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0058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docx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

巴金家读后感3000字

  【篇一:

巴金家读后感】

  同大多数其他女生的阅读取向相异,我常读一些喘着时代气息的旧书。

因为那样的阅读总是可以让我回到书中的时代,看着书中的人物嬉笑怒骂,似乎我与他们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我喜欢历史,喜欢融入历史的感觉,喜欢跳出历史的感觉,书里书外,不断拾取历史的哀欢。

而巴金先生的《家》正是这样一本披着赋有浓厚时代色彩的蓑衣的书,在我看来,它与我所看过的诸如《月牙儿》、《阳光》、《雷雨》、《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京华烟云》、《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小说相比,有着最厚重的历史感,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悲怆的人物命运,深刻的社会反思,时而令人潸然泪下,时而令人怒发冲冠。

我无意贬低其他大师的杰作,那些书,也是我所爱,书中的人情冷暖确也赚尽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眼泪。

而《家》中纠缠了“男欢女爱”,纠缠了“兄弟情谊”,纠缠了“祖命难违”,其人情味之纯、生活味之浓不得不让我矛盾地感叹:

为何我不能有如此般离奇的经历呢!

幸好我没有存于那样的乱世啊!

  我初读《家》的时候是在某个暑假,那时还是行将升入高三的紧张时期,一日在家中复习得累了,于是翻箱倒柜折腾起来,当时纯粹是因为大脑疲惫想要寻找点怪诞参杂惊喜的感觉,如同你翻找一本很久没有用过的压箱底的证件或证书时,偶然发现一张静躺于那的一张百元大钞,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

我没有找到百元大钞,却找到了那种奇妙的感觉:

摸出了一本不薄不厚的平装书——《家》,著者巴金。

翻开这本书后,我就忘记了才看完高考复习指导之类书的疲惫,振奋的灵魂踏入了高姓大公馆中。

  开篇时,巴金对高公馆的描写是这样的: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

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

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

”在寒彻骨的压迫感笼罩的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似乎“巴金”其实是一个女性作家,“她”笔法之细腻与柔和颇有张爱玲之范,毕竟,在现代文坛,男作家反以女性名字为笔名的事儿屡见不鲜,巴金也许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呢!

后来求证得知的事实让我对巴金先生甚是增添了几分敬佩,男性作家练就这样的笔法,实在难得。

再后来,我“追星”般查阅巴金先生各种资料,竟让我惊喜地发现,巴金的本名具有淡雅素丽的女性色彩:

李尧棠,如“林语堂”的名字一样动听。

再深究下去,竟让我又撞见一个有趣的“曾经”!

巴金,李尧棠,的确也用过女性名字作为笔名——“欧阳镜蓉”,当然,那是在1934年巴金同国民党白色恐怖斗争时为了发表《爱情三部曲》之三《电》的一个策略,这是外话。

  巴金不爱凭空捏造,他总是将对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跳动的人物和故事。

像他说的,“《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

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家》中的觉新正是以巴金的已逝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他在书中的种种无时无刻不在反映巴金的深切痛惜之情。

纵观全书,巴金真是“爱对了人”、“恨对了人”!

也许我是受了作者的影响,又或者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高家三个少爷中,我最爱且最恨的就属觉新。

爱他太好,恨他太好!

这样的好使得他成为全书中最为悲哀的一个悲剧性人物。

他有着双重人格,他新旧参半,他人道、善良、忠厚、仁爱、他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他性情温和、处事稳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尊敬长辈、疼爱妻儿、关爱弟妹,他同情“下等人”,他有血有肉!

在我看来,觉新所有的“懦弱”全都源于他的这些优点,在那样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他所有“懦弱”的行为又怎能完全归咎于他呢?

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他最爱梅芬,却尽心不负瑞钰;他爱护兄弟,却极力不忤长辈;他也想义无反顾,但为了那个家,他委曲求全。

这样一个人物,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呢!

相比他的两个弟弟,他的矛盾更加彰显他的真实。

  二弟觉民的性格介于大哥觉新和三弟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

但这样一个或许有点“中庸”的人,在三兄弟中,最让我厌恶:

他虽向往民主自由,却不好参加学生运动;他是一个完美的斗士,反对包办婚姻,却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我是一个倡导“要么max,要么min,绝不选择mid”的人,在我的眼里,觉民才是真正的懦弱和迂腐,他的懦弱反映在他的行动上,他的迂腐折射在他的思想上。

这样的人,要么完全沉沦,要么主动升华,浮于湖面,只怕永无自由畅快呼吸的时日。

  也许很多读者最喜欢的就是三弟觉慧,他大胆、热情、叛逆,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他是高公馆的三少爷,却同情下层人物,大胆向女婢鸣凤示爱,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这样一个典型的才华横溢、激情四射的富家子弟,且在他身上上演了“王子与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哪一个妙龄女子不会对鸣凤心生艳羡呢?

我想,在我们父辈的青春时代里,必定有无数少女对觉慧这个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但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我对觉慧的感觉平平,如果真遇到这样一个“真命天子”,我有机会成为一个灰姑娘的话,也绝不会对他“投怀送抱”——至多一个“投桃报李”吧!

仔细分析觉慧的人物特征,我还是“嫌弃”他过于幼稚了,虽说可爱,但终归不能为守护所爱的人“尽忠职守”,鸣凤跳湖自尽,我认为觉慧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当然,他被巴金先生赋予的“新力量”寓意不可置疑。

  《家》中除了这三兄弟,还有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芬、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每次读到这三个女子在为各自的命运做抉择时,我在心中就暗暗与她们一起面对:

“她一定要‘这样’啊!

她一定不要‘那样’啊!

”结果,梅芬郁郁而终,瑞珏难产而死,鸣凤投湖自尽,这些女子的结局哀婉欲绝、催人泪下。

而巴金在对这些关键情节的刻画非常注重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就像个隐身的人,站在整个场景的面前,看着他们无语凝噎,看着他们撕心裂肺,心里也跟着痛恨高老太爷,痛恨封建礼教。

  当然,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所有读者庆幸的人物,而且还是女性,那就是琴。

她与其他三位女子形象不同,她主张男女平等,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

琴的抗争,因卫道们的妥协和同盟军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

”“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

”琴已经发出这样的疑问了,她不平地叫起来,她的呼声得到了她同代的姊妹们的响应。

——这个人物的塑造真是大快人心,我心中所有的阴霾因为琴的存在而又消除了,希望的曙光因为她而展现!

或许,老一辈的男权思想和封建思想被这部小小的作品小小地打击了一下吧!

我心中暗喜。

后来,我在研读巴金先生关于《家》的其他文章时看到,他在《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中曾写道:

“我只愿琴将来不使我们失望。

在《家》中我已经看见希望的火花了。

”我想代表所有女性,尤其是那些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向已逝的巴金先生道一声谢,感谢您所有宣扬自由平等的心灵倾诉!

  【篇二:

家巴金读后感】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

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

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

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

“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

同时,他也很幼稚。

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

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

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

“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例如:

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

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

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

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

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

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篇三:

巴金家读后感作文】

  《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

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在这个家里发生的故事也让人感觉到气愤与悲哀。

第一个悲剧发生在鸣凤身上。

已经六十岁的冯老太爷要在高公馆的丫头中选一个去给他当小老婆,而这个灾难恰恰降临在十六岁的鸣凤头上。

鸣凤和觉慧之间有一段爱情,但是因为两人一个是婢女,一个是少爷,身份悬殊,才导致这段纯洁的爱情别成了一个悲剧。

刚烈的鸣凤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尽。

梅的命运更加悲惨,她死得比鸣凤懦弱多了。

梅是觉新的表妹,他们二人之间也曾有过爱情,本来两家都同意结婚了,却又因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

觉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获得了爱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却当了寡妇,又回了娘家。

两人依然对对方念念不忘。

后来没得了肺病,却因为父亲守旧,不肯看西医,耽误了治疗,最后她怀着遗憾,软弱的死去。

高老太爷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医药已经不起作用了,在陈姨太的提议下,人们开始求助于封建迷信。

最开始找道士在大厅里做法念咒,深夜陈姨太又在天井里拜菩萨。

后来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

最后居然找巫师到家里来捉鬼,把老太爷吓得够呛,陈姨太等人被觉慧说了一番后羞愧地散了。

又过一天,老太爷死了,临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觉慧等年轻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经太迟了。

死得最令人悲愤的就是瑞珏了。

老太爷死后,封建的思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严重了。

葬礼就办得充满封建色彩,这还不够,长孙媳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太太们说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就会有“血光之灾”。

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

后来瑞珏难产,却不能与觉新相见,她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含恨离开人世。

  这是四个悲剧,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

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不过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

而鸣凤,她与常人不同,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

总之,封建社会给人们的痛苦远不只这些,所以年轻人才要推翻这个社会,让人们看到新社会、新生活的希望。

  【篇四:

读巴金《家》有感】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是温馨的标志,是温暖的怀抱,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这就是家的感觉。

然而巴金笔下的家虽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兴旺的热闹,却同样围绕着旧时封建礼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就让我带你走进《家》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

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

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

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

  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

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

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

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

这难道还不悲哀吗?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

  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

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

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

就像这次“莫拉克”的来袭,打翻了我们原有的平静,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这时,我们就需有这份勇气:

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努力重建家园的勇气、笑着站起来的勇气……它就是战胜一起的力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鸣凤还有许多的丫鬟也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失去他们美妙的人生。

这样的家还温馨、美好吗?

  《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热血青年的勇气,让我感慨、让我悲伤,同样也让我感动。

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勇气与努力下造就的。

  家还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幸福!

  【篇五:

巴金家读后感】

  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动……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

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

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

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

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

”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

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

  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

‘一切都完了。

’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

”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终于,新、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达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觉慧劝觉新帮助已被强制订婚的二哥与他真爱的琴结婚的段子“‘你为什么这样生气?

他们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

’‘没有用?

你也这样说?

怪不得你不肯帮助二哥!

’‘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觉新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你不记得爹临死时是怎样把我们交给你的?

你说你对得起爹吗?

’”觉新被击中了伤处,“‘我如果处在你的地位,我决不像你这样懦弱无用,我一定会亲自断了冯家的亲事!

”觉新这时早已抽泣起来,最后,“‘你真是个懦夫!

’觉慧这样地骂了哥哥一句,就走开了。

  剩下觉新一人,房里十分孤寂,十分阴暗,空气沉重地向他压下来……”是的,多么激烈与深沉的矛盾啊!

觉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与无谓的牺牲多对得起爹一些么!

而如果继续下去,琴不将是第二个梅么!

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无边的黑暗中思考……这种由矛盾所导致的黑暗是读《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然而《家》中却会时时在那些空隙之处让你看到火光。

思维突然游走到了梅与觉新妻子的那个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

’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

‘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

…他当初真不该娶我。

…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

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

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杜诗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

…最近眼泪少很多,可心却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不值得你怜惜的……’这荡漾着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它们一字字、沉重地压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

她忽然微笑了,是凄凉的微笑,感动的微笑。

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欢你。

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以后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

而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爷刚骂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这里失望,幻灭,黑暗。

  没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和孤寂,这时候他才明白他在这个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迟了……在他临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到了那个房间“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觉慧,他的嘴唇动了,瘦脸上的筋肉弛缓地动着,他好象要做一个笑容…‘你来了。

他…他……冯家的亲事不提了。

……你们要好好读书。

  唉,要……扬名显亲啊。

我很累……你们不要走。

……我要走了……’他闭了口,手冷了……”又一个人死了,是瑞玉,是在临产时……终于,“觉新的两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你的忙,我现在一定帮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语:

我们这个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帮三弟成功。

你们看着罢。

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

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

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

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

“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我实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举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读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维才会真正有所感悟,心灵才会真正有所感动。

也在此真诚地希望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篇六:

家读后感】

  《家》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写的一3部关于批判迷信,旧制度,旧礼教,鼓舞人们勇敢地向腐朽与落寞作斗争的影响深刻的小说。

书中大胆地刻画了鸣凤,琴,梅,瑞珏,许倩如等诸位性情迥异的女性形象,在这几位女性中作者又用独运的笔端让鸣凤,梅,瑞珏以及其揪心的悲剧收场,在其中我对鸣凤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极深。

  从第二回鸣凤出场到二十九回为止,作者比较细致地刻画鸣凤的笔墨不过十三处,但这仅有的十三处笔墨却让我合上书久久也不能忘却鸣凤及和鸣凤类似的这些女子们,下面重点围绕作者的笔墨展开我眼中鸣凤人物形象之剖析……

  一、鸣凤出场

  在第二回里作者就安排鸣凤出场,在此之前仅交待了觉民觉慧二人。

鸣凤在觉民觉慧下课后喊他二人去吃饭,作者接着就来个人物肖像描写。

“瓜子脸庞”,“苗条的身子”,“明亮的眼睛”,“脸颊上的两个酒窝”。

简单几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纯情少女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加了句“觉慧笑了笑,看见她的背影在上房里消失了,才走进自己的房间”这是作者的暗示手法,上来就给读者一个提示,提示觉慧与这位婢女的不同寻常。

  鸣凤第二次出场是在这天夜里,琴和觉民在房间里谈心,觉慧在堂屋里自我发泄,他不自觉地叫鸣凤去倒茶,然后在鸣凤端茶前后就有了二人精彩的相遇。

觉慧在鸣凤出门时故意将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三少爷,让我过去”“三少爷,太太要我去做事,去晏了要骂的”鸣凤低声说。

“你告诉太太你在我这里有事要做”觉慧笑着淡淡说。

“笑”字在这里用的太妙了,一位三少爷为何要对一位普通的婢女言笑,为何又逗她开心?

为何为了安慰恐惧的婢女用了“淡淡地”一词?

作者经过两次出场,一次暗示,几句细节描写已经向读者坦白:

三少爷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