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192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39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docx

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第五篇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

在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流动性管理和资金配置管理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质。

流动性管理不仅要考虑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好要强调如何把低收益的流动性资产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资金配置在银行管理中更具综合性,有着更高的技术含量,在利率管制环境下银行界就创造出不少资金配置的理论和方法。

在利率自由化后,资金配置管理考虑了利率风险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ALM),它不仅考虑对利率风险的防范,还考虑对利率波动进行策略性地运用,以获取更高利差收益,并围绕这些内容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模型和管理策略。

正因为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不是从纯金融风险的角度讨论风险控制和管理,还包含了大量资金营运的理念和方法,有很强的独立性。

所以我们在本教材中刻意将它们单独列成一个部分,以突出它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风险管理部分也会将有关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内容作有机揉合。

第十一章银行流动性管理

在金融和财务中,流动性的概念是指某项金融工具迅速地转换为现金,同时以货币计价不蒙受损失的能力。

在银行管理中,流动性管理的概念得到了扩展和一定的转变,它泛指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对现金资产或头寸的管理能力。

在银行日常经营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如果没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水平,银行的经营会经常性地处在头寸安排的混乱之中,这种结果或者是使银行降低盈利水平,或者使银行陷入现金资产短缺的状态,严重时会使金融机构引发流动性危机。

随着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多元化,流动性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家银行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准。

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趋势是从经验管理走向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现结合。

第一节流动性管理的含义和目标

银行流动性指,在日常经营中,银行满足客户提取存款需求和正常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能力。

一、流动性管理的含义

为应付客户的资金需求,在日常经营中,银行主要是依赖维持一定比率和数量的现金资产,它们一般由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备付金存款和存放同业的活期存款所构成。

在中国银行业,现金资产往往被称为头寸(CashPosition),在国际银行业的资金配置管理中,它们又被称之为一线准备金(PrimaryReserve)。

现金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无利息收益或利率极低。

对银行流动性的需求来自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和资产方,甚至中间业务。

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有各类存款和借款,其中短期负债,如活期存款、交易类存款和一般性储蓄存款占相当大的比重。

这类存款契约的性质是客户有权利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取现金或要求对第三方进行支付。

一般而言,存款的波动并非是完全无规律的,相当多种类的存款,即使是活期存款,其存入和提取在正常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或者说是可预期的。

然而,又有一部分存款的存入、提取和支付是难以预期的。

正常的和不可预期的新增存款形成现金流入,正常的和不可预期的存款提取和支付形成现金流出。

两者之差会构成存款的净流动(netdrains),其差额可正可负。

对于存款的净流出,银行必须维持一定数额的现金资产,以随时保障客户提款的要求。

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主要由贷款和投资所构成,银行对这两大类金融资产似乎具有完全的可自主控制性,也就是说,是否发放贷款要根据银行的信用分析和决策,是否投资要根据银行的投资分析和判断。

然而在现实中,银行对优质客户的合理信贷需求必须迅速给予回应,满足其借款要求。

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银行家深知,如果因为头寸不足而不能满足优质客户的需求,就可能永远地丧失了这个客户。

还有,各国货币管理当局对银行存款一般都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最低要求,达不到者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为此,银行在经营中也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来应付资产方的流动性需求;在银行的中间业务中,银行会对某些客户提供担保、贷款承诺、循环贷款等业务,这些都会形成银行的或然资产和或然负债。

一旦这些或然资产和负债转变为现实需求,银行的现金资产必须跟上,否则会使银行的信誉受损。

这也需要银行根据自身持有或然资产和或然负债的总量,以及转变为现实需求的概率,来持有一定的流动性资产。

银行往往还在本国和国外的代理行持有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形成存放同业,以提高支付的效率。

在流动性管理中,银行流动性的维持主要由现金资产所提供。

就现金资产而言,银行的库存现金不能带来任何收益,还要付出一定的管理成本,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目前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不支付利息,存放同业的活期存款也是不支付利息或仅支付极低的利息,因此,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准备的现金资产,其特点是无收益的或低收益的。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中,流动性原则是排列在第一位的,它是平衡银行盈利性和安全性的杠杆。

然而,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特征又使流动性管理十分特殊:

为了维持流动性,银行必须持有相当比重的现金资产;为了降低机会成本,扩大银行的盈利性,银行又不允许持有过多的现金资产。

这种特征使得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特别重视管理的科学性。

如果一家银行在意识到现金短缺时才行动,在金融市场上借款或抛售资产,融资成本必然会提高;反之,当银行发现头寸过多时才临时考虑资金运用,其收益率必然不是最佳。

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

概括以上,商业银行要提高全面管理的水平,流动性管理是重要的一环。

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应追求三个目标:

(一)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现金资产来满足客户提存、支付和正常贷款的需求;

(二)银行必须持有合格的现金资产来满足货币管理当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

(三)在满足货币管理当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和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银行应该是将现金资产和流动性资产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以尽量降低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扩大盈利性资产,增加收益。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银行流动性管理

中央银行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是控制国家的货币供应量。

通过法规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一方面维持整个银行体系交易和支付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方面是控制了信用供给总量,籍此影响国家经济的一般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金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机理在货币银行学中均有过详尽的论述,概括而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即改变了货币乘数,也瞬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备付金头寸,或可贷资金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法定准备金比率是依据存款的流动性来确定的,如活期存款流动性高,意味着货币性强,因此规定缴纳较高比率的准备金,而定期存款流动性低,意味着货币性弱,缴纳的准备金比率就很低,近年来,一些国家中央银行对定期存款实行零准备金率的政策。

一、我国早期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与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相关性,主要由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的收益性决定。

在中央银行制度成熟的国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资产,是没有收益的,属于现金资产。

因此,在留足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会本能地将其备付金控制在经营所需的最低范围内,以便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收益性资产,流动性管理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和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不重视,甚至没有流动性管理的概念,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设计和特点所致。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之后。

在当时中国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环境下,这项制度在设计之初就隐含了一个有别于他国的特殊功能,即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集中资金于中央,再按中央银行的信贷计划对资金进行再分配,以按中央计划调节信贷结构。

这个功能的体现,就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非常高。

1984年我国银行首次缴存存款准备金是按照存款者性质来划分比率的,如当时规定专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比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比率太高,大大超过经营性银行承受的能力。

因而,1985年初,我国中央银行进行了第一次调整,不再区分存款的性质,所有存款一律按10%缴纳。

1987年10月份,我国中央银行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到12%。

1988年9月再次将比率调到13%。

直到1998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改革,这一比率未再变动过。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与中央银行制度成熟国家的准备金制度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即我国经营性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超额准备金)分设为两个帐户。

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各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又开设了备付金帐户,通过该帐户,经营性银行办理各项收付业务,包括向银行系统内外的资金划拨、同业拆借、联行资金的清算、向中央银行的现金领用和解付,同时规定在备付金存款帐户上的余额应占存款余额的5%-7%。

可以想象,高达近20%(13%+7%)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如果没有收益,是任何经营性银行都不堪重负的。

正因为如此,我国中央银行对经营性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一直支付很高的利息。

我们以1997年准备金制度改革前的利率为例,我国商业银行对一年期存款支付的利率为5.22%,同期商业银行对一年期贷款收取的利率为7.92%,而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的利率为7.35%。

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在吸取存款后,只需简单地将存款以准备金存款的方式存入中央银行,就可以稳获2.13%的利差收入。

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自然没有流动性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外在压力,其表现是一方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资金存在中央银行帐户上生息。

1997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为14,490亿元,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总额却高达9,250亿元。

毫无疑问,这种状况下,不可能培育银行家所必备的流动性管理的意识和观念,并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资金管理中的“粗放式”经营,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精打细算”头寸管理理念。

二、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1998年3月,我国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与国际金融业的惯例和运方式作更为接近。

[1]这次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帐户与备付金帐户合二为一,即合并为一个存款准备金帐户;

(二)法定准备金比率由13%大幅降至8%,备付金由各商业银行根据经营情况,并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条例自行决定;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机构统一征缴,而废弃过去由各金融机构一级分行缴纳的模式;

(四)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上的存款利率大幅下调,由7.35%降至5.22%,与一年期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持平,大大低于一年期商业性贷款7.92%的利率,首次使我国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出现机会成本。

在我国以后又发生的8次利率调整中,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上的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一直大于对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利率的下调。

在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商业银行的利润动机不断强化的环境中,这次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制度所进行的改革,对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建立流动性管理的理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个存款准备金帐户合二为一,并同时大幅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使商业银行有了更多的可用资金,在盈利性的驱动下,它们必然会更加积极地寻求有利的投资机会;其次,多次大幅下调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帐户上的存款利率,迫使商业银行不愿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上留存过多的余额,特别是在准备金存款利率大大低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下,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上留存过多的余额不仅是机会损失,而是会造成

表11-1中国银行业利率调整以及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项目一年期一年期法定准备金无风险银行持有准备金

年份存款利率1贷款利率2利率3利差(3-1)机会成本(2-3)

95/07/017.479.189.181.710.00

96/05/017.4710.988.821.352.16

97/10/235.6710.087.561.892.52

98/03/255.227.925.220.002.70

98/07/014.776.933.51-1.263.42

98/12/073.786.393.24-0.543.15

00/02/122.255.852.07-0.183.78

02/02/211.985.311.89-0.093.33

资料来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整理

商*在分析利率调整对我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中,我们以一年期的利率为基准,它反映了这种趋势。

如需作更为精确的测算,可分析各期限贷款和存款权重以及相应的利率变动。

业银行的实际损失。

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多次下调利率和拉大银行存款负债与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环境的形成。

这一连续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外在压力的影响在表11-1中反映。

总之,我国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和中央银行对法定准备金制度所进行的改革,使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产生了内在要求和外在压力。

各商业银行管理者对流动性管理的理念开始形成,有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已经在实践中注重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

第三节银行流动性的测量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供给既可以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也可以来自负债方。

一般来讲,在货币市场发达的国家,小银行或社区银行主要依赖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持有现金资产和二线准备金(高度可变现的短期证券),而大银行则更多地依靠在货币市场上购买资金来获取流动性。

在传统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测量是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生成的财务比率指标。

一、资产流动性的测量

对资产流动性的测量涉及到银行以最小成本将资产迅速地转换成可用现金的能力。

在发达国家的传统上,或货币市场不发达的国家里,银行,特别是小银行主要依靠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持有一定量的流动性资产来应付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

正如前面所述,一定量的现金资产(一线准备)是首先要考虑的,它们包括银行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备付金存款和存放同业的活期存款。

除此之外,银行还会根据自己的现实和经验,在帐户上持有一定数量低违约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资产,如一年以内的国库券、同业拆出、反回购协议、高等级公司票据等,一旦出现预期外流动性需求,银行可以迅速将其出售,换取现金。

这些短期资产也产生一定的利息收益,但是,银行持有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收益,而是降低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机会成本。

银行在资产方常用的测量流动性的指标有:

1.现金资产/总资产(或总存款)

2.流动性资产/总资产(流动负债)

3.总贷款/总存款

一般来讲,前两项指标比率越高,银行资产中可用于立即支付的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高,从而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态越好。

贷款与存款的比率在传统上一直是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当局都十分看重的指标,这是因为贷款的流动性是最低的,且往往伴随着违约的风险,而存款是银行支持贷款的稳定和核心来源。

这项指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低,这是因为,高的贷款/存款比率意味着银行发放贷款对其自身最稳定性的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较低它隐含着,如果银行新发生的贷款或投资将不得不依赖在货币市场上购买易变性资金来支撑。

当然,这个比率也有明显缺陷,它忽视了存款和贷款的组合结构,存款和贷款不同的组合结构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然而,它仍不失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二、负债流动性的测量

对负债流动性的测量涉及到银行是否能够以合理的价格随时在市场上发行新的债务,获取所需资金。

因此,对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测量较为复杂,它需要综合考察银行的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度、所有未清偿债务的组合等。

国际上,银行业常用的指标有:

1.股权资本/总资产

2.贷款损失/总贷款

3.贷款损失准备金/总贷款

4.存款组合

5.总存款/总资产

6.核心存款/总资产

7.易变负债(高价短期借入款)/总资产

对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测量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第一,银行的资产质量。

有较高

资产质量的银行更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融资,这是因为投资者更愿意相信,该银行的融资确属业务的发展或正常周转的需要,而不是应付风险的需要;第二,银行的资本充足度。

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认为,资本金充足的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很低;第三,核心存款的比重。

核心存款的比重越高,银行进一步以低利率融资的可能性越大。

核心存款(CoreDeposits)指那些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同时受经济环境和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小的资金。

这类存款通常由交易性存款、储蓄类存款和不可转让的定期存款所组成,具有利率低、相对稳定的特点。

核心存款除了部分交易性存款与大公司有关系外,大部分都来自零售业务的客户,他们比大客户体现了对所选银行更多的忠诚,更看重银行提供服务的便利性和质量;第四、易变负债。

易变负债与核心存款相对,它们指那些银行所购买的、对利率十分敏感、变化性较高的资金,主要由同业拆入、回购协议、可转让大额存单所构成。

很显然,易变负债比重越高,银行资金的波动性越高,所付成本越高,从而进一步以高价购入资金的可能性越低。

从负债方判断银行的流动性是比较复杂的,除了资产质量、资本金充足度之外,如何区分核心存款是很关键的。

图11-1展示了假设银行的存款状态。

在图11-1中,平滑的线代表核心存款,它意味着该银行存款中最为稳定的趋势性变化。

对未来核心存款的增长,可以依据这条曲线进行预测。

易变性存款等于总存款与核心存款的差额,它意味着,这些存款会依市场利率、经济环境和季节性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提取和存入。

许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分析时都要计算核心存款比例和易

变性存款的波动性。

在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在计算存款的波动性时,还经常分析易变性存款对利率的弹性。

总存款

存款总量

核心存款

易变性存款=总存款-核心存款

2003

1980

时间

1990

图11-1易变性存款和核心存款的关系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在全面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时,一定要考虑银行的规模。

一般而言,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小银行更多地依赖资产方面进行流动性管理,而大银行则更多地依赖负债方面进行流动性管理。

所以,大银行的易变负债比率比小银行高,并不意味着大银行流动性状况差。

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将不同的银行按规模分类进行比较。

在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无论在资产方和负债方都受到许多限制,然而,对这些分析的方法和指标的掌握,对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家流动性分析和管理的意识都极为重要。

第四节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分析和估算

在发达国家的银行里,流动性管理一般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主要负责。

流动性管理比较复杂,在商业银行里属于综合性管理。

从表面上看,银行每天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它们似乎无规律可循,流动性管理只能是随机性的。

但是银行通过科学的管理,可以寻找出资金流动的规律,运用合理的测算和计划,以及有效的市场运作,可以使其流动性管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各类存款、各类贷款、法定存款准备总量和其他变量变化的预测;

(2)作出上述变量对银行头寸影响的分析;(3)分析银行全部的潜在资金流入和潜在资金流出,在此基础上,按所需时间段计算出流动性缺口或需求。

预测和分析的时间段根据各家银行的条件和需要而定。

从日常经营需要的角度,银行至少每月做一次分析,国外有些大银行甚至可以做到每周分析一次。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案例来对流动性管理的内容进行较全面的论述。

[1]

一、对存款、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量变化的预测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第一步,是对各类存款、贷款、法定存款准备总量和其他变量变化的预测。

任何预期的存款需求减少和存款提取,以及贷款需求的增加,都意味着资金的可能性流出和法定准备金的降低,而任何预期存款需求的增长和贷款需求的减少,都意味着资金的可能性流入和法定准备金的提高。

所以,对存贷款波动和发生额的预测是流动性分析的基础。

任何一家银行存贷款的波动可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趋势性增长、短期季节性波动、受经济周期影响的波动、无规律性或噪声波动。

银行资产管理委员会一般负责对存款、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总量变化和波动的预测。

表11-2概括了对样本银行所进行的存款、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总量变化和波动的预测。

为了教学的需要,本案例以样本银行2003年简化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仅对样本银行2004年一年存贷款发生额和波动进行预测,预测的时间段为月。

样本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列在表的首端,表的首端下面分别是对该银行存款和贷款所进行的预测。

任何预测离不开历史资料,特别是时间序列分析。

银行在预测和分析中,一般要求运用5年的历史资料。

受篇幅所限,我们假定样本银行的有关预测的参考系数是根据该银行5年的历史资料计算后所得。

(一)存贷款趋势性变动值的估算

在银行存贷款趋势性变动值的估算(TrendGrowthEstimate)中,一般假定银行所处环境的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当地消费群体的消费和储蓄倾向、人口迁移、技术变革没有太大的变动,因此,其存贷款的增长具有相对稳定性。

银行在进行存贷款的基本趋势变动分析时,可用最小平方直线法、直线近似法和抛物线趋势法,这些都是在统计学中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在预测存贷款的趋势增长时多用直线法,而对使用抛物线法十分慎重,因为在抛物线方法下,斜率是变化的,即假定增长率在不同时间段是加速的,因此,除非银行所处环境有重大变化,可能导致存贷款的增长率异常变化,否则运用抛物线法进行预测的质量很差。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本案例中运用直线近似法来进行存贷款的趋势变动分析。

在分析中假定,该银行根据5年的数据,其存款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

直线近似法的表达式为:

=

(1+b)(11-1)

公式中

~预测月存款或贷款趋势值

~基期月存款或贷款值

b~月平均趋势增长率

在计算存贷款趋势性变动时,要根据预测时间段的需要,把年平均增长率换算成相应时间段的增长率。

在本案例中,要把存贷款年平均增长率转换为存贷款月平均增长率后再代入公式中。

表11-2中第1栏列明了根据公式(11-1)所计算得出的该样本银行预测月存贷款趋势性增长值。

(二)存贷款季节性变动值的估算

存贷款季节性变动值的估算(SeasonalChangeValueEstimate)指银行在进行存贷款发生额预测时,对那些由于季节性因素的作用对存贷款影响所进行的估算。

季节性因素对所在地银行存贷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位于商业中心的银行在大型节假日前后(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春节以及双休黄金周)会出现现金流的巨大波动。

在节日前,商家会大量进货,以保障节假日的充分供应,这时,大量的商家就会向银行借款以维持资金的周转。

居民为节日消费和购买商品

表11-2对样本银行2004年存贷款的趋势增长、季节性变动和周期性变动的预测

样本银行简易资产负债表:

2003年12月31日单位:

百万元

资产负债和权益

现金资产¥160交易帐户存款和不可转让存款¥1,600

各类贷款1,400可转让存单和其他借款280

证券投资400股东权益120

其他资产40

总计¥2,000总计¥2,000

存款预测

(1)

(2)(3)(4)(5)

季节性季节性周期性

月末趋势性存款*存款指数存款变动存款波动总计

1月¥160099%—¥16—¥3¥1589

2月16161023281656

3月16231058071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