趾蛞蝓在地面上1小时大约爬行多少米?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2.1×60

(2)用竖式计算。

2.15

×60

126.0

(3)思考为什么要把0写在一边不乘,直接写下来就可以?

引导学生结合小数乘法当成整数乘法说说道理。

三、课堂活动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四、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4、5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小数的乘法,在解题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

 

出示P46情境图,读题后,提出问题。

 

进行小数乘法的进一步学习

 

进行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2.1×2.15=2.1×20=

2.15

×2.1

215

430

4.535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手拉手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归纳出并进行总结——尝试做题——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内容:

手拉手

教学目标:

1: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的适用。

2:

能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运用运算定律使运算简便。

3:

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

教学方法:

引探法、讲授法、尝试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挂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大家愿意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

出示主题图

1、先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理解图意。

2、小组讨论,交流图的含义。

二、尝试解决问题。

(1)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

12.8×3=38.4(元)

7.2×3=21.6(元)

38.4+21.6=60(元)

方法二:

(12.8+7.2)×3

=20×3

=60(元)

方法三:

12.8×3+7.2×3

=38.4+21.6

=60(元)

(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能简算的进行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练一练:

第1题:

要求学生脱式计算小数的混合运算,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第2题:

提供的题材是有关环保的内容,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试用一次性筷子要浪费很多木材,而大树可以用来净化环境,使学生在练习小数乘法的同时,受到环保教育。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创设情景

 

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归纳出并进行总结

 

尝试做题

 

独立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手拉手

解法一:

解法二:

12.8×3=38.4(元)12.8×3+7.2×3

7.2×3=21.6(元)=38.4+21.6

38.4+21.6=60(元)=60(元)

解法三:

(12.8+7.2)×3

=20×3

=60(元)

答:

一共要花60元。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练习三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进行本单元的系统整理——全班汇报,教师小结——进行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小数乘法,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利用小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

培养学生利用小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

培养学生利用小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练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请你总结一下进行系统整理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板书: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利用小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

二、出示神舟五号升空图。

让学生观察、读题、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集体纠正。

1、让学生读教材第52第三题。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集体纠正。

2、让学生独立做教材第52页第4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

3、让学生独立做教材第52页第5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纠正。

4、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5:

作业:

练习册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四、作业:

教材第51页第2题。

创设情景进行本单元的系统整理

 

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进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利用小数的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进行1~3单元的知识梳理。

进行相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方法交流。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目标:

1:

对第一、二、三单元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巩固这三单元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小数乘法,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黑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一)、说一说:

1、“你学到了什么?

”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

2、小组讨论与交流,以表格、网络图或者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

展示小组的作品,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进行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二)、想一想: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较难的或自己还不会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与交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交流学习。

展示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介绍解题方法,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二、综合运用:

1、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教材第53第一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教材第53第2题。

先观察前面的数的排列规律,再填写后面的数。

做完后小组交流。

3、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教材第53第3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

4、出示教材第53页第4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创设情景,进行1~3单元的知识梳理。

 

进行相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方法交流。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一)

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图形分类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进行1~3单元的知识梳理。

进行相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方法交流。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一)

教学目标:

1、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2、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黑板。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基本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教材第54第6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

小数乘法怎样计算?

应注意什么问题?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教材第54第8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

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总结。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55页第5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287.74-262.65=25.09(分)

51.09+70.48+65.52=187.09(分)

69.90+53.21+75.08=198.19(分)

198.19-187.09=11.1(分)

25.09-11.1=13.99(分)

3、让学生独立做教材第54第7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

180-90-45=45(度)

180-90-60=30(度)

180-36-72=72(度)

4、让学生独立做教材第54—55第9题。

做完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三、数学探索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无论是什么四边形最后都是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研究图形的兴趣。

四、数学游戏

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所学图形的特征,学习逐步缩小范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一)

24.5×5=122.5(元)

答:

往返交通费要122.5元。

课后反思:

 

单元检测2课时

试卷讲评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