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447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docx

武汉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分析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宏观经济状况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开发区作为一种世界性、历史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

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园区等形式。

创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载体,它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域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局部到全局的全过程。

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于1984年10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分布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心城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如何,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二)研究意义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经济开发的典型先行区,在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社会生活等方面承担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成立至今的27年时间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通过自身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地方政策的倾斜与关照、关键技术的不断升级造就了如今的中国“光谷”,是我国经济开发区成长的试验田。

对该开发区进行宏观上的经济研究具有以下两点意义:

第一、在实践层面上可以把脉现行经济开发区存在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通过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深度研判,不仅仅可以针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未来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疏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全国其他区域的经济开发区提供一定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第二、在理论层面上,扩充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的视角广度。

通过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运行进行较为详细的SWOT分析,可以从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弥补了以往对开发区经济研究的视角,这是对SWOT分析法的另一次很好的运用。

(三)研究内容与设计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本文进行研究的切入点和视角。

接着对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历程的纵向梳理,试图进一步定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部分运用SWOT法,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最后,在前面二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促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洪山区,江夏区境内,下辖8个街道,在东湖、南湖和汤逊湖之间,东起武汉外环线,西至卓刀泉路,北接东湖,南临汤逊湖,面积518.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0.6万(2012年)。

由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区组成。

北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群是其科技与产业依托的重要基础。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直线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1公里,距离华中地区水陆联运中心武汉港20公里,距离武昌火车站8公里,距离汉口火车站28公里。

到2000年底,区内有珞喻路、雄楚大道、关山大道、光谷大道、高新大道,民族大道等主干道,形成“两横三纵”的城市道路骨架系统。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100万名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众多,有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52名两院院士,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13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科教实力居全国第三,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可以为该市乃至整个湖北省经济注入活力。

表1.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里程事件

年份

里程事件

1988年

成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1991年

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0年

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

2001年

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9年

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1年

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确定武汉未来科技城为四家全国“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

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时,充分肯定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温家宝总理希望北京、上海、武汉等高新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综上所述,东湖高新区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产业生成能力和经济产出能力,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技园区和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平台,为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技术成果领先国际。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58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涌现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

在光通信三超领域(“超大规模、超长距离、超高速率”光传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高端数控系统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国际领先的植物提取人血清蛋白技术,全国首例水稻表达人血白蛋白产业化;全球首次商用可控制可定位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全球首条万吨级生物质燃油生产线正式投产,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国际领先;国内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装备。

2014年全年专利申请量总量1.38万件,同比增长9%,占武汉市50%;其中:

发明专利7000件,同比增长25%,占武汉市60%。

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950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65亿元,同比增长50%。

新认定15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29家。

自主知识产权操作系统Deepin(深之度)进入中央政府采购目录,光子晶体保偏光纤打破国外垄断,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容量的大数据光盘库,全球首创防治尿石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新药处于国内外领先。

光谷企业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282项。

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高新区评价中,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北京、深圳),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位(北京)。

2.高新产业布局合理。

基本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

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第一个光传输系统;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其中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占据世界市场份额25%,国内市场的60%,年产光纤7000万公里;激光企业200多家,市场占有率连续11年超过50%,拥有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在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光显示、半导体照明、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747.79亿元,同比增长20.4%。

3.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在全国宏观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下,再加上武汉市政府部门对东湖高新区发展的的关注与倾斜,东湖高新科技示范区在经济产量与增加值上去的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2014年示范区完成企业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增长30%;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800亿元,增长25%;规上工业增加值1950亿元左右,增长24%;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40.23亿元,增长17.1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55亿元,增长18.42%;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347.69亿元,增长31.45%。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庞大。

借助“海创周”、“华创会”等平台,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光谷行”等活动;主动“走出去”,省市领导带队组成人才工作代表团出国引才;在美、英等国建立6个海外联络站,出台政策奖励引才中介及机构。

支持设立东科创星、创业咖啡等创业培训和天使投资机构,打造“创业CEO培训班”,帮助高层次人才完成从“创业科学家”到“创业企业家”的艰难转变。

出台“省十条”、“汉十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加大人才投入,累计投入人才专项资金10亿元;设立了光谷人才基金,首期规模一亿元,将原有对人才企业单纯的无偿资助变为“无偿资助+股权投资”的资助方式。

3551人才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式获得超过40亿元的资金。

2014年,示范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32人,在企业工作的博士新增1100多人;共聚集了2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30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02人,“3551光谷人才计划”772人,7000多位博士在示范区企业工作,5年增加量是前20年总和的2倍。

(二)劣势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增幅同比下降。

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品登记备案企业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值同比增长20.4%,增幅较去年同期(23.0%)下降2.6个百分点;实现的高新技术增加值同比增长19.5%,增幅较去年同期(25.6%)下降6.1个百分点。

从“四上”企业分季度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增速呈现上半年较为平稳、下半年持续下降的运行态势。

一季度产值及增加值同比增长22.4%、24.7%;二季度同比增长22.6%、26.3%;三季度同比增长19.0%、19.7%;四季度同比增长17.7%、17.3%,增幅为全年最低。

 

2.部分高新领域产值出现负增长。

尽管开发区的总产值呈现庞大上升的趋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开发区内的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不是一直保持全面稳定增长的趋势。

2014年,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在八大领域中呈现“五增三降”格局。

其中,下降的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和其他等三个领域,其高新产值分别为52.01亿元、142.76亿元、84.61亿元,同比下降12.7%、10.3%、3.0%。

发展绿色GDP,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高新技术产业是主力,但武汉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这两个“未来”产业领域的基础薄弱,应需关注。

3.企业品牌意识淡薄。

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集体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打响品牌并占据一定的先发优势和市场地位,但是开发区除了在进一步提升能力建设与制度保障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在企业品牌创设与推广上还缺乏抱团式做法,这主要是因为产业园内的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将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当做一项重要的市场策略来抓。

尽管东湖高新区已经拥有多个商标品牌,但是驰名商标比重低,企业树立商标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将自觉运用商标品牌战略参与市场竞争提到认识上来,在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方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高新区品牌。

例如,目前东湖高新开发区拥有企业达2000多家,并已发展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但高新区内获得省、市著名商标的不足1%。

(三)机会分析

1.科技创业迎来新高潮。

“光谷青桐汇”成为全国创业投资知名品牌,全年在十多所高校举办了“光谷青桐汇”路演,参加的大学生3万多人次,参与投资机构90家,推介项目120多个,路演项目60项,其中30项完成融资,融资金额达5.06亿元。

联合央视推出《寻找光谷创业榜样》,且光谷创业者在北京总决赛中包揽第一、二名。

全年新注册科技型企业4293家,同比增长62.1%,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20家。

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总收入突破3600亿元,增长36%;装备制造业增长25%,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示范区第三个千亿产业。

生物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增长均达30%,分别突破650亿元、1700亿元。

2.产业梯度转移带来新机遇。

产业梯度转移是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运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表现为“东—中—西”顺序的梯度分布。

2007年底,国家加速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武汉城市圈被批准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2008年东湖高新区占武汉市GDP13.4%以上。

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了东湖高新区产业,加速了中部崛起,也给高新区品牌塑造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行政审批改革稳步推进。

行政审批是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第一个关卡,精简办事流程、为企业办公提供便利是政府的本能职责。

东湖高新区行政审批局2013年10月开始筹备,东湖高新区行政审批局2014年上半年将挂牌,企业办事将只对单点单部门,真正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

高新区11个职能部门132项审批事项将分批进入审批局。

行政审批局成立后,企业办事将实现“一窗统一进件,一窗统一出证”的单点单部门审批。

相关文件指示,学到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改革的灵魂,切实推动行政审批从“多点多部门”的1.0版本、“单点多部门”的2.0版本升级到“单点单部门”的3.0版本,争取在上半年对外实施,并同步推进“三证合一”改革,力争东湖高新区行政审批改革走在全省及中部地区前列。

武汉市将进一步优化环境,全力支持东湖高新区的发展。

(四)威胁分析

1.行业竞争激烈。

目前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全面开花的大趋势下,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东湖高新区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产业、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进入我国门槛降低,高科技产品关税下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加剧,自主品牌成长乏力。

另一方面,国内同行间竞争也给东湖高新品牌塑造带来冲击,我国已建成的光电子成果转化产业基地除武汉外,还包括北京、上海、石家庄、深圳和长春,彼此竞争日趋激励。

2.过度依赖主导产业。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产业园包括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医药产业园、汤逊湖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佛祖岭产业园、机电产业园等园区,其中产业园的发展与经济实力状况参差不齐。

虽然整个开发区的高新产业占比远高于其他开发区,但真正主导的产业是光电子、生物、地球空间等领域,据数据显示,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总收入突破3600亿元,增长36%;装备制造业增长25%,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示范区第三个千亿产业。

生物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增长均达30%,分别突破650亿元、1700亿元。

而其他产业园所占实际比重远低于这几大产业,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依赖惯性,政策的主导力量与科技创新的源流大多都会流向这几大产业,与此同时就忽略了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样势必会导致产业园布局与发展不平衡,从长远角度来看会影响整个开发区的发展态势。

四、进一步提升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的经济优势基础,外加人才竞争力的不断扩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未来政府的指导与帮扶下,将继续发挥经济引擎的核心作用,加快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对接与交流。

同时随着开发区内产业布局的逐步合理,已有优势产业继续扮演龙头产业角色,深度挖掘潜力性产业与企业,预计未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定位:

在光电子、生物、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体系和环境;到202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实现企业总收入30000亿元;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的“光谷”。

(二)环境策略

一些地方在建设中国高新区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在硬件建设中,又存在重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轻支持专业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设施的倾向。

比如有的园区在分析区位优势时强调了园区包含旅游胜地,有的园区规划的基本内容是城市建设。

因此在进行我省高新科技园区的环境建设时要避开不利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

例如,宽带通讯网络就是一项对信息产业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应当加快建设。

印度软件出口的迅速增长,一个重要的支持性条件就是他们很早就建起了宽带高速传输通道。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网络速度太慢,一个几兆的文件往往要下载十几甚至几十分钟,在信息的传输和交流中浪费了大量时间。

对于那些惜时如金的高技术专业人员来讲,影响还要更大。

所以对一些科技人员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设备等基本条件不但要满足而且要尽量完善。

2.在园区内应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和科技成果转化网络。

大型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让科研人员足不出户,直接从网上就可以查阅到世界当前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参考资料和科技发展状况,节约了时间,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研发工作中去。

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的建立则可以提供高校、科研机构最新的可推广科技成果供企业查询。

3、科技园的建设要重视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包括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方面。

科技园区可以参照清华科技园采用立体绿化方式,形成全园区的绿化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

整个绿化系统分为:

中心绿地、庭院绿地、建筑周边绿地、屋顶绿化平台、建筑内部公共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

中心绿地绿化设计,采用乔本与草坪相结合,并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树种,形成春天观花、夏天观叶、秋天观果、冬天观干的四季美色。

在园区内放置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塑像和一些具有科学象征意义的雕塑,营造一种求知的氛围,体现高新科技园区的特色。

园区内的市政设施设计采用综合管沟等新的市政工程技术,实现管线、通道和用房等市政设施的完全地下化,地上仅保留少数市政管理和日常维护人员用房,且与周围已有永久建筑相结合,融入园区大环境,创造舒适协调的景观。

(三)科技策略

高科技园区设置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以科技拉动经济增长,从而真正融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

事实上,这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兴国战略似乎不谋而合,知识产权战略正是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创新和管理等综合手段来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园区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区,而是以高科技为特征的工业园区,更应该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因地制宜的制定各园区的知识产权战略,来鼓励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科技创造研发的整体水平,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兴国战略大局中重要的一环。

1.鼓励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扶持国有、民营企业的原则。

园区政策必须围绕这一原则来规划和制定。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没有具有核心控制力的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上,只能受制于人。

因此,园区应着重扶持我国企业自己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给于国有、民营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

而民营企业在专利的申报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底子薄,资金有限,其专利发明可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就更应该在其发展阶段给于帮助,使之成长壮大。

2.对于外资控股的合资企业,更要把好准入关,以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为合作基础,不以简单的来料加工方式合作,我们要了解外国高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能将别国的知识产权变为自己的知识产权。

例如,在以加工为基础的合作方式中,我们要求掌握一部分核心的技术指标等等,来充分实现借助外资,提高自己的目的。

(四)人才策略

人才是企业发展与前进的动力。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注重加强高校、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为园区大力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包括海外人才,同时注重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1.继续深化人才培育与支持计划。

设立人才特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示范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周到服务。

设立人才特区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4亿元,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积极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对入选“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和100—1000万元光谷人才基金投资支持。

优先推荐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对示范区入选的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分别给予300万元和10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

成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搭建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平台,组织人才沙龙,建立人才活动(服务)中心,整合多方资源,定期组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33会”,进行人才项目相关的金融、产业配套、人力资源、技术融合等交流对接。

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不受资历、工作年限等条件限制。

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

2.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对所引进的人才所关心的生活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使得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我省科技园区的建设上来。

主要的问题包括户口的准入、子女的入学、职称的评定、工龄的计算、社会保险等等,外籍人员还涉及到外汇的购买、汇出和纳税问题。

湖北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在户口这一项必须全面放开,包括所引进的人才的配偶的户口问题也应一并解决。

对于引进人才的子女读书可以可以象北京那样按居住地实行就近安排入学的方式。

其他如职称、工龄、社会保险等问题,园区的管理机构应想办法及时解决。

如果要修改旧的《条例》,则在新的《条例》中应把所有新的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才有不同的层次,越是高档的人才全球化的流动越高,他的成本也就越高。

企业怎么发展,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人才都从外面请,武汉本身注重当地人才的力度和培养非常重要。

大量中下层的管理者不可能实现全国流动,一定是以当地为主。

如果其他公司到武汉以后,所有重要的管理人员都要从其它地方带进来的话,个成本太高了。

武汉一定要培养出当地的职业化的人才,而只有有了这些人才,外面的企业才能进来。

  

(五)创新策略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时代不断向前迈进的主旋律。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继续秉承创新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产业园管理体制的创新,一个是企业科技的创新。

1.管理体制的创新。

省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提高行政效率,以方便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应当在实质上拥有市一级的经济事务管理权限,并有形使这些权利所需的人、财、物权,同时应按照wTO的规则,大幅度减少现有的行政审批、行政检查和行政收费项目,对同时要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规则,设置政府行政机构,遏制目前开发区行政管理机构增多和膨胀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目前公务员和部门年度考评内部进行的做法,实行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年度工作绩效社会评定制度,即规定政府部门的年度考评由其服务对象、企业、个人、组织评定,公务员考评由其服务对象和其主管领导评定,并与部门和个人的待遇挂钩。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2.企业科技的创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我市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掌握核心技术较少,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缺少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

为此,一要强化企业的科技投入意识。

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和科技指导的力度,帮助企业结合自身的优势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主动以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作标准,把握科技投入的客观规律和科技投入效益的市场特点,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由被动科技投入向主动科技投入的转变。

二要大力提高企业研发投入,要通过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组织好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积极引导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三要瞄准我市高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