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的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自己整理的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己整理的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己整理的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它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教育学定义:
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4、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判断)
5、掌握教育史上一些教育事件(判断):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
1、人的发展的定义:
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生理前提
(2)环境——外部条件(3)教育——主导(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
3、人的发展规律性: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第三章: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判断题)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狭义)的定义: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是由人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人们提出的教育目的却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2、我国现时的教育目的: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注重个人个性发展社会本位——注重社会的需要
第五章:
1、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
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前西欧、单轨制——美国、分支型——前苏联、中国3、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1、制约课程的因素:
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科学文化、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活动课程的定义:
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第七章
1、教学的定义: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意义: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3、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双基)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P184):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5、教学规律(判断):
(看看书本理解)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5)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6、启发性教学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7、班级上课制的定义: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8、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内容)(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方法)(5)组织好教学活动;(组织)(6)布置好课外作业。
第十章
1、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任务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2、学生品德构成的要素: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行)
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开展教育,既可以从知或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和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端性。
4、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题)七个德育原则与六个德育方法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四章
1、良好的集体的标志: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班主任素质的要求(要用一段文字展开说,看看书本或者PPT)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第十五章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的素养(论述题,包含内容、举例,可使用笔记也可使用PPT):
道德素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核心和精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业务素养:
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心理素养:
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我国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4.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5.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1862年。
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指亚里士多德。
8.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学是赫尔巴特。
9.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
10.世界上最在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1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1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13.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倡“从做中学”的是杜威。
14.“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杜威的观点。
15.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
16.“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实用主义教育学家的重要主张。
17.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美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18.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9.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学家是赫尔巴特。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1)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卢俊。
2)《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
3)在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的学制实在1922年。
4)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5)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杜威。
6)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8)规定这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叫学校教育制度。
●学习教育学有什么价值?
答:
1)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2)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3)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答: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
第二章小学教育
1.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小学教育目的。
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4.当代中国所提出的教育导向思想是素质教育。
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
6.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7.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
8.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
9.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9年。
1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1.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普及义务教育。
12.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基础教育。
13.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义务教育法》。
1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1)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小学和初中“九年一贯制”。
3)《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4)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5)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6)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7)把教育的最高目的限定在培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上,希望他们是“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的人的思想家是柏拉图。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是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答:
1)普及小学教育2)学制改革试验3)教学改革试验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答:
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3.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5.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7.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8.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童年期。
9.人们常说:
“三翻,六坐,八爬叉,十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10.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12.人生历程数以具有生殖能力为标志。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少年期。
14.杜威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批判了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批判了教育目的的外铄性。
1)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4)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教书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
5)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6)人的遗传素质或遗传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7)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即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的内容的活动构成。
9)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答: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儿童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
第一,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答:
(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有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赛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答: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
1.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关系
3.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4.提出“师者,人之模范”的教育家是扬雄。
5.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宪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6.我国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7.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
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8.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11.《儿童权力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
1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1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教育教学权。
15.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16.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的。
3)教师的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4)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5)我国规定少年儿童合法权利的主要有关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在教育系统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
7)称赞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的教育学家是加里宁。
8)师爱包括三个层次:
亲近感、理解感和尊重感、由衷的期待感。
9)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10)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修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质。
●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答:
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合法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其中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
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包括:
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试分析师生关系的性质。
答: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五章课程
1.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有学者说:
“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3.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怀特海。
4.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
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
6.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7.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课程。
8.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科学性与思想性。
9.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
10.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杜威。
11.下列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迁移性原则。
12.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3.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教学大纲。
1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5.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组织教学活动。
16.教材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和讲义。
17.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素养。
“三基”指的是读、写、算。
1)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2)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兴盛起来,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3)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为代表布鲁纳。
5)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创立了“设计教学法”,它分为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6)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7)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8)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9)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1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教科书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牢固,规格、大小、厚薄要适度,便于携带。
●小学教师应怎样发挥课程计划的实践指导作用?
答:
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在执行课程计划是,小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计划,了解小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2)熟悉所任教学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课时,了解自己的所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正确把握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
(4)综观学校教学工作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如何?
答: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可能统一各个学校个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进度和方法。
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领会教学大纲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3)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六章教学
1.教学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
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3.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在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上,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5.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经验。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间接获得经验。
8.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9.“授人之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的管理作用。
10.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11.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3.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
14.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15.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16.在西方,古罗马的昆体良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1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过程概括为: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建成五步教学法。
18.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
19.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