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0350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49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生锈与防锈

(一)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的现象。

2.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2.能够坚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

1.能够完成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课下实验,并持续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

2.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因为保存方式的不当会造成铁生锈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

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能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分钟

一、情景引入

1.聚焦话题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的白洁老师,今天白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观察一张照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物质与原来的还是同一种物质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2.提出问题

铁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观察一组铁生锈图片。

通过观察图片,这些铁制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铁制品生锈了。

关于铁制品生锈的现象,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

(同学们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究铁制品的生锈与防锈。

17分钟

二、探索与调查

1.设计实验方案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你的猜想是什么?

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请两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这两位同学的猜想你同意吗?

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请你及时记录下来吧!

有了猜想,我们要如何研究呢?

这样的实验设计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你可以试着写一写吗?

有的同学是这样设计的(视频呈现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

聚焦到铁生锈和水有关、铁生锈和空气有关,还有的同学提到铁生锈既和水有关也和空气有关。

2.讨论两个因素交叉在一起的四种实验情况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他们分析的全面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有两个变量作为实验条件的话,应该如何设计?

一共有几种实验情况呢?

我们用这样的表格,大家看起来更容易理解。

在无空气、有空气,无水、有水,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当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是第一种情况无空气无水,当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就是第四种情况有空气、有水,当一个条件具备,另外一个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会有两种情况发生,分别是有空气、无水,有无空气,有水。

3.讨论实验操作

明确了在两种因素下铁生锈的四类情况后,我们的实验又该如何操作呢?

请大家一起来看视频。

同学们还留给我们一个问题:

凉开水、自来水和空气有什么关系?

我们一起来看看。

水龙头里直接放出来的自来水,水中会溶解少量空气,而将自来水烧开后,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会随之减少,为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我们把开水凉凉后成为凉开水就可以使用了,这里老师有个小小地提示,凉凉的过程尽量盖个盖子,这样就可以减少空气再次溶解到水里了。

4.实验步骤及记录单

通过这样一番讨论,相信大家越来越清楚我们应该如何完成这个实验了,一起来看看怎么操作吧,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第四段微视频)。

铁生锈的过程比较缓慢需要大家用一段时间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坚持完成这个实验,为验证我们的猜想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

半分钟

三、拓展与应用

期待着同学们的观察结果。

下节课,请同学们准备如下实验材料:

实验记录单、铁钉、铁锈、放大镜、磁铁、简单电路装置。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6KXRJ002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生锈与防锈

(二)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水和空气共同存在的条件下铁容易生锈。

2.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够收集一周的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并对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2.能够通过实验比较铁与铁锈的性质,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

【科学态度】

对探究铁的生锈条件具有兴趣,乐于动手对金属进行防锈处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金属生锈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知道金属防锈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分析一周的实验观察记录并获取结论。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7分钟

一、实验分析、聚焦话题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白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

1.实验现象分析

在上节课我们一起设计了“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的实验。

相信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家一定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也根据这些现象做出了相应的判断。

接下来就把你们的观察记录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分享7天内4组实验的生锈情况)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观察记录的现象又是怎样的呢?

老师也做了一组实验,现象又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分享7天内实验现象及变化情况):

第一天,中午开始和同学们观察的一样,3、4号开始变色生锈了,晚上铁锈更明显了,但是4号要多于3号。

第三天的时候,1、2号未生锈,3号瓶底有少量铁锈,4号铁锈较多,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上有一层铁锈,3号没有。

第五天4号裸露在空气中的铁钉钉帽处生锈了。

第七天的时候,1、2号仍然没有变化,3号还是原来的少量铁锈,4号铁锈更多了,颜色更深了。

2.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把同学们的观察记录和老师拍的实验现象放在一起,效果可能更明显,通过这几张图片,你们发现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请同学发表观点并互相补充,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

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3.聚焦本节课课题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到了几个问题,大家还记得有什么吗?

(铁生锈后会造成何种影响?

生锈的铁还是铁吗?

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今天的科学课堂上让我们继续来探索和研究。

10分钟

二、探索与调查

1.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

怎么样才能知道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呢?

(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铁的特点同学们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方法

铁钉

铁锈或生锈的铁钉

用放大镜观察

用手捻一捻

用磁铁吸一吸

接入简单电路

温馨提示:

研究铁锈的特点,可以用小刀轻轻地刮下一些铁锈,一定要注意安全,别伤着手。

请将刮下来的铁锈放在白纸上,试试你们上面说的那些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在记录单上。

2.分享实验现象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怎样的现象?

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3.分析得出结论

汇总上述同学实验后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以上观察和对比实验,同学们分析得出结论:

铁和铁锈在性质上有很多不同,它们不是一种物质,铁生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3分钟

三、拓展与应用

1.防止铁生锈

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分享学习成果)

介绍铁生锈的影响及危害

生活中有不少物品都是用铁制成的,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损失的的钢铁制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

铁制品生锈了,不仅会缩短使用寿命,还会带来潜在的危险,生成铁锈的表面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表面粗糙不平,会出现生洞和脱落的现象。

如果铁锈不除去,特别容易吸收水分,铁也就生锈得更快了。

这是铁管内部生锈的情况,影响了它的坚固性和安全性。

关键部位零件的生锈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有些用钢铁制造的大桥、机器因为生锈的原因,可能发生断折,引发事故。

怎样防止铁制品生锈?

就像同学所说,防止铁生锈可以在它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如涂油、刷漆、烧制搪瓷、喷塑等。

此外,还可以在铁表面采用电镀、热镀等方法,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

这些金属在其表面能够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防止铁制品和水、空气等物质接触而生锈。

还可以将铁制成合金,改变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在普通的钢铁中加入铬、镍等金属制成不锈钢,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钢铁制品抗生锈的能力了。

2.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

这两种物品一个是铜制编钟,另一个是铝桶。

咦,它们不是铁材质,为什么也生锈了呢?

难道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

希望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了解更多金属生锈和防锈的知识。

下节课我们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

蜡烛、火柴、小容器、棉线。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a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6KXRJ003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蜡烛的燃烧(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知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

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科学探究】

1.能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

2.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科学态度】

1.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

2.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利用所学内容自制蜡烛,起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重点:

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分钟

一、创设情境,聚焦话题

1.情景引入

同学们大家好,白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

前两天白老师过生日,全家人一起给我过生日,我特别高兴,迫不及待地把当时的场景和大家一起分享了。

我们唱生日快乐歌、吹蜡烛、切蛋糕,非常开心。

说到吹蜡烛,除了过生日许愿的时候我们会使用蜡烛,还有哪些时候会用到蜡烛呢?

生1:

家里突然断电的时候,可以用蜡烛来照明;

生2:

还有一些场合需要烘托气氛的时候也会点起蜡烛;

蜡烛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蜡烛的燃烧”。

10分钟

二、探索与调查

1.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及蜡烛受热熔化和遇冷凝固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

大家对蜡烛燃烧比较熟悉,我想你们一定会说:

蜡烛燃烧会发出光芒、蜡烛燃烧一段时候之后就变短了等等。

根据生活经验,大家能说出这些显而易见的现象,除此之外,蜡烛燃烧还会有哪些不易被观察到现象呢?

我们来看一段有关蜡烛燃烧的视频,认真观察蜡烛燃烧还有哪些现象?

(播放蜡烛正在燃烧的视频)

通过认真的观察,你们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1:

蜡油会顺着蜡烛留下来

生2:

火焰的颜色不一样。

生3:

滴在玻璃上的蜡油瞬间就变凝固了。

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小小蜡烛的燃烧观察出这么多现象。

那么通过观察蜡烛燃烧,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

蜡油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2:

为什么会有蜡油?

滴落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

怎样证明我们的观点?

感谢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打算怎么研究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生1:

要想研究滴到玻璃片上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

我们可以采用上节课在研究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时候的方法,比对它们的特点,判断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生2:

蜡烛的作用就是燃烧,要想证明滴下来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我们可以利用滴下来的蜡油重新制作一个“蜡烛”,看看是否可以燃烧。

生3:

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光有蜡油还不行,原本的蜡烛中还有棉芯,要想验证滴下来的蜡油能否燃烧,还得提供一根棉线,这样才行。

同学们针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迁移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有关验证“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方法,还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老师为你们能想到这么多方法,而且细微处设计的如此严谨而感到自豪。

那我们就用你们说的这种方法试试吧,验证“滴落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

实验一:

演示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

蜡烛、火柴、小容器、棉线、记录单。

首先,我们用火柴将蜡烛点燃,燃烧一会后看到受热后固态的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将它的头部朝下,把蜡油滴到玻璃片上,这个时候将一小段棉线放进蜡油中,再继续滴落更多的蜡,操作时注意安全,千万别烫伤,点燃棉线,观察现象,并将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通过实验,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1:

我们发现凝固的蜡仍然能燃烧。

生2:

燃烧开始后,靠近火焰的一部分蜡变成了蜡油,是液态的,滴在玻璃片上慢慢地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而且它们颜色相同,我闻了闻气味也相同。

那么,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生1:

这些现象说明蜡油其实和原来的蜡是同种物质,还是原来的蜡,蜡的熔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得到了重要的结论,蜡的熔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师:

看到老师刚刚自制蜡烛的过程大家是不是也很想试试?

老师倒是有个小提议,再过生日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将普通的蜡烛加热熔化后,加入棉线之前将蜡油倒入自己喜欢的模具中,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是不是很期待呢!

让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自制蜡烛”小视频吧!

怎么样这样的蜡烛制作又好玩又好看,但是老师这里一定要提醒大家,制作过程中一定注意安全,千万别烫伤!

2.观察和检测蜡烛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蜡烛燃烧除了会变成蜡油以外,还会产生其他物质吗?

让我们通过如下的实验方法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实验二:

验证蜡烛燃烧产生水

我们要想知道蜡烛燃烧会产生哪些物质需要借助一些材料的帮助,第一个就是烧杯,将这样一个干燥透明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佩戴隔热的橡胶手套,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提示大家一点:

手拿住烧杯靠近杯底的后端,实验时间不要太长,以免烧杯烧热后烫到手。

这时,仔细观察烧杯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

把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烧杯跟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生:

和之前的烧杯比较着看,明显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是不是说蜡烛燃烧的时候有水产生了?

师:

观察很仔细,雾就是小水珠,根据以前的学习你能猜想一下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吗?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是啊,这些小水珠是由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内壁凝结而形成的小水珠。

所以,根据烧杯内壁的小水珠可以判断,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水。

大家还看到别的现象了吗?

蜡烛不完全燃烧时看到炭

生:

我看到烧杯内壁有一大片被熏黑了,那这个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它从哪里来的呢?

师:

老师来告诉大家吧,烧杯上出现了很多的黑色微粒,它们是什么呢?

这是蜡在不完全燃烧时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叫做炭。

蜡烛燃烧还有什么变化呢?

让我们继续再来看一个视频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能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实验三:

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播放视频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相信,同学们一定都观察到了,把漏斗放在没有点燃的蜡烛上方,小木条继续燃烧;把漏斗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小木条则熄灭了。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同学们头脑中闪现出很多新的问题,是不是蜡烛燃烧产生了什么气体造成的呢?

别着急,今天白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仪器,它的名字叫做“二氧化碳检测仪”,蜡烛燃烧产生的会不会是二氧化碳呢?

这个仪器能来告诉我们答案,如果蜡烛点然后显示屏上的数字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蜡烛燃烧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如果数字不断上升,则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到底实验现象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请同学们认真看哦!

播放视频

师: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

没错,数字一直不断地上升,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结合第一个实验,大家认真分析还不难得出,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而且二氧化碳这种气体有个特点,那就是不支持燃烧,由此同学们也可以联想到二氧化碳灭火器运用的就是这个特性。

师:

通过上述实验,大家来回顾和总结一下:

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物质吗?

生1:

将烧杯罩燃烧的蜡烛上,我们在烧杯的杯壁上看到了一层雾,这样的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水。

生2:

将二氧化碳检测仪靠近蜡烛燃烧的周围,发现数值不断上升,说了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

师: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他们总结得全面吗?

你也试着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大声地说出来吧,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除此之外,蜡烛燃烧还会不会产生其他新物质呢?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2分钟

三、拓展与应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蜡烛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是所有的变化都产生新物质了吗?

生1:

蜡油熔化和凝固这个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2:

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这些是新物质。

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

就像同学们所说,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那么,蜡烛的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下节课请同学们准备好下面的材料:

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等。

如果家中没有这样的器材,我们也可以寻找常见的物品替代:

水槽可以用水盆代替,集气瓶,可以用玻璃水杯代替,不方便准备材料也没有关系,下节课就请认真观看老师的实验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6KXRJ004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蜡烛的燃烧(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

2.能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

2.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

二、教学重点:

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三、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一、聚焦话题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白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蜡烛燃烧的现象,研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今天的课我们将继续观察、研究蜡烛的燃烧。

蜡烛燃烧发生了很多变化。

比如蜡熔化成蜡油这个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有些现象则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由此可见,蜡烛的燃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15分钟

二、探索与调查

探究:

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吗?

像这样一根点燃的蜡烛,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熄灭啊?

同学们会说:

这也太容易了,我们一口气就能把它吹灭。

没错,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

老师,我曾经在动画片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可以用灯帽把蜡烛给盖灭。

哦?

灯帽能盖灭,那如果用一个杯子盖在点燃的蜡烛上方,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有的同学笑了,那不肯定会灭吗?

对啊,就是熄灭是不是也会有几种现象发生呢?

是“噗”的一声就灭了呢?

还是可能会渐渐的熄灭,还是它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为止呢?

你的想法是哪一个?

你记在心里,或者记录在纸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实验一:

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熄灭?

播放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

杯子、玻璃片、蜡烛、火柴、废品缸、湿抹布。

首先,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摇灭,火柴梗放到旁边的废品缸中,安全提示:

点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烫伤自己。

把杯子倒扣罩在点燃着的蜡烛上方,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会是刚才哪一种现象发生呢?

……蜡烛渐渐熄灭了,这会不会带有偶然现象呢,让我们换一个杯子重新再做一遍实验。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玻璃杯里装东西了吗?

对了,同学们都知道,里面装满了空气,我们把装满了空气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会不会和刚才一样呢?

为了方便大家进行对比,我们再来一起做一遍,请大家认真观察。

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是的,盖上杯子之后的蜡烛都熄灭了?

与此同时,你们有什么新问题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思考吧!

生1: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我认为是空气在帮助蜡烛燃烧,蜡烛渐渐熄灭了说明杯子里的空气一点一点地被燃烧的蜡烛消耗掉了。

生2:

我发现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我猜这应该和杯子大小有关,小杯子装的空气少,所以燃烧时间短。

大杯子装的空气多,燃烧时间就长。

根据这样的现象,我进一步猜蜡烛燃烧是不是消耗了杯子里的所有空气呢?

是啊,蜡烛燃烧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那就是空气,可是同学们提到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

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

还是其中的某些气体成分呢?

我们如何得知?

下面,白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下一个实验,让我们一探究竟!

实验二:

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

还是其中的某些气体成分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

火柴、蜡烛、玻璃片、集气瓶、玻璃水槽。

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实验的第一步是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放置水槽底部,然后在水槽中加入一些水,注意蜡烛高度要合适,水不能漫过蜡烛。

然后点燃蜡烛,把集气瓶罩在蜡烛上,垂直扣下去。

一直扣到水槽底部。

接下来会有哪些现象发生呢?

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揭晓答案吧。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不仅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还关注到熄灭的过程是慢慢地,集气瓶里还有一部分水进去了。

其他同学你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了吗?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实验现象吧。

师: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1:

通过刚才的实验现象,我观察到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面上升了,可是只上升了一小截,并不是所有水都进去了。

我认为蜡烛燃烧消耗的不是瓶中所有的空气,而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生2:

我同意你的观点,我给你补充。

我们都知道,空气中有氧气、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我猜蜡烛燃烧是不是把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消耗完了,不能再燃烧了,水就进去了?

生3:

是啊,究竟蜡烛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哪种气体呢?

是氧气?

还是氮气?

我们通过实验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师:

通过上述的实验现象我们明确了蜡烛燃烧消耗的应该不是所有的空气,那究竟和空气中的何种气体有关系呢?

大家可能听说过氧气、氮气,会是它们吗?

还是其他气体呢?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试着找找答案。

实验三:

氧气的特性

播放氧气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