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9832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9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docx

水旱轮作项目总结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项目执行情况报告

(2014年度)

项目名称:

西南水旱轮作区规模化周年高效生产技术

研究与示范

委托部门(甲方):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项目首席科学家:

戴陆园

承担部门(乙方):

四川农业大学

负责专家:

任万军

二O一四年十一月

一、项目总体目标

调研明确四川水旱轮作模式的种类、配置、资源利用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优选符合本区域地理自然资源条件且具有综合发展优势的水旱轮作模式,通过作物品种特性分析与搭配、茬口衔接、适宜栽培与耕作措施研究,提升水旱轮作模式的效益与技术水平。

研究秸秆还田、免耕优化定抛、机械化播种或插秧、肥料周年运筹等周年高效生产技术,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周年生产综合效益。

通过布置定位试验,探索明确不同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在周年光温资源利用、产量和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与效果,为优化周年高效利用模式和建立推广体系提供充分依据。

筛选出适宜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种植的水稻品种1个、蔬菜品种1个,形成周年规模化高效生产轮作模式5套和关键技术体系1套。

通过轻简生产技术、高产优质规模化生产技术以及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累计辐射带动50万亩,粮食亩增产20千克,节本增效200元/亩。

培训地方技术骨干20名,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00人次,指导农户5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000份。

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3人;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

二、2014年目标任务

针对水旱轮作模式开展科学调研分析和评价,优选出符合区域资源条件且具有综合发

展优势的水旱轮作模式;针对现有水旱轮作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研究简化节本和周年高效的技术体系;针对水旱轮作模式的生理生态机理尚不明确等问题,开展定位试验研究,揭示水旱轮作条件下作物高效生产的机理性问题。

主要技术考核指标:

开展不同水旱轮作优化模式的定位实验;筛选出适宜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种植的水稻品种1个、蔬菜品种1个;初步明确西南水旱轮作区的作物轮作模式;发表研究论文1篇。

三、本年度所开展的工作

为了推进本项目的高效实施,2014年继续开展适宜于水稻规模化高产高效种植的品种筛选和轮作规模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并针对前期基础调研进行水旱轮作模式评价与筛选,对调研所得轮作模式,选择五种代表性模式展开定位试验,涉及的五种水旱轮作模式分别为蚕豆-水稻、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大蒜-水稻。

针对水旱轮作模式的水旱转换过程在资源利用、土壤微环境状况等与非水旱轮作模式有着显着差异,本年度同时展开水旱轮作与非水旱轮作模式的定位试验研究,设计的轮作模式包括设冬水田—水稻(水水连作)、马铃薯—玉米(年内旱旱轮作)、马铃薯—水稻(年内水旱轮作)、油菜一水稻—马铃薯一水稻(年内年间水旱轮作)三种耕作类型,四种轮作模式。

水旱轮作的定位试验场地选择在崇州市桤泉镇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农场,定位试验场与2013年11月建设完毕,为了保持土壤肥力的一致性,2013年11月种植豆科植物(蚕豆)进行土壤培肥,2014年5月正式开始水稻作物季的水旱轮作定位试验。

同时,由于养分在年内作物季间会产生相互影响,针对水旱轮作过程养分作物季间分配,开展了养分循环的盆栽试验,以探讨水稻季氮素的投入及分配规律,及其在旱季作物中的效率。

四、项目研究进展

1.适宜于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种植的品种筛选

(1)适宜于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种植的水稻品种筛选

适宜于川东冬闲田水旱轮作模式的周年高效水稻品种筛选:

以U优602、F优498>n

优498、川农优498为试验材料,在川东邻水县示范基地设计精确定量等行平作、精确定量宽窄行垄作、半旱式宽窄行垄作3种栽插模式,进行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

与U优602相比,U优498、F优498、川农优在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均优于U优602,说明其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应。

精确定量宽窄行垄作与精确定量等行平作干物质积累重量和穗占比例均高于半旱式宽窄行垄作,精确定量宽窄行垄作优势明显。

U优498与U优602两个品种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穗干重要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F优498与川

农优干物质积累较高,其穗干重与穗占比例偏低。

I优498则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II优602则应采取精确定量宽窄行垄作,调节栽插密度,改善大田环境。

表1不同栽培模式及品种各时期干物质积累

 

在氮素积累方面,U优498的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都处于较高水平,比例适中,说明此品种较好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川农优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虽处于高水平,但其拔节期氮素积累量过高,说明其无效分蘖发生的多。

表2不同栽插方式及品种的氮素积累总量kg/hm2

栽插方式

综上所述,在川东冬闲田水旱轮作体系中,通过品种筛选和栽培模式试验表明,水稻品种U优498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应最好,在不同栽培模式中,精确定量宽窄行垄作效果最好。

(2)适宜于水旱轮作模式的周年高效水稻品种氮肥管理方式筛选:

根据2013年的试验结果,筛选的F优498兼具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适于机插等特

点,其生育期比省内主推中籼迟熟杂交稻品种早7-10天,适于多种茬口栽插,即可为后作蔬菜生长留足空间,并适于小麦、油菜茬口的机插栽培,生育期和产量均具有优势。

而且该品种在机插、优化定抛和精确定量栽培条件下均能具备亩产800公斤的潜力。

本年度针对2013年初步筛选的适宜于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规模化种植的水稻品种F优498,继续开展研究,探索肥料管理对水稻品种的适应性,以提高规模化高效种植下的氮肥管理措施。

设计不同施氮处理,分别设普通尿素和多肽尿素施肥,每种肥料下设农民经验施肥(底肥:

分蘖肥=7:

3)(FFP和FFP),高产施肥方式(基蘖肥:

穗肥=5:

5,底肥:

分蘖肥=7:

3,促花肥:

保花肥=6:

4)(ONM和PASPM),高产施肥方式减氮15%(ONM2和PASPM)高产施肥方式增氮15%(ONM和PASPM)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

结果显示,氮肥施用有效的促进了水稻分蘖的发生,显着提高水稻的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

与普通尿素相比,PASP尿素在保证较高的茎蘖群体的情况下能有效的降低分蘖的衰亡,从而提高有效穗数。

不同施氮处理间,农民经验性施肥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大量发生,其最高茎蘖数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后期养分供给不足,分蘖大量死亡,有效穗数明显低于氮肥优化处理。

同时,氮肥施用显着提高了水稻的生物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水稻产量,降低了每穗颍花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

较普通尿素,PASP尿素显着提高了水稻的生物量、有效穗数和产量。

不同施氮处理间,氮肥优化处理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生物量、有效穗数和产量,但降低了水稻的收获指数。

FFP处理的生物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其有效穗数、千粒重均低于其他处理,从而导致产量的显着降低。

ONM3PASP1和PASP馳理能有效的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从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并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随施氮量增加,普通尿素处理水稻产量逐渐增加,但PASP1和PASP3处理产量无明显差异。

施氮显着提高水稻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较普通尿素,PASP尿素使剑叶、倒2

叶、倒3叶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7.0%、9.9%和11.1%。

不同施氮处理间,氮肥优化处理能提高输到各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ONM和PASP2处理,在减少15%施氮量的情况下,其叶绿素含量仍高于FFP和FFP处理。

不同施氮量则主要导致倒3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随施氮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

图1不同氮肥管理下水稻上3叶抽穗期叶绿素含量

综上所述,对于适宜于水旱轮作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F优498来说,采用多肽尿素施肥,配合以下氮肥后移水平,即基蘖肥:

穗肥=5:

5,底肥:

分蘖肥=7:

3,促花肥:

保花肥=6:

4,能有效促进生育前期分蘖发生和有效分蘖的形成,并提高水稻的生物量、有效穗数、产量,维持生育后期叶片光合左右,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3)适宜于西南水旱轮作区周年高效种植的蔬菜品种筛选

菜稻轮作是西南水旱轮作区的重要粮经型种植模式,能有效实现保障家庭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收入的双重功能。

白菜作为水旱轮作体系中菜稻轮作的一种模式,广泛被采用。

然而,白菜作为十字花科植物,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易遭受根肿病的侵害,导致减产。

根肿病是十字花科蔬菜流行的一种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鞭毛菌亚门中的芸苔根肿菌。

受根肿菌侵染后,在根部形成大小不一、光滑或龟裂粗糙的肿瘤。

而植株的地上部份生长迟缓、缺水蔫萎。

根肿病主要由土壤中的休眠抱子,通过菜株病苗、水流携带菌土等方式传播。

水旱轮作由于水旱转换可以有效缓解根肿病,但选择优质高效的抗根肿病的白菜品种也十分重要。

根据西南水旱轮作区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四川盆地根肿病高发的现状,通过文献与市场调研。

筛选适宜高产种植的抗病性白菜品种。

从表3可以看出,适宜于四

川栽培的白菜品种春福皇、春旺、秋利旺等6个品种中,秋利旺、寒玉90和秋实皇3个白菜品种虽然具有产量较高、耐性也较强等较好品种特性,但适播期均在7月中〜8月下旬,

正常年份下四川水旱轮作区水稻收获在8月下旬〜9月上旬,因此白菜与水稻在茬口匹配上产生冲突而不适宜。

春福皇、春旺两个白菜品种在适播期上虽然与水稻的收获后的茬口无冲突,但水稻收获后至白菜播种前的土壤闲置期过长。

因而,仅从菜稻模式考虑,则不经济。

若增加一季蔬菜作物变两熟制为三熟制,然而白菜采收期为5月初至6月。

这与后季

水稻作物的茬口衔接过紧,甚至冲突。

对品中喜春获来说,其适播期为9〜10月,采收期

为11月初〜3月,结合水稻的茬口时间,可以做到与水稻收获后的茬口有效衔接,有充足时间使稻田土壤转换为旱作状态,并能高效利用光能资源,采收期时间较长,可有效缓冲不利市场条件,白菜收获后有大约1个月的休闲期,可进行水稻栽培前的土壤综合管理,以实现后季作物的高产。

因此,综合6个品种的品种特性,结合四川水旱轮作区的作物生长特点,“喜春获”白菜品种能与水稻实现高效周年生产。

表3抗根肿病白菜品种的品种特性表

品种

适播期

采收期

球形

球重

抗病性

其他特性

春福皇

2〜3月

5月初〜5月中旬

叠抱

2.2kg以上

抗根肿病

抗其他生理病害,

品质好

春旺

2〜3月

5月中旬〜6月

叠抱

2.8kg以上

抗根肿病

早中熟、品质好

秋利旺

7月中〜8

11月初〜2月

合抱

2.5kg以上

抗根肿病

早熟、耐性强

月20日

寒玉90

7月中〜8

11月初〜3月

合抱

2.5kg以上

抗根肿病

中早熟、品质好

月下旬

秋实皇7月中〜811月初〜3月叠抱2.8kg以上抗根肿病产量高、耐寒

月下旬

喜春获9〜10月2月〜4月合抱2.5kg以上抗根肿病耐寒力强

2.周年规模化高效生产轮作模式的筛选

(1)区域水旱轮作模式分析

根据2013年对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巴中、资阳、达州、广元、乐山、绵阳、南充11市的调研资料汇总,发现四川23种水旱轮作模式,包括白菜-水稻、萝卜-水稻、蚕豆-水稻、草莓-水稻、葱-水稻、大麦-水稻、川芎-水稻、冬水田-水稻、大蒜-水稻、甘蓝-水稻、花菜-水稻、胡萝卜-水稻、绿肥-水稻、马铃薯-水稻、牛皮菜-水稻、芹菜-水稻、豌豆-水稻、西芹-水稻、萬笋-水稻-萬笋、烟草-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榨菜-水稻。

这23种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纯粮型、粮经型、粮饲型、粮肥型水旱轮作模式。

从经济效益来说,粮经型水旱轮作模式总体高于其他三种类型。

综合分析,纯粮型轮作模式特点:

经济效益偏低,但周年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便于集中管理,生产者省时省力,因而周年绝对生产成本投入相对较低,由于国家对粮食作物产品实行国家保护价制度,即使纯粮型水旱轮作模式周年绝对收益相对偏低,但常年收益稳定,对冲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全区涉及的纯粮型水旱轮作模式主要包括油稻、麦稻。

粮经型水旱轮作模式主要特点是:

该模式兼顾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粮食生产能提供生产者口粮,经济作物生产能提供较高的生产利润,因此,周年具有较高经济效益、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但该模式周年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旱作季节经济作物生产。

经济作物由于国家无保护价制度,市场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因此,由于受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导致生产者很难准确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常常由于产品的年际间剧烈波动,导致生产者出现大的损失。

粮饲型和粮肥型轮作模式特点:

由于两种模式的周年效益相对较低,在四川相对较少。

但这两种模式均是具有较好土壤保育功能的种植模式。

水稻生产过程对土壤进行了农业利用,而下季作物饲料或绿肥则能较好的培育土壤肥力,提升土壤地力。

(2)水旱轮作模式筛选方法

由于纯粮型、粮经型、粮饲型、粮肥型水旱轮作模式各具体类型在生产过程中均各有特点,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影响、周年投入产出及社会效益等均具有不同的表现。

对现有探明的23种水旱轮作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各模式在四川现有条件下的高产高效特性,将能够有效筛选适宜于区域高产优质高效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提升和优化区域农业生产模式提供指导。

高产高效水旱轮作模式的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

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

这种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

由于其思路简单明了,尤其是紧密地和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推理联系起来,对决策者的推理过程进行量化的描述,可以避免决策者在结构复杂和因素(或方案)较多时逻辑推理上的失误(陆际恩,etal.2008)。

评价过程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体系确定后,每个指标发挥的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根据各个指标水旱轮作模式各层次的地位进行指标赋权,以显示各指标之间对决策的影响程度。

权重确定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

主观赋权法主要包括、功效系数法、专家调查法等。

客观赋权评价法则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进行综合评价。

如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聚类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离差法、灰色关联分析法、TOPSlSfe、神经网络分析法、判别分析

法等。

其中,离差法是通过观察各个指标样本数据的标准差,对标准差较大的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但是因为各个指标之间存在量纲不同的问题,应用离差法赋权时计算依据是指标的标准化值而非实际值。

对于一个需要决策的问题,在对其划分为相应的层次结构后,综合考虑与其上层元素有逻辑关系的下层元素,并将下层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其重要性。

重要性的判断用数字进行表示,并将这些两两判断的结果表示在一个矩阵中,这样得到的矩阵即为判断矩阵。

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比较常用0-9之间的数字或它们的倒数进行量化。

然后根据下列公式进行分析和

判断判断矩阵为:

(1)分别计算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n

(式1)

(式1)

(式3)

Mi=门q

jm

(2)计算Mi的n次方根w

W=nMi

(3)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Wi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ax

max■—imnWi

然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检验指标为CI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Q为了度量不同阶数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通过查表在n阶水平下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V0.1时,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即:

CR二Cl/RIV0.1。

此时的特征向量值即为相应指标的权重。

评价模型:

高效水旱轮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单项指标均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其高效目标的,因而必须进行综合评价。

为保障评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依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本研究轮作模式筛选条件的实际,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水旱轮作模式的选择进行系统评价,即是上一层指标由其对应的下层指标组计算得到。

A=BW(式5)

式5中:

A为上层指标值;B为下层指标向量值;W为下层指标权向量。

(3)水旱轮作模式筛选指标体系构建:

1)水旱轮作高产高效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四川省实际情况及水旱轮作现状分析,影响水旱轮作模式高产高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虽然产量是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生产系统中的各要素投入量、投入结构、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等均会影响其高效性。

因此,农业高产高效实际上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作用的结果。

1周年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反应水旱轮作模式高产高效的重要方面。

由于市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市场稳定性对农业生产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稳定的市场能增加生产者进行该模式生产的预期,若市场波动大,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进而影响该轮作模式的投入与推广。

因此,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不仅表现在周年投入产出的净收益,同时还需要反应收益的稳定性。

2周年生态效益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主要指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

水旱轮作模式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有农业资源尤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3方面反应资源利用状况,茬口空闲时间、总生物产量、总经济产量。

若茬口空闲时间太长,势必导致光能资源的损失浪费,总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反应作物产量构成,间接反应轮作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态效益的另一表现形式则是轮作系统本身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N、P过度排放,废弃秸秆等导致的农业非点源污染。

3周年社会效益

农业系统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对人们提供稳定的粮食、蔬菜、肉、奶、蛋等的供给。

食品数量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保障。

然而,粮食、蔬菜、肉、奶、蛋等不同农业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地位,一般来说,粮食是最基本的保障,蔬菜、肉、

奶、蛋占次要地位。

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食物安全保障不仅要有较高的产量,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商品化。

技术进步是社会效益的重要表现形式,反应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效果,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上最重要的技术进步表现形式。

若伴随新品种和新栽培管理方式,则社会效益更显着,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均能得以大力提升。

2)水旱轮作模式筛选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水旱轮作模式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的表现形式,综合考虑指标体系构建所选指标的显着性、主导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易获取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四川水旱轮作区水旱轮作高产高效模式选择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目前正在对评价过程中的部分参

,由于数据量相对较大,评价过程受部分指标的影响,出现评价偏误,数进行二次调整。

3、水旱轮作过程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影响研究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轮作模式包括设冬水田一水稻(水水连作)、马铃薯一玉米(年内

旱旱轮作)、马铃薯一水稻(年内水旱轮作)、油菜一水稻T马铃薯一水稻(年内年间水旱轮作)三种耕作类型,四种轮作模式,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水稻采用氮肥后移的栽培技术,基蘖肥氮:

穗肥氮=5:

5,基肥中,基肥氮:

分蘖肥氮二7:

3,穗肥中,促花氮肥:

保花氮肥=5:

5,磷钾元素的施用比例根据氮磷钾元素配比(N:

P2Q:

K2O)为2:

1:

2确定用量,磷肥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分基肥和促花肥2次施用,各占50%亩栽植1万穴。

玉米、马铃薯、油菜采用当地农民习惯施肥技术。

水旱轮作体系水季向旱季的转换过程时间跨度大,水稻扬花期开始直至水稻收获后旱地作物播种均为这一转换过程。

水稻从扬花期开始,灌溉主要采取干湿交替灌溉,即灌溉后水分自然落干,再进行灌溉,直到水稻黄熟期,水田基本保持干旱。

因此,水旱转换过程的取样时期从扬花期稻田有水时开始取土样,当水分自然落干后再次取土样;然后进行灌水,灌水后第三日取样一次,直到水分落干后再取,以此进行重复取样,直到黄熟期。

水稻收获后,次日取土,并每隔10日取土一次,共取土4次。

对照模式冬水田—水稻和薯—玉的取土时期与水旱轮作模式的取土样时间一致,且每次取样均需在一天内全部取完。

所有土样采集均分0〜10、10〜20cm两个层次进行采集。

该定位试验水稻和玉米收获已经完成。

经过测产和考种分析。

玉米理论亩产为658.02kg,实际亩产为528.77kg。

水稻理论亩产为670.15kg。

为土壤样品采集也已经完成。

由于土壤样品数量多,目前正在进行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特性的测试分析。

4、多熟轮作规模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1)多熟轮作规模化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研究

工厂化育秧秧龄及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及栽插质量的影响:

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F优498为材料进行秧龄、苗床环境和育秧基质的研究。

其中育秧苗床环境A1:

田间育秧环

境,A2:

标准化厂房育秧;秧龄B1:

20,B2:

30,B3:

40;育秧基质C1:

恒奥达基质,C2:

营养土,并测定秧苗素质、秧块质量、根系扫描、发根力和根盘结力和栽插质量。

结果表明,工厂化棚内育秧20天和30天秧龄秧苗表现为基质土育秧秧苗株高高于营养土育秧,而40天秧龄秧苗表现为营养土育秧秧苗高于基质育秧。

工厂化棚内育秧和大田育秧条件下基质育秧40天秧龄秧苗的株高均表现为最小。

茎基粗田间育秧环境的秧苗极显着大于标准化厂房育秧环境下的秧苗茎基粗,而40天秧龄的秧苗茎基粗极显着大于20天秧龄秧苗,20天秧龄秧苗极显着大于30天秧龄秧苗,营养土育秧的秧苗极显着高于基质育秧的秧苗。

由于不同处理间第一三叶片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第一三叶片的叶形表现出很大差异,但不同处理间一三叶形表现的趋势相同,均表现为田间育秧环境的秧苗极显着大于标准化厂房育秧环境下的秧苗,20天秧龄的秧苗极显着或显着大于30天秧龄秧苗,30天秧龄秧苗极显着大于40天秧龄秧苗,基质土秧龄秧苗叶片极显着大于营养土秧苗,可能与出苗长叶时的温湿度有关。

第二叶片长表现为标准化厂房育秧显着长于田间育秧秧苗,30天秧龄秧苗极显着长于20天秧龄秧苗,而20天秧龄秧苗极显着长于40天秧龄秧苗,基质育秧秧苗长于营养土秧苗,但差异不显着。

第二叶片宽表现为田间育秧秧苗极显着宽于标准化厂房育秧秧苗,20天和30天秧龄秧苗极显着宽于40天秧龄秧苗,20天和30天差异不

显着。

总根数表现为田间育秧环境秧苗显着多于标准化厂房育秧环境秧苗根数,40天秧龄

秧苗极显着多于20天和30天秧龄秧苗,而20天秧龄秧苗显着多于30天秧龄秧苗,营养土育秧秧苗极显着多于基质育秧秧苗。

秧龄表现为田间育秧环境的秧苗极显着大于标准化厂房育秧环境下的秧苗,40天秧龄的秧苗极显着大于30天秧龄秧苗,30天秧龄秧苗极显着大于20天秧龄秧苗,营养土秧苗极显着大于基质育秧的秧苗。

移栽期栽插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育秧苗床环境对浮秧率和每穴苗数有极显着或显着影响,秧龄对漏秧率和每穴苗数有显着影响,育秧基质对漏秧率、浮秧率、每穴苗数有极显着影响,对伤秧率有显着影响,而互作效应效应对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