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0559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docx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2008-11-2613:

44heyun770等2人|分类:

社会民生|浏览1222次

2008-11-3016:

54网友采纳

miaozy1212|四级

我们刚考了,答案交了,记得不太清楚....

不过提供一下参考吧,

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我们不能再像面对非典那样仓促应战,而要沉着应对,有章可循。

章从何来?

这就是应急预案。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2005年初,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政府开始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加上法案的实施07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正确答案也是按年份给出的.

相关链接-:

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节应急管理生命周期

一、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内涵

二、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相关链接-:

FEMA应急管理的四阶段

第五节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节应急管理体制

一、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

二、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

相关链接-:

美国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二节应急管理机制概述

一、应急管理机制内涵

二、我国主要的应急管理机制

第三节应急决策机制

一、应急决策机制内涵

二、应急决策的阶段划分

三、应急决策机制构建

第四节协调联动机制

一、我国城市应急协调联动系统的模式

二、我国协调联动机制的发展状况

三、我国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完善

相关链接-:

国外协调联动机制要览

第三章应急管理法制

第一节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制

一、应急管理法制的内涵与特征

二、我国应急法制的构成

第二节《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背景

相关链接-: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缘由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总体思路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性质与内容解析

第三节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制问题分析

一、应急法制的内容缺失

二、应急法制的内容冲突

三、应急法制的实效性不足

第四节我国应急管理法制的完善

一、制定《紧急状态法》与重要单行法

二、增强应急法制的协调性

三、提高应急法制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

相关链接-:

甘肃省现有应急管理法规

第四章应急预案

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内涵

一、应急预案的概念及编制目的

二、应急预案的分类

第二节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

一、应急预案的文件层次

二、应急预案的结构与内容

第三节应急预案的编制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三、应急预案编制中的关键问题

四、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

相关链接-:

XXX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大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节应急预案的演练

一、应急演练目的

二、应急演练的原则

三、应急演练分类

四、应急演练的基本内容

相关链接-甘肃省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推演脚本(节选)

第五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析

一、编制总体预案的历程及其意义

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一节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一、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二、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三、风险评估在应急预案中的应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一、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内涵

二、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

相关链接-:

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三、基础设施抗灾标准的实施

第三节应急避难所建设

一、应急避难所的类型

二、应急避难所的规划

相关链接-: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第四节应急物资资源准备

一、应急物资资源准备的内涵

二、我国应急物资准备体系

三、应急物资资源的配置

相关链接-:

应急物资分类及产品目录

第五节应急人力资源准备

一、应急人力资源准备的组建

二、应急人力资源的管理

三、应急人力资源的培训演练

第六节应急信息资源准备

一、应急信息资源准备的内涵

二、应急信息需求

三、应急信息管理流程

第七节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

一、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策略

相关链接-:

美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构成

第六章监测与预警

第一节突发事件信息监测

一、突发事件信息采集

二、突发事件信息研判

三、突发事件信息编报

第二节突发事件预测

一、突发事件预测的特殊性

二、突发事件预测的专业机构

三、突发事件预测案例举要

第三节突发事件预警

一、突发事件预警概述

二、自然灾害预警管理

三、事故灾害预警管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管理

五、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

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原则

二、应急处置的环节

三、应急处置的措施

案例-特大地震灾害中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措施

四、应急救援系统

第二节应急处置中的资源调度

一、应急物资的筹措

二、应急物资调度

三、应急物资的运输

案例-省际协调在年河南省雪灾应对中的作用

第三节应急处置中多元主体的协调

一、突发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构成

三、多元主体的协调

四、我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接受国际救援的模式构想

第四节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沟通

一、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

二、应急处置中的媒体沟通

第五节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救助

一、心理救援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二、心理救助的对象

三、突发事件心理救助的实施

相关链接-:

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必读

第八章恢复与重建

第一节灾情调查与评估

一、灾情调查

二、灾后损失评估

第二节恢复重建规划及其编制

一、规划体系及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编制及组织实施

第三节短期恢复与长期重建

一、恢复重建的主要内容

二、短期恢复

三、长期重建

四、重建中的几个问题与策略

第四节恢复重建的监管

一、跟踪评估与实时监管

相关链接-: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

二、外部监督与审计

第九章应急管理平台

第一节应急管理平台的内涵

一、应急平台的含义

二、应急平台的地位

三、应急平台的功能

第二节应急管理平台的框架体系

一、中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结构

二、应急平台架构及其技术体系

第三节应急管理的典型应用系统

一、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二、紧急疏散决策支持系统

三、车载移动指挥系统

四、应急通讯及呼叫中心系统

相关链接-:

典型的应急管理平台

相关链接-:

国外典型的应急管理系统

第十章应急管理能力与评估

第一节应急管理能力的概述

一、应急管理能力的内涵

二、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相关链接-:

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的八项任务

第二节应急管理能力评估

一、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内涵

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相关链接-:

典型发达国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概览

第三节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

一、基层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

相关链接-:

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步骤及技能

相关链接-:

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路

二、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

相关链接-:

FEMA的应急能力考试

相关链接-:

危机发言人的任务、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

附录一中国部分应急管理网站一览

附录二国际组织及部分国家应急管理网站

附录三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TOP书摘

第一章应急管理引论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如何减少或避免其发生的研究。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不确定性的灾难伴随左右,人们在应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经验方法。

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全面认识各种灾难,对应对工作进行系统化研究,应急管理才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公众视线。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应急管理开始纳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以建设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为核心内容加速推进。

本章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分级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应急管理的内涵及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分析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特征以及应急管理周期的阶段划分,并对国外应急管理的体系及应急管理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剖析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源于其所对应的客体——突发公共事件在人们身边不断出现。

实际上,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和突发灾难在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并非罕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就是一部灾难史或灾难应对发展史。

然而,人们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析却只有很短暂的历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本质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步。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一般而言,有些重大突发事件会构成危机,有些突发事件则可能引发或演变为危机,所以,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重大自然灾害是我国常见、频发的危机类型,它分布广、损失大,平均每年造成1万多人死亡,2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

例如平均每年有10次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造成重大损失。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上千人的死亡,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从甘肃省的省情来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局地暴雨洪水、河流超标准洪水、水库垮坝洪水和干旱缺水等水旱灾害,暴雨、冰雹、暴雪、沙尘暴、寒潮、霜冻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甘肃省的可能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供气、供暖等城市生命线事故,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事故与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就甘肃省而言,其可能的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下文以《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为例,说明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2007年,甘肃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部门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本节将举例说明甘肃省部分自然灾害的分级标准,其他类型的分级标准,参见《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1.水旱灾害

Ⅰ级水旱灾害:

(1)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水位达到校核洪水位,实测或预报上游河道来水仍在增加;大中型水库大坝突然出现裂缝、滑坡、渗漏管涌等险情;大中型水库所在区域发生地震;大中型水库溃坝。

(2)黄河兰州段发生10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临夏、平凉、天水、陇南4座重点防洪城市所在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3)山洪围困30人以上,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30人以上;影响1000名以上群众正常生活。

(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路网公路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5)全省范围发生特大干旱。

Ⅱ级水旱灾害:

(1)水库水位达到设计洪水位,实测或预报上游河道来水仍在增加;重点小型水库突然出现裂缝、滑坡、渗漏管涌等险情;重点小型水库所在区域发生地震;重点小型水库溃坝。

(2)黄河兰州段发生10年一遇以上、100年一遇以下洪水;临夏、平凉、天水、陇南4座重点防洪城市所在河流发生大洪水;县级以上城市所在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3)3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发生大洪水以上的洪水。

(4)山洪围困15—29人,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10—29人;影响500名以上、1000名以下群众正常生活。

(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路网公路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6)全省范围发生严重干旱;多个市州发生特大干旱。

Ⅲ级水旱灾害:

(1)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实测或预报上游河道来水仍在增加;小型水库突然出现裂缝、滑坡、渗漏管涌等险情;小型水库所在区域发生地震;小型水库溃坝。

(2)县级以上城市所在河流发生大洪水。

(3)3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发生较大洪水。

(4)山洪围困5—14人,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4—9人;影响200名以上、500名以下群众正常生活。

(5)全省范围发生中度干旱;多个市州发生严重干旱。

Ⅳ级水旱灾害:

(1)县级以上城市所在河流发生较大洪水。

(2)3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发生一般洪水。

(3)预报出现局地大雨或者暴雨天气过程;山洪围困1—4人,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1—3人;影响100名以上、200名以下群众正常生活。

(4)多个市州发生中度干旱。

2.气象灾害(含农业冻害)

Ⅰ级气象灾害:

(1)特大暴雨、雷电、暴雪、龙卷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畜牧业受灾损失5000万元以上。

(3)包括甘肃省在内的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4)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甘肃省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Ⅱ级气象灾害:

(1)暴雨、雷电、冰雹、龙卷风、暴雪、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5—20%;畜牧业受灾损失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3)对全省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4)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铁路、国家高速路网公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

Ⅲ级气象灾害:

(1)暴雨、冰雹、龙卷风、暴雪、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15%;畜牧业受灾损失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

(3)对全省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大影响的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寒潮、低温、霜冻、干热风、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4)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铁路、国家高速路网公路连续封闭6小时以上。

Ⅳ级气象灾害:

(1)暴雨、冰雹、龙卷风、暴雪、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3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下;畜牧业受灾损失1000万元以下。

(3)对3个以上市州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大影响的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寒潮、低温、霜冻、干热风、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4)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铁路、国家高速路网公路连续封闭2小时以上。

3.地震灾害

Ⅰ级地震灾害:

(1)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

(2)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

Ⅱ级地震灾害:

(1)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

(2)发生在省内5.0级以上地震。

(3)发生在周边省区6.5级以上地震。

(4)震级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或严重影响的地震。

Ⅲ级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Ⅳ级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死亡;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4.地质灾害

Ⅰ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灾害险情。

(3)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Ⅱ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灾害险情。

(3)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路网公路、民航和航道中断;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

Ⅲ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Ⅳ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如上所述,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众多,每类突发事件都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但总体而言,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突发性

绝大多数突发公共事件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使社会的有序发展受到干扰。

由于事发突然,首先,人们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会产生烦躁、不安、恐惧等情绪;其次,社会在资源上没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准备,需要临时调集各类应急资源;再次,管理者在措施上没有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处置措施。

虽然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难以准确预见,同样具有突发性。

(二)不确定性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一是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

具体突发公共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何种形式和规模爆发通常是无法提前预知的。

有些自然灾害通过科技手段和经验知识,能够减少某些不确定因素,但是很难确定哪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结果。

二是事态变化的不确定性。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信息不充分和时间紧迫,绝大多数的决策属于非程序化决策,响应人员与公众对形势的判断和具体行动以及媒体的新闻报道,都会对事态的发展造成影响。

许多不确定因素在随时发生变化,事态的发展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三)破坏性

突发公共事件的破坏性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现时的和长远的之分,其破坏性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对公众生命构成威胁、对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对社会秩序造成紊乱和对公众心理制造障碍。

在危害发生后,由于人们缺乏各方面的充分准备,难免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打断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节奏,引发公众心理不安、烦躁和恐慌情绪。

有些破坏时暂时性的,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结束逐步消除;而有些破坏产生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达百年、数百年。

如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不当或不及时,肯还会带来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

(四)衍生性

衍生性是指由原生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而导致其他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分两种情况考虑:

一种情况是衍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低于原生突发公共事件,社会的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原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不会发生改变;另一种情况是衍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高于原生突发公共事件,从本质上讲,问题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转移,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已产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调整社会力量和精力,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少数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多数情况是由于处置时对问题考虑不周和控制失误所致。

(五)扩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地区、地域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加突出,是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发生地,会通过内在的联系引发跨地区的扩散和传播,波及其他区域,形成广泛的影响。

而且有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带有一定的国际色彩,其产生的背后具有某些国际势力的支持,自然会出现联动效应,比如恐怖事件、社会骚乱,这会给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带来更大的难度。

(六)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突发公共事件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影响,其影响涉及的主体是公众、而不是社会个体。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整个社会会重新审视以往的群体价值理念,通过认识和思考,重新调整社会系统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重新塑造自身的基本价值观。

相关链接1-1:

我国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和态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改革开放触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社会制度系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制度)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

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

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转型期的危机形态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