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035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

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

2.建设性质:

新建

3.建设地点:

4.项目主管部门:

二、建设规模

本项目在安徽省合肥市***区***镇采用良种繁育技术,建设保种圃7亩,基础种子田31亩,原种田106亩,良种繁育田9666亩。

三、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保种圃7亩,基础种子田31亩,原种田106亩,良种繁育田9666亩。

新建低温低湿库100m2、常温库800m2、物资库200m2、农机具库200m2、晒场2000m2、质检、挂藏室400m2、种子晾晒棚200m2、加工厂房400m2、暂存仓1000m3;土地平整700亩,土地改良700亩,新建灌溉水井2眼,修建排灌渠系4km、田间道路5km;配套完成配电间、输变电线路、围墙等生产性辅助设施建设;购置灌溉、质检、制冷、加工等方面的仪器设备49台(套、件)及农业机具40(套、件)。

四、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全部固定资产总投资582万元,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选址***区**镇百里村108国道旁)投资255万元,占总投资的43.81%,田间工程建设投资99.2万元,占总投资的17.04%,生产性辅助设施建设投资41.7万元,占总投资的7.15%,仪器设备购置费87.7万元,占总投资的14.88%,农机具购置费20.87万元,占总投资的3.59%,新品种引进补助费33万元,占总投资的5.33%,科技推广费投资31.03万元,占总投资的5.33%,项目管理费投资14.7万元,占总投资的2.53%。

五、资金筹措

本项目拟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资金28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4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172万元。

六、投资使用计划

本项目计划建设期两年,第一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土建工程及部分田间工程,用款407.4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70%,第二年完成田间工程、附属工程、设备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试生产,用款174.7万元,占建设总投资的31%,第三年投入正常运行。

七、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即从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八、项目效益

项目完成后,建成保种圃7亩,基础种子田31亩,原种田106亩,良种繁育田9666亩,新增良种生产能力355万公斤。

新增种子加工、仓储能力355万公斤,推广新品种7个,新增新品种推广能力120万亩,新增固定资产503.27万元。

经测算,项目正常投产年销售收入1837万元,利润总额377.15万元,净利润275.37万元,投资利税率47.83%,税后投资回收期5.1年,税后财务净现值(I=8%)1017.5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IRR)29.53%。

九、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0年)》;

2、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

3、《种子工程二期建设规划》;

4、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农办发[2008]79号);

5、《关于印发国家农作物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农办科[2001]58号);

8、项目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9、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产品方案

1

优质早稻良种

万公斤

106

2

优质中稻良种

万公斤

90

3

优质晚稻良种

万公斤

170

建设规模

1

生产性基础设施

平方米

4310

建构筑物

立方米

1000

立筒仓

2

田间工程

(1)

土地平整

700

(2)

土地改良

700

(3)

排灌渠系

7000

(4)

田埂及田间道路

5000

(5)

机井(含配套设施)

2

3

生产性辅助设施

(1)

变配电间

平方米

50

(2)

围墙

延米

2000

(3)

输变电线路

2000

(4)

地中衡

1

4

仪器设备

台(套件)

49

5

农机具

台(套件)

40

7

新品种引进补助

33

按比例控制

7

科技推广费

31.03

按比例控制

8

项目管理费

14.7

按比例控制

总投资

万元

582

资金来源

万元

1

中央投资

万元

280

2

地方配套

万元

140

3

自筹资金

万元

172

不含流动资金

效益指标

1

年总收入

万元

1837

正常投产年

2

年利润总额

万元

377.15

3

投资利税率

%

47.83

免农业税

4

投资利润率

%

47.83

5

税后投资回收期

5.1

7

税后财务净现值

万元

1017.5

7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

29.53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0年)》指出,“十一五”时期,要把粮食增产作为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目标,大力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点环节、重点技术,加快适用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

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类粮食品种九大优势产业带为重点,以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加快超级稻等高产优质良种的选育推广,集成推广一批高效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与工程设施结合,为提高单产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良种供应能力和辐射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五个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投资安排的总体思路是: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加大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养示范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区域骨干性、示范指导性项目,改善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主要安排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原原种扩繁基地、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园艺类良种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畜禽良种繁育、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养殖基地、秸秆养畜等8类项目。

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必须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供给,加大政策和投入的支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的安徽,耀眼处在于它的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和多年来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水稻生产面积、水稻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多年来,全省粮食生产能力一直稳定在175亿公斤以上,每年调出粮食35亿至40亿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未间断调出粮食的省份之一。

安徽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290亿斤增加到2004年的370亿斤,2005年又上升到370.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在2004年、2005年连创新高后,再创第三个历史新高,达到380亿斤。

全省粮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粮食供应上为国家做出新贡献。

合肥市农科所作为安徽省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项目建设承担单位,并组织具有农业资质的工程资询单位安徽三星咨询有限公司、有关专业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质。

近年来,由于我国部分产粮区在落实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和城镇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国家基本耕地,加上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已备受关注。

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人均耕地水平仅为世界的44.5%。

1997-2003年的七年间,全国耕地净减近1亿亩,年均净减1422万亩。

即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仍需占用耕地,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

另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对耕地的总需求将达20亿亩,按粮食安全保证率95%和目前的占地趋势推算,届时耕地缺口将达到1.3亿亩。

因此,在耕地少、人口多的背景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是依靠农业科技,选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本项目繁育的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在优质的基础上较好地协调了产量和抗性的关系,比原有优质常规稻增产5~10%以上。

因此,本项目的提出,可进一步提高优质食用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2.是推动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半数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从1985年以来,我国年平均进口大米800~1000万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品种结构不合理,稻米品质欠佳,粮食生产与销售脱节,稻谷产品产销不对路,优质稻生产基地缺乏,产品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水平低。

同时,中国加入WTO后,融入国际大市场,将面对国外优质大米特别是泰国大米等的竞争。

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科学合理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本项目繁育的系列优质水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较好地协调了优质与高产的矛盾。

通过这些优质水稻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可为推动我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3.是确保水稻种子质量、促进种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种子作为特殊的、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诸项技术措施中,良种的贡献率占到31%左右而居首位,繁育和推广良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重要举措。

因此,从种子的源头抓起,建设育种繁育基地,可保证生产用种的种子质量。

另外,由于我国种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育、繁、推衔接不够紧密,产业化经营层次相对较低的问题。

本项目通过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可增强种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种业企业的发展。

4.是加快区域良种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是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水平,促进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安徽省是国家13个省级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生产是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是,安徽水稻种子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

建设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可发挥安徽水稻良种生产的比较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安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5.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需要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而增收最困难、最缓慢的是从事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

加入WTO之后,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可能性最大,这些产区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收入。

安徽是我国粮食主产区,通过优质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建设,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介入生产领域,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三章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

1.建设单位名称

合肥市农科所。

2.建设单位性质

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

3.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情况

二、单位发展简介、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三、人员及其构成

1、公司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层和执行层职责明确,人员结构合理。

合肥市农科所是科技型的民营种业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根据种子行业的特点,致力于结构与机制的创新,以资本关系为纽带,通过出资参股形式,整合与优化育种、制种、市场、管理和资金等相关资源,使全体股东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公司组建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任命了1名总经理和2名副总经理,组成核心管理层,下设科研部、生产质检部、经营服务部、资产财务部和综合管理部5个职能机构,建立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内部竞争”三结合的管理体制。

公司决策层和执行层职责明确,人员结构合理。

2.承担本项目主要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与业绩

四、主要技术成果与转化能力、专利技术及获奖情况

公司注重科技开发,历年投资科研经费占年度销售收入的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收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1%。

2007年的科技开发经费达到199万,占年度销售收入的7.2%

目前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生产经营权的优质水稻品种介绍如下:

(1)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11.5天。

株高82.97厘米,株型适中,茎秆中等,剑叶挺。

亩有效穗22.27万,每穗总粒数97.01粒,实粒数74.48粒,结实率77.57%,千粒重21.82克。

出糙率75.7%,整精米率54.9%,粒长7.4㎜,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垩白度3.3%,直链淀粉含量13.3%,胶稠度72㎜。

稻瘟病抗性,苗瘟2级,叶瘟0级,穗颈瘟0级,接种鉴定3级。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0年平均亩产431.79公斤,比对照皖早籼40号增产4.72%;2001年平均亩产387.14公斤,比对照皖早籼40号增产2.49%。

适宜地区:

全省各地均可种植。

(2)中98-19号(皖审稻2002007)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10.3天,株高82.75厘米,株型集散适中,亩有效穗22.12万,每穗总粒数88.98粒,实粒数77.79粒,结实率87.31%,千粒重23.78克。

出糙率78.5%,整精米率52.0%,粒长7.7㎜,长宽比3.1,垩白粒率38%,垩白度3.8%,直链淀粉含量12.9%,胶稠度88㎜,稻瘟病抗性,苗瘟0级,叶瘟2级,穗颈瘟0级,接种鉴定2级。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0年平均亩产445.12公斤,比对照皖早籼40号增产7.85%;2001年平均亩产410.42公斤,比对照皖早籼40号增产8.77%。

适宜地区:

全省各地均可种植。

(3)皖早籼55号(皖审稻2003103)

选育单位:

合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14.7天,比对照浙733迟熟3.4天。

株高85.99厘米。

株型紧凑,茎杆粗壮,剑叶短挺、色淡,后期落色好。

亩有效穗23.12万,每穗总粒数93.74粒,实粒数78.72粒,结实率84.07%,千粒重22.94克。

出糙率79.2%,整精米率37.4%,米粒长7.3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24.0%,垩白度7.1%,直链淀粉含量13.1%,胶稠度97mm。

病区自然诱发鉴定稻瘟病抗性:

苗瘟0级,叶瘟0级,穗颈瘟0级。

产量表现:

2001一2002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1年平均亩产415.77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1.72%;2002年平均亩产431.87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7.19%。

适宜地区:

皖西北地区种植。

(4)皖晚籼33号(皖审稻2003112)

选育单位:

安徽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肥市种子公司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32.4天,比对照皖晚籼19号迟熟2.7天。

株高92.3厘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亩有效穗21.88万,每穗总粒数98.15粒,实粒数80.77粒,结实率82.28%,千粒重19.93克。

出糙率78.1%,整精米率71.7%,种皮深红色,米粒长7.2mm,长宽比3.2,垩白粒率11%,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17.14%,胶稠度7lmm,米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米。

病区自然诱发鉴定稻瘟病抗性:

苗瘟3级,叶瘟4级,穗颈瘟0级。

产量表现:

2001一2002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1年平均亩产434.88公斤,比对照皖晚籼19号减产8.29%;2002年平均亩产342.92公斤,比对照皖晚籼19号减产0.74%。

适宜地区:

皖中南地区种植。

(5)中选972(国审稻2003144)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南部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4.3天,比对照威优402早熟0.4天,比金优402迟熟1.5天。

株高94.7厘米,株叶形态好,长势繁茂,分蘖力偏弱,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

每亩有效穗数20万穗,穗长20.8厘米,每穗总粒数117.7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8.1克。

抗性:

叶瘟5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13%,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5级。

米质主要指标:

整精米率42.7%,长宽比2.8,垩白米率100%,垩白度79.5%,胶稠度4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1%。

产量表现:

2000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南部早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0公斤,比对照威优402增产4.04%(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分别比对照金优402、威优402增产5.92%(极显著)、2.71%(不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4.9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减产5.22%。

(7)中佳早2号(皖审稻2005003)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07.0天,比对照浙733早熟2.0天。

该品种田间生长整齐,长势旺盛,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但穗粒数少。

株高83.7厘米,亩有效穗20.8万,每穗总粒数112.8粒,实粒数92.4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7.3克。

出糙率79.8%,精米率77.4%,整精米率52.0%,垩白粒率9%,垩白度0.9%,直链淀粉含量15.00%,胶稠度74mm,粒长7.3mm,长宽比3.3,透明度3级,碱消值7级。

米质达国标3级,部标2级。

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

苗瘟0级,叶瘟3级,穗颈瘟0级。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3年平均亩产454.21公斤,比对照皖早籼53号增产1.98%;2004年平均亩产475.93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1.58%。

适宜地区:

皖中北地区种植。

(7)中优早13号(皖审稻2005004)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08.5天,比对照浙733早熟0.5天。

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色淡绿,剑叶长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结实率较低,杂株较多。

株高83.5厘米,亩有效穗25.2万,每穗总粒数102.8粒,实粒数79.8粒,结实率77.7%,千粒重24.7克。

出糙率78.1%,整精米率45.0%,垩白粒率7.0%,垩白度1.2%,直链淀粉含量17.0%,胶稠度75mm,粒长7.7mm,长宽比3.3。

米质达部标2级。

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

苗瘟0级,叶瘟3级,穗颈瘟0级。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3年平均亩产440.77公斤,比对照皖早籼53号减产1.04%;2004年平均亩产457.41公斤,比对照浙733减产3.70%。

适宜地区:

全省各地均可种植。

(8)皖早籼59号(皖审稻2005015)

选育单位:

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12.0天,比对照金优402迟熟0.7天。

该品种株型较紧凑,剑叶宽短,叶较披,分蘖力较强,有效穗中等,结实率较高,后期落色好。

株高81.7厘米,亩有效穗21.4万,每穗总粒数102.7粒,实粒数87.8粒,结实率85.7%,千粒重23.2克。

出糙率79.5%、精米率74.7%、整精米率47.2%、垩白粒率31%、垩白度4.5%、直链淀粉含量24.07%、胶稠度32mm、粒长7.4mm、长宽比3.0。

米质达部标3级。

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

苗瘟3级,叶瘟3级,穗瘟5级。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3年平均亩产455.88公斤,比对照皖早籼53号增产2.35%;2004年平均亩产449.95公斤,比对照金优402减产7.75%,达极显著水平。

适宜地区:

全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

(9)中佳3号(皖审稻2005043)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24.5天,比对照汕优47迟熟0.7天。

该品种株型紧凑,群体生长整齐,叶色淡绿,剑叶挺直,分蘖力中等,有效穗较多,穗粒数较多,千粒重小,后期落色好。

株高106.7厘米,亩有效穗21.5万,每穗总粒数122.5粒,实粒数90.0粒,结实率73.5%,千粒重20.0克。

出糙率79.8%、精米率78.5%、整精米率71.3%、垩白粒率10%、垩白度1.0%、直链淀粉含量l7.00%、胶稠度80mm、粒长7.8mm、长宽比3.7。

米质达国优l级。

稻瘟病抗性自然诱发鉴定:

苗瘟0级,叶瘟5级,穗瘟7级。

产量表现:

2003一2004年参加安徽省水稻区试,2003年平均亩产357.29公斤,比对照皖晚籼32号减产14.99%,极显著;2004年平均亩产471.72公斤,比对照汕优47减产7.23%。

适宜地区:

全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

(10)中选181(国审稻2003143)

选育单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1.5天,与对照浙733熟期相当。

株高97.7厘米,株型偏散,分蘖力较弱,后期转色较好。

每亩有效穗数21.5万穗,穗长20.7厘米,每穗总粒数107.2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8.9克。

抗性:

叶瘟7级,穗瘟7级,穗瘟损失率11.4%,白叶枯病5级,白背飞虱3级。

米质主要指标:

整精米率49.2%,长宽比3.0,垩白米率100%,垩白度43.3%,胶稠度4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3.7%。

产量表现:

200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8.0公斤,分别比对照舟903、浙733增产17.53%(极显著)、11.50%(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477.9公斤,分别比对照嘉育948、浙733增产14.34%(极显著)、5.31%(极显著)。

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4.3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74%。

五、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情况

公司成立以来,坚持实施“优质高效”的品牌战略,建设了1.7万亩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拥有现代化的质检、加工、仓储设施(设备),按照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构建了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规范化的资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依法经营。

天仁种业有限公司具备较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