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215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docx

雷电防护基础知识

第5章建筑物防雷及安全用电

内容提要及学习要求:

建筑物防雷及安全用电是一个电气安全问题,电气安全关系用户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本章介绍一些常见的电气安全知识,具体来说,包括雷电的基本知识、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电击防护措施。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常用的雷电防护和电击防护措施及特点,并了解其基本原理。

5.1建筑物防雷

雷电是一种雷云对带不同电荷的物体进行放电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电对电气线路、电气设备和建筑物进行放电,其电压幅值可高达几亿伏,电流幅值可高达几十万安,因此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必须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5.1.1雷电的形成及作用形式

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人类对雷电的研究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然而有关雷电的一些问题至今尚未能得到完整的解释。

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气流上升、电荷分离和放电三个阶段。

在雷雨季节,地面上的水分受热变蒸气上升,与冷空气相遇之后凝成水滴,形成积云。

云中水滴受强气流摩擦产生电荷,小水滴容易被气流带走,形成带负电的云;较大水滴形成带正电的云。

由于静电感应,大地表面与云层之间、云层与云层之间会感应出异性电荷,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的值时,即发生雷云与大地或雷云与雷云之间的放电。

典型的雷击发展过程如图5.1所示。

据测试,对地放电的雷云大多为带负电荷。

随着负雷云中负电荷的积累,其电场强度逐渐增加,当达到25~30kV/cm时,使附近的空气绝缘破坏,便产生雷云放电。

雷云对地的放电是以下行先导放电形式进行。

当这个下行先导逐渐接近地面,大约100~300m距离时,地面受感应而聚集异号电荷更加集中,尤其是突出物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上行先导,并快速向雷云的下行先导方向发展,两者会合即形成雷电通道,并随之开始主放电,接着是多次余辉放电,(由于雷云中存在几个电荷聚集中心)。

一般认为,当雷电先导从雷云向下发展时,它的梯级式跳跃只受到周围大气的影响,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袭击目标。

但其最后一个梯级式跳跃则不同,它必须在这个最后阶段选定被击对象。

此时地面上可能有不止一个物体在雷云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上行先导,并趋向与下行先导会合。

在被保护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就是让它产生最强的上行先导去与下行先导会合。

最后一次梯级式跳跃的距离,其端部与被击点之间的距离,称为雷击距离。

也就是说,雷电先导的发展起初是不确定的,直到先导头部电场强度足以击穿它与地面目标间的间隙时,才受到地面影响而开始定位。

因此,雷击距离是一个变化的数值,它与雷电流幅值、地面物体的电荷密度有关。

雷击距概念对于分析地面建筑物受雷状况是十分有用的,常用于估算避雷装置的保护范围。

2.雷电特点及作用形式

(1)雷电特点

雷电流是一种冲击波,雷电流幅值Im的变化范围很大,一般为数十至数kA。

电流幅值一般在第一次闪击时出现,也称主放电。

典型的雷电流波形如图5.2。

雷电流一般在1~4μs内增长到幅值Im,雷电流在幅值以前的一段波形称为波头;从幅值起到雷电流衰减至Im/2的一段波形称为波尾。

雷电流的陡度α,用雷电流波头部分增长的速率来表示,即α=di/dt。

据测定α可达50kA/μs。

雷电流是一个幅值很大,陡度很高的电流,具有很强的冲击性,其破坏性极大。

(2)雷击的选择性

建筑物遭受雷击的部分是有一定规律的,建筑物雷击部位如下:

(ⅰ)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1/10的屋面——檐角、女儿墙、屋檐。

(ⅱ)坡度大于1/10且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屋檐。

(ⅲ)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屋角、屋脊、檐角。

(3)雷电击的基本形式

雷云对地放电时,其破坏作用表现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ⅰ)直击雷。

当天气炎热时,天空中往往存在大量雷云。

当雷云较低飘近地面时,就在附近地面特别突出的树木或建筑物上感应出异性电荷。

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雷云就会通过这些物体与大地之间放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雷击。

这种直接击在建筑物或其他物体上的雷电叫直击雷。

直接雷击使被击物体产生很高的电位,从而引起过电压和过电流,不仅击毙人畜、烧毁或劈倒树木,破坏建筑物,甚至因而引起火灾和爆炸。

(ⅱ)感应雷。

当建筑上空有雷云时,在建筑物上便会感应出相反电荷。

在雷云放电后,云与大地电场消失了,但聚集在屋顶上的电荷不能立即释放,因而屋顶对地面便有相当高的感应电压,造成屋内电线、金属管道和大型金属设备放电,引起建筑物内的易爆危险品爆炸或易燃物品燃烧。

这里的感应电荷主要是由于雷电流的强大电场和磁场变化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造成的,所以称为感应雷或感应过电压。

(ⅲ)雷电波侵入。

当输电线路或金属管路遭受直接雷击或发生感应雷,雷电波便沿着这些线路侵入室内,造成人员、电气设备和建筑物的伤害和破坏。

雷电波侵人造成的事故在雷害事故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ⅳ)球形雷。

球形雷的形成研究,还没有完整的理论。

通常认为它是一个温度极高的特别明亮的眩目发光球体,直径约在10~20cm以上。

球形雷通常在电闪后发生,以每秒几米的速度在空气中漂行,它能从烟囱、门、窗或孔洞进入建筑物内部造成破坏。

3.雷暴日

雷电的大小与多少和气象条件有关,评价某地区雷电的活动频繁程度,一般以雷暴日为单位。

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或者看到雷闪就算一个雷暴日。

由当地气象台站统计的多年雷暴日的年平均值,称为年平均雷暴日数。

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天的地区称为少雷区,超过40天的地区称为多雷区。

5.1.2雷电的危害

雷电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雷电的危害一般分成两种类型,一是直接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雷电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二是间接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雷电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1.热效应。

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时间内转换成大量热能,可造成物体燃烧,金属熔化,极易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

2.机械效应。

雷电的机械效应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雷电流流入树木或建筑构件时在它们内部产生的内压力;二是雷电流流过金属物体时产生的电动力。

雷电流的温度很高,一般在6000~200000C,甚至高达数万度,当它通过树木或建筑物墙壁时,被击物体内部水分受热急剧汽化,或缝隙中分解出的气体剧烈膨胀,因而在被击物体内部出现了强大的机械力,使树木或建筑物遭受破坏,甚至爆裂成碎片。

另外,我们知道载流导体之间存在着电磁力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力称电动力。

当强大的雷电流通过电气线路,电气设备时也会产生巨大的电动力使他们遭受破坏。

3.电气效应。

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会击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产生闪络放电,以致开关掉闸,造成线路停电;会干扰电子设备,使系统数据丢失,造成通信、计算机、控制调节等等电子系统瘫痪。

绝缘损坏还可能引起短路,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防雷装置泄放巨大的雷电流时,使得其本身的电位升高,发生雷电反击;同时雷电流流入地下,可能产生跨步电压,导致电击。

4.电磁效应。

由于雷电流量值大且变化迅速,在它的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强大且变化剧烈的磁场,处于这个变化磁场中的金属物体就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使构成闭合回路的金属物体产生感应电流,产生发热现象。

此热效应可能会使设备损坏,甚至引起火灾。

特别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建筑物将更危险。

5.1.3防雷装置及接地

防雷装置一般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等三个部分组成。

接地装置又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

1.接闪器

接闪器就是专门用来接受雷云放电的金属物体。

接闪器的类型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环等,都是经常用来防止直接雷击的防雷设备。

所有接闪器都必须经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相连。

接闪器利用其金属特性,当雷云先导接近时,它与雷云之间的电场强度最大,因而可将雷云“诱导”到接闪器本身,并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安全地泄放到大地中去,从而起到了保护物体免受雷击。

(1)避雷针及保护范围

避雷针主要用来保护露天发电、配电装置、建筑物和构筑物。

避雷针通常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将其顶端磨尖,以利于尖端放电。

为保证足够的雷电流流通量,其直径应不小于表5.1给出的数值。

表5.1避雷针接闪器最小直径

直径

针型

圆钢(mm)

钢管(mm)

针长1m以下

12

20

针长1~2m

16

25

烟囱顶上的针

20

40

避雷针对周围物体保护的有效性,常用保护范围来表示。

在安装有一定高度的接闪器下面,有一个一定范围的安全区域,处在这个安全区域内的被保护的物体遭受直接雷击的概率非常小,这个安全区域叫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至关重要。

避雷针对建筑物保护范围一般用滚球法确定。

滚球法是将一个以雷击距为半径的滚球,沿需要防直接雷击的区域滚动,利用这一滚球与避雷针及地面的接触位来限定保护范围的一种方法。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确定方法见图5.3,具体步骤如下:

1)当避雷针高度h≤滚球半径ds。

①距地面ds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②以避雷针针尖为圆心,以ds为半径,作弧线交平行线于A、B两点。

③以A或B为圆心,ds为半径作弧线,该两条弧线上与避雷针尖相交,下与地面相切,再将此弧线以避雷针为轴旋转1800,形成的圆弧曲面体空间就是避雷针保护范围。

④避雷针在hx高度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rx按下列计算式确定:

(单位为m)

(5.1)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r0可确定为:

(5.2)

式中:

rx——避雷针在hx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ds——滚球半径,按表5.2确定(m);

h——避雷针的高度(m);

hx——被保护物的高度(m);

r0——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

表5.2按建筑物防雷类别布置接闪器及其滚球半径

建筑物防雷类别

滚球半径hr(m)

避雷网网格尺寸(m)

第一类防雷建筑

30

≦5×5或≦6×4

第二类防雷建筑

45

≦10×10或≦12×8

第三类防雷建筑

60

≦20×20或≦24×16

2)当避雷针高度>滚球半径ds。

在避雷针上取高度为ds的一点,代替避雷针针尖作为圆心,其余的作图步骤与h≤滚球半径ds时的情况同。

用上述计算公式时,h用ds代替。

据此可知,当h>ds时,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不再增大,并在其高出滚球半径h-ds部分,将会遭受侧面雷击。

(2)避雷线

避雷线是由悬挂在架空线上的水平导线、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组成的。

水平导线起接闪器的作用。

它对电力线路等较长的保护物最为适用。

避雷线一般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架设在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或变电站构筑物上,以保护架空电力线路免受直接雷击。

由于避雷线是架空敷设的而且接地,所以避雷线又叫架空地线。

避雷线的作用原理与避雷针相同。

(3)避雷带和避雷网

避雷带和避雷网主要适用于建筑物。

避雷带通常是沿着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如屋脊、屋檐、屋角等处装设的带形导体。

避雷网是将建筑物屋面上纵横敷设的避雷带组成网格,其网格尺寸大小按有关规范确定,对于防雷等级不同的建筑物,其要求也不同,见表5.2。

避雷带和避雷网可以采用圆钢或扁钢,但应优先采用圆钢。

圆钢直径不得小于8mm,扁钢厚度不小于4mm,截面积不得小于48mm2。

避雷带和避雷网的安装方法有明装和暗装。

避雷带和避雷网一般无须计算保护范围。

(4)避雷环

避雷环用圆钢或扁钢制作。

防雷设计规范规定高度超过一定范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物,应设均压环防侧击雷。

当建筑物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利用结构圈梁钢筋与柱内引下线钢筋焊接做为均压环。

没有结合柱和圈梁的建筑物,应每三层在建筑物外墙内敷一圈φ12mm镀锌钢做为均压环,并与防雷装置所有的引下线连接。

2.引下线

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其作用是构成雷电能量向大地泄放的通道。

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要求镀锌处理。

引下线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性的要求。

(1)一般要求

引下线可以专门敷设,也可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构件。

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并经最短路径接地。

采用圆钢时,直径应不小于8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于48mm2,厚度不小于4mm。

暗装时截面积应放大一级。

在我国高层建筑中,优先利用柱或剪力墙中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

当钢筋直径为不小于16mm时,应用两根主钢筋作(绑扎或焊接)做为一组引下线。

当钢筋直径为10mm及以上时,应用四根钢筋(绑扎或焊接)做为一组引下线。

建筑物在屋顶敷设的避雷网和防侧击的接闪环应和引下线连成一体,以利于雷电流的分流。

防雷引下线的数量多少影响到反击电压大小及雷电流引下的可靠性,所以引下线及其布置应按不同防雷等级确定,一般不得少于两根。

为了便于测量接地电阻和检查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人工敷设的引下线宜在引下线距地面0.3~1.8m之间位置设置断接卡子。

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时,不设断接卡。

但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或室外的适当地点设置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体和作等电位联结用。

(2)引下线施工要求

明敷的引下线应镀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

地面上约1.7m至地下0.3m的一段引下线,应有保护措施,防止受机械损伤和人身接触。

引下线施工不得直角转弯,与雨水管相距接近时可以焊接在一起。

高层建筑的引下线应该与金属门窗电气连通,当采用两根主筋时,其焊接长度应不小于直径的6倍。

引下线是防雷装置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可靠敷设,以保证防雷效果。

3.接地装置

无论是工作接地还是保护接地,都是经过接地装置与大地连接的。

接地装置包括接地体和接地线两部分,它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地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向大地均匀地泄放电流,使防雷装置对地电压不至于过高。

(1)接地体

接地体是人为埋入地下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导体;接地线是连接接地体或接地体与引下线的金属导线。

接地体一般分为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

自然接地体是指兼作接地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体,例如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钢筋构成的接地系统。

有条件时应首先利用自然接地体。

因为它具有接地电阻较小,稳定可靠,减少材料和安装维护费用优点。

人工接地体专门作为接地用的接地体,安装时需要配合土建施工进行,在基础开挖时,也同时挖好接地沟,并将人工接地体按设计要求埋设好。

有时自然接地体安装完毕并经测量后,接地电阻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增加敷设人工接地体来减小接地电阻值。

人工接地体按其敷设方式分为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两种。

垂直接地体一般为垂直埋入地下的角钢、圆钢、钢管等。

水平接地体一般为水平敷设的扁钢、圆钢等。

1)垂直接地体

垂直接地体多使用镀锌角钢和镀锌钢管,一般应按设计所提数量及规格进行加工。

镀锌

角钢一般可选用40mm×40mm×5mm或50mm×50mm×5mm两种规格,其长度一般为2.5m。

镀锌钢管一般直径为50mm,壁厚不小于3.5mm。

垂直接地体打入地下的部分应加工成尖形,其形状如图5.4所示。

接地装置需埋于地表层以下,一般深度不应小于0.6m。

为减少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垂直接地体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接地体长度的2倍,并应保证接地体与地面的垂直度。

接地体与接地体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镀锌扁钢。

扁钢应立放,这样既便于焊接又可减小流散电阻。

2)水平接地体

水平接地体是将镀锌扁钢或镀锌圆钢水平敷设于土壤中,水平接地体可采用40mm×4mm的扁钢或直径为16mm的圆钢。

水平接地体埋深为不小于0.6m。

水平接地体一般有三种形式:

即水平接地体、绕建筑物四周的闭合环式接地体以及延长外引接地体。

普通水平接地体埋设方式如图5.5。

普通水平接地体如果有多根水平接地体平行埋设,其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当无设计规定时不宜小于5m。

围绕建筑物四周的环式接地体见图5.6。

当受地方限制或建筑物附近的土壤电阻率高时,可外引接地装置,将接地体延伸到电阻率小的地方去,但要考虑到接地体的有效长度范围限制,否则不利于雷电流的泄散。

(2)接地线

接地线是连接接地体和引下线或电气设备接地部分的金属导体,它可分为自然接地线和人工接地线两种类型。

自然接地线可利用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如梁、柱、桩等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等,利用自然接地线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应保证全长管路有可靠的电气通路。

2)利用电气配线钢管作接地线时管壁厚度不应小于3.5mm。

3)用螺栓或铆钉连接的部位必须焊接跨接线。

4)利用串联金属构件作接地线时,其构件之间应以截面不小于lOOmm2的钢材焊接。

5)不得用蛇皮管、管道保温层的金属外皮或金属网作接地线。

人工接地线材料一般采用扁钢和圆钢,但移动式电气设备、采用钢质导线在安装上有困难的电气设备可采用有色金属作为人工接地线,绝对禁止使用裸铝导线作接地线。

采用扁钢作为地下接地线时,其截面积不应小于25mmX4mm,采用圆钢作接地线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

人工接地线不仅要有一定机械强度,而且接地线截面应满足热稳定的要求。

5.1.4建筑物防雷措施

前面介绍了各种主要防雷装置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各种防雷器件保护特性和适用范围。

对建筑物的防雷,需要针对各种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保护措施,才能达到既经济又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小雷击的目的。

GB50057把建筑物的防雷进行分类,并规定了相对应的防雷措施。

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受雷击可能性的大小和一旦发生雷击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分类,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各类防雷建筑的具体划分方法,在国标GB50057—1997中有明确规定。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一类防雷建筑物对防雷装置的要求最高。

凡制造、使用或贮有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业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

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的。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2次/a,且小于或等于0.06次/a的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的民用建筑物。

平均雷暴日大于15d/a的地区,高度在20m及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的高耸建筑物。

2.建筑物防雷保护措施

接闪器、引下线与接地装置是各类防雷建筑都应装设的防雷装置,但由于对防雷的要求不同,各类防雷建筑物在使用这些防雷装置时的技术要求就有所差异。

在可靠性方面,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所提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最为苛刻的。

通常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应包括防直接雷、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等保护内容,同时这些基本措施还应当被高标准地设置;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措施与第一类相比,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之处,综合来看,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仍采取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相类似的措施,但其规定的指标不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严格;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主要采取防直接雷和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的技术要求对比见表5.3。

表5.3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的技术要求对比

防雷类别

防雷措施特点

一类

二类

三类

防直击雷

应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使保护物体均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建筑物太高或其他原因难以装设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网)时可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或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进行直接雷防护。

网格尺寸≦5×5(m)或≦6×4(m)

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进行直接雷防护。

避雷网的网格尺寸≦10×10(m)或≦12×8(m)

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进行直接雷防护。

避雷网网格尺寸≦20×20(m)或≦24×16(m)

防雷电感应

1.建筑物的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和钢窗等较大金属物以及突出屋面的放散管和风管等金属物,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2.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

长金属物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

1.建筑物内的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接到接地装置上,可不另设接地装置。

2.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应符合一类防雷建筑物要求,但长金属物连接处可不跨接。

防雷电入侵波

1.低压线路宜全线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2.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应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

埋地的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亦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

1.当低压线路采用全线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时,入户端应将电金属外皮、金属线槽与防雷的接地装置相连。

2.平均雷暴日小于30d/a地区的建筑物,可采用低压架空线入户。

3.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1.电缆进出线,就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和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相连。

2.架空线进出线,应在进出处装设避雷器,避雷器应与绝缘子铁脚、金具连接并接入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

3.架空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或独自接地。

防侧击雷

1.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环形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2.30米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1.高度超过45m建筑物应采取防侧击雷及等电位的保护措施。

2.并将45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1.高度超过60m建筑物应采取防侧击雷及等电位的保护措施。

2.并将6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引下线间距

≦12m

≦18m

≦25m

5.2安全用电

随着电能应用的不断拓展,以电能为介质的各种电气设备广泛进入企业、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与此同时,使用电气所带来的不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

为了实现电气安全,对电网本身的安全进行保护的同时,更要重视用电的安全问题。

因此,学习安全用电基本知识,掌握常规触电防护技术,这是保证用电安全的有效途径。

5.2.1电气危害的种类

电气危害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系统自身的危害,如短路、过电压、绝缘老化等;另一方面是对用电设备、环境和人员的危害,如触电、电气火灾、电压异常升高造成用电设备损坏等,其中尤以触电和电气火灾危害最为严重。

触电它可直接导致人员伤残、死亡,或引发坠落等二次事故致人伤亡。

电气火灾是近20年来在我国迅速蔓延的一种电气灾害,我国电气火灾在火灾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达30%左右。

另外,在有些场合,静电产生的危害也不能忽视,它是电气火灾的原因之一,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也很大。

触电又分为电击和电伤。

电击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造成人体内部组织、器官损坏,以至死亡的一种现象。

电击在人体内部,人体表皮往往不留痕迹。

电伤指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对人体外部组织造成的局部伤害,而且往往在肌体上留下伤疤。

5.2.2电对人体的危害因素

电危及人体生命安全的直接因素是电流,而不是电压,而且电流对人体的电击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频率、持续时间、流经途径和人体的健康情况有关。

现就其主要因素分述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